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是如何失去一統天下的最好機會的?

陳西


導讀: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以劉備的蜀漢為正統來描述的。我們知道劉備建立的蜀漢最後被曹魏偷襲,成為第一個滅亡的三國政權。那麼歷史上劉備是否有機會統一天下呢?答案是肯定的,劉備最大的失誤是對荊州重視不夠。然後才有夷陵大敗,導致蜀漢的元氣大傷。其次是人才的板凳深度不夠,這和劉備的蜀漢在三國當中立國最晚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在保證荊州握在手裡,人才充沛的情況下劉備是有機會一統天下的。下面我們來做一下詳細闡述。

劉備失去統一機會的過程

相對於曹操和孫權來說,劉備是成就上的小字輩。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曹操和孫堅(孫權的父親)都已經作為一路諸侯加入討伐大軍了。當曹操統一北方的時候,孫權也已經割據江東。只有劉備還到處流浪,最後在劉表的麾下的新野暫且棲身。


劉表去世後,次子劉琮繼承劉表爵位。在蔡瑁的勸說下交出荊州,投降曹操。曹操雄心勃發,打算一股蕩平東吳統一江東。此時劉蓓已經三顧茅廬,諸葛亮的隆中對已經出爐。在赤壁之戰中孫劉聯盟擊潰曹操,劉備得到荊州。劉備算是初步有了自己的地盤,還收了鳳雛龐統。

都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荊州在手的劉備初步有了爭奪天下的資本。先有張松獻圖,後有法正做內應。劉備順利的以協助抵抗張魯的名義入川,圖謀西川。在取西川的過程中,鳳雛龐統意外死亡是劉備失去統一機會的第一步。因為不是劉璋發現劉備的企圖導致龐統身死,諸葛亮就不會離開荊州增援劉備。荊州就不會剩下關羽一人,導致自作主張發動襄樊之戰的時候無人勸阻。關羽盲目北伐,導致大意失荊州。荊州的丟失是劉備失去統一機會的第二步。

荊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劉備意識到得太晚了。所以才會徵發傾國之兵攻伐東吳,企圖奪回荊州。結果夷陵之戰被東吳一把大火給燒的慘敗,蜀漢元氣大傷。到這兒蜀漢雖然已經立國,但是已經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


那麼劉備如何做才有機會統一天下呢?荊州、人才儲備缺一不可


荊襄地處中原腹地,是東西的要衝;南北的咽喉。只有荊州在手,才能近距離攻擊襄陽。拿下襄陽,就可以打開北上洛陽和中原的門戶。從這裡無論是北上進攻曹魏,還是順江而下直逼建鄴都非常方便。歷史上晉滅吳國、隋滅陳、元滅宋都是攻佔荊襄後順江而下,直逼江南完成統一大業的。咱們先說攻伐魏國,走這條路可比六出祁山北伐要方便得多。當然這樣有個前提條件,就是如何說服東吳不攻擊荊州而共同北伐。這就需要考驗劉備集團的智慧了。

只有同時握有富庶的荊州、益州,劉備的後勤保障才不會像歷史上那麼窘迫。荊州不失,關張二將也不會陣亡。再有一個就是人才儲備的重要性,歷史上雖然人才不差但是明顯缺乏板凳深度。也就是說一個蘿蔔一個坑,隨著時間的老去和戰爭的折損文武很難得到有效的補充。原因有兩個:第一劉備集團形成的最晚,人才基本都被曹、孫兩家瓜分了。第二、荊州歷來是人才輩出之地,劉備丟掉了荊州也就丟失了這塊人才的沃土。魏延、黃忠、甘寧、文聘、蒯越、蔡瑁、黃祖、霍峻、李嚴、韓嵩、甚至諸葛亮自己也是荊州人士,況且荊州還可以源源不斷的產生人才。


人才不缺、後勤充足,這兩樣都具備的話劉備就有統一天下的前提了。上策還是維護孫劉聯盟共同伐魏,可以許以平分疆土。在滅曹之後再定統一;也可以在看好自己老家的基礎上出其不意順江而下直逼建鄴,來個斬首行動。假若能在短時間看到巨大戰果,自然可以吸引曹魏加入瓜分吳國的過程。只要東吳皇室被迅速控制,東吳有可能被一鼓而下。那樣可以憑藉長江天險和曹魏政權來個南北對抗。


