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與河的區別是什麼,為什麼叫長江而不叫長河,黃河而不叫黃江?

賀志烽


江與河的區別是什麼,為什麼叫長江而不叫長河,黃河而不叫黃江?

長江和黃河是我國的兩條“母親河”,哺育了千千萬萬的炎黃子孫,華夏兒女,成就了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像古印度的恆河,古埃及的尼羅河,古巴比倫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一樣,留下了悠久歷史,絢爛文化。小編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兩條“母親河”。


長江,發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區的唐古拉山。自西向東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市,自治區後注入我國東海。長江全長6397公里,是世界第三長河,亞洲第一長河,我國第一長河,徑流量也居世界第三。 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陸地總面積的20%。長江有八大支流:雅礱江、岷江、嘉陵江、烏江、漢江、沅江、湘江、贛江等。




黃河,發源於“三江源”的巴顏喀拉山脈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呈“幾”字型。 自西向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最後流入渤海。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亞洲第二長河,中國第二長河,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黃河有四大支流:汾河、渭河、洮河、湟水等。


古書中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在《尚書·爾雅》,《左傳》有“江”和“河”記錄。根據描述的特點,它指的是“長江”和“黃河”。之所以叫長江和黃河,而不叫長河和黃江,可能是地域和部族的語言習慣使用,叫法上的不同罷了。小編自己總結歸納了一下幾點因素。

1、規模大小不同;

2、水流方向不同;

3、水徑流量不同;

4、南北地域不同;

5、約定俗成的叫法不同;

6、南北方的文化差異不同;

7、先入為主的觀點的不同;

8、注入目擊地的不同。

這裡不在一一列舉,論證論據。長江流域以南的河流多稱為“江”,比如:長江、珠江、錢塘江、岷江、怒江、金沙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灕江、麗江等。黃河流域以北的河流多稱為“河”,比如:黃河、淮河、渭河、經河、洛河、汾河、灤河、遼河、海河、塔里木河、額爾齊斯河等。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南方的瀏陽河、大渡河等,北方的黑龍江、鴨綠江等。這些只是各地人們觀點不同,文化不同,習慣不同,所以有“長江”河“黃河”的叫法不同罷了。


這麼近那麼遠F4


為什麼叫長江而不叫長河,黃河而不叫黃江?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很難講得清楚。作為炎黃子孫的中國人連自己的兩條母親河都不瞭解,是很不應該的。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黃河和長江的區別:

我們分別從以下這幾個方面來講。

第一:

江,是一種常年水量穩定,而且水量較大的。一般一些比較大的河,都稱之為江。不光如此,江所流經的區域,也就是江的覆蓋區域是遠遠大於河的。江雖然也分旱澇期,但是基本水量極其的穩定,旱澇期差距不到。

河,相比較於江而言,自然水量會小於江的水量。而且旱澇期比較明顯。就比如黃河在澇期,甚至經常氾濫,形成黃泛區,在旱期,又甚至直接斷流。採沙的人們甚至可以直接到黃河的河床上進行作業。


第二:

能夠被稱為河流都是水流最終注入到湖泊裡或者是內海海域。比如說我們的黃河,它從西向東流,最終注入的終點就是內海海域的渤海。

而被稱之為江水的恰恰相反,往往是注入到外海海域,或者直接注入到大洋裡面。拿長江來舉個例子,長江最終注入的終點就是黃海。

第三:

南方的河流大多被稱為是江,北方的河流則一般被稱為是河。這是因為地區不同帶來的差異,還有南北方溫度上帶來的差異。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南方也有瀏陽河、大渡河等,北方也有黑龍江、鴨綠江等。這些只是各地人們觀點不同,文化不同,習貫不同而已!

延展知識一

證論據。長江流蜮以南的河流多稱為"江″,比如:長江、珠江、錢塘冮、岷冮、怒江、金沙江、瀾滄江、雅魯江、灕江、麗江等

黃河流域以北的河流多稱為河\

品牌戰略故事


如果稍稍細心觀察一下中國地圖,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北方的河流多以“河”為名,如黃河、陝西的渭河、山西的汾河、安徽的淮河、河北的海河等;而南方的河流多以“江”為名,如長江、浙江錢塘江、江西的贛江、湖南的湘江、湖北的江、福建的閩江、廣東的珠江等。

