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狀》打蘇州城時是誰在哀嚎?什麼意思?

阿龍LQ


陸大山的一句話詮釋了這個問題:蘇州已經成了死局,攻守都得死!

對於清朝末年官場的大環境而言,這是一場不被上層支持甚至被上層裝作看不見的戰役,由於龐青雲山字營的草根身份,軍隊從上到下都不是顯貴之人,即使背後最大的支持者魏大人,也不過是一個手中缺乏軍事力量、並逐漸失勢的軍機處大臣,這樣的軍隊在戰場上往往只能有一個結果,那就是充當炮灰!此前老山子營1600人在周邊友軍的目視之下全軍覆沒就是再好不過的證明,有過這樣的經歷,心中更充斥著別人察覺不到的野心的龐青雲,自然不會容忍自己的人生再出現這樣的遭遇,而若想改變這樣的命運,他只能有一個做法,那就是能夠建立一個開天闢地的功勳,徹底將自己變成顯貴之人。



舒城之戰800清兵大破5000太平軍,只能說明他軍事能力出眾,隨後不斷的攻城掠地也只能說他可以充當一個高級炮灰,然而這些距離他心目中的顯貴還有著很長的距離, 為了跨過這個臺階他只能進行一場賭博,在沒有任何支持和補充的情況下,向太平天國首都南京的最後一道前沿陣地蘇州發起進攻,這一攻就是整整九個月!

由於這已經是太平軍的最後一道防線,太平軍的抵抗自然尤為強烈,即便城內斷糧已經到了人吃人的地步,他們仍然選擇頑強堅持,而在城外,表面上佔據著主動的山字營實際上也跌入到了地獄,糧食馬上斷絕奪城近無希望,山字營的基層官兵也逐漸變成了沒有思想的動物,正如龐青雲所說,當年他曾對著兄弟們說不出三年大家就可以過上好日子,可五年過去了,最早加盟的老班底已經死傷大半,剩下的人卻也仍然看不到任何希望,攻佔蘇州?在他們看來已經不再可能!留在軍中吃皇糧?他們眼看就要斷糧!解散回家重新當農民?別忘了當年參軍的目的就是因為吃不飽!戰鬥沒有希望,停戰沒有活路,回家沒有念頭。他們的腦子裡最後也只剩下了木訥。



所以戰壕內的山字營官兵,一個個只剩下了空洞的目光,臨死前的傷兵不斷的在哀嚎,可那些活著的士兵,他們的心裡何嘗不是也在哀嚎當中?他們的希望到底在哪?正是在這種極端環境和複雜的心態碰撞之下,這些士兵也早已經成為了不可理喻的野獸。一個士兵自言自語的說老家有個神話會有個神仙給他們送來食物和肥豬,旁邊連粥都難以喝到的戰友就天真的以為肥豬真的來了,嘴裡發出“嚕嚕嚕”的聲音幻想著肥豬過來。蘇州城被攻破之後,望著主動投降的4000名太平天國士兵,在龐青雲的命令之下,他們毫不猶豫地對他們選擇了慘無人道的屠殺,此時在他們看來眼前的戰俘已經不是人類,只是同樣一群要跟他們爭搶為數不多食物的動物,害怕對方要斷自己的生命,那自己就只能送對方於死路,此時的他們,真的成為了一群僵化的動物。

話說歷史上所發生的圍城戰,在長時間的圍城過後,當城市被攻破時,這座城市裡的男女老少絕大多數都會被圍城的官兵毫不猶豫的給予屠殺,光是在太平天國的歷史上,九江屠城、安慶屠殺以及隨後發生的南京滅城皆是如此,戰爭最膠著的時候雙方都已經失去了希望,當其中某一方又見到希望的時候,他們的嗓子裡不僅僅發出了一聲哀嚎,更透發出了只有野獸才會發出的獸性!


