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環境有什麼好處?

侯家萍


改變是為了更進一步的去了解它。

一個環境一種心境,一種性格。

只有改變它,才能使自己的人生、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內向的改變環境可以向外向轉變!

就是這樣。是有好處的!人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不管是先天的還是後天,都會因地制宜。

其實人從出生到天年歸西,他需要一個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這個空間就是我們常稱的生存環境,包括自然的和社會的。自然環境是指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如大氣、水、植物、動物、土壤、岩石礦物、太陽輻射等。它包括人類生活的一定的生態環境、生物環境和地下資源環境。這些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人類是自然的產物,而人類的活動又影響著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從廣義上可分為大的社會環境和小的環境氛圍。大的社會環境是指國家的政治狀況、社會形態乃至國際形勢等等。社會這個大舞臺能造就英雄,也可以毀滅人才。社會穩定,就會有治國安邦者應運而生;局勢動盪,有可能亂世出豪傑,也可能小人得道,無德之輩雞犬升天。如果說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還不能說明許多具體問題或者在短時間內還不能得到印證的話,那麼小的環境氛圍則直接關係到每一個人。小的環境氛圍包括家庭、學校、單位、居住區等,主要表現為人對人的影響。例如一個人的秉性,與其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家庭之中,親人共居,朝夕相處,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人不只是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而且還要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正如別林斯基所說,大自然創造了人,但發展和形成人的是社會。環境對人的作用很大,人是無法抗拒的。在一般情況下,人是不能改變自然環境,社會環境通過人的主觀努力是可以改變的,但環境可以改變人。因此,人們歷來重視對所處環境的選擇,主張“居必擇鄉,遊必就士”。人這種想盡辦法適應周圍環境的做法,可謂“適者生存”。大家所熟悉的“孟母擇鄰”的故事,就是一例,孟母為了給孟軻選擇一個適於成長的居住環境,竟三次搬家,由“近墓”之所遷至“市旁”又繼而到“學宮之旁”可見她多麼重視環境的選擇。有很多這樣的故事和例子,無不說明人要適應周圍環境的重要性。

從易學的平衡觀點角度來看環境,是由“能量”和“信息”兩個基本要素構成的。“信息”是指事物的特徵,或者事物的模式,每一事物都包含有潛在信息和顯現信息兩部分。潛在信息和顯現信息構成了事物的信息總和。“能量”的概念人們就不太熟悉了。科學家們暫時把能量當作一種能夠促使事物運動變化的東西。由於能量的存在形式很多,一時很難說清“能量”是什麼。但易學是這樣闡明的:有運動就有能量,有能量就能創造物質,故道和易的互補運動就是一種具有互補能量的運動;互補能量演化就能生成五彩繽紛的萬物世界;這說明道和易是創生宇宙及其萬物的原始本質要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