可更北方的東北河流又變成了以“江”為名,比如黑龍江、松花江、冷江、鴨綠江、圖們江。我們在將這種河流的命名方式放到世界上來看,除了緬甸部分河流和朝鮮半島的河流有命名為“某某江”的情況(例:緬甸伊洛瓦底江、朝鮮大同江、韓國漢江等),再無其他國家有“江”這一河流命名方式。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江”是中國及周邊少數國家獨有的命名方式,並且在中國,有河流名稱在地域分佈上的特殊性,即“北河南江”。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中國河流名稱的歷史演變

中國河流眾多,名稱各異,最為我們熟知的便是長江、黃河。但中國河流的名稱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長期的演變中,形成了如今河流名稱的格局。

  • 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中國的河流多用單音節詞來命名。

《爾雅》載:“河出崑崙墟”;

《詩經·鄴風·穀風》載:“涇以渭濁”。其中,河指黃河,涇、渭分別指涇河、渭河;

《國語·晉語二》載:“汾、河、涑、澮以為渠”,汾、河、涑、澮即汾河、黃河、涑水、澮水;

《楚辭·湘君》載:另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沅、湘、江即沅江、湘江、長江。

最早記載中國河流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共記錄河流52條,其中有47條河流以單音節詞命名。

用單音節詞來命名河流名稱,可能與古漢語特別是先秦時期,以單音節發音為主的語言形式有莫大關聯。

  • 漢魏晉

漢代之後,中國河流的名稱開始由單音節詞為主逐漸變成雙音節詞為主。

這一時期的河流名稱,常以“某水”的形式出現,如我們常在這一時期歷史圖集上看到“河水”、“漢水”、“江水”,即黃河、漢江、長江。

歷史地圖上多以古名標註河流

《史記·河渠志》載:“褒水通沔,斜水同渭,皆可以行舟槽”。《漢書·地理志》載:“沂水出藍田穀,北至霸陵入霸水”。但在以上文獻中提到的“、湘水、沅水、褒水、斜水、沂水、霸水”,在先秦時期都只單言“洛、綿、湔、湘、沅、褒、斜”。

到了南北朝時期,以“某水”命名河流和情況已經非常普遍。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共記錄河流1252條,稱“某水”的河流有143條。《水經注》卷三十二:“洛水又南經新都縣......與綿水合,水西出綿竹縣,又與湔水合”;卷三十八:“湘水左,則沅水注之,謂之橫房口”。

  • 隋唐至明清

隋唐開始,原先稱“某水”的河流開始演變為“某河”、“某江”,到明清基本形成現在通用的河流名稱。

四川的大渡河、雅礱江,漢魏時期稱“沫水”和“若水”,隋唐後稱“大渡河”與“雅礱江”並沿用至今。在唐詩中也有諸多例子,諸如詩人李白所著:“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倒海不復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

《宋史·河渠志》記載的118條河流中,稱“某江”與“某河”的有94條;《明史·河渠志》記載的406條河流中,稱“某江”與“某河”的有319條;《清史稿·地理志》記載的河流中,稱“某江”與“某河”的河流佔到總數的90%。

此外,從隋唐開始的以“江、河”代“水”的河流名稱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北河南江”的特殊現象。唐代經學家孔潁達在《尚書·禹貢》中引住:“江以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為江”,唐代歷史學家顏師古在註釋《漢書》時,引文注到:“南方無水也,冀州凡水大小皆曰河”。

正如前面說到的,“河”、“江”專指黃河與長江專屬名詞,為什麼後來融入到其他河流的稱呼中去,並逐漸形成“北河南江”的現象呢?

從河到黃河

“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專指黃河,就如同涇、渭、洛、淮一樣,只是不同河流的一個名稱。“黃河”一詞,最早出現在東漢班固所著的《漢書·地理志》當中,因泥沙量的增高,黃河常年呈現明顯的黃色而得名。

由於黃河泥沙量的增多,使得下游河床淤積嚴重,成為中國歷史水患最為嚴重的河流。自公元602年至1938年,黃河下游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在華北平原形成了面積巨大的黃泛區,而黃河的每一次改道,便會侵奪其他河道,著名的“奪淮入海”。

每當黃河奪河改道之後,對於黃河及被奪河流的稱呼便會出現問題。比如,漢武帝元光三年(132年),黃河奪泗水河道,經泗水入淮水,經淮水入海。原來的泗水、淮水現在變成了河水,長期在此生活的百姓,該如何稱呼這條被黃河侵奪的河流呢?還是稱“泗水”和“淮水”,但實際上這又是“河水”,最後形成“泗河”、“淮河”的說法,即“泗(淮)水河道上的河水”。

