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告別“野蠻式生長”需要“G2G”監管模式

由中國輕工業品進出口總公司、全球商品採購中心共同發起,中國服務貿易協會、中國跨境電商50人論壇聯合主辦的“中央監管結算倉”項目建設座談會在京召開。專家和業內人士呼籲,跨境電商告別“野蠻生長”需要“G2G”監管模式。

日前“中國顧客海淘買走2萬噸美國櫻桃”的外媒報道走紅網絡,在很多國家,“中國購買力”都改變著當地的行業業態。但跨境電商蓬勃發展的同時,因渠道、資金和監管等原因,使假貨成為頑疾。

中國檢驗認證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全球質量溯源根據信息的詳實程度,分為工廠級溯源5星、貿易商級溯源3星、口岸級溯源1星。我們平時買到的“假洋貨”,很多甚至只是經歷了“出海一日遊”,商家的“通關證明”並不能證明商品的產地。

跨境電商告別“野蠻式生長”需要“G2G”監管模式

“跨境電商平臺上食品、日用品的假貨問題非常突出,尤其是部分商品在公海、香港“出境一日遊”後,便搖身一變成了擁有合規報關單的跨境商品。”中檢集團溯源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業務運營總監楊旭表示,以新西蘭的麥盧卡蜂蜜為例,其年產量只有3000噸,但在中國各電商上的銷售量超過3萬噸,是原產地真實產量的10倍以上。

如何解決這一難題?一些央企聯合有關行業主管部門提議,在“B2C”(企業平臺對個人客戶)、“C2C”(個人客戶對個人客戶)等現有的跨境電商模式之外,建立“G2G”(政府平臺對政府平臺)模式,通過建立“中央監管結算倉”,實現海外供應商身份認定和跨境商品監管。

中國輕工業品進出口總公司總裁潘旺表示,“G2G”合作模式,是以央企為主體,以國家檢驗檢疫標準為導向,以國家行業組織為紐帶,通過“政府對政府”的監管採購模式,實現海外供應商身份認定、跨境商品監管。

全球商品採購中心主任許京表示,“中央監管結算倉”希望建立開放平臺,實現閉環監管。由全球商品採購中心聯合檢驗檢測機構、央企、銀行、物流服務商等,共同構建從全球供應商認證到商品集中採購、金融結算等封閉供應鏈體系。中小跨境電商平臺和創業者、連鎖便利店等線上線下渠道對監管倉裡的跨境商品進行分銷。

跨境電商告別“野蠻式生長”需要“G2G”監管模式

許京認為,這種“央企全球買,民企全球賣”的模式,既可以解決傳統進出口跨境貿易中“買什麼,什麼貴;賣什麼,什麼便宜”的尷尬局面,又可以規避買賣雙方“一對一”合作難、風險大等問題。

針對全球供應商認證工作,中檢集團表示,將聯合海外商協會、生產廠家三方共建全球供應商原產地認證系統和商品二維碼追溯體系,從原產地品牌方直接對接,進行工廠級溯源5星認證,從源頭杜絕假貨。

商務部電子商務研究院院長李鳴濤認為,“中央監管結算倉”模式的出現,將確保國內消費者能夠買到有品質保證的跨境商品。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務主心主任王健認為,該模式有助於行業從業者解決上游貨源和下游渠道資金週轉難題。

據悉,首個“中央監管結算倉”落戶杭州,今年還計劃在國內其他中心城市和邊貿城市設點;海外將重點選擇在俄羅斯、德國、意大利、英國、加拿大、南非、土耳其、美國、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亞、新加坡等中歐鐵路和海上絲路重點國家和地區佈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