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蓋茨比》:“爵士時代”純粹的享樂主義下的人們

如果說《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一首關於“美國夢”的輓歌,那麼它的作者菲茲傑拉德則是被“美國夢”造就的寵兒。

曾有一位美國文學評論家這樣評價他“菲茲傑拉德年輕時曾迷戀過金錢,但成名後又揮霍無度,深受金錢的毒害。因此他對金錢的價值有很深的理解,並能夠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一個上流社會的‘金錢羅曼史’。”


《了不起的蓋茨比》:“爵士時代”純粹的享樂主義下的人們

誠然,年少成名的菲茲傑拉德和妻子姍爾達曾馳騁於那個時代中上階層的燈紅酒綠,奢靡浮華,也曾體驗過揮金如土,縱情聲色。

正因為他曾全情投入的經歷過這些,所以他才能夠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細膩而又準確的描繪出那個“爵士時代”豪奢靡亂的眾生百態。

不得不說,菲茲傑拉德創造了一個時代。

“爵士時代”下的享樂主義

“這是一個奇蹟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

BY菲茲傑拉德《爵士時代的回聲》

20世紀是美國曆史中最為浮華喧囂的時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迷惘和戰後經濟的迅猛發展,整個社會開始變得崇拜商業和金錢,在巨大的財富衝擊下,美國人原本的浪漫信仰和價值觀開始逐漸被顛覆,使得人們陷入了追求享樂、金錢至上的泥沼之中。

當整個社會的夢想開始指向“金錢”,也使得整個社會充滿了物慾的誘惑。

因此當時的美國人感慨道:“上帝已死,戰鬥打完,信仰破滅。”


《了不起的蓋茨比》:“爵士時代”純粹的享樂主義下的人們

菲茲傑拉德曾在自己的作品《爵士時代的回聲中》,將這一時期,也就是20世紀20至30年代定義為“爵士時代”,他覺得“爵士時代”是一個繁榮發展、快速進步且揮霍無度的時代。

克萊門蒂說:“在菲茲傑拉德的小說中,衣服被看見,聞到,聽到和觸摸。”

如果說菲茲拉傑德是用文字的方式向我們栩栩如生的描繪出了那個時代的浮華三千,而導演巴茲·赫魯曼則是如教科書級的打造方式,生生的像我們還原了那個時代的窮奢極欲,紙醉金迷。


《了不起的蓋茨比》:“爵士時代”純粹的享樂主義下的人們

無論是黛西家會客廳天花板上的巨型水晶吊燈,馬卡龍粉色絲絨沙發椅,紅白草紋理地毯上那個超大白沙發,還有用餐時眾多訓練有素的僕人無聲無息地佈置晚餐,配以閃亮的銀質燭臺還有餐具,瞬間就將那個時代的上層貴族奢華生活展現於世人眼前。


《了不起的蓋茨比》:“爵士時代”純粹的享樂主義下的人們

而在蓋茨比舉行傳奇宴會的那個場景,更是金色彩帶漫屏飛舞,盛大的煙火撲面而來,姑娘們穿著各式各樣閃瞎人眼的寶石亮片流蘇裙,戴著滿是珠寶的流蘇帽子,身上披著皮草或是羽毛,在舞池中盡情的扭動。


《了不起的蓋茨比》:“爵士時代”純粹的享樂主義下的人們

而導演巴茲·赫魯曼更是用超現實的視覺盛宴,把Art Deco這種強烈的元素風格在影片的每個犄角旮旯展現的淋漓盡致,而Art Deco本身的奢華不羈,勇往直“錢”的強烈風格就給人以一種看著就很貴,聞起來更貴的直觀感受。

在視覺衝擊力下,從而將敘事簡單化,成就了一種“巴茲式”的奢華電影風,把那個時代的奢侈壯觀且痴迷享樂的那一面展現了出來。

“拜金主義”下的虛榮愛戀

她們美麗,如夢似幻,高不可攀,同時任性自私,近乎殘忍的地步。

黛西少女時喜歡過蓋茨比,除了蓋茨比相貌英俊,年輕有為之外,更因為蓋茨比對黛西的深深迷戀讓當時還是一名少女的黛西虛榮心得到了極大地滿足。


《了不起的蓋茨比》:“爵士時代”純粹的享樂主義下的人們

然鵝,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周遭環境的影響,蓋茨比的相貌和迷戀已經無法填滿黛西的虛榮心。