黃河的頻繁改道,對周邊的河流造成了極大影響,這一地區的河流漸漸由“某水”變成“某河”,在北方地區開始擴散。

從江到長江

“江”的出現較“河”要晚上許多。“河”字最早出現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上,而“江”字最早出現在周朝的金文中。並且,“江”在古漢語中“gang”的發音與如今東南亞地區的“krung”相似,因此有學者認為,“江”字是源自古代南方百越、三苗的邊民的語言的借入字。當然也有學者認為“江”是古漢語自有詞彙。

無論“江”之從何而來,在較長時期內,“江”都是專指長江的名詞。如《尚書·禹貢》載“江漢朝於海”;《詩經·周南·漢廣》載:“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秦漢南北朝時期,長江稱“江水”間或稱“長江”。在三國時期,出現了長江的說法,《三國志》載:“可拒操者,長江也”《魏志·武帝紀》裴松之引注:“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

隋唐之後,長江的名稱基本確定下來,而“江”字開始與其他河流組合,在南方形成稱河流為江局面。如隋朝的延江水、瀾滄水,唐朝稱涪陵江、瀾滄江。

在南方河流的名稱中,我們可以看出一條規律,即:南方的河流尤其是大的河流多稱江,具有水流湍急、流量大、含沙量小等特點,而流量較小的河流則稱為河。

鑑於以上規律,中國目前的河流中,河遠多於江。《中國河流代碼》記錄的河流中,以“河”命名的河流1648條,遠遠多於283條以“江”命名的河流。

詞義與構詞能力對河流命名的影響

除了我們熟悉的“江、河、川、水”之外,在如今太湖地區還保留“港、塘、涇、浜、浦、溪、蕩、漾、灣、渠、潭、洋、漕、渠道、澗、口、瀝、門”等多種極富地方特色河流稱謂。例如:鄭和下西洋的劉家港;描述新四軍抗日的現代京劇《沙家浜》;上海的黃浦江在清代之前稱黃浦;宋金戰爭中黃天蕩大捷。

但在河流名稱的命名上,以“港、塘、涇、浜、浦、溪、蕩”等河流稱謂在詞義與構詞上具有明顯的侷限性,不及“水”、“江”、“河”方便。再加上黃河與長江這等世界級的大江大河,對於域內河流巨大的影響力,在河流名稱的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以“江河”為主的命名方式,隨著漢人的遷徙影響至全國。

東北河流為什麼稱江

東北主要河流有遼河、黑龍江(含松花江、嫩江、烏蘇里江)、鴨綠江、圖們江,為何臨近中原的東北,河流沒有以“河”命名而是“江”呢?

隋朝東北河流明朝

遼東地區自周朝便處是中國化內之地,與中原地區交流密切,遼河同中原的河流一樣,經過了“遼”—“遼水”—“遼河”的演變過程。

再往北的黑龍江地區,進入隋唐之後才開始被人們所認識熟悉,聯繫交流快速增加。隨著“江”、“河”概念的擴展,河流的命名趨勢表現為:水流急、流量大、含沙量小的大河稱為江,而在東北的河流符合這一特徵。

到了在宋元時期形成了宋瓦江(松花江)、混同江(黑龍江)、鴨綠江的稱謂。明清時期,最終確定瞭如今的東北河流名稱。

此外,朝鮮半島地區因與中國古代政權聯繫密切,唐宋之後,海上貿易迅速發展,朝鮮地區與南方沿海地區交流更為頻繁,且朝鮮半島的氣候與我國南方相似,進而在朝鮮半島地區也形成了以“江”為主的河流命名方式。


地史館


只能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了,老祖宗就是這麼叫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江與河這兩種不同的名稱,只是在中國才會出現的。在外國,對河流是使用統一的稱呼的,譬如在英語裡,它們都叫做‘river’! ,我們翻譯過來也都是叫“河”。像什麼尼羅河、亞馬遜河、密西西比河等等!

但是咱們為什麼有“江”的稱呼呢?

這顯然就是古人的一個學問了。在古代漢語中“江”字通“疆”,就是國土的意思。所以這些以“江”為名的河流呢,意指國家的水道。這種“水道”大都比較固定,而被稱作“河”的水道,多有改道。比如說黃河!