小結:


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的假想,也是從蜀漢失國的教訓中總結出來欠缺的資源。所以蜀漢失國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荊州的丟失和人才儲備的不足。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在三國中,劉備是一代英雄,白手起家,建立蜀漢,從一介貧民百姓到成為帝王,可惜的是,剛建立蜀漢,劉備就病逝白帝城,留下千古遺憾。

劉備是如何失去一統天下的最好機會的?老儒說名著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說:

一、什麼是統一天下的機會

劉備建立蜀漢後,蜀漢的地盤最小,實力最弱,要想一統天下很難。

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移向宛洛”,以此可以統一天下。所以,劉備一統天下的機會就是在蜀地修養生息,等待曹魏發生變故,然後趁機從荊州和漢中兩個地方進擊曹魏,一統天下。

二、丟失荊州

關羽敗走麥城,丟失荊州,這是一個很重大的失誤。

荊州丟失,蜀漢地盤受限,只有益州一地,侷限於蜀中,地理位置大為不變,並且也丟失了一半的軍馬賦稅和民眾,實力大大降低。

諸葛亮的隆中荊州位置極為重要,荊州丟失,此為劉備失去一統天下機會的第一因素。

三、發動夷陵之戰,病逝白帝城

關羽死後,劉備不聽臣下反對,發動與東吳的夷陵之戰,導致大敗,並且自己也病死。

夷陵之戰,首先蜀漢損兵折將,兵馬丟失大半,實力更為弱小,再者,打破東吳與劉備的聯盟,雖然諸葛亮執政後,修復好孫劉聯盟,但畢竟兩家已經有了隔閡,統一對抗曹操的決心有了縫隙。

最後就是,夷陵之戰後,劉備一病不起,最終病逝白帝城,生命逝去,再無統一天下的機會,悲哀!

所以,丟失荊州和夷陵之戰使劉備原本就渺茫的統一天下的機會徹底打破,最後蜀漢率先被曹魏所滅。


老儒說歷史


無論古今,衡量一國國力的基本要素應是人口基數,而衡量一國發展的潛能要素則是人才基數。因此,由於龐統、法正兩大人傑的相繼離去,猶如劉備集團滾滾向前的車輪上,掉落的兩顆螺絲。看似影響不大,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無替補“螺絲”的情況下,劉備集團這輛急速前進的大車,最終將會越來越慢,直到停止或報廢。

因為,這一現象同曹操赤壁大敗後的情形如出一轍。當時,曹操對著眾文武感嘆道:“奉孝若在,孤焉能有此大敗!”

一、龐統之死,成為劉備一統天下的最大遺憾

20歲時,龐統第一次前去拜見司馬徽。相聊數語,二人便相談甚歡,從白天說到黑夜,不知疲倦。因此,學識廣博、素有知人之明的“水鏡先生”對龐統大為驚異,並認為南州士子,無人可以同龐統相提並論。

雖然,當時有“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但是,在司馬徽的心目中,也許素有才名的諸葛亮可能都不如龐統。

令人遺憾的是,這樣一位經世之才,卻在率軍進攻益州雒縣時,不幸被城頭流矢射中而亡,年僅36歲。死後,安葬於落鳳坡,而不是《三國演義》中所說的,遭遇張任伏擊,死於落鳳坡。

然而,劉備能得益州,龐統“破蜀三策”功不可沒。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12月,由於張松謀反事洩,劉備屯軍於葭萌關進退不能。這時,龐統向劉備獻計三條:“

挑選精兵,晝夜兼行,偷襲成都,可一舉而定,此為上計;楊懷、高沛皆蜀中名將,手握精兵,據守關卡。若將軍佯裝撤兵荊州,二人必來相送,便可乘機擒殺,再行進兵成都,此為中計;退回白帝城,緩緩圖之,此為下計。如果將軍猶豫不前,在此久留,將會大難臨頭。

因此,劉備選擇中計,斬殺楊懷、高沛二將,一路勢如破竹,大軍逼近涪城,兵鋒直指成都。這時,龐統又建議劉備應該速戰速決,不可遷延日久,久必有變,則益州難圖不能。因此,劉備又令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率領一路大軍,克白帝、降江州、經江陽後,會師雒城,共伐成都。

