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六州——應州


燕雲十六州——應州

應縣

應縣位於山西省境北部,朔州市東部,面積1667平方公里,轄3鎮9鄉,人口30萬(2012年)。縣政府駐金城鎮。地跨東經112°58’—113°37’,北緯39°17’—39°45’之間,全縣平面圖呈平行四邊形。東鄰渾源縣,西向平朔鄰山陰縣,北鄰懷仁市,南毗繁峙縣、代縣。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受季風影響,四季分明,年均氣溫7℃左右,年降雨量360毫米。初霜期為九月下旬,無霜期100至140天。


燕雲十六州——應州

應縣縣城北部有世界著名的木塔。應縣木塔也叫佛宮寺釋迦塔。它和埃菲爾鐵塔,意大利比薩斜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中文名稱

應縣

外文名稱

Yingxian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華北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據《應州續志》載:以境內龍首,雁門二山南北相應,城當其間故名。


燕雲十六州——應州

歷史沿革

戰國為趙地,

秦屬雁門郡。

西漢置劇陽縣、埒縣,同屬雁門郡。

新莽改劇陽為善陽,東漢復舊。

後廢埒縣,晉又廢劇陽縣。

唐末置金城縣,故治在今城關東5千米,後徙治天王村,即今城關,並於金城縣置應州,縣屬之。據《應州續志》載:以境內龍首,雁門二山南北相應,城當其間故名。後唐天成元年(926)於應州置彰國軍。後晉天福元年(936)入於遼,屬西京道。宋屬雲中路。

金屬西京路。

元屬大同路。

明洪武八年(1375)廢金城縣入應州,屬大同府。清因之。

民國初年改州為縣,屬雁門道,道廢后直屬省。


燕雲十六州——應州

1948年屬察哈爾省。

1952年重歸山西省。

1993年8月劃歸山西省朔州市管轄。

2001年,北曹山鄉併入南河種鎮,邊耀鄉併入義井鄉,大營鄉併入藏寨鄉,北樓口鄉併入大臨河鄉,三條嶺鄉、雙錢樹鄉併入白馬石鄉,梨樹坪鄉併入南泉鄉、下馬峪鄉,城關鎮更名為金城鎮。區劃調整後,全縣轄3個鎮、9個鄉:金城鎮、南河種鎮、下社鎮、鎮子梁鄉、義井鄉、臧寨鄉、大黃巍鄉、杏寨鄉、下馬峪鄉、南泉鄉、大臨河鄉、白馬石鄉。


燕雲十六州——應州

地理環境

位置

地跨東經112°58’—113°37’,北緯39°17’—39°45’之間,全縣平面圖呈平行四邊形。東鄰渾源縣,西向平朔鄰山陰縣,北鄰懷仁市,南毗繁峙縣、代縣。

地貌

地處桑乾河中游,大同盆地南端,南部恆山山脈,是桑乾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山勢陡峭,植被稀少,一般海拔在1000米至2300米之間。著名山峰有臥羊場、跑馬梁、關帝廟梁、鷹家梁等,其中以臥羊場最高,海拔2333米。東北、西北為黃土丘陵區。其餘均為平川區,是大同盆地的組成部分。盆地中河渠縱橫,灌溉方便,但低窪處有小片鹽鹼荒灘。


燕雲十六州——應州

水文

主要河流有桑乾河、渾河、黃水河、木瓜河等。

氣候

應縣境內氣候寒冷,年均氣溫7℃左右,一月零下9℃至10℃,七月23℃至24℃。年降水量360毫米。初霜期為九月下旬,無霜期100至140天。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應縣共有土地256.1萬畝,其中農耕地116.3萬畝(基本農田82萬畝),黃芪地16.2萬畝,林地23.7萬畝,果園1萬畝,牧草地42萬畝,水域佔地15萬畝,建設用地10萬畝,未利用地31.9萬畝(含鹽鹼土溝、岩石裸露山地、荒地、灘塗)。1999年末人均佔有耕地3.4畝。

