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作品的高度與作者的人品道德有沒有什麼關係?

寫字那些事兒



我為什麼這麼認為?舉例說明:中國近代大畫家張大千,藝術界的大大師級名家,圈內圈外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他的畫好,人品呢?不有待考證,張大千年輕時混跡上海,窮得叮噹響,下頓不接上頓,他有辦法,臨摹仿作清代石濤的作品,賣了大價錢,才安定生活。

人啦,再窮不能窮志向,仿造別人的作品,人品道德已出問題,過去是,現在也是,這是道德問題。可後來,張大千名聲鵲起,人們早已忘了他曾經的人品瑕疵,只知他現在的大名。

再有,德國的人間惡魔希特勒,他如果不是鬧了墨尼黑的啤酒屋暴動,他興許會成為一代大水彩畫家,從現在遺留下來的水彩風景畫,可以看出他年輕時的夢想就是成為畫家,作品也畫的很有功底。作品與人不一樣啊。

所以我看這問題,得出結論:藝術作品的高度真不能與作者人品道德的高度相比擬,它們之間沒有必然的關係。


陳莊水墨畫家


很多人可能會以為,藝術作品的高度與作者的人品道德應該是成正比的。理由是沒有高尚的人品道德,怎麼能創作出優秀的經典的藝術作品呢?但實際中的情形並不完全是這樣的。藝術史上有很多德藝雙馨的大師楷模,但也有創作出經典藝術作品但個人人品道德並不完美的藝術大家。

被稱為天才畫家的法國十九世紀畫家莫迪裡安尼,作品清朗,飄逸灑脫,用筆洗練,色彩濃豔,有鮮明的個人風格。他的《側臥的裸女》被列入世界名畫,2000年在紐約嘉德藝術品拍賣會上拍出1.7億美元,進入世界單幅油畫拍價前三。但莫迪裡安尼生活放蕩不羈,風流韻事不斷,集天才畫家與浪蕩公子於一身。

西班牙十八世紀藝術大師戈雅的代表油畫《裸體的瑪哈》是以其情婦為模特創作的。這是西方油畫史上第一幅以普通平民女性為主題形象的人體油畫,意義非常。但據說戈雅畫好這幅畫後,擔心情婦的丈夫知情後興師問罪,趕緊又畫了一幅《著裝的瑪哈》以做掩飾。

抽象主義油畫鼻祖畢加索是西方畫壇著名的長壽畫家,活到九十二歲。畢加索一生創作了3萬多件作品,其中有多幅被列入經典的世界名畫,如《格爾尼卡》、《亞威農女人》等,許多作品被收入盧孚宮等世界著名藝術博物館。畢加索被西方畫壇譽為二十世紀世界最偉大的畫家。但畢加索的個人人品真的不敢讓人恭維。特別是從畢加索一生中六個重要創作時期與六個女人發生交集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的他的為人處事。




燈影書畫


當你在欣賞一件藝術作品時,卻要先去分析藝術家的人品道德,那麼你是沒有辦法把作品看懂的,因為你很在意作品的創作者是怎樣的一個人,而不是在意作品的品質如何,要知道“名人效應,會毀了一個人正確的藝術審美觀”,為藝術而去欣賞藝術才是有意義的事,

而且藝術作品的高度與作者的人品道德是沒有任何關係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道理也很簡單,

藝術家是不會把自己的“人品道德”表現在藝術作品中的,追求完美是任何一個藝術家對藝術創作的態度,即使是一個完全沒有人品道德的藝術家都希望自己可以有好作品,

可以這麼去理解“豐富的想象力和誇張的表現手法”是藝術家創作時最為重要的,換句話說,人品道德再怎麼高尚都和“想象力”沒有關係,而且藝術家藝術創作也是為了先把肚子填飽之後,才會去講究一些“