誰知,天忌英才,龐統竟然被城頭流矢射中身亡。因此,劉備極為痛惜,諸將領均不敢提及龐統,因為一提到龐統,劉備便會落淚,而且很難止住。這回可是真哭,而不是《三國演義》裡哭的藝術形象。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奪取成都後,為表彰龐統伐蜀之功,先任命其父(姓名無從考證)為議郎,後又升為諫議大夫。同時,追賜龐統為關內侯,諡號靖侯。

這時,雖然龐統不幸亡故,然而劉備卻新得法正,而且其才智不下龐統,正好彌補失去龐統的空缺。

二、法正之死,成為劉備一統天下的最大傷痛

劉備取得益州之地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法正的投效。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法正認為:以曹操的雄才大略,攻克漢中後,卻未能乘機攻打益州,應當是其後方出現了問題。雖然留下了大將夏侯淵和張郃坐鎮漢中,但是以二人之能,並不足以勝任。因此,建議劉備及時出兵,奪取漢中。同時,又說明漢中之地既是益州的防禦要塞,又是掠取雍、涼二州的前沿陣地。

劉備聞聽法正之言,心下甚喜,遂整軍前來奪取曹操佔領的漢中。征戰到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劉備率大軍與夏侯淵對峙於定軍山一帶。當時,夏侯淵駐守於南線走馬谷據點,張郃駐守東線的廣石據點。見此,法正獻上“聲東擊西”之計,請劉備派萬餘精兵,分為千人十隊,趁夜連續進攻廣石。張郃擔心廣石據點不保,遂向夏侯淵請求支援。

正所謂:軍情急如火。夏侯淵得信後,立即從身邊調派半數兵馬前去廣石增援張郃,而自己則繼續堅守走馬谷據點。

接著,劉備根據法正所言,又派兵偷襲走馬谷,並放火焚燒曹軍陣地前的防禦鹿角。夏侯淵聞報後大驚,遂親自率400士卒前來營救陣前防禦工事。這時,法正見夏侯淵有機可趁,馬上向劉備提議,可令精銳部隊全力攻打夏侯淵。於是,劉備命黃忠居高臨下,從夏侯淵後方突然發動襲擊。倉促之下,夏侯淵被黃忠斬殺,曹軍潰敗。

此戰的勝利,標誌著漢中之戰的主動權已然歸屬劉備。

事後,曹操大為感嘆:“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也?”也因此,陳壽的《三國志》將法正比作曹操麾下的頂級謀士程昱和郭嘉。

最終,漢中爭奪戰以劉備首次正面擊敗曹操而告終。

第二年,法正病逝。為此,劉備一連哭泣了數日,比關羽死時還要傷心。

然而,由於法正之死,又沒有接替之人。所以,缺少大才輔佐的劉備,後來不幸慘敗於陸遜之手,動搖了蜀漢的國基根本,從而也喪失了統一天下的資本。

三、二人不失,天下一統有望

如果龐統不死,劉備征伐漢中之時,有法正相佐,龐統則能解脫出來,可回到荊州與關羽一同鎮守。以龐統之智,關羽之勇,荊州絕對安如泰山,關羽敗退麥城之事還會發生嗎?關羽不死,劉備還會有夷陵之失嗎?

如果法正不死,漢中有魏延防禦,可保不失。成都有諸葛亮治國之能,居中調度,可保各項政令暢通,休養生息二三年,待蜀漢二地完全穩定下來,便可起舉國之兵,以劉備為帥,法正相輔,會師於荊州,舟楫順流而下直取東吳腹地。失去長江天險的江吳,則極難阻擋蜀漢的兵鋒,覆滅不難也。

這時,就算東吳與曹魏結盟,也難以奈何蜀漢分毫。無論曹魏出兵漢中也好,或是荊州也罷,同樣很難有所建樹。結果,還是東吳一家硬抗蜀漢大軍。一旦東吳面臨危亡之秋,曹魏也極有可能會趁火打劫,也將加速東吳的覆滅。

如果東吳覆滅,由於劉備有水軍之利,實現同曹魏劃江而治,也並非不可能。那時,將回到當初楚漢爭霸的局面。如此,才會有一統天下之機。

所以,劉備從失去龐統的那一刻起,便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最好良機;當再次失去法正之時,一統天下的夢想,就只能化為泡影了。


