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行話大合集,快來看看你知道多少

戲曲行話大合集,快來看看你知道多少

[笑場]

亦稱噴場.

指演員在演出中脫離劇情與人物而失笑, 破壞了舞臺藝術的嚴肅性與真實感.

[誤場]

指演員未能按時到達劇場扮戲, 延誤了上場.

[冒場]

和誤場相反.指演出時,演員過早的出現在舞臺上.

[怯場]

演員因為初次登臺經驗不足或對所演之戲生疏等緣故, 臨場心慌而失去控制力, 使演出效果受到影響.

[暈場]

演員由於對戲不熟練或精神過於緊張等原因, 造成表演慌亂. 出現忘詞,唱錯,失手等舞臺事故.

[冷場]

指演員由於忘詞,誤場等原因,造成舞臺演出的突然停止. 是舞臺演出最忌諱的現象之一. 演出中, 不管發生什麼事情, 都不應中斷.

[救場]

指對演出中突然出現的失誤,同臺的有關人員要及時採取相應措施, 予以補救, 使演出能繼續進行。

[翻場]

演出時,演員認為同場演員或樂隊有所失誤,引起不滿, 當場給對方予斥責, 使演出中斷。

[把場]

演員演某一劇目因經驗不足等原因,由師長在側幕照應把關,以穩情緒。有時演出特註明由某某名人“把場”,既抬高演戲演員的身價,又藉此招徠觀眾。

[飲場]

京劇戲班的舊俗。舊時京劇演員在臺上演出中間,常由檢場人員上臺遞送茶水, 讓演員當場飲用潤喉。 50年代提出淨化舞臺,此俗遂除。

戲曲行話大合集,快來看看你知道多少

[捧角]

亦稱捧場。指通過包購戲票,鬨堂喝彩, 撰文揄揚等手段, 造成聲勢, 以達到抬高某演員或劇團身價地位的目的。

[明場]

相對暗場而言。凡演員在臺上表演的情節,都稱明場。

[暗場]

相對明場而言。某些劇目中的部分情節不在臺上表演,而放在幕後進行。或通過人物的臺詞加以說明,或運用音響效果表明。

[謝場]

亦稱送客或金榜謝場。京劇戲班的舊俗。演出結束,由小生(穿大紅官衣,戴駙馬套翅)和旦角(穿霞帔戴鳳冠)各一人至臺前向觀眾行禮感謝。有時走下舞臺,送觀眾到劇場門口。

[聽場]

後臺候場的演員注意力集中於舞臺上的演出,以便自己能準時出場。

[候場]

指演員將上場之前, 守侯在出場處幕後,作好準備。

[墊場]

指在場與場之間臨時墊場子,為後一場的演員贏得時間。 是救場的一種形式。

[楞場]

指演員舞臺上突然出現的差錯,缺乏思想準備, 不能隨機應變, 造成演出中斷。

[趕場]

有兩種情況。一指在短暫的時間內,完成角色的改裝或換服裝等事宜,保證準時上場。

戲曲行話大合集,快來看看你知道多少

[滿宮滿調]

演員演唱時音高到位, 聲音飽滿,氣力充沛。

[走板]

也稱丟板。演員行腔時, 節奏不穩, 或快或慢, 與樂隊奏出的板眼脫節。

[夯兒]

亦稱吭兒。是京劇演員對嗓子的習稱。

[左嗓子]

京劇界通常指高而窄的嗓音。此種嗓子能高不能低, 遇到小腔轉彎處, 往往唱不好。

[三條腿]

戲曲唱詞分上下句,詞句成雙,其押韻為上仄下平。但也有例外,只有上句,而略去下句,以鑼鼓[掃頭]代之。這種處理也稱掃一句。

留腿兒行話。亦稱甩上句。指一個唱段唱到最後一句時,暫時留下不唱,接著進行表演,然後再由這個角色或其他角色接唱留下的一句。留腿兒後接唱的最後一句稱縫腿兒或縫上。

[合弦]

亦稱巴弦。指演員的演唱與樂隊的伴奏如膠似漆的粘合在一處,無絲毫相違相離的紕漏。

[合槽]