名譽口碑”,當然了,如果每個藝術家都可以“德藝雙馨”,那是藝術的幸運,

藝術家有兩種,其中一種是作品的名氣比創作者自身的名氣還要大,這樣的情況只有在當代才有,為什麼會這樣子?因為現在的藝術人才實在太多了,多一個不嫌多,少一個也無妨;還一種是創作者的名氣比作品的名氣還要大,

這樣大都很容易知道是為什麼了吧,一句話概括“花錢炒作,人有名氣了,作品就會被認為有高度有品質啊”,這也是藝術的不幸啊,


詩夜城主


答:準確的講應該是90%已上的藝術作品質量的高度,當然要和作者的經歷,個人修養與所處環境和為人道德等……緊密相連的。這是心裡學說的必然規律!簡單舉例:在三人面前擺上一筐核桃,其中有人抓了一棵,另一人抓了兩棵,而最後一人卻去直接抓了叄棵。想必同仁們也一定明白這三人的心裡了!

有人說過:貨像人形,不難看出就連有些人養的小狗,小貓的形象都有些像自家的主人。同仁們有何見解,歡迎直言!

祝各位:

安康如順,

吉祥幸福。


茶壺哥2


記得錢鍾書曾經說過:你只管吃雞蛋就是,何必非要了解那隻下蛋的母雞呢?我們欣賞藝術品的時候也應該本著這樣的態度。

歷史上有很多大藝術家成就斐然,但人品卻不敢恭維。舉個例子董其昌,書畫皆堪稱絕品,我更喜歡他的書法,猶如美人。肥無贅肉,瘦不露骨。真是沒的說。可他人品極差,可以說是欺男霸女無惡不作。甚至專門有人著書立說記錄他的惡行,可見多麼招人恨。現在傳世的有《民抄董宦事實》、《黑白傳》兩種。還有我們現在最常見的印刷字體,宋體字始創是秦檜。可見其影響力之大。但後人稱此體為宋體,而不是秦體。

所以我覺得一個藝術家,整體就像一個香甜可口的大西瓜,吃瓤就好,瓜皮扔了。











山顛一寺一壺茶


在“人品”和“書品、畫品”的關係上,歷來就有“書如其人”,“書畫清高,首重人品”之說。

如果從筆跡學角度來說,一個人的筆跡能流露出此人的性格氣質,甚至當時的心理狀態。但若以人品來論其作品的優劣,就有點太絕對了。儘管在我國曆史上,有蔡京、秦檜等人因為人品而影響了他在藝術上公允的地位,但這畢竟只是多數人情感上的態度,作為一個真正的藝術鑑賞者我們應該理性的看待這一件事,做到不因人廢書、廢論。

關鍵詞

人品畫品書品顏體古意南北宗

引言

在中國的藝術史中,凡是有成就的藝術家,首重“人品”的修養,所謂“人品不高,用墨無法”。清唐岱曰:“古今畫家,無論軒冕巖穴,其人之品必高。”清方薰也曾曰:“筆墨亦由人品為高下”。所以藝術家的人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藝術作品的成就高低。人品的問題反映在繪畫中便有“氣韻不可學”、“氣韻必在生知”等說法。人品不是天生的,後天的修養決定人品的高低。

顏真卿的書法,代表著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高峰,他的顏體結束了王羲之書法一統天下的格局,後人幾乎無人能夠超越。他年少的時候家窮缺紙筆,便用筆醮黃土水在牆上練字。開始學習書法的時候,他先師從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張旭是唐代的大書法家,尤擅寫草書,他從張旭那裡學到了筆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完成了雄健、寬博的顏體楷書的創作,樹立了唐代的楷書典範。他在書法上的最大的貢獻就是結束了王羲之書法一統天下的格局,他的楷書一反初唐書風,出現了方嚴正大,樸拙雄渾,大氣磅礴的“顏體”與王羲之飄逸、簡遠的書風分庭抗禮的局面。他的剛健挺拔的顏體書法與其固執耿直的性格是難以分開的。歷來,他的人品與書品都是相提並論的。《集古錄》雲:“斯人忠義出於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有似其為人。”他在開元(713-741)年間中舉進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為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但因受到當時的權臣楊國忠排斥,被貶黜到平原任太守。人稱“顏平原”。安史

