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成為三國大贏家的五個祕訣。為何說他稱不上英雄

三國時代群雄競起,給我們奉獻了一場有關智慧與韜略的饕餮盛宴.。

司馬懿原來只是這場盛宴的一碟小菜。

然而,隨著劇情的發展,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等主要角色,卻都是在為司馬懿做嫁衣。

隨著三國大戲的落幕,隱居於後的最終大贏家就是這場智慧盛宴的拾掇者——司馬懿。

如果用麗個字來形容司馬懿,一是贏,二是剩。

所謂贏,是指司馬懿是最後的贏家,三國非統一於魏而是統一於晉,最終的贏家不是曹家而是司馬家。

所謂剩,是指司馬懿幾乎熬死了所有同時代的英雄豪傑。而且,司馬懿一人熬死了曹家四代人——其嶄露頭角於曹操時代,備受重用於曹丕時代,大展宏圖於曹教時代,乾綱獨斷於曹芳時代。

這樣來看,司馬懿最終成為三國大贏家,冥冥之中也是上天註定。

司馬懿成為三國大贏家的五個秘訣。為何說他稱不上英雄

一、大浪淘沙,“剩”者為王

在那個群雄競起、人才輩出的動盪時代,贏是終極目的,而贏的方式可以有多種。

司馬懿就是韜光養晦的典型,其為因剩而贏,“剩”者為王。“剩”者不但是因為自然壽命長、活的年齡大,首先是要能活下來。身居亂世,聰慧如諸葛亮不也是“苟全性命於亂世”嗎?然而,郭嘉以體弱早亡,楊修以逞能身喪,苟或因憂慮而死。

更可惜的是,諸葛亮53歲就殞命五丈原,周公瑾36歲病逝巴丘,一代戰神關雲長早早敗亡麥城。也許是天妒英才,三國時代多少英雄豪傑如流星般閃過,只留下剎那問的輝煌便煙消雲散。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剩”者首先必須是適者。大浪淘沙,砥礪成金,只有真正適應各種複雜環境者才能存活下來。如果說諸葛亮、周瑜、郭嘉等是天不眷顧,那麼,荀或、楊修、關羽、張飛等更多的英豪實在難說是亡於天命。

如此來看,“剩”者既有上天的眷顧,更是後世的修行。身居亂世,“剩”者必須有全身之智。能夠剩下來絕對是一個技術活,是身體、心態、謀略、智慧、意志等的綜合考量。

在被魯迅稱為“晉世不文”的時代,王夫之說“士困於廷,衣冠不能自安”。升斗小民尚且朝不保夕,更何況“伴君如伴虎”的朝堂重臣,內外強敵環繞,處處險象環生。

揹負鷹視狼顧之名的司馬懿能全身而終,且最終操持國柄,為後世代魏自立打下堅如磐石的基礎,難道僅僅是上天的眷顧嗎?司馬懿“剩”者為王,進而贏者通吃。

司馬懿成為三國大贏家的五個秘訣。為何說他稱不上英雄

二、亂世生存,韜晦存身

亂世生存首先要有全身之智,欲全身必須有韜晦之術。身處“衣冠不能自安”的時代,在愛才如命又多疑好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曹操治下,身懷絕技、胸有韜略、腹有良謀,既是生存之本,也可能會惹來麻煩。

華佗無辜被殺,楊修遭嫉而亡,苟或無端喪命等,多少血淋淋的教訓給年輕的司馬懿上了深刻的一課。

《資治通鑑》說司馬懿“少聰達,多大略”。在曹操諸多謀士之中,也許司馬懿的才略不是最突出的,卻是最能韜光養晦、深藏不露者。要不然,正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齡,面對曹操的徵用,斷不會想到裝病不出的。

令司馬懿更難自安的是,其一出場就為後世貢獻了面相學上一個引人遐想的“鷹視狼顧”。曹操將亡,又交代曹丕“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還有亦真亦假的曹操“三馬同槽而食”的疑夢。

可以說,在三國所有豪傑之中,生存環境最惡劣的當數司馬懿無疑。荀或是棄暗投明,周瑜有皇親國戚之護,諸葛亮乃劉備三顧茅廬所請,唯獨司馬懿一出場就備受懷疑。“美人遭嫉,英雄多難,非養晦何以存身?”面對強主,再英明的臣子也只能選擇韜光養晦。