祥子談歷史


劉備在赤壁之戰前,人生的47歲之前,是沒有一絲統一天下的機會的,雖然劉備的理想很遠大,道路很曲折,但是統一天下這種事,不是你光有理想、光有毅力就能實現的。

赤壁之戰前,劉備兵少將寡,無立足之地,無清晰規劃,劉備並非沒有發展壯大的機會,而是他缺少戰略規劃,比如劉備曾經短暫主政徐州,雖然劉備會收買人心,可是缺少清晰的戰略規劃及可以處理內政和出謀劃策的戰略性人才,徐州不久就丟了,劉備失去了一個發展壯大的機會。



劉備在他生命的前47年是典型的有理想無藍圖,有信心無規劃,有行動無綱領,有毅力無實力,別說統一,能在亂世活下去,劉備實屬不易。

比劉備勢力大的多的諸侯,比如袁術、呂布、袁紹、張繡、馬超等,要不投降了其他勢力,要不然被其他勢力所消滅,而劉備就屬於那個打不死的小強,四處流浪,到處投靠,寄人籬人,始終沒有被消滅。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在隆中對為劉備規劃了清晰的戰略規劃,明確告訴劉備:誰是你的敵人?誰是你的盟友?應該如何發展?怎樣發展?發展的順序是什麼?劉備聽了之後恍然大悟,原來這才是政治,劉備集團開始從流寇集團向政治集團轉變,性質終於變了。

赤壁之戰後,劉備首次擁有四郡之地,辛苦了大半輩子,總算有了立足之處,有了可以爭奪天下的資本,但劉備的實力仍然是三國中最弱的,劉備最多也只能算拿到了爭奪天下的入場劵而已。



劉備依然繼續埋頭髮展,借來了南郡,接著又拿下益州,在漢中擊敗了老對手曹操,到公元219年時,劉備集團的勢力如日中天,達到頂盛時期。

劉備花了兩年時間在漢中擊敗了強大的曹操,整個益州因為漢中之戰嚴重透支,劉備雖然擊退了曹操,但也達到了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的損失,對於劉備的蜀漢集團來說,最需要做的事,就是休養生息,恢復國力,整頓內政,訓練士卒,為將來的大戰作準備。



如果劉備能在頂峰時期,保持清醒的頭腦,繼續以規劃好的戰略穩步向前推進,那麼無疑整個蜀漢集團仍然會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並且就是統一天下也未嘗不可。

可是這個時候,劉備由於一系列的勝利,不顧益州的疲憊,開始了急功近利,開始了四處出擊,開始飄了起來,頭腦發熱,居然下令讓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這是劉備一生最大的錯誤,這是急功冒進,這是戰略失誤



雖然關羽性格高傲,雖然關羽主政荊州,雖然關羽有假節鉞的權力,雖然關羽是劉備最親密的戰友,但並不代表關羽有發動戰爭的權力,在古代,君是君,臣是臣,任何一個臣絕對不可能違背君主的命令肆意發動戰爭,假節鉞只是有權斬殺節將,並不代表可以發動戰爭,這是史無前例的,所以關羽發動襄樊之戰一定是劉備的意圖。

若要說劉備是如何失去統一天下的最好機會?那麼這就是,劉備命令關羽發動襄樊之戰,便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最好機會,沒有之一。



劉備為什麼這麼做?

其一,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劉備在漢中獨力擊敗了曹操,是劉備一生中最輝煌的戰役,當年赤壁之戰,也只是孫劉聯軍配合才擊敗曹操的,現在劉備不靠外力就擊敗了曹操,讓劉備開始頭腦發熱,不顧實際情況,不顧益州疲憊的現狀,讓關羽繼續發動戰爭打擊曹操。

其二,錯誤的判斷了天下大勢。曹操雖敗,但依然是天下最強大的勢力,在益州不能支援或響應荊州作戰的情況下,劉備讓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如果控制戰爭的規模還好,可惜關羽擴大了戰爭,導致把荊州整個國運賭上,最終被東吳鑽了空子。



其三,忽略了東吳對荊州的志在必得。當荊州的關羽在發動戰爭之時,益州的劉備什麼也沒有做,甚至連提醒關羽都沒有,這就是劉備集團高層對大戰略的忽視。而這個忽視是致命的,是直接導致關羽被殺,劉備勢力退出荊州,失去統一天下的根基。

