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捧上天的“分粥制度”,看上去很美,其實只是一個謊言


被人捧上天的“分粥制度”,看上去很美,其實只是一個謊言


虛妄的“分粥制度”

華說


這是一個經典的故事,流傳甚廣。若干年前,我第一次讀到這則近乎寓言的故事的時候,立刻為其吸引,驚歎不已:一個重要問題,竟然可以以一個如此生動、簡潔而又趣味盎然地例子加以完美地解決。但不知為什麼,心裡總是隱隱覺得有些不對勁。然不對勁在何處,終不知其所以然。時過境遷,漸漸地也就淡忘了。

然而這些天,我忽然又想起了它,想起了這個有名的“分粥制度”。

這個許多人耳熟能詳的“分粥制度”,是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有一個7個人組成的小團體共同生活,他們要分食一鍋粥,但並沒有稱量用具和有刻度的容器,於是他們通過制定實施不同的制度來解決這個問題,不同制度安排得到了不同的結果。大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分粥制度”。

制度一:確定一個人負責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發現,這個人為自己分的粥最多,於是又換了一個人,結果總是主持分粥的人碗裡的粥最多最好。

制度二:大家輪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這樣等於承認了個人有為自己多分粥的權力,同時給予了每個人為自己多分的機會。雖然看起來平等了,但是每個人在一週中只有一天吃得飽而且有剩餘,其餘6天都飢餓難捱。

制度三:大家選舉一個信得過的人主持分粥。開始這品德尚屬上乘的人還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開始為自己和溜鬚拍馬的人多分。

制度四、選舉一個分粥委員會和一個監督委員會,形成監督和制約。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於監督委員會常提出多種議案,分粥委員會又據理力爭,等分粥完畢時,粥早就凉了。

制度五、每個人輪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個人要最後一個領粥。令人驚奇的是,在這個制度下,7只碗裡的粥每次都是一樣多,就像科學儀器量過一樣。因為每個主持分粥的人都認識到,如果7只碗裡的粥不相同,他確定無疑將享有那份最少的。

美侖美奐而又天衣無縫。“分粥制度”雄辯地證明,經過選擇,經過交易,我們總能夠找到一個完美的制度。在一場適者生存的制度競賽中,最終被選擇總是好的制度,而且好的制度渾然天成,清晰而精妙,既簡潔又高效。你不能不承認,“分粥制度”把整個過程闡述得無懈可擊。

忽然又想起這個名滿天下的 “分粥制度”,是因為這些天,斷斷續續地讀著張五常的《經濟解釋》。莫致之而至,“分粥制度”的小故事從腦海裡冒了出來。而若干年前心底的那個隱隱的不對勁,也似乎有了答案。是的,“分粥制度”忽略了制度費用!或者說,在“分粥制度”中,制度費用是零。但我們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顯而易見,在“分粥制度”中,制度費用是不存在的,特別是從一個制度向另一個制度變遷過程中,其轉變是不需要費用,或者說其費用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計。正因為如此,在“分粥制度”中,從制度一到制度五的制度演進中,可以一路順暢毫無阻礙。然而在現實中,制度的運行不僅有費用的,而且費用浩大。尤其從一個制度向另一個制度的變遷中,其費用往往更是大得驚人。也正因為如此,一些能為更多人帶來利益的政策措施未見採納和實施,而另一些眾所周知的不合理的制度卻長久地存在著。此所以古往今來仁人志士感嘆改革不易也。

從一個制度轉向另一個制度的變遷中,其費用大抵可以分為兩類。其一是轉變的前期費用。其又可分為二種。倘若所要前往的目標制度已然存在,引用這一“生活在別處”的制度,需要付出相關的搜尋以及瞭解費用;倘若所要轉向的制度無先例可循,則必然需要花費摸索、試驗的費用。在上述的“分粥制度”中,當從制度一轉向制度二,或者制度二轉向制度三,或者制度三轉向制度四……之時,首先需要知道所要轉向的目標制度是什麼。如果已有,則需要學習掌握,如果尚無,則需要創新試驗。其二是制度轉變過程中的費用。其中包括為達成一致所需進行協商的費用,以及對因為制度轉變而造成利益受損的既得利益者補償費用等等。而在某些形勢下,這些費用可以高到使得制度的轉變無法執行!即以“分粥制度”為例,在制度三中,如果形成了一個以主持分粥者為核心的小團體,其勢力完全可能達到使整個制度固化下來,而那些小團體之外的少數派將終日捱餓而無力將其改變。在這種狀態下,即便是完美的“制度五”近在咫尺,也不可能將其取代。

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制度費用無處不在。“分粥制度”的美好結局,是一種空中樓閣,美麗,然而虛幻。理想和現實的落差,可能讓人氣惱,卻也是無可奈何之事。因為自從人類社會誕生,制度費用便如影隨形,相伴相生。通過可能的種種途徑,致力於降低制度費用,使得不甚理想的制度安排轉向較為理想的制度安排,是一種選擇;忽略當下的侷限,一味地憤世疾俗於現時的制度安排,是另一種選擇。不過歷來,後者遠為時尚。


被人捧上天的“分粥制度”,看上去很美,其實只是一個謊言

《歷史之謎:一個經濟學的答案》(華說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現已新鮮上市,天貓、京東、噹噹全網有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