因此,司馬懿將韜晦之術發揮到了極致。

為了避禍存身,司馬懿在自我營造的老氣橫秋的氛圍中度過了偽裝者的一生。其對內束斂野心、掩飾鋒芒,對外趨吉避凶、示弱裝病。可嘆一代英豪,晉朝鼻祖,留在歷史上的記載竟然是從裝病開始到裝病結束。

其裝病演技之高,大概古人也認為實在精彩,所以記載得活靈活現。如“持杯飲粥,粥皆流出沾胸”,而且故意裝聾打岔,以致曹爽認為其“尸居餘氣,形神已離,不足慮矣”。通過高深的韜晦術,司馬懿不僅得以身存體健,高齡而終,而且騙過了所有的政治對手。

司馬懿成為三國大贏家的五個秘訣。為何說他稱不上英雄

三、大隱於市,隱忍待時

忍耐是一個政治家的基本功。

雖然隱忍與韜晦都有隱藏鋒芒、刻意低調行事的意思,但較之於韜晦,隱忍的境界更高,對自我心靈的折磨更強,對自我意志的考驗更甚。

因為韜晦是客觀環境催逼下的迫不得已,而隱忍是主觀意志要求下的自我壓抑。隱忍者都在等待時機,一旦時機來臨,便爆發出磅礴之勢。

司馬懿是隱忍待時的高手。

他起於掾佐,整整小曹操24歲。在曹操手下強將如雲、軍師滿座的形勢下,要想存身自強,必須首先學會隱忍和等待。所以,終曹操時代,司馬懿無所建樹,也不敢建樹,蟄伏於朝,大隱於市。

我們很難揣測,司馬懿的精於隱忍、善於等待,究竟是天生如此,還是與年少時的出場經歷有關。

總之,司馬懿將隱忍待時的功夫發揮到了極致。無論是面對曹魏集團內部的政治鬥爭,還是與對手諸葛亮的祁山對峙,司馬懿都表現出了一個成熟政客極為難得的戰略定力和忍耐功夫。

司馬懿從冷靜到冷血冷酷,忍耐到笑對屈辱,時機不到,任爾冷嘲熱諷,百般羞辱,皆能坦然接受。

史書記載,諸葛亮為激司馬懿出戰,派人給司馬懿送來“巾幗婦人之飾”。這在古代乃奇恥大辱,連司馬懿屬下軍士都忍受不了,而司馬懿卻不為所動,繼續堅壁據守。

此外,司馬懿輔佐四朝,三次受命託孤,這在三國時代是少有的,就是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照理說,屢次受命託孤,不說在朝堂之上飛揚跋扈,最少也是一言九鼎。然而,除了最後一次託孤時抓住機會發動高平陵之變,多數時候司馬懿徒有託孤之名,唯唯諾諾,不越雷池一步。可見其隱藏之深、忍耐之強、等待之久,揆之三國英豪,實屬罕見。

歷次的加官晉爵,司馬懿都會推讓再三才受。更難得的是,如果說在強敵環繞、生存環境惡劣的情況下隱忍可以理解,及至司馬家族乾綱獨斷,史稱其“勳德日盛,而謙恭愈甚”,封丞相,加九錫,司馬懿竟“固辭不肯受”。

在剪除了所有潛在的競爭對手後,司馬懿還在教育子孫:“盛滿者道家之所忌,四時猶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損之又損之,庶可以免乎”。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所掌握的權力已遠超曹操篡漢之時,然而,司馬懿“情雖難量”,但“事未有逆”,“至於弒主後,害皇嗣,僭皇號,受九錫,但見之於操,而未見之於懿。

故君子於懿有恕辭焉”。司馬懿直至生命的終結還在隱忍,為後代而隱忍。

司馬懿成為三國大贏家的五個秘訣。為何說他稱不上英雄

四、如履薄冰,謹慎處事

後世都說“諸葛一生唯謹慎”,但就謹慎來說,諸葛亮較之於司馬懿乃“小巫見大巫”。

司馬懿的一生都是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狀態下度過的,稍有不慎即有身死族滅的危險。

而諸葛亮的生存環境則要寬鬆得多,且不說劉備三顧茅廬,劉禪更是以“亞父”相稱,是攻是守,是進是退,諸葛亮可以全權決定。所以,諸葛亮的形象永遠都是羽扇綸巾,不戰而屈人之兵,充滿著自信和從容,就算是計謀也是光明正大的謀略。

