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我們塑造了建築,而建築又重塑了我們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我們塑造了建築,而建築又重塑了我們

01


在杭州,有一所業已成為“遊客打卡聖地”的大學,它就是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許多遊客按照旅遊攻略,慕名來到這裡,人們圍在校區內的一幢建築周圍,一邊按下快門,一邊嘖嘖稱奇。這幢建築就是由日本著名建築師隈研吾先生設計的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我們塑造了建築,而建築又重塑了我們


“讓建築消失”是隈研吾秉持的設計理念,而這座受到眾人矚目的民藝博物館,正是對這一理念的最佳詮釋。

博物館所在的場地是一個緩坡,原本是一座茶園。於是,隈研吾沿著坡地設計了一座向斜下方延伸的單層建築。隈研吾還將地形複雜的斜坡分割成很多三角形,通過這種巧妙的處理方式,讓多個三角形的小屋頂聚集在一起,層層疊疊,宛如茶田,隱沒在風光秀麗、景色旖旎的青翠山林之間。青苔和野草在博物館那帶有濃濃徽派建築風格的屋簷上肆意生長,讓這座人工建築與山間的自然景緻更緊密地結合起來。

而且,隈研吾使用本地燒製的灰瓦作為屋頂與外牆面的裝飾材料,透過鋼絲編織而成的網,一塊塊灰瓦與鋼絲網形成了非常柔和的半通透牆面。在不同的時段,隨著光影的演變,人們會看到不一樣的景緻。就這樣,豐富的光影與質樸的建築,共同構成了一幅唯美的鄉村畫卷。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我們塑造了建築,而建築又重塑了我們


當我們看到這樣一幢充滿奇思妙想的建築之後,不由要發出這樣的驚歎了:能設計出如此巧奪天工的建築的設計師,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隈研吾是當代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與已故的建築大師貝聿銘齊名,被譽為是日本第四代建築師的領軍人物,同時他也是2020年東京奧運主場館的設計者。

隈研吾和他所致力打造的“負建築”,猶如一陣清新悠揚的和風,吹拂著當今浮躁而無趣的建築界。而他那種不張揚的、溫和的,甚至是讓人產生放棄和遺忘念頭的美學理念,更是貫穿了整個職業生涯,這讓他創造的每一件作品,都散發著隈研吾式的光芒。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我們塑造了建築,而建築又重塑了我們


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建築學院教授傑弗裡·基普尼斯曾這樣評價他:“隈研吾真正的魔術是,在你還沒有注意到發生了什麼的時候,在你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進入了一個來自過去的傳統空間的時候,你的情緒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舒緩下來,被靜寂和深沉淹沒。”

在自己的新作《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中,將從業30多年的建築實踐精粹全部提煉出來,並呈現在我們面前。在這本書中,隈研吾通過81項最經典的案例,以及數百張高清照片、手繪草圖和工程細部,向我們講述了自己對建築的理解和研究。他指出:

“建築的價值不在於讓每座建築變得特別,其真正的價值來自不斷失敗,又不斷從失敗中學習,如此循環往復。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下次爭取做得更好,這樣的信念才是最重要的,這個堅持的過程才是無價的。通過與材料的接觸,我收穫了最重要的東西。”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我們塑造了建築,而建築又重塑了我們


02


現代的建築觀認為,建築最重要的是空隙的部分,也就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空間,換句話說,建築即空間。

這種觀念很實用,但也很無趣。由於建築被定義為空間,因此人們開始以面積來評價建築、計算建築的價值:容積率是多少、一平方米的工程費是多少、租金是多少,等等。而在所有關於建築的書籍和話題中,也都充斥著總建築面積、建築密度、容積率等無趣的術語。

在隈研吾看來,這就代表著建築與人之間的關係開始變得淡薄,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弱。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我們塑造了建築,而建築又重塑了我們


在過去的100年裡,人們完全忽視了思考和探索怎樣用各種物質去建造建築、建造城市。建築師眼中只有混凝土,卻對其他材料熟視無睹。

混凝土最大的問題就是千篇一律:只要確定了建築的外形,那隻需要按照外形做出框架,然後把混凝土灰漿灌進去就可以了。就連剛出校門的學生也能做出一張像模像樣的設計圖——因為他只要畫個外形,然後標註一下混凝土,就可以拿去交差了。

但隈研吾認為,混凝土是一種單純、原始、有破壞性的建築手法,那些黏糊糊的流質,經過一段時間就會凝固起來,變成一具龐大僵硬的屍體。正是因為混凝土的泛濫,我們這個時代的建築才會比任何時代都乏味無趣!