之亂,他抗賊有功,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德宗興元元年(784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奸相盧杞借李希烈之手殺害他,相傳,聞聽顏真卿遇害,三軍將士紛紛痛哭失聲。半年後,叛亂平定。顏真卿的靈柩才被護送回京,厚葬於京兆萬年顏氏祖塋。德宗皇帝痛詔廢朝八日,舉國悼念。德宗親頒詔文,追念顏真卿的一生是“才優匡國,忠至滅身,器質天資,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拘脅累歲,死而不撓,稽其盛節,實謂猶生”。他在書法史上擁有的地位,當然和其書法水準有關,但是作為後人對他書法成就的看法,不僅是因其書法氣勢恢宏,大氣磅礴,筋骨剛勁,而更帶有尊其人品的因素,他盡忠唐室,在反對叛軍的戰爭中殉國,成為後代忠臣的典範。

但是,他的人品只能為他的書法成就添彩,並不能做為成就他書法地位的決定因素。因為,中國的書畫史中還存在著許多人品為後世鄙夷的人物。就書法而言,僅僅一個宋朝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佞臣蔡京的書法形似米南宮,字勢豪健沉著。當時“蘇黃米蔡”中的蔡,原來指的是蔡京,但是後來因為他是一個大奸臣,所以被蔡襄代替;以“莫須有”罪名害死岳飛的秦檜,也是一位大書家,他綜前人所長自成一家,創立了一種用於印刷的字體——宋體字。他們的人品可以說壞到了極點,他們的作品也因為人品受到了牽連,但作為真正的品評家,絕對不會因為這個而放棄對好的作品的欣賞。

而明代的趙孟頫和董其昌這兩位大藝術家,他們的藝術成就卻絲毫沒有因為他們人品而受到世人的唾棄。趙孟頫是宋朝遺民,是宋朝宗室

趙德芳的後裔,卻在宋朝滅亡後出仕於元朝,他對宋朝的不忠在當時是為後人所不恥的,但是他工書法,八體皆能而無經不妙,在繪畫中,他作為以為集大成者,佔據了元代、乃至中國繪畫史上的重要地位,反映了美術創作的文人畫趨勢。

眾所周知,趙孟頫在我國的書法史上與“顏、柳、歐”並稱“四大家”。他的書法嫵媚流暢,開一代流派,他熔鑄古今,妙悟“八法”,同時又是元代的尚古尊貼的書學代表人物,他的楷書結體嚴密,用筆深得古法,並且溫潤秀美,于歸正端莊中見灑脫之氣蘊。張謙說:“子昂書名天下,今觀小楷《過秦論》之篇如花舞風中,雲生眼底”;他的行書筆意流動而神含不露,清麗而雋永。方孝儒評其為“文敏書法妙在真行,奕奕得晉人氣度”;

而他在繪畫中提倡“古意”、力排南宋畫風,追求清雅樸素畫風,並努力使書法用筆結合到山水畫表現之中。他的山水畫形成文人山水的標準樣式,對黃公望等元四家產生了影響,而他極具“古意”的青綠,結構謹嚴,賦色清妍,但已將唐宋青綠山水的富貴轉變成士大夫情志的文人士青綠了;他的人物畫,也頗具古意,在畫法上,用線凝重,賦色渾穆、沉著、人物造型古拙而有意趣,代表了元人的典型畫風;他的花鳥畫,是畫竹中精品,為世人所重。雖然的他與同為封建遺民的朱耷、石濤等人的政治態度大相徑庭,但是他的藝術成就卻沒有因為他的降元而埋沒。