遼寧資深球迷


投名狀》運用了極度寫實的風格,正面營造了一個悲慘絕望的世界,將戰亂年代的流離失所,貧窮,骯髒,飢餓,暴力,一呈現於大銀幕,影像中浸滿血與土的味道,讓人不會有絲毫的神往。

序幕即是一場屠戮,逆光下塵土飛揚,兩軍兵勇野獸般地殘殺與被殺,正片伊始,主人公龐青雲從這一片死人堆中爬出,跟隨著行屍走肉的步伐,帶出了艱難苟活的底層黎民,窮困飢餓之下催生的亡命之徒。

“方圓百里已無糧,餓都餓死了,管他誰的糧。”金城武扮演的姜午陽在山村土匪劫軍糧時的這句獨白,令人印象極深,這就是赤裸裸的生存世界觀。亂世之下,社會文明失序,人露出動物性的一面,逐漸迴歸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匪徒偷襲劫走太平軍的糧草,清兵又徑直襬端著火槍進村,盡數掠走,食物鏈環環相食。

土匪的老家,底層的山村,依靠暴力也無法擺脫窮與餓的苦難,在落草軍官龐青雲的建議下,匪首趙二虎與姜午陽率部下山,投靠清軍。《投名狀》是在一個冷兵器主導,又有槍炮出現的年代,展現出了戰爭的滲人。既有子彈爆頭穿臉,大炮將人轟碎,也有刀刃削肉斷肢,骨骼斷裂的聲音尖銳清晰。放下以往在武俠片中的飄逸風格,改為地板流的搏殺,出手沒有多餘的招式,只為殺傷取命。

儘管全片實質上只有攻打舒城一場展開描述的戰爭戲,以寡勝多的方案設計估計也能讓軍迷挑出很多不現實之處,李連杰也有一刀砍斷十幾個條人腿這樣偶爾的無雙。但《投名狀》仍生猛展現了戰爭的慘烈可怕,絕不是那種告訴你打仗很爽的態度。

而後來的蘇州圍城戰,又回到了飢餓的問題上,死城圍困,雙方糧草殆盡,城外的清軍要活活餓死,城裡的太平軍和百姓耗下去就要人吃人。開城之後,因為糧食的有限,又爆發了更為突破人道的射殺四千降兵事件,坑道中填滿掩埋的屍體,觸目驚心。

《投名狀》劇情簡介:

1870年秋,大哥龐青雲(李連杰 飾演)在城牆頂俯瞰自己的就職典禮舞臺;胸懷壯志的他,如果沒有走上這條不歸路,極可能是推翻腐敗清庭的新中國革命者之一,可惜兩個強盜和一個女人改變了他的一生,造就了他的成功,也導致他最後的毀滅。這兩個強盜是曾跟他矢誓生死與共的結拜兄弟:二哥趙二虎(劉德華 飾演)和三弟姜午陽(金城武 飾演),而那個女人正是二哥的妻子蓮生(徐靜蕾 飾演)。

趙二虎在亂世中淪為強盜,帶著幾百人到處劫掠,他為人盜亦有道,就算打劫也“劫七留三”,所以深得眾心。趙二虎一生人最愛兩個人,一個是他的妻子蓮生,一個是十三歲便跟他做強盜的三弟姜午陽。在打劫太平軍糧車的一役中,大哥龐青雲這個陌生人為替姜午陽擋箭而受了傷,姜午陽深感救命的恩情,因此姜午陽對龐青雲的崇拜竟超過他對趙二虎的崇拜。

在趙二虎等人的山村被清軍洗劫,付出傷亡慘重的代價後,姜午陽極力主張他們三人結拜為兄弟,由大哥龐青雲帶領他們投效清廷,趙二虎為了不想令三弟失望,也為了不想自己的一班同村兄弟陷入絕境,他不計較個人得失,將首領地位拱手讓給龐青雲。