隈研吾希望迴歸到物質本身,想重建物質與人的聯繫。他認為,世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構成的,未知的物質實在太多了。當遇到新的材料之後,新的建築時代就開始了。因為建築是用材料做出來的,材料決定建築!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我們塑造了建築,而建築又重塑了我們


當然,如果拋開了方便好用的混凝土,建築師就需要開動腦筋,拿出自己的真功夫了。為了啟發建築師們的靈感,隈研吾從材料、方法、幾何學這三個層面出發,將自己30年來積累下來的經驗和靈感無私地分享給我們。

第一個層面是材料的多樣性。作為建築師,首先要認識到可供自己選擇的材料是無窮無盡的,一旦認識到這一點,就能體驗到材料那無窮的樂趣和魅力,也就能打開更廣闊的視野了。

第二個層面是材料的使用方法。在選擇材料的時候,要思考很多方面,例如,怎樣去用?怎樣堆疊?怎樣接力支撐?怎樣排列組合?在這裡,其實並沒有什麼明確的界限,建築師完全可以一邊支撐一邊組合,一邊組合一邊堆疊,因為建築的主角是人,而不是材料。

第三個層面是幾何學。建築之所以能打動人心,不是因為外觀的幾何形態,而是因為內在的幾何學。大多數建築只考慮外觀的幾何形狀,按照固定好的幾何框架灌注黏糊糊的混凝土泥漿,卻欠缺內在的幾何學,因此顯得乏味而冷漠。而隈研吾所提倡的,是擁有內在幾何學的建築,一種生物學意義上的幾何學建築!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我們塑造了建築,而建築又重塑了我們


03


傳說中的武林高手,在修煉到一定境界之後,渾身上下就會形成無比強大的氣場,甚至能夠做到“拈花摘葉、皆可傷人”的程度。在建築領域中,隈研吾就是這樣一個武林高手,在他的手中,無論是竹子、木頭,還是玻璃、泥土,都可以成為構成一座建築的核心元素。

在《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中,隈研吾選取了“竹、木、紙、土、石、金屬、玻璃、陶瓷磚瓦、樹脂、膜和纖維”這十種材料,向我們展示了他的種種奇思妙想。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我們塑造了建築,而建築又重塑了我們


竹子生來就是筆直的,這種強烈的直線性是其他樹木所不具備的。喜歡各種幾何線條的建築師,自然也會偏愛竹子這種材料。位於日本京都的桂離宮,門前就有一片名叫“桂垣”的竹牆。設計師匠心獨運,把竹林外圍活的竹子直接彎折起來編成牆,這種牆介於自然物與人造物、野性與幾何形態之間,極具衝擊性。據說,德國著名建築師布魯諾·陶特第一眼看到這面竹牆時,甚至激動得當場痛哭起來。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我們塑造了建築,而建築又重塑了我們


竹子雖好,但乾燥之後容易開裂,因此不適合作為結構材料。為了解決這個難題,隈研吾先後嘗試了許多辦法。例如,受到混凝土填充鋼管技術的啟發後,他試著把竹子內部的橫隔去掉,在其中灌入混凝土,於是就形成了一根根堅固的柱子。位於鎌倉的“竹之家”,就是採用這種技法建成的。

後來,隈研吾瞭解到南美洲有一種名叫“瓜多竹”的特殊竹子,壁厚且不易開裂,於是他就從哥倫比亞運回許多瓜多竹,並將這些竹子用於濱田醬油公司的老廠房改造項目當中。

當然,這種竹子確實不易開裂,但組裝和銜接的工作卻有很大挑戰性,隈研吾從當地人編織竹籃時所使用的“亂編法”得到靈感,構思了一種被他稱為“亂組法”的技術,才將這些桀驁的竹子連接起來,讓它們靈活地支撐起老廠房那些零碎的結構。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我們塑造了建築,而建築又重塑了我們


除了竹子之外,隈研吾對“紙”這種材料也情有獨鍾。

用紙也能做建築材料嗎?對於普通人來說,這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但隈研吾認為,柔軟也是一種很好的武器。因此,每當他想讓建築變得更加柔軟、鬆弛時,紙就有了用武之地。

隈研吾使用的,是一種被稱為“和紙”的材料。

製作和紙時,首先要將樹木的纖維分解出來,然後將這些纖維浸泡在黃蜀葵煮出來的黏液中,就會逐漸形成液態的紙漿。如果我們把這些紙漿塗到別的物體,例如金屬上面。那麼,等到這層液態紙漿晾乾之後,原本冷硬的金屬表面,就會擁有和紙特有的朦朧感和柔軟感。

在設計安東尼·克拉夫檔案館時,隈研吾就使用了這種技術。在打造檔案館的內部空間時,隈研吾把金屬網浸入紙漿當中,然後撈出來晾乾,讓它們變成“紙質”的。


通過這種加工方式,不僅可以改變金屬拉網的透明度,還可以調整頂部灑落光線的量和質感。因此,這座位於法國巴黎的奇妙建築一經建成,就變成了當地的一個網紅景點。

雖然隈研吾早已躋身當代最頂級的建築大師之列,但他並不滿足於自己所取得的那些非凡成就。在隈研吾看來,他想要留給後人的,並不是一座座單獨的建築,而是將這些建築聯繫起來的理念。正如他試圖告誡那些年輕的建築師的那樣:

重要的不是個別的建築,而是持續地努力,堅持不懈。真正的財富是堅持這件事本身!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我們塑造了建築,而建築又重塑了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