所以有著“江”、“河”的區分!

當然了,這只是一個總結性的概論,其本質上還是俗語“傳承”的問題。

其實在我國最早的時候,對於河流稱為“水”,比如“渭水”、“河水”、“江水”;“河水是專指黃河,“江水”是專指長江。到了後來,我們的先民接觸到了更多的河流。而長江在南方,黃河在北方。所以通常來說,北方的河流,大多以河來命名。比如說黃河、淮河、塔里木河等,都叫做河。南方的河流就大多是以江命名了,像是長江、珠江、金沙江等。

當然,在我國,江跟河,通常而言,還有大小的差別。

人們通常將比較大、寬闊的河流稱之為江,小一些的河流稱之為河。中國大小排名在前十的河流,大多是以江來命名的。諸如,長江、珠江、松花江、瀾滄江等。

當然,事無絕對。因為黃河就是我國第二長的河流,它比其它的那些江要長些。但是總體而言,江確實會比河大一些!

類似的分法,在其他的領域也能見到。比如,過去的城市,一般會被分為外城和內城兩部分,同樣是城,但內城叫“城”,外城 叫“廓”!

此外在水流量這一塊,江與河也有明顯的差別。中國的南方大多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降雨量充沛,因此這些稱之為江的河流,常年的長流量都會比較穩定。而河,大多是在氣候比較乾燥的地區,導致它們會出現比較明顯的汛期和旱期。
當然,對於江、河名稱的差別,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不是絕對的,比如說南方有瀏陽河、大渡河等,北方呢還有黑龍江、鴨綠江等,這些都不是以上原因能夠解釋的。

所以,總的說來,這還是一個“俗語習慣”的原因!地域和部族的語言習慣使用不同,叫法上也就不同了。


白話歷史君


在古代,“江”是專名,指“長江”。

如《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將軍起兵江東。”



“河” 也是專名,指“黃河”。

如賈誼《過秦論》:“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薛瑄《游龍門記》:“大河自西北山峽中來。”

《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這裡的“江”與“河”分別“長江”與“黃河”。



古時河流的共名稱“水”,如《水經注》中的“江水”指“長江水”, “河水”指“黃河水”。泛指河流時,一般用“川”。如《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到了漢代,“江”與“河”已擴展為通名,而在原來專名“江”與“河”前分別加了修飾限制語“長”與“黃”,以示區別。

如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樂府詩集·木蘭詩》:“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


作為專名,“江”、“河”自然不是同義詞,後來引申指一般河流的意義時,二者才變為同義詞,但至今北方的河流多稱“河”,如“渭河”、“遼河”、“灤河”等,南方的河流多稱“江”,如“湘江”、“贛江”、“灕江”等,這顯然說明是受了“江”、“河”本義的影響。

古代“河漢”詞,指“銀河”、“天河”。如《莊子·逍遙遊》:“猶河漢而無極也。”《古詩十九首》:“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在文言文中,常出現以下幾個有關“江”字的名稱:

“江表”:古人的活動地區主要在北方,從中原的角度看,江南地在長江以外,故稱“江表”。

如《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江表英豪鹹歸附之。”

“江東”:長江流到今九江後折向東北,以這段江流為界,將長江下游的現在江蘇南部一帶稱為“江東”。

如《三國志·諸葛亮傳·隆中對》:“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

“江西”:基於上述理由,將長江下游現在安徽中部地區稱為江西。”

如《史記·項羽本紀》:“江西皆反。”

“江左”與“江右”:古人在地理上以東為左,以西為右,故“江東”又稱“江左”,“江西”又稱“江右”。


古人還有“河東”、“河西”、“河內”、“河外”等說法,所說的“河”都是指黃河。

“河東”與“河西”:黃河流經今山西和陝西那一段,自北向南,這段黃河的東部地區就叫“河東”,西部地區前叫“河西”。

“河內”與“河外”:黃河流到潼關以後轉向東,流經今河南省境,在這段黃河的北部地區叫“河內”,南部地區叫“河外”。

此外,“河”亦可指“銀河”、“天河”,如李商隱《嫦娥》:“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

.


【專注說文解字、快速識字、古汀大語文、海外漢語,漢字創新思維】

漢字師認證課程,讓你成為一名專業的漢字老師、海外漢語老師、一位漢字啟蒙師!

