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三、法提赫的宝藏

(接上文)

摄影设备:尼康D810 14-24 适马35MM1.4(人文主力镜头) 尼康70-200

音 乐:Can Atilla-Hamamda Ilk Gzyaslari(坎·阿提拉 《第一滴泪》)

文字及图片均为本人创作。共三章,本文为第三章。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日出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蓝色清真寺的日出


当1453的战争硝烟作古、奥斯曼的余晖远去,那么今天的法提赫区留给人类的就只有无尽的回忆和无穷的宝藏。

法提赫——Fatih,土耳其语中意为征服,这同时又是极其刺激西方的一个单词——西方称之为陷落(Fall)。可能西方总觉得既然他们制定了全人类的标准,那么在这一事件上他们就是无辜的,那么他们就是受害者。

Fatih or Fall,是涉及是否政治正确的严肃问题。既然选择了讨论,那么我当然可以把自己定义为来自“遥远的东方”的一名无神论者,以对他们所称的“东方”加以甄别,因此那些令人上头的故事,其实对我的影响并不大。反倒是那些几千年来的什么帝王伟业、基督安拉,让身临此处的我,感觉到他们的辛苦努力都是在为我今天的旅行而准备。让我们细数数这里的遗迹,看看这座城市究竟“经历了多少沧桑巨变,又还有多少亘古长存?”它们会是:圣·索菲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苏莱曼清真寺、埃及方尖碑、加拉塔大桥、金角湾、狄奥多西城墙、新旧皇宫、罗马战神广场和地下水宫……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圣·索菲亚大教堂外景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的马赛克图像,丢失的部分应该是被十字军扣掉的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留影的游客络绎不绝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这个位置可以俯瞰大厅,看起来这俩人的讨论很投入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电灯泡和穹顶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土耳其最受欢迎的景点,每年接待的游客过千万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超过千年的石柱显得寒气逼人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罗马建筑学的巅峰之作,今天来看,这个穹顶依然很夸张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超过一千五百年历史的走廊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灯光非常昏暗,窗口的自然光又比较强,这样的地方适合拍一些高度比度、比较有趣的照片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各看一方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蓝色清真寺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蓝色清真寺,由伊斯兰世界著名古典建筑师锡南的得意门生Mehmet Aga设计建造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苏莱曼清真寺,由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最著名的建筑师希南(Sinan)于设计建造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苏莱曼清真寺的走廊结构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苏莱曼清真寺内景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土耳其建筑总体上是继承了拜占庭的建筑风格,同时也融入了伊斯兰文化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清真寺内的游人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清真寺里的猫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苏莱曼清真寺是俯瞰博斯普鲁斯的又一个绝佳观景台,前方是加拉太塔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宣礼塔和新月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加拉塔大桥的下午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假使这城市诉说的是失败、毁灭、损失、伤感和贫困,博斯普鲁斯海峡则是歌咏生命、欢乐和幸福。伊斯坦布尔的力量来自博斯普鲁斯。在伊斯坦布尔这样一个伟大、历史悠久、孤独凄凉的城市中游走,却又能感受大海的自由,这是博斯普鲁斯海岸之行令人兴奋之处。”——帕慕克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这座城市喜欢钓鱼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我知道马格南特别喜欢加拉塔大桥,所以在这儿拍了很多张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加拉塔大桥虽然人员众多,但一点也不喧闹,大概钓鱼是一种安静的学问吧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就算不会钓鱼,我可以在这儿静静地欣赏他们钓鱼;他们能钓一下午,我就能看一下午,哈哈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博斯普鲁斯的日落非常梦幻,冷暖、红蓝的变化非常迅猛明显,非常适合拍照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那天我的运气很好,遇见了血红色的晚霞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一艘游船驶过,伊斯坦布尔入夜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奥斯曼风格的灯饰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加拉太塔(Galata TOWER,是拜占庭皇帝阿纳斯塔修斯在507年修建的灯塔,最初用木头建造,后来在十字军东征被焚毁,直至1348年由热那亚人用石料重建复生。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加拉塔大桥的日落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这边的夜景好像没啥好拍的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加拉塔大桥上的光影很不错,来回的列成行程的光轨很赞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伊斯坦布尔的猫,看起来更像这座城市的主人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大雨倾倒了城,我怀抱你的单纯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马尔马拉海沿岸的狄奥多西城墙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狄奥多西城墙,人类防御工事精华,号称基督之盾,曾经守护这座城市1200年,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破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记忆与“呼愁”——伊斯坦布尔掠影(三)

现在的老城墙受到了保护

回来后,我又翻看了罗杰·克劳利的《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我惊讶地发现书中有这样描述,“自君士坦丁大帝于4世纪建立第二罗马帝国和第二耶路撒冷,所有到访君士坦丁堡的游客都表达了高度的赞叹。”来过伊斯坦布尔之后,才明白其所言非虚。

法国人皮埃尔·吉勒在16世纪时这样写道:“在我看来,其他城市终有一死。而只要人类尚存,这座城市就将一直延续下去。”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