指臺上表演時演員與樂隊之間的配合默契。演出中彼此影響,吸引,逐漸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

[帽兒戲]

亦稱開鑼戲。指演出時的第一齣戲。舊時,帽兒戲多是像《天官賜福》,《白壽圖》之類情節較為簡單的戲。解放前後,帽兒吸的劇目逐漸有所變化,多是些火熾精彩的小武戲和能活躍觀眾情緒的風趣劇目。

[軸子]

指一場摺子戲演出中作為軸心的主要劇目。舊時戲班排戲“打本子”,將臺詞用毛筆寫在長條紙上,捲起來似一軸畫卷。戲大紙長,捲起的紙卷就粗,戲小紙短,捲起的紙卷就細,便有大軸,中軸,小軸之說。

[送客戲]

也稱大軸。舊時一場戲往往要演出五六個小時左右,時間過長,觀眾不等終場就離座。因此戲班常把劇目的重點放在壓軸戲上,最後一出則安排演些技術性較強的小型武打戲或趣味性濃的玩笑戲,讓觀眾在這無足輕重的演出中逐漸散去,姑稱。

戲曲行話大合集,快來看看你知道多少

[大軸]

見上。

[壓軸]

指一場摺子戲演出的倒數第二個劇目。由於緊壓大軸而得名。 演壓軸戲一般都是戲班掛頭牌的主要演員。

[武軸子]

一場摺子戲演出中,小軸,中軸,大軸一般演武戲,因而稱作武軸子。

[大戲]

1 指整本的,大型的或較大型的戲。 相對小戲而言。此外, 還指那些歷史較為悠久, 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演出普遍。

2 指流傳廣泛的劇種,如京劇,豫劇,崑曲等。

[小戲]

指小型的,單出的摺子戲。 相對大戲而言。演出時間一般在半小時左右。

[摺子戲]

指整本戲中相對完整的一折戲。如《白蛇傳》中的《盜草》,《斷橋》都是。摺子戲往往是整本戲中精彩的一折,具有一定的藝術特色。演出時常將幾齣摺子戲組成一臺戲。

[對兒戲]

指兩個演員在一齣戲中扮演分量不相上下的兩個人物。如《坐宮》中的楊四郎和鐵鏡公主,是老生和青衣的對兒戲。《赤桑鎮》則是花臉和老旦的對兒戲。

戲曲行話大合集,快來看看你知道多少

[重頭戲]

指在唱,念,做,打等方面見功夫的劇目。

[風火戲]

指一個劇目中,有四五個以上表演分量不相上下的行當角色,顯現出整體的實力。有時也稱群戲。如《群英會》,《龍鳳呈詳》,《四郎探母》等。

[勁頭]

1.指演員舞蹈動作幅度大小,力度強弱的運用。 通常用於身段表演。

2. 也指演員演唱中的“心勁”,“口勁”和行腔中某一重音的渲染和結合 .

[尺寸]

指表演上唱唸做打的節奏速度。準確地把握節奏速度,是正確表現人物的關鍵。如何恰到好處地把握尺寸,首先要求演員理解和體驗人物的思想感情,在這個基礎上,藝術功力則是尺寸具體處理的技術保證,二者缺一不可。

[關子]

1.指表演技巧的竅門。

2. 指情節與情節之間銜接的“釦子” 。

[俏頭]

優秀的演員在演唱或表演時,在關鍵處善於作一種特殊處理,如改變節奏,或是加一個細節動作,這種細微的處理,往往能使演唱增色,使人物的性格和神情格外生動,收到很好的劇場效果。

[節骨眼]

1. 關鍵之意。指表演上的關鍵部分,如某個唱段,某句唸白,或某組身段動作等等,如果能將這些關鍵部分處理好,便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整個表演頓放光彩。

2. 指身段技巧動作的訣竅,只有掌握這個訣竅,才能是動作完成得乾淨漂亮。

3. 指情節發展的緊要關頭,如矛盾的轉折點。

[火候]