正因為關羽在荊州的失敗,而導致一系列嚴重的連鎖反應,才讓劉備徹底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而這個失敗,劉備要負主要責任,從此,機會失不再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劉備作為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開創者,用漢室宗親的身份從白身一步步到一方梟雄,很多人認為劉備創立的蜀漢政權是不可能一統天下的,就哪怕是諸葛亮為了復興漢室而發動了六次北伐,也沒有動搖曹魏的根基。其實並非劉備是一點一統的希望都沒有的,在一個時間段之中是有的,但是這樣的時機很快就又失去了,當時劉備也是大意了才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劉備自己都沒有想到的。

坐擁荊益二州,劉備的事業到達了一定的規模

建安十三年年(公元208年),劉備聯合東吳的孫權,和周瑜一起在赤壁將曹操南下的軍隊打敗,劉琦做了荊州刺史之後劉備從孫權手中借來了南郡,又佔領了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四個地方,當時劉備手中是有荊州五個郡,治所就在公安,後來在劉琦死後孫權一直向劉備討要荊州,孫劉聯盟就開始出現貌合神離。孫權建議劉備去奪取益州安家把荊州讓出來,當時的荊州主簿殷觀就建議劉備,益州能否拿下是個問題,前腳走了孫權後腳就會來搶荊州,劉備聽了以後就拒絕了孫權的建議。

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的機會來了,益州劉璋在張松的建議下請劉備入川對付漢中的張魯,本來劉備當時是不想馬上奪取益州的,但是張松敗露以後被殺,劉璋和劉備翻臉了。劉備就首先派黃忠佔領的涪城,在吳懿和李嚴投降了劉備之後,又調撥在荊州的諸葛亮、張飛、趙雲同時入川協助作戰。雒城被圍一年後被攻破,劉備大軍圍住成都劉璋率眾投降,劉備做了益州牧。在劉備有了荊州五郡和益州之後,實力增大了很多,在當時有了北拒曹操東拒孫權的能力,但是這個時候還並不是劉備最巔峰的時期。

打敗曹操自立漢中王,劉備的實力達到了巔峰狀態。

建安二十年,漢中張魯投降了曹操,曹操派遣夏侯淵和張郃二人鎮守漢中,二十三年劉備奪取了陽平關和夏侯淵成抗拒態勢,到了建安二十四年的時候,劉備放棄了陽平關到定軍山紮營,夏侯淵帶兵前來攻打被黃忠打敗,夏侯淵也被黃忠斬殺。曹操後來親自率領大軍來漢中和劉備決戰,也被劉備打敗,曹操隨後不得已而退軍,劉備同時派遣劉封和孟達奪取了上庸,劉備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全面勝利,同一年劉備自立漢中王,留下魏延鎮守漢中帶領部下回到成都。對於劉備來說,在漢中打敗曹操有著劃時代的意義,第一次在正面戰場獨自打敗了曹操,證明了劉備具有抗衡和擊敗北方曹操的實力和能力了,實力就是手中的軍隊,能力就是自己的一班文臣武將。

大意失去荊州,同時也失去了地理和水軍的優勢,統一的曙光轉瞬即逝

在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劉備自立漢中王,到八月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僅僅相隔一個月,關羽發動的北伐襄樊之戰,勝利和失敗也是太快了,同年冬天關羽敗走麥城在臨沮被擒殺,劉備徹底的失去了荊州,也徹底的失去了能夠統一的機會。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失去了荊州就失去了北上討伐曹操,東下制衡東吳的跳板。曹魏的軍隊是不擅長水戰的,位於長江和漢江沿線的荊州地區,北上討伐曹操進可攻退可守,這樣的態勢比諸葛亮六出祁山單線作戰要優越的很多。

第二、失去了荊州水軍,蜀漢在之後的作戰中不再具有多兵種的優勢。諸葛亮北伐時用的是馬步軍,和曹魏相比沒有太大的優勢,但是如果在荊州地區和曹魏抗衡,荊州水軍可以發揮出巨大的優勢。而對於東吳來說自身的優勢是水軍,而荊州也是有水軍的,在關羽的帶領下荊州水軍是很有戰鬥力的,而蜀漢比東吳有優勢的是馬步軍。這就好比是打牌一樣,在有荊州的情況下,蜀漢總是手裡有一張可以王牌存在,而失去了荊州以後劉備手中的牌佔不了上風。