再來說說明代的董其昌,他精於鑑賞,長於書法,尤以山水畫成就最高,為克服板結與粗簡的流行時弊,他在山水畫上追求以書法入畫所

導致的筆墨聯繫變幻的表現力,並把宋元諸家繪畫中來自大自然的山石樹木形象加以簡化、以筆勢的運動作意象組合。董其昌特別強調佈局中的勢、筆墨中的虛與實,追求畫面“暗”的含蓄性,發展了前人的墨法。他的畫風有兩種格調,一是枯筆水墨,另一個是沒骨或淺絳。他標榜師古,崇尚士氣,筆墨技法嫻熟精妙,遠追文人畫風,扭轉了明代浙派和院體的風格與士大夫審美觀背道而馳的局面,他的畫在畫壇影響之大,並被後世視為正脈和一代宗師。

董其昌在他的《畫禪室隨筆》中記述,走上書法藝術的道路,是出於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他在十七歲時參加會考,松江知府衷貞吉在批閱考卷時,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將他名列第一,但嫌其考卷上字寫得太差,遂將第一改為第二,同時將字寫得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為第一。這件事極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鑽研書法。董其昌回憶說:“郡守江西衷洪溪以餘書拙置第二,自是始發憤臨池矣。初師顏平原(真卿)《多寶塔》,又改學虞永興(世南),以為唐書不如魏晉,遂仿《黃庭經》及鍾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謂逼古,不復以文徵仲(徵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這段話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幾乎學習研究了以前絕大部分名家,從鐘王到顏、柳,從懷素到楊式凝、米芾直至元代的趙孟頫。董其昌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書畫家,還是一位傑出的鑑賞家,他用他畢生的精力研究前人的成果,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南北宗論”。“南北宗論”雖然重南輕北,但是他所提倡的美學觀念,即:尚率真,輕功力,崇士氣,斥畫工,重筆墨,輕丘壑,

尊變化,黜刻畫,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對清初的“四王”有著巨大的影響。藝術成就如此之高的董其昌,在生活中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惡霸。也許是因為他年幼時的家貧,所以,一旦擁有的財富和權力,便貪婪到對錢財的攫取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他在仕途上春風得意,青雲直上。公元1589年,(萬曆十七年)三十四歲的董其昌考上進士,開始了他此後幾十年的仕途生涯。當過編修、講官,後來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但是他驕奢淫逸,妻妾成群。他強搶民女、封釘民房,捉鎖男婦,無日無之的罪行,引發了一場群眾自發的抄家運動,是為《民抄董宦事實》。就這一事件,人們對董其昌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不意優遊林下以書畫鑑賞負盛名之董文敏家教如此,聲名如此!”“思白書畫,可行雙絕,而作惡如此,異特有玷風雅?”可見他的惡已經達到人見人怨的地步,但是這些仍然不會抹殺他在中國藝術史中的地位。

且不說這些古代的藝術家,拿前段時間的著名鋼琴家劉詩昆涉嫌毆妻事件來

說,劉詩昆在為自己辯白的時候說:“我是名藝術家,不會,也從未打過人。”這話說的就很讓人尋味,藝術家難道是神,難道就不會犯錯?固然藝術家應該德藝雙馨,但是人無完人,孰能無過呢。

由上可見,一個人品高的藝術家固然是需要修養的,而人的修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作品格調的高低,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如果僅僅憑一幅作品,我們很難斷定藝術家的人品。其實,有的人品好,不見得寫出好的書法作品;反之,也不一定寫不好。因此,“書如其人”,不可絕對化,書品、畫品與人品的關係,決不可等量齊觀。所以,我們不應因人而廢書、廢論。

我們應當這樣說,作為一名藝術家,人格的完善非常重要,但是藝術的水準同樣非常重要,二者不可偏廢。不能因為人格,忽視藝術水準,或者僅僅以藝術水準代替品格,以人品替代藝術水準。