即藝術功力,是演員藝術上成熟的程度。包括兩個方面,除唱唸做打的表演技巧外,還有演員的閱歷和修養。有的演員受到閱歷和修養的限制,與角色的身份,氣質存在差距,不能很好地理解體驗角色,即稱為火候未到。

[討俏]

指無須花費很大的氣力,就能討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角色雖然戲不多,卻因為戲劇性強,戲料足,演員只要憑藉不多的技巧或唱唸,便會得到觀眾的歡迎。

[官中]

公共的意思。舊時戲班中,主要演員的服裝,琴師都是專用的。而一般演員的服裝和道具都是公用的,叫做官中行頭。為除主要演員外的所有演員伴奏的琴師和鼓師叫做官中場面。適用於不同劇目,角色,行當的唱腔,演技叫做官中活。

[大路活]

也叫“通大路”。指演員們按照一般基本套路來演出。

[絕活]

通常指屬於獨家所創,人皆不能的各種技巧, 也有專指難度較大的武功技巧。

[兩門抱]

演員能扮演兩種不同行當的角色或某一齣戲中的角色可由兩個不同行當的演員來演, 均可稱。

[蓋口]

人物對唱或對念時,彼此銜接處稱為蓋口。有死蓋口與“活蓋口”的區別。前者指固定化的對口戲詞,不能任意變動;後者指戲詞不固定,一方臨場發揮,另一方要有相應的對答。對口緊湊嚴密,叫“蓋口嚴”,否則就是“蓋口不嚴”。

[子午相]

指演員在舞臺上坐,立姿勢的形體角度。 要向左或右微側, 忌正身平面直向觀眾。 既要挺拔,又不能傻氣。

[邊式]

1.指演員身段利落,乾脆,漂亮。

2. 指演員化妝,穿戴清晰乾淨,合適。

[漂帥脆]

是對武戲演員給予讚揚的三個概念。漂是指身手矯捷,舉重若輕,動作富流動感;帥是指身段利落,儀態俊逸;脆是指動作節奏感強,重點身段的處理顯得格外乾脆明快。此外,帥有時也引申為對演員颱風雅緻瀟灑,表演華美精巧的稱讚。

[穩準狠]

穩是指武打不論多麼複雜,速度多麼快,都能嚴整有序,招式穩健;準是指每一個武打動作都要按照應有的位置準確地表現;狠是指在穩和準的基礎上達到一定的力度,使武打真實可信。穩準狠是武打動作的基本要求,三者缺一不可。

[卯上]

也作鉚上。指演員表演時無保留地盡情發揮個人能力。對於有不同演法的段落,有意選擇難度大的進行表演也是卯上的表現。對錶演中鬆勁,懈怠,不肯使勁的表現,則稱之為泡湯。

[警內行與警外行]

警內行是指表演受到內行觀眾稱讚;警外行是指表演受到外行觀眾的稱讚。內行和外行的審美眼光和需要有所不同,但真正優秀的演出會受到內外行一致的歡迎。警內行也稱打內,警外行也稱打外。

[打內與打外]

見上條。

[一打一散]

指那些結尾缺乏獨特性的劇目, 矛盾衝突往往靠開打來解決。 武打開始, 即意味著全劇的結束。

[水詞]

指在不同劇目中經常出現的一些通用唱詞或唸白, 如“怒從心頭起, 惡相膽邊生”; “冷水澆頭懷抱冰”; “看奸賊把我怎開銷”,等等。水詞缺乏個性, 淡而無味, 在新編劇目中應儘量避免。

[不夠一賣]

指藝術上分量不足, 難以滿足觀眾欣賞上的需求。

[打卦]

原指占卜卦象算命,藉以諷刺某些演員借名演員的招牌混飯吃,並無真實本領。他們學習流派,只追求形似,而真正的神韻卻不能掌握。

[皮兒厚]

1. 指戲的情節進展緩慢, 精彩的表演段落很晚才出現, 好象肉餡被厚厚的皮包裹著一樣。 2. 指一些劇情過於複雜紛繁,人物關係不清,觀眾難於理解的戲。

[沒譜]

“譜”作規範或規格解。 指演員的演出不按規範, 隨意胡來。

[么鵝兒]