半翅


燕雲十六州——應州

礦產資源

應縣境內無煤,已經發現礦產資源20多種,有石英、鐵、沸石、煤、鋯等,主要分面在南山脈。金礦、沙金礦初估儲金量1噸左右。赤鐵礦礦體厚度3米左右,最高品位58.2%。儲鐵量400萬噸,銀礦儲量800噸左右,銅礦儲量900噸左右,稀土金屬礦石儲量5萬多噸,稀土總儲量298噸。非金屬礦石英石質地純白,含硅達98%以上,易於開採儲量500萬噸。石灰石氧化鈣含量54%,儲量達8000萬噸。瓷白礦儲量2000萬噸,長石儲量22萬噸,沸石儲量1000萬號,花崗石、輝綠岩、玄武岩質地硬、色澤好、塊度大、易開採,總儲量達1億萬立方米,是加工石板材的好原料,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動物資源

應縣境內野生動物有54種。哺乳類有灰狼、沙狐、豬獾、金錢豹等,草食動物有狍子、野兔、鼠類等。鳥綱類有野雉、石雞、半翅、貓頭鷹、啄木鳥、麻雀、鴿等。

植物資源

應縣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豆類、馬鈴薯、大麥、高梁等。主要經濟作物有甜菜、葵花、蓖麻、胡麻、黃芥、瓜類和各種蔬菜。樹種平川主要有楊樹、柳樹、刺槐,山上有華北雲杉、落葉松、樟子松、油松等。經濟林主要有仁用杏、蘋果、接李樹等。天然野草花卉有275種。野生藥材有黃芪、甘草、枸杞子、柴胡、蓁艽、蒼朮、遠志等十餘種,各種花卉74種。特產正宗黃芪具有條長而順,皮光而細,空心小、粉質大,質地優,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是治療各種癌症的保健藥品,年產30萬公斤,銷往東南亞、西歐等30個國家。


燕雲十六州——應州

水資源

應縣水資源總量1.5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564立方米,畝均佔有量183立方米。全縣地表水總流量0.6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採量0.9億立方米。從70年代開始,由於降雨量逐年減少,致使全縣地表徑流量、地下水資源量、峪口清水流量、水庫蓄水量也相應減少。


社會事業

文藝事業

1999年末全縣共有文藝表演隊11個,標準文化館、圖書館各一座。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80%,其中13個鄉鎮70個村開通有線電視,轉播15套節目。被省政府命名為全小文化先進縣。


燕雲十六州——應州

北路梆子

教育事業

2010年,應縣一中順利通過了省示範高中複評驗收,跨入山西省示範高中行列。高考成績也有較大提升,報考人數3766人,達一本、二本線的考生694人,達線總數比2009年的555人增加139人,總達線率18.43%,比2009年增長5.31%。應縣一中創辦於1952年,是山西省首批重點中學。

醫療事業

2010年完成了100個村衛生室的改造升級和國債項目投資160萬元、建築面積2400平米的新建40個村衛生室建設及投資1億元,建築面積3.2萬平米的新建縣人民醫院前期準備工作。村醫的補助每人400元2010上半年已全部撥付到位。縣、鄉、村醫療衛生機構三級達標率為93%,縣級達標率為100%,鄉鎮衛生院11個達標率為92%,村衛生室261所達標率為87%。


燕雲十六州——應州

社會保障

2010年,社會保險參保人數85696人,農村65歲以上老人生活補貼28225人;城鎮低保、農村低保、五保保障人數33085人;新農合參保人數238283人;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補貼3000人,職工醫療大病救助參加人數6000多人,做到了保基本、廣覆蓋。

交通運輸

交通以公路為主,山陰至應縣、應縣至左雲、應縣至懷仁、應縣至砂河等省級幹線公路構成了全縣交通網的骨架。此外還有多條縣、鄉級公路、簡易公路和大車路多條,連結縣內鄉鎮村莊。