想了解詳情,關注本號,私信留言 ”99

瞭解識字學習體系《人字學習體系》,可以關注本號,私信留言 ”


漢字谷主


這裡我只談點江與河的區別,而還只談西藏的江與河。長江與黃河其他人談得很多了,內容大同小異,我就不多言了。

江,藏語稱“藏布”(gtsang—po),著名的有雅魯藏布、森格藏布、朗欽藏布、帕隆藏布,等等。河,藏語稱“曲”(chu),大家比較熟悉的有吉曲(拉薩河)、娘曲(尼洋河)、察隅曲、朋曲,等等。

這些江河都與藏族人民的生活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繫。因此,藏族人民對這些江河是十分崇拜的。不過,藏族先民對江河的崇拜是有其特色的,他們把江河與“天神”結緣,稱為“龍神”。認為龍神掌控著雪域大地的降雨大權,運管著避免水災,防止疫病、饑荒、傷害、妒嫉等幾乎無所不包的人間雜事。

後來,佛教在西藏得勢後,龍神也因“興風作浪、危害人畜”而被蓮花生大師收伏,成了佛教的護法神祇。直到今天,雖然這些江河仍然存在,人們在江河中沐浴仍可消災得福。但解釋有了不同,江河水已由龍神施予而演變成為“佛”所賜的甘露了。


讀走西藏


就“長江”“黃河”而言,其實不必過多地糾結於“江”與“河”的異同,在某種意義上說,二者無甚區別,此前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水。諸如渭水、漢水、淮水等。後來也泛指江、河、湖、海、洋,如水陸交通、水上人家等。

“江”有三個義項:①大河:如長江、珠江、黑龍江、湘江、岷江、金沙江等。②專指長江。③姓。

“河”也有三個義項:①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如江河、河流、內河、運河、護城河等。②指銀河系。③特指黃河。

“長江”的“長”與“黃河”的“黃”並不難理解。長江全長6300千米,世界第三大河,中國第一大河,稱其為“長”乃天經地義。黃河全長5465千米,中國第二大河,因其含沙量大,河水呈黃色,故而稱其為“黃”。

“長”與“黃”的問題解決了,可人們還得追問:“江”與“河”呢?是不是“江”比“河”大?非也!設若僅僅是長江與黃河而言,長江是比黃河大(長),但並不能以此說成大的叫“江”,小的叫“河”。諸君皆隨便可以舉例證明比黃河小(短)的河流也有以“江”而名之者:松花江、瀾滄江、橫江……

從漢字的構造角度來說,“江”與“河”均為形聲字,形旁都從“水”,聲旁分別為“工”、“可”。問題就出在這兒。

有專家考證,之所以曾經“江”特指長江,“河”特指黃河,緣於這兩條河流各自獨特的流水聲響。意思是說,長江水流聲響是“工”,黃河水流聲響是“可”。故分別以“江”、“河”而特指長江、黃河。後來詞義擴大,不再特指,因而一般的河流也以“江”或“河”命名。

大家知道,形聲字由形旁和聲旁兩部分組成,形旁與“義”有關,聲旁與“音”有關。換句話說,形聲字的讀音一般是與其聲旁的讀音相同或相近。可“江”的聲旁為“工”,“河”的聲旁為“可”,均與“江”“河”的讀音既不相同,也不相近,這是怎麼一回事?

首先,“江”“河”二字的確是形聲字,這一點應該是勿庸置疑的。其次,漢字在演變,字形有變,詞義有變,那麼讀音也會變。至於“江”“河”在古時是讀“工”“可”之音,還是如今我們讀的“工”“可”之音與古時有別,尚待考證。

不管怎麼說,長江就是長江,黃河就是黃河。有根據也好,約定俗成也罷,總不能標新立異的改成“長河”“黃江”吧?