為實現天下沒有戰爭的太平盛世理想,龐青雲藉助以趙二虎、姜午陽為首的一班兄弟的力量,成立“山字營”暫時為清廷效力,原來是要藉助攻打太平天國結集軍力;但是隨著他大權在握,龐青雲變得越來越野心勃勃,令他要清除一切的障礙。

他不惜和趙二虎決裂,屠殺被趙二虎勸降的太平軍降兵,只為怕降兵造反。他利用姜午陽的狂熱性格,說服他站向自己那一邊。本來,龐青雲距離成功已僅有一步之遙,但他的作為傷透了對他崇拜不已的姜午陽。就在他設毒計暗害了二虎後的就職大典上,就在權勢如日中天的最輝煌時刻,龐青雲竟橫死於刺客之手。

擴展資料:

《投名狀》是由陳可辛執導,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主演的動作片,於2007年12月在中國內地上映。講述了龐青雲、趙二虎、姜午陽這三個結拜兄弟之間的恩怨糾葛。2008年,該片獲得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第4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電影等獎項,李連杰憑此片獲得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投名狀》的歷史背景,屬於是一個平行的晚清,有太平天國運動,沒有李鴻章、曾國藩等人。電影改編自晚清四大奇案的刺馬案,1973年張徹曾經拍過《刺馬》,但相比這部復仇片,陳可辛在《投名狀》裡顯然傾注了更大的野心

一個人為了自己的野心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幸福在悲哀中——投名狀觀後感 “兄弟結義,各殺一個外人。從此,兄弟的命就是命,其他的,皆可殺。這就是《投名狀》” 投名狀似乎是個悲劇,這個講訴兄弟情誼的故事卻在兄弟相殘中,夾雜著幾個女人的影子,



莞漂的熊二


歷史背景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了解下當時的歷史背景:


影片故事背景設定在清朝咸豐和同治年間的太平天國和捻亂時期,太平天國期間,中國共死亡7千萬人,大家可以想象當時的國家情況有多麼糟糕,從影片裡可以看出當時的名不聊生、落草為寇,各地軍閥擁兵自重,朝廷中摻雜重重的政商利益;

影片蘇州圍城這部分是重點劇情,歷史上真實的蘇州圍城是發生再1863年7月到12月,李鴻章率軍與天平守軍激戰數日攻不下,最後設計勸降成功後,殺了降軍將領,解散了降軍;


戰爭中的人性


影片在圍攻無效的情況下派出趙二虎前去招降,最終結果是太平軍守將自裁以保餘部。在歷史中,戈登因殺降一事與李鴻章發生尖銳分歧,在影片中則表現為龐青雲、趙二虎兄弟間關於殺降的分歧,體現了新歷史主義“文本歷史化”與“歷史文本化”,即“歷史是一個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壓縮的歷史”。

龐青雲有句臺詞:“兄弟們圍城圍了九個月,餓了九個月” 圍城的清軍屢攻不下,糧草又不繼,在這樣的一個戰爭情況下士兵很容易造成精神疾病,做出違背常理的行為;


根據影片的情節可以看出,生存是人性中最基本、最真實的需求,在戰爭的背景下,生存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極其的重要;

龐青雲因為一碗粥而存活,為生存趙二虎劫軍糧,三兄弟義結金蘭投靠湘軍是為了生存,湘軍在圍攻蘇州的時候對“饅頭”產生了幻覺,為攻打南京龐青雲向魁字營借糧。龐青雲三兄弟從結義到反目,生存是他們的核心目的。對戰爭場面的描繪,最殘酷、最令人深思、最觸及人性底蘊的是“殺降”一節。趙二虎己勸降成功,但龐青雲無視趙對降兵的承諾,堅信“兵不厭詐”乃戰場上的哲學,戰爭沒有信用,只有殺戮。


正如陳可辛導演後來所說,“戰爭狀態下,人所做的事情是很難理解的,複雜的人性是很有趣的背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