民俗風情

應縣的舞蹈種類很多,秧歌、抱跤人、高蹺、車車燈、龍燈、腰鼓等等值得一賞,應縣的地方劇梆子、二人臺、耍孩兒、羅羅腔等等都是極具地方特色。


燕雲十六州——應州

高蹺

高蹺在應縣形成了與其他各地迥然不同的風格特點,應先的高蹺以快、巧、俏麗著稱,一般由20人以上表演,蹺子高一米左右,扮演《送妹》《斷橋》《殺山》《三打白骨精》等戲曲故事。形式上多跑雙出門、大十字、八角樓、等,在步供和隊形上較秧歌簡單,但好的高蹺也有較大幅度的動作,如搞駕崗等村的高蹺就能做到放叉、下腰、跳高桌等翻滾撲打的高難度動作。

高蹺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約形成於明代後期,清代咸豐年間在應縣已有演出。清末發展到盛期。舊社會,應縣城裡一年要唱十幾臺戲。除了廟會神戲外,還有各行業的願戲,如正月初八吳真社(畫匠)、正月十八關王廟(裁縫)等。這個劇種的上演劇目很多,大約300多本。在應縣上演過的戲亦有數十本。

羅羅腔

源於河北,清中葉傳入山西。本世紀30年代,應縣西南鄉有每年必唱羅羅腔之習俗。30年代,應縣演員雷有旦功底紮實,表演細膩,年過花甲後還踩蹺子扮演《賣絨花》《寶龍寺》的小旦,臺步飄然自如,唱腔賀潤清亮,給人印象極深,民間傳有“看了雷有旦,三天忘吃飯”之說。

風景名勝

應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繁多。其中矗立於縣城的應縣釋迦木塔最為著名。 縣城東北隅的淨土寺(又稱北寺),建於金代,歷經修葺。寺內殿堂構造玲巧,金碧輝煌,為金代建築之精品。其他還有長城、古城、三崗、四鎮等古遺址,都具有一定的考古價值。


燕雲十六州——應州

應縣木塔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中國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也是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應縣木塔

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有人計算,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整體比例適當,建築宏偉,藝術精巧,外形穩重莊嚴。


燕雲十六州——應州

淨土寺


淨土寺位於應縣城內東北角。據清代《應州志》載,淨土寺於“金天會二年(1124)僧善祥奉敕創造,金大定二十四年僧善祥重修”,距今已有860多年的歷史。大雄寶殿是全寺之主殿,為金代原物,深廣各3間,平面呈方形大殿設覆鬥形大花板,以梁袱劃分9格,分別作成9個藻井,中部的鬥8藻井最大,藻井下飾以天宮樓閣,作混金彩畫。另外8個藻井呈八角形,雕刻精細,色澤花麗,是少見的金代珍品。淨土寺除大殿尚保存完好外,其餘全都在“文革”中拆毀。

名優特產


燕雲十六州——應州

應縣涼粉

應縣涼粉是用馬鈴薯澱粉製成的,是當地別具風味的一種小食。

應縣涼粉

應縣麵皮、滴溜

應縣麵皮是用純白麵製成的,是當地別具風味的一種小食。

油糕

主要以黃米麵(即軟黍米麵)為皮,以糖料或棗泥、豆沙為餡,經油炸制的一種節日食品。

應縣牛腰

牛腰是應縣的傳統食品。傳說有個叫於義的掌櫃,因生意不好,做餅時不慎碰翻糖稀碗,無奈將白麵與其摻和,捏成小餅炸熟後,其味道香甜,且顏色似牛腰,因此流傳開來。

黃花菜

黃花菜即金針菜,古時稱忘憂草、療愁花、黃草、鹿蔥、鹿劍、宜男等,金針菜是乾製蔬菜,是一種含有天然花料的優質佳蔬,是烹製各種菜餚的上乘原料,與香菇、木耳、玉蘭片並稱中國乾菜四大珍品。

胡蘿蔔

應縣胡蘿蔔的特點是個頭大,兩頭齊,其肉質緻密,質細多汁,味甜,易貯存。全縣境內均有分佈。

榮譽稱號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