專指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

[象牙飯桶]

光有較好的外形條件, 而沒有內在藝術修養的演員稱之為象牙飯桶。類似俗語中的繡花枕頭一包草“。

[柴頭]

指無用之材。常把藝術上不開竅的演員稱作柴頭。 參見棒槌。

[棒槌]

原指一種實心的木棒, 藉以諷刺表演藝術拙劣的人。 參見上條。

[羊毛]

對外行的稱呼, 帶有諷刺不懂戲曲之意。

[金鐘罩]

原指一種刀槍不入的武功。 現借用來諷刺只能唱唱唸念, 不能動刀動槍演武戲的演員。

戲曲行話大合集,快來看看你知道多少

[死臉子]

亦稱整臉子。指演員面部表情呆板, 缺乏生氣。 一個死字, 揭示出這種藝病的嚴重性: 不會演戲。

[吃栗子]

亦稱吃螺螄和奔瓜。因心情緊張或臺詞不熟, 演員在表演中將臺詞唸錯, 或念得結結巴巴。

[票房]

1. 戲曲愛好者的業餘組織。 2. 劇場售票處。

[黑杵]

指舊時票友登臺演出, 暗中所收的報酬。

[下串]

指給武戲主要演員配做武打對手的演員。

[零碎]

亦稱掃邊。指傳統戲中極不起眼的角色。 有一定臺詞, 有固定名姓, 但往往不被觀眾所知。

[掃邊]

[單頭] 見上條。

[陰人]

某個角色的臺詞. 總講: 整齣戲所有角色, 包括龍套和上下手的臺詞, 動作等舞臺語彙. 一般管能說整齣戲的人叫抱總講的

[醒脾]

也有寫成,表示演員出色絕頂表演,文場或打擊樂刺激興奮的演奏,令人突然強烈的振奮,[喝油]指演奏者[下手]戲不會或不熟,憑經驗隨機而跟著奏曲

[下柴火]

指兩個鼓健子打在一起

[戲簍子]

指此老師或演員會許許多多戲目,可向他請教學習,肚子象簍子那麼大裝滿劇本。肩膀頭;講的是演員的唱腔和琴師伴奏互相交代清楚,演員表演和鼓師的演奏相互襯托嚴謹。墜:演唱者或者操琴者,節奏感不好,習慣性往後拖慢,漸慢,越來越慢,就稱墜,這和如荀派等特地處理的慢不一樣。趕也可稱作:催)與以上墜的意思相反,那是尺寸每一拍總傾向往前快那麼點,令人覺得匆匆。這和演唱要緊一點,琴師咬一些,鼓師行話;鞋穿緊一些,技術性要求不一樣,"墜和趕"都是離開板糟的毛病,往往與五音不全一樣,自己並不知的

[打本子]

就是現在的編劇

[倒倉]

指男子變聲期

[搭架子]

演員在幕後念臺詞. 有時是配合臺上演員表演, 有時是用於上場之前以引起觀眾注意

[底包]

(大概意思)在劇團裡樣樣通,什麼角色/什麼戲都能演,但是掛不上頭牌二牌如果臨時哪個演員上不了場,他都能救場。

[打通]

(大概意思)在演出之前,先打一通鑼鼓。一般由節奏比較快,比較震撼的一組鑼經組成,打通的目的是營造氣氛,招攬觀眾。一般是在露天舞臺上演出前用,在劇場內演出大概不用。

[開頭]

‘開頭’是唱腔或者音樂開始之前以鑼鼓/板鼓/唸白等方式引領,樂隊依據‘開頭’所提出的節奏/速度/板式的要求進行演奏。

[抽籤]

演出未結束, 觀眾提前離開劇場. 如果大量觀眾集體離開, 稱為起堂

[馬前]

指加快演出節奏,提前完成演出。

[馬後]

指放慢演出節奏,抻長戲的長度,演出時間延長。

[陰人]

指樂隊或演員故意在演出時刁難同臺者, 如臨時改詞, 突然長調門等。

聲明:戲緣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分享傳播戲曲好內容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