總結一下,蜀漢集團失去荊州這個地方,說是天命所在也好,歸咎於人為也罷。這其中不是個別人的原因造成的,是形式發展的必然,東吳不能坐視蜀漢的強大,就一定要削減蜀漢的實力,蜀漢強大給曹操和孫權造成壓力和威脅,所以就聯合起來對付荊州的關羽。而遠在西川的劉備似乎沒有看出其中的端倪,在漢中勝利之後並沒有及時的派遣一個得力的人去輔佐關羽,過於的高估了關羽的能力和過於低估了東吳的呂蒙,造成荊州戰事的全面潰敗。蜀漢在痛失荊州這個臂膀之後,就再也沒有能夠一統天下的機會了。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愚論,不正之處歡迎評論斧正,你的關注是我最大的動力,謝謝。


蔡公子講歷史


劉備統一天下的機會,其實不是沒有,但是根據歷史的發展,劉備一統天下的最好機會到劉備死時都還沒出現,只是出現了一點點“曙光”。


劉備統一天下的計劃,是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來進行的。

(劉備和諸葛亮商討天下形勢,諸葛亮獻上《隆中對》)


《隆中對》中對劉備集團的戰略規劃:

1、劉備應該先佔據荊州。
2、立足荊州之後,劉備向西奪取益州。
3、打下益州後,不急於用兵,穩固兩塊根據地,積蓄實力。同時聯合孫權等一切可以聯合的反曹勢力(包括少數民族武裝)。

4、時機成熟,從益州和荊州兩路出兵北伐,一舉消滅反賊曹操等人,“復興漢室”。


劉備完成了第一步和第二步,但是第三步就陷入了僵局和困局,第四步劉備和他的繼任者們永遠沒有實現。

(劉備的戰略目標,奪下荊州和益州,目標算是勉強實現。但是隨後和孫權的關係開始出現巨大問題)


劉備“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夢想在奪取益州之後,就陷入了停滯甚至最後破滅,為什麼?


因為荊州的歸屬。荊州戰略地位重要,劉備要,孫權也要,曹操還是要,三家爭奪。劉備拿下益州之後(孫權集團之前還想過拿下益州),因為荊州的問題和孫權之間矛盾越來越大。本來拿下了益州,劉備的實力大增,“革命勝利”的“曙光”終於出現。但是隨話說,“前路是曲折的”。孫權和曹操肯定不會眼睜睜看著劉備做強做大。


孫權提出要求劉備歸還江陵(210年劉備從孫權手上借走),但是劉備不還,雙方的矛盾激化。最終孫權偷襲劉備的荊州控制區域,劉備徹底失去荊州。徹底失去荊州控制區,劉備集團損失巨大,接著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但是沒能成功奪回荊州(損兵折將),劉備只剩下益州之地(實力大減),不僅“興復漢室”“消滅反賊”這些宏大目標難以實現,劉備集團的生存都出現了巨大的問題。

(荊州的複雜形勢,三分天下的一個“縮影”——三方控制區域)


總而言之,劉備失去荊州,是一個巨大的損失。那劉備為什麼失去荊州?

(關羽被俘,劉備的荊州控制區域全部丟失,後果是遭難的)


簡單來說:問題是出在劉備身上!劉備根本沒有好好思考過荊州的問題:不論是荊州的歸屬,還是荊州的防務。自從打下益州之後,劉備集團上下都沒有明確的戰略規劃了。沒有加強荊州控制區域的防務,還讓關羽孤軍出擊,最後被孫權鑽空子。