鍾蝰


南方多稱江,北方多稱河。有人說南江北河是習俗,有人說南江北河是水量大小,入海口不同,流向不同。上述種種,都是誤讀。

遠古指稱事物往往用單名,一個字的名稱長江古稱江,又稱江水。黃河古稱河。江和河是專有名詞,正如漢指的是漢水,淮指的是淮水(今天稱為淮河),濟指的是濟水,就是後來被黃河奪道的那一條河流。

後人漸漸用複稱,也就是兩個字的名稱。這一點與古人的姓名的演變異曲同工。於是把原來的江(江水)稱為大江或長江,把河稱為黃河或大河。因為這是中國最大的兩條河流,當得起“大”的前綴。

那麼渭水,淮水,漢水,瀘水,怎麼稱呼呢?渭水,淮河等入大河,因而隨幹流之名稱為渭河淮河。

漢水,湘水,瀘水等因為入大江,因而就隨幹流之名稱為漢江,湘江和瀘江。就像兒子隨他父親的姓。

至於南方不匯入長江的水系,也隨南方的一般叫法稱為某某江,而北方很多水系不匯入黃河,但也隨大流稱為某某河。

這才是南方稱江,北方稱河的來歷。





國子監呆博士


古人造字之時,均以單字指代實物,“江”只指長江,“河”專指黃河,“涇”是涇河,“渭”為渭水,“漢”即漢江等。其時,華夏正統尚在中原,南北屬於蠻夷之地。

後,為區分眾多事物,改單稱為複稱,“江”為我國最長的徑流,全長6300公里,冠以“長江”當之無愧;“河”流經黃土高原,泥沙俱下,水流泛黃,“黃河”之稱概括其特點,恰如其分。“龍脈”秦嶺為南北分水嶺,以南多匯入長江,為“江”的子嗣,必以“江”命名,如漢江、丹江、資江、湘江等;以北的多注入黃河,為“河”的晚輩,直接入海的也是小弟,當然用“河”取字,如汾河、沁河、渭河、遼河等。

秦代以後,隨著開疆拓土,中國之疆域向南北延伸。“江”“疆”音同意通(訓詁學原則),新開的疆域,其河流以“江”命名,如黑龍江、松花江、圖們江、珠江、東江等。

南方及東部沿海雨量充沛,河流徑流量大,也是命名為“江”的一個重要因素,《漢語大字典》:江,大河流的統稱。


北大屠夫陸步軒


長江為什麼不叫長河,黃河為什麼不叫黃江呢?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明確江與河的區別。

在古代,“江”和“河”是兩個特殊的代指,“江”特指長江,“河”特指黃河。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歷史的演變,“江”和“河”的解析也更加多元化。

一、“江”和“河”的演變

1.最早時期,“江”和“河”統稱為“水”,如渭水、洛水等稱謂,後來稱為“川”,比如我們古文詩詞中常出現海納百川等與河流相關的詞彙。

嚴格來說,“江”的叫法晚於“河”。自“水”和“川”之後,先有“河”的叫法,才有“江”的叫法。剛開始,“河”專指“黃河”,後來隨著中原文化勢力的逐漸擴大,

南方地區的不少江也被稱為河。比如吳承恩《西遊記》裡面的通天河,比如湖南的湘江,這些都不稱江,而稱為河。

在古書中記載,古人將黃河、長江稱為“河水”、“江水”。《詩經》言之“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這裡面的“河”具體就是指黃河。長江是於六朝之後被統一叫法的名稱,在這之前,長江被稱為大江。

二、時至今日,“江”和“河”的名稱主要依地理位置來劃分。

1.按地理區域來劃分。

以長江作為南北方的分界線,長江以南的稱之為江,長江以北的稱之為河。即南方地區的多稱為江,比如珠江、瀾滄江等,北方地區的多稱為河,比如大渡河、遼河等。

2.按流入區域不同劃分。

流進大洋或者是外海域的稱之為江,比如長江流入東海;流入內海的,或者是流入湖泊的稱之為河,比如黃河流入渤海。(由此可知,河的範疇要比江的範疇小。)

3.按常年水量穩定與否來劃分。

河的水量一般比江的水量小,尤其是到了旱澇期水量區分非常明顯。在澇期時,河的水量可能會氾濫成災,而到了旱期,則可能直接斷流,毫無水量可言。江覆蓋區域一般比河流的範圍要大,雖然江也分為旱澇期,但是江的水量一般比較穩定。

當然,任何事物都有特殊的情況,比如北方的鴨綠江為什麼不叫鴨綠河,黑龍江為什麼不叫黑龍江河?其實,有些稱謂是約定俗成的,或者說是歷史締造的,又或者是語言文化形成的,很多時候很難用科學的東西去解釋它。

這就好比中國文字裡面,為什麼有那麼多三姑六婆,妯娌婆媳的稱謂,而英文裡只有sister,aunt等稱謂而已,這就是語言文化形成的。


【以上僅個人觀點,若有不同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一木M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