在黛西面對婚姻和未來有些彷徨不定的時候,富豪湯姆的出現無縫銜接的滿足了黛西對金錢方面的虛榮,也使得黛西拋棄了窮酸的蓋茨比,毅然決然地嫁給了能滿足她優渥生活且能讓她在上流社會的歌舞昇平之中任意遊走的富豪湯姆。


《了不起的蓋茨比》:“爵士時代”純粹的享樂主義下的人們

老實講,我實在不覺得黛西是愛湯姆的,他倆結了婚也沒啥交流,湯姆的外遇上門時黛西考慮的也僅僅是她的地位會不會受到影響。

而蓋茨比對黛西來說,更像是一個可以用來給老公增加危機感,順便利用他來鞏固自己的家庭地位,還能滿足自己的虛榮感的工具罷了。

也因此在蓋茨比一遍遍讓黛西離婚和他在一起的時候,黛西也從來沒考慮過和蓋茨比共度餘生的事情的。

最後黛西撞死了人,也是讓蓋茨比背的鍋。

用菲茲傑拉德自己的話說:“外表可愛嬌媚,浪漫卻有寄生性,且情感冷漠可怖。”


《了不起的蓋茨比》:“爵士時代”純粹的享樂主義下的人們

黛西無疑是美麗的,但是如果刨除掉這個名為“蓋茨比”的濾鏡之後,黛西就像是一個長得漂亮點兒的普通的女孩,物質,做作,甚至還有點兒庸俗。

但是她在“蓋茨比”這個強大濾鏡下,卻變成了一朵充滿誘惑且甜美可人的嬌豔玫瑰,並且內裡卻充滿了自私自利,最終為了自保都能夠害人奪命的女人。

泡沫般幻滅的美國夢

“他等了整整五年,買下那座華廈,把星光施捨給那些想來就來,想去就去的飛蛾——他費了這麼多心血,只是為了能夠在某天下午,到一個陌生人家裡‘坐坐’。”

蓋茨比喜歡黛西跟黛西人格多高尚,內涵豐富,其實沒啥太大關係。

蓋茨比出生在美國北達科他州的一個貧農家庭,就算是父親整日勞作,他們家也只能夠勉強度日。

受夠了貧窮之苦的蓋茨比,在那個時候就暗下決心,絕不像父親那樣生活,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個家財萬貫的人上人。

所以他從小就嚴格要求自己,努力爭取每個能向上爬的機會。


《了不起的蓋茨比》:“爵士時代”純粹的享樂主義下的人們

後來他進入了美國的部隊,認識了很多富家子弟也得到了上司的賞識,成為了一名中尉。

如果說蓋茨比一直這樣走下去的話,他會走得很好,不過,在成為大佬的路上怎麼能不遇幾個劫呢?

直到有天,他跟著部隊到了南方,在一次酒會上,他遇見了一個姑娘,那個姑娘是他認識的第一個“大家閨秀”,女孩的出身和她所代表的上流社會的氣質深深地吸引著蓋茨比,令蓋茨比深深地著迷。

這個女孩就是黛西,也是他這輩子的劫。


《了不起的蓋茨比》:“爵士時代”純粹的享樂主義下的人們

在出身底層的蓋茨比眼中,出身上流且家境良好的黛西就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金錢、財富、地位,這些在黛西身上全部都有,她完美的滿足了蓋茨比夢想的一切。

如果說蓋茨比之前的夢想是一個抽象化的概念的話,黛西的出現無疑是將蓋茨比的夢想進行了擬人具象化,變成了一個真實的、觸手可及的目標。

因為他知道擁有黛西不僅擁有了愛情,同時也擁有了上流社會的認可,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對於理想主義者蓋茨比來說,黛西更像是承載了他最初夢想和畢生追求的那個載體,就像是那束他念念不忘且遙不可及的綠燈一樣。


《了不起的蓋茨比》:“爵士時代”純粹的享樂主義下的人們

俗話說得好,成也蕭何敗蕭何。

如果蓋茨比沒有遇見黛西,他也不可能從一個紈絝少年變成東海岸的大富豪,如果沒有和黛西的再次接觸,蓋茨比也不可能死。

蓋茨比的死亡,更像是為了捍衛他心中信仰而產生的慷慨赴死的一種行動,選擇與自己的夢想一同隕落,好過對著那個被周遭侵襲變了模樣的黛西要好得多。

“夢”會失落但英雄不朽,蓋茨比死了,但他不顧世俗奮不顧身追求自己信仰的身影,永恆的留在了世人的記憶之中。


《了不起的蓋茨比》:“爵士時代”純粹的享樂主義下的人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