俗話說,“兵者國之大事”,劉備這個時候沒有當“大事”來看,出了問題之後,只能後悔莫及。


小林品歷史


所謂的以史為鑑,面向未來,其實質就是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更好地發展未來,少犯錯誒,少走彎路!過去,關於劉備能否統一天下,或者說最好的機會是什麼?早就有過探討:O①,諸葛亮隆中對所制定的戰略方針,只適合三國鼎立,不適合一統天下!因為他以出兵秦川為主,而以出兵荊州為副![由後期的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可看出,每次無功而返,大都因蜀道艱難運糧困難,進而造成糧草不濟而退兵。其次是出兵不毛之地,不能以戰養戰,既便奪取些小縣城,對曹魏也影響不大]。O②劉備奪取天下的最佳時機是:劉備奪取漢中,曹操敗走。孟達,劉封,王平等又攻取上庸諸郡,幾乎與荊州連戰一片。此時不應先稱王!而應自守兩川要塞,命諸葛亮帶張飛黃忠魏延等統大兵與關雲長合兵一處,以荊州為大本營,直取襄樊宛洛。這樣,可以戰養戰,沒有糧草不濟的後顧之憂!再繼續聯合東吳,許以利害!如此以來,一統尚有希望。O③由於劉備提早稱王,反而促成了吳魏聯合,使荊州腹背受敵,加之雲長因高傲丟荊州而陣亡,劉備伐吳又重蹈驕兵必敗之覆轍,最終託孤白帝城,使蜀國精英幾乎損失貽盡!以後之事人人皆知,不必在此詳贅!OO由上可知,劉備欲得天下,必須鞏固荊州這個戰略要地,必須以荊州為大本營,以荊州出兵討伐曹魏為主戰場,而以出兵秦川為輔助,這樣才有一統之希望。


張永科38


劉備從來沒有一統天下的時機,諸葛亮開府治國期間也沒有動搖到魏國的根基,倒是蜀漢窮兵黷武加速了自身的滅亡。

劉備最鼎盛的時期大約在打敗劉璋奪取益州的那個階段,劉備在這個時候有機會打中原謀天下嗎?沒有!劉備得了益州,孫權就逼問他要回荊州,畢竟荊州原本說好是借給劉備的,現在有了自己的地盤也該還了,這麼想沒錯,可三國是爾虞我詐的,不講信用,劉備說了句“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說白了拖著不給,孫劉聯盟這時候矛盾已經很深很深,後面奪荊州殺關羽,劉備猇亭大敗病亡的事就不足為奇了。

再者,劉備在這個鼎盛的階段沒有能力攻曹操,因為曹操比他更強大,所以基本是以防守為主、側重發展自己的力量。這個“休息”的階段挺久的,期間劉備先稱王后稱帝,韜光養晦、實力大增,這時候蜀漢和魏的差距還是很大的,之所以有人會覺得劉備有機會統一天下,不是從國力出發的,而是從領導人出發的,魏國曹操早死了,以曹丕之才怎麼能比得過劉備呢?所以只要劉備活得夠久,又不犯錯誤,也不氣餒驕縱的話,還是有機會統一天下的。可惜張飛、關羽相繼而死,劉備又失去理智,大敗於猇亭,統一之路不存矣。

劉備最強大的時刻應該是在復仇之戰的前夕,手握重兵、稱霸一方,當世再無與他相提並論者。而他不知道的是,不久之後他會懷著憤恨的淚水匆匆歸來,他狼狽的身影會成就一代天資英才的威名;他不知道的是,這一次會是他生命中的最後一戰,而且是蒙上灰塵的一戰。


星海拾史



劉備,字玄德,自稱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是一個根正苗紅的漢室宗親。東漢末年,爆發了張角黃巾之亂,動搖了漢室江山根基。後董卓進京,廢漢少帝劉辯,擁立漢獻帝劉協,獨斷專行,漢室江山岌岌可危。劉備作為漢室宗親,復興漢室江山,責無旁貸。經過多年的打拼,劉備佔據益州、漢中、大半荊州,事業蒸蒸日上,統一天下,指日可待。

最後,劉備集團雖然建立了蜀漢,卻沒有統一天下,那麼他是如何失去統一天下的最好機會的?


失去的最好機會:關羽大意失荊州

按照諸葛亮隆中對劉備基業的規劃,佔據荊州和益州,進可攻退可守。“待天下有變時”,從荊州出兵,天下可定。劉備將軍事重地荊州交給二弟關羽,作為北伐的根據地。如果關羽嚴格執行軍師諸葛亮留下的“北拒曹操,南和孫權”八字方針,丟失荊州的可能性很小。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孔明曰:“若如此,荊州危矣!吾有八個字,將軍牢記,可保守荊州。”雲長問那八個字。孔明曰:“北拒曹操,東和孫權。”


然而,關羽聽到漢中戰役完勝曹操,徹底佔領漢中,他手癢了,也想建不世之功。因此,關羽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起兵向襄陽和樊城進發。剛開始,關羽勢如破竹,奪取襄陽,圍困曹仁於樊城。隨後,增援樊城的于禁七軍被淹,形勢一片大好,關羽威震華夏。後來風雲突變,曹操的第二路援軍由徐晃帶領,馳援曹仁,戰敗關羽,而後方荊州被江東呂蒙奇襲。關羽前無進路,後無退路,進退失據,兵敗身亡,還丟失了軍事重地荊州。

