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圍城打援”:江油戰役大獲全勝

紅軍“圍城打援”:江油戰役大獲全勝

江油紅軍文物陳列館內景

1935年初,為實現向川、陝、甘發展的戰略方針並接應中央紅軍北上,徐向前率紅四方面軍於3月底強渡嘉陵江,攻克劍門關,4月初向彰明、江油以北的涪江上游地區挺進。紅軍進入江油後,與川軍鄧錫侯的二十八軍發生了一場以“圍城打援”為特點的中壩戰役又稱“江油之役”,大敗敵軍。

红军“围城打援”:江油战役大获全胜

江油紅軍文物陳列館

全力圍剿江油縣城

江油扼川、甘之通道,集四方之商旅,為川西北的重鎮。1935年4月初,紅四方面軍大部隊一路高歌猛進,迅速佔領了江油境內大部分地區,包圍了當時的縣城武都鎮。

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繼嘉陵江戰役勝利之後,乘勝向彰明、江油以北的涪江上游地區進軍,四川軍閥鄧錫侯、孫震受劉湘指令,擔任涪江守備任務,收容集結潰逃殘軍於涪江西岸築工事守備,企圖阻止紅軍的前進。

鄧錫候認為,此段江岸甚長,只能扼要據守,因武都、中壩地當要衝,故命楊曬軒旅據守武都,孫禮旅、盧濟清旅據守中壩,並指派八縣聯團司令蹇幼樵率領3個大隊的地主武裝協助江油一線的防務。

由於楊曬軒駐守的武都城池堅固,加之東臨涪江,西傍崇山峻嶺,地勢險峻,易守難攻。紅軍久攻不下,限於兵力和條件,便暫時放棄攻城,繼續調集軍隊,緊緊守住縣城周圍的制高點。與此同時,大部紅軍就地補充物資,掩護大軍西進北川、平武。

楊曬軒困守孤城,他致電鄧錫侯,聲稱最多隻能守10天,要求援兵。川軍老大劉湘急令以“能戰”著稱的鄧錫侯,解江油(武都)之圍。紅四方面軍總部獲悉敵情後,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了“圍城打援”的策略。

红军“围城打援”:江油战役大获全胜

江油西山烈士陵園

“圍城打援”大敗鄧錫侯部

市委黨史研究室編寫的《川陝蘇區·綿陽卷》一書記錄,確定“圍城打援”策略後,徐向前命九軍二十七師繼續圍城,九軍二十五師、三十軍二十八師和剛從梓潼進入江油的四軍主力一部,迅速於中壩至武都之間的魯家梁、南塔坡一帶山地集結隱蔽,以便誘敵深入。

4月16日,鄧錫侯率部向中壩、武都進發,逼近中壩時,中壩紅軍棄城誘敵。4月17日6時許,鄧軍沿巖嘴頭、水口廟一線向武都進攻,紅軍僅以少量部隊抵抗,一經交火,便作敗狀引退,鄧軍沿途追擊。下午5時左右,鄧軍主力已全部進入魯家梁和南塔坡之間的狹窄地帶。紅四方面軍總部隨即一聲號令,駐守南塔坡的紅軍發起反擊,包抄圍剿。經過一天的激烈鏖戰,鄧軍被打得丟盔卸甲,隨後率不足3個團的殘部棄中壩向綿陽潰退。4月18日、19日,紅軍再次攻佔中壩、彰明。

此次交鋒便是“江油之役”,也叫“圍城打援”,紅軍大獲全勝,共殲敵4個團、俘敵3000餘人,繳獲了大批武器彈藥。隨後,紅軍乘勝追擊,除江油縣城及盤江以南的九嶺、方水、八一、香水四個鄉之外,江油其它地域均被紅軍佔領。自此,紅軍把江油縣城圍困得更緊,牢牢控制了江油境內的大片土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紅色政權運動。紅軍的到來給江油帶來了新鮮的血液,紅軍文化星火燎原,在詩仙故里迅速蔓延。

英勇善戰的紅軍贏得了江油兒女的喜愛和信任,當他們離開江油北上,江油兒女在人力、物力上都給予了最大的支持,到6月中旬紅軍撤離時,共籌糧1116.5萬擔。除了盡所能地提供物資外,江油城鄉青壯男子還踴躍參軍,爭上戰場。據統計,當年參加紅軍的江油老鄉共有8935人,極大地補充了紅軍部隊。

红军“围城打援”:江油战役大获全胜

紅軍勝利紀念碑

建紅軍勝利紀念碑

如今,在江油城中心莊嚴肅穆的紅軍勝利紀念碑高高挺立,展示著城市的紅色基因。

為了紀念“圍城打援”的勝利,進駐中壩的紅四方面軍總部決定將原中壩鎮中心的“德政碑”改建為“紅軍勝利紀念碑”。6月底,紅軍撤離後,反動軍閥強迫老百姓毀掉紀念碑上紅軍鐫刻的碑文。在反動派的逼迫下,老百姓不得不鏟字,但他們對紅軍懷有深厚的感情,在還未將文字完全剷除時,便機智地用三合土將其覆蓋,從而使當年紅軍鐫刻的碑文遺蹟得以保存下來。1949年後,江油縣政府組織能工巧匠重新修復了紅軍勝利紀念碑。

如今,這座修復後的紅軍勝利紀念碑坐北向南,巍然矗立在江油城市中心的解放中路大街之上。碑座三層,分八方,鋪石階十級,上壁有石曲欄。碑身呈方錐形,碑文紅底金字,在陽光的照耀下燦爛生輝、耀眼奪目。它是歷史的見證,記錄了1935年紅軍在江油的這段光輝的紅色記憶。

此外,為紀念紅軍,江油還修建了西山烈士陵園,園內的“江油紅軍文物陳列館”裡保存著紅軍的石刻標語、生活用品、使用過的槍支彈藥等文物和珍貴的圖片、圖表資料。(喻月嫦 綿陽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鄭金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