司馬懿則愁容慘淡,猜忌陰柔,一副深不可測的慼慼之相,滿肚子的狐疑和陰謀。這一點在《三國演義》最為經典的空城計中可見一斑。

面對司馬懿大軍壓境,坐守空城的諸葛亮竟敢焚香彈琴,笑對空城,其膽大冒險到何種地步!而提軍十萬之眾的司馬懿謹小慎微,竟然連試探一下都不敢,後軍當前軍,即刻撤兵。誰更謹慎一目瞭然。雖然空城計是小說的演義,但這一故事情節的塑造較為典型地反映了司馬懿謹慎的處事風格。

司馬懿一生勤勤懇懇,忠於職守,勤於任事。史載其“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

當謀士時,他對自己所提對策當用則用,不用則立刻閉口,知難而退,見好就收,更不可能面折廷爭,固執己見;

領兵在外時,面對水平相當之對手,司馬懿的策略經常是“堅守不出”,“務求全預一勝”,絕不冒險打無把握之仗。

歷史記載的一個畫面清晰地反映了司馬懿的謹慎:

在決定司馬懿家族前途和命運的高平陵之變前,司馬懿獨與大兒子司馬師“深謀秘策”,直至事變前一晚,方才告知二兒子司馬昭。在攸關生死存亡的一場血戰來臨前夜,司馬懿派人觀察二子的反應,大兒子司馬師鼾聲如雷,鎮靜如常。二兒子司馬昭夜不能寐,寢不能安。對此,我們除了佩服司馬懿的知子之明,更欽佩其處事之謹慎、保密之嚴格。

事實證明,寢不能安的司馬昭確實不堪提前與聞如此生死大事。司馬懿謹慎如此,焉能失敗?當然也應該看到,在司馬懿謹慎一生的背後是極度的隱忍,而極度隱忍的背後是有大略圖也。

司馬懿成為三國大贏家的五個秘訣。為何說他稱不上英雄

五、雄略內斷,見機果決

機會從來都是稍縱即逝,“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古往今來的英雄都是把握機會的高手。

史稱司馬懿“雄略內斷,英猷外決”,處事果斷,善於把握機會。司馬懿曾評價諸葛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多謀少決”.。

且不管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判是否準確,但就史書所載的司馬懿來說,絕對是一個善於把握機會,並勇於決斷之人。

司馬懿就像一個超級獵手,等待目標時不急不躁,隱藏伏擊時紋絲不動,抓機會時如蒼鷹撲兔,又穩又準又狠,一招斃命,從不拖泥帶水。

從討孟達一仗可以看出,司馬懿是用兵高手,深得兵法真傳。孟達反跡已現,諸將見孟達與吳蜀交接,勸司馬懿靜觀其變。司馬懿卻說:“此其相疑之時,當及其未定促決之。”所謂兵貴神速,一月的路程,司馬懿率大不八日到達,孟達來不及反抗,很快兵敗被殺,具是“兵動若神,謀無再計”。

從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高平陵之變可以看出,司馬懿抓機會能力之強,處事之果決讓人歎為觀止。

高平陵之變發生在嘉平元年,當時司馬懿年已七十,被曹爽奪去兵權後,賦閒在家,裝作行將就木之人,聲嘶氣喘,奄奄一息。誰都沒有想到,這樣一個老人竟然還能在瞬息萬變的時局中,敏銳地發現那稍縱即逝的機會——對司馬懿來說,這樣的機會確實太難得,他必須抓住。

隱忍待時已久的司馬懿一改往日病態,內心排山倒海之勢立時顯現,僅以三千甲兵就很快控制住了朝廷。此後,司馬懿又利用王凌謀反事件,趁機將曹魏宗室全部拘捕,一網打盡,為子孫日後篡魏開晉打下了堅實基礎。

除此之外,司馬懿眼光深遠,在東擋孫吳、西拒蜀漢時,能跳出戰爭之外思考求勝之道,建議實行屯田之策,使曹魏受益良多,史書稱:"務農積穀,國用豐贍。”屯田實為長遠之計,諸葛亮六出祁山而不勝,根源就在於糧草保障和供給不足。由此對比,可見司馬懿發現機會和把握機會的能力。

司馬懿成為三國大贏家的五個秘訣。為何說他稱不上英雄

三國群雄競起,智勇相當,唯"剩”者為贏;大好河山,物華天寶,只贏者通吃。

司馬懿以其韜晦存身,隱忍待時,謹慎行事,見機果決,笑到最後。

只是,在我們看來,雖然其笑到了最後,但笑容未見得燦爛開懷。

作為最後的勝利者,司馬懿實在不受人待見。何也?

陰柔一生,偽裝一世,從無開懷一笑,未見英雄氣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