荊州作為北方曹操、江東孫權、益州劉備三大巨頭的交界處,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此地進可攻,退可守,還是長江上流,可以有效遏制江東。曹操正是看到樊城的重要性,才多次派出援軍,救援曹仁,沒有像丟棄“雞肋”漢中一樣,將樊城丟棄。同理,孫權也看到了荊州的重要性,之前是因為曹操太強大,他為了聯合劉備,才將荊州借出去。後來,曹操帶給江東的威脅日益減少,孫權將收復荊州提上了日程。他派遣諸葛亮之兄諸葛瑾出使荊州,想用和平的辦法收回荊州,失敗了。


接著,孫權派出使者,想以吳國太病重,將孫尚香及小阿斗騙回江東,以此要挾劉備,只是騙回了孫尚香,意義不大,又一次失敗了。後來,繼任周瑜的大都督魯肅邀請關羽過江赴會,想扣押關羽,收回荊州,因懼怕關羽氣勢,再一次失敗了。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魯肅魂不附體,被雲長扯至江邊。呂蒙、甘寧各引本部軍欲出,見雲長手提大刀,親握魯肅,恐肅被傷,遂不敢動。”


從曹操不惜血本,多次派出援兵,增援樊城,可以看出,樊城的重要性。而孫權多次想要收回荊州,周瑜不惜使出騙術,將劉備騙到江東,想要使用美人計奪回荊州,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

荊州對於曹操、孫權都是很重要的,對於劉備同樣重要。諸葛亮在隆中,就指出了荊州的重要性,是奪取天下的前沿陣地。而關羽在拒絕孫權的聯姻請求後,擅自北伐,孤軍奮戰,最後兵敗人亡。


劉備集團失去荊州後,佔據漢中後的大好形勢急轉直下,失去了荊州這樣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重地。劉備集團失去荊州後,只能龜縮在益州,從漢中進兵,侷限性很大。而後來的曹魏在雍涼地區重兵把手,諸葛亮六次出祁山,都被無功而返。


總之,關羽將荊州丟失,打亂了諸葛亮的部署,給恢復漢室江山事業增加了無限阻力。本來形勢一片大好,因為關羽丟失荊州,使劉備失去了統一中原的最佳機會,他為關羽報仇,討伐東吳,兵敗於陸遜之手,病逝白帝城。最後,後主劉禪也沒有統一中原,反而被曹魏所滅。

關注三國、分析三國、研討三國,為您揭開三國未解之謎。

魁哥說歷史


劉備要統一天下似乎不可能,劉備最強盛的時候就是伐吳時期。此時曹氏雖然曹操不在了,但曹氏在北方經過曹操的精心圖治下,國力同樣強盛無比甚至比劉備還強盛。如果此時劉備就算不伐吳而攻魏的話,也很難取勝。因為此時天下已經大變了,漢獻帝已經讓位給曹丕,漢朝已經徹底的不存在了。如今的朝廷是魏,曹丕是天子,在加上這些年曹操的精心圖治,天下百姓的心早就不在漢了而是在新的朝廷大魏曹家。劉備如果此時攻魏就是他國入侵,那麼魏國會抵抗到底,兩個力量差不多集團火拼只會兩敗俱傷。劉備有高祖劉邦的聰慧也是看到了這點,所以劉備覺得先要滅吳掌握水路,然後以成倍的國力水陸兩路進軍才有滅魏的可能。所以劉備為關羽報仇是假,滅吳統一天下才是真。可是三國人才太多了,沒想到東吳周瑜死後又出了個陸遜,劉備還沒打到荊州就被陸遜打的全軍覆沒。此時劉備也老了,雖有心東山再起當也無心無力了。劉備本是劉邦後人,完全有可能像劉秀那樣讓大漢在延續下去,可惜老天爺自有安排天下人才都出現在了三國,曹操本可以統一天下,可被東吳周瑜打的全軍覆沒,劉備同樣被東吳陸遜打的全軍覆沒。曹操劉備孫權都是世間少有管理者。人才都出現在這個年代沒辦法,當人才都在一個時代的時候,世界只有平衡沒有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