牆聯盟


你提的問題看似簡單,但要表述的是二個方面,

一,藝術作品,

二,人品道德,

歸根結蒂,為社會和階級服務。屬政冶層面的東西,人微言輕,不能亂講,

藝術作品是有標準的,

人品道德也是有標準的,

嚴格意義上是有區分的,藝術是藝術,人品道德是人品道德,二者不能混談,但現實生活中,二者有著千絲萬縷,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糸,因此產生了社會亂象,流毒,

簡單地說,各有所需,各有所求,一句話″面子″工程,人因藝術作品添彩,藝術作品因人增輝,

且不說過去,只講現在,有權有錢有地位的人,家中掛幾幅名人作品,華堂生暉,同時也表現主人的文化修養與藝術作品抬高的身份,

一日,去某地訪友,見到一商鋪,進門看到一幅字,且不論水平高低,討教中得知是″縣太爺"大作,從老闆眉飛色舞的神態中,我讀懂了″名人效應",也看懂了″藝術"價值,更明白了″互補"的關係,

這就是你要知道的,(個人看法,不參加討論,謝謝!)


老鬼畫符



慈音1


《藏經閣》——拍攝於蘇州還帶寺

一個人的道德情操,思想境界,決定他的藝術作品的高度。據說秦檜的書法也不錯,就從過去的科舉制度來說,沒有一定的真才實學,也不可能爬到那麼高的位置。然而,他留給後人的只有罵名,讓後人唾棄萬年。而岳飛因精忠報國,名留青史。一首氣吞山河的《滿江紅》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同樣是演小品的陳佩斯和趙本山,從小品的內容,表現的風格,人物的性格,格調等,就能看到一個人藝術修養的高低。從事攝影創作的攝影愛好者,在進行攝影藝術創作中,拍攝者對攝影藝術修養追求的深度,也決定了其攝影作品藝術表現的高度。

前一段時間,有些人提到攝影拍攝人體藝術與繪畫中有關裸模方面的問題,我當時沒有就這些問題進行回答,今天在這裡說一個蘇東坡與佛印的一次對話,在過去文人墨客都喜歡與和尚為友,談經論道。蘇東坡也不例外,一次在寺廟裡,蘇東坡問佛印:以大師慧眼看來,吾乃何物?佛印道:貧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來金身。蘇東坡聞後大喜,看著佛印肥胖的身體,卻對佛印打趣地說道:然以吾觀之,大師乃牛屎一堆。佛印聽蘇東坡把自己比作一堆牛糞,不僅沒生氣,卻心平氣和的說到: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見萬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見皆化為牛屎。


攝匯紀實


藝術作品的高度和個人人品道德沒有根本的關係,藝術家的思維超乎常人,也惟有如此才能到達普通人無法到達的高度。比如西班牙畫家,雕塑家畢加索,他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是西方現代立體畫派最傑出的代表之一,被人們譽為“人類藝術史上罕見的天才”但是他的個人作風並不良好,多次見異思遷,這個事不論中外都是個汙點。扎個小辮辮,留個披肩發,言談舉止不與常人同,在常人眼中藝術家就是個異類。他們是活在自己的藝術世界裡,至少在西方沒有“德藝雙馨”這個詞。

再比如宋徽宗,獨創“瘦金體”流傳千古,書法藝術造詣頗高,但自己的本職工作做不好,丟了江山還被人囚禁。蔡京是北宋大奸臣,但他是實力派書法家,原為“宋四家”之一,後因道德問題被蔡襄代替。為什麼在東方會出現這種情況,是愛屋及鳥還是求全心理在作怪。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當初還誅殺異己少正卯,但這並不影響他儒家文化的流傳。所以說追求藝術的高度和個人道德沒有直接的關係,在當代明星歌唱家鬧出醜聞比比皆是,太多了,但畢竟不是主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