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怎麼做得好吃還很圓、滿?

用戶7737518207618


饅頭所謂的好吃、圓滿。就是饅頭要有筋道、有麥香味,還要“蓬鬆”。

按下面的步驟會達到滿意的效果。

和麵。在麵粉中加入適量的水和酵母。夏季一般是1公斤麵粉最多用5克酵母粉(啤酒瓶蓋淺一點即可)。先將酵母粉倒入麵粉中,再撒入約30克白糖,約150克,大體攪勻;溫水中加入3克食用鹽,再邊加和麵水(水溫低於人體體溫好多,約20度左右),邊用筷子攪拌【也可把酵母粉加入水中,再邊倒和麵水,邊攪拌】。使麵粉變成絮狀。


再用手揉成麵糰。這個過程其實是將麵粉中的麵筋片段相互連接,與其他物質共同形成麵筋網絡,是澱粉顆粒在麵粉網絡中均勻分佈。



發麵。將和好面的盆子,蓋上蓋子或用溼毛巾罩住(冬季最好用保鮮膜包住、冬季要避過過道風)。靜置在稍有熱源的地方,待三小時查看,若麵糰膨脹,撕開的麵糰有很明顯的蜂窩狀,就是最好的發麵;否則還要讓其再醒發一段時間,但絕不能超過兩個小時,面發過了,蒸饅頭更是問題。這個過程是酵母快速繁殖,產生二氧化碳,是麵糰體積增大,結構變得鬆軟。


揉麵。面板上撒上適量的乾麵粉,再將發酵好的麵糰拿出來放到面板上。手上也粘上一些乾麵粉,用雙於再一次次揉搓麵糰。用刀將面切開看一下,如果揉至發現“蜂窩狀”很少,說明麵糰內空氣已經排完。這個過程要達到“面光、手光、案光”,同時也是麵糰的內部結構變得更加均勻。

成胚過程。

繼續揉麵成長條的形狀,用刀切或用手拽成大小基本均等的面劑子,再將這一個個面劑子兩端捏在一起,反覆揉制,成不留縫隙的圓“疙瘩”,收口朝下依次擺放在墊有籠布的蒸屜上。注意生胚不要擺的擁擠,防上醒胚後粘連在一起。

二次發酵。一次發酵只為發麵,這次發酵是為了將饅頭臍子增大。將裝有饅頭臍子的籠屜,逐個在蒸鍋上預熱,然後疊加起來。讓其自然醒發。夏季最多20分鐘查看。饅頭臍子體積會增大,並變得鬆鬆(此時手心絕對不能用手去試捏軟硬,否則蒸熟的饅頭,手印部分一定是“死”的。)

蒸制。先向熟開的蒸鍋內加入一定量的涼水,以保證水是大溫的(即還有燙手的感覺)。將籠屜放到蒸鍋上,大火開蒸加熱“趕氣”,約x分鐘籠蓋就會有氣體冒出來,開始計時(上氣時間長短與籠屜層數有關係);上氣後改用中火(中途不能揭籠蓋、停火)。一定時間(決定於籠屜層數,一般兩層最多用20分鐘停火)。

停火前5分鐘改用小火;停火後不要馬上揭去鍋蓋,以防內層造成“溫差”,是饅頭“萎縮”。待5分鐘再拿掉籠蓋。

細緻耐心地做好每一步,蒸出的饅頭不僅好吃,還鬆軟,更不會有饅頭“萎縮”現象。有興趣的不妨一試。


為生活而提神


你好!我是楚香村,感謝邀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怎麼做的饅頭好吃還很圓、滿?這個問題我是這麼理解的,怎麼做的饅頭好吃,還很蓬鬆暄軟?不知我這麼理解是否正確。饅頭是否好吃的標準是什麼呢?這個也沒有一個定性,北方朋友喜歡老面饅頭或嗆面饅頭,而南方朋友喜歡酵母饅頭,我覺得適合的就是好吃的。

如何做一鍋好吃還很圓滿的饅頭?首先要選好麵粉,一般蒸饅頭,做包子,用中筋粉就可以了。發麵是最關鍵的,不管是用麵肥發酵還是用酵母發酵,如果面都沒發起來就蒸饅頭,那就成麵疙瘩了,面發的成功與失敗直接導致成品是否柔軟。

口感好不好直接影響食慾。如果是老面發酵,一定要用適量的鹼去中和發酵時產生的酸味,如果是酵母發麵,可以加適量的白糖,不僅促進發酵也增加口感,還可以用牛奶或蒸熟的南瓜泥、紫薯泥和麵。喜歡粗糧的可以用玉米粉或者蕎麥粉摻合麵粉一起製作饅頭,這些都是改善口感的方法。

二次醒發一定不能少。經過揉麵排氣後,再次醒發後上鍋蒸的饅頭口感更好,有嚼勁。因為二次醒發使麵糰發酵的更充分,麵糰更柔軟,也提高了麵糰的延展性,對後面製作成型很有幫助。

冷水上鍋蒸。二次醒發後的面劑子擺入蒸屜中,冷水下鍋開始蒸,蒸十五分鐘左右。鍋蓋最好帶有氣孔的,沒有氣孔的鍋蓋在蒸的過程中會有蒸汽水落在饅頭上,可以在鍋蓋與鍋之間放置一根牙籤。

不要立即取出。蒸好的饅頭關火後不要立即取出,立即取出饅頭,過大的溫差會導致饅頭塌陷,回縮。關火後燜三分鐘在取出,饅頭就不會塌陷。

我是楚香村,以上幾點是我在做饅頭時總結的經驗,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楚香村












天涯浪子孤獨客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饅頭是我們日常的主食,在家裡蒸上一鍋熱氣騰騰的饅頭,和家人一起分享,是件幸福的事。

那麼怎樣把饅頭做得好吃,還又圓又漂亮呢。

每個人的口感都不一樣,所以喜歡的饅頭種類應該也不同。喜歡有嚼勁的,就做成層的老面饅頭;喜歡吃鬆軟有鹼味的,就做老面大鹼開花饅頭;喜歡吃鬆軟可口,有營養的,就做南瓜饅頭,南瓜饅頭可以用老面做,更柔軟,而且不用加鹼。如果對饅頭口感不是很挑剔,只想快速做完,那就做乾酵母速發的刀切饅頭。

但是,不管是蒸哪種饅頭,最基本的蒸制方法一定要掌握,只要掌握了這些技巧,不同種類的饅頭我們可以隨意做。下面我就詳細說下蒸饅頭都需要掌握哪幾個技巧?

一、 選對面粉很重要

通常麵粉根據蛋白質含量分為高筋粉,中筋粉和低筋粉。我們在做不同種類饅頭時,選用的麵粉也不一樣。通常我們做饅頭時中筋麵粉用的最多。中筋粉的麵糰也比較好控制。如果做乾酵母速發的饅頭,低筋粉的相對更柔軟些。選好麵粉,是做出的好吃饅頭的前提。

二、要學會如何發麵

用乾酵母發麵的時間短,老面的發酵時間長些。最佳的發酵溫度一般是28到30度左右。由於家裡溫度不固定,所有我們通常都用肉眼來檢測麵糰是否發好。發好的麵糰內部呈蜂窩狀。乾酵母麵糰一般發至接近2倍大小;老面的麵糰發到一倍多大小就可以了。

三、要學會揉麵

麵糰發好後,揉麵很關鍵。麵糰要揉到看不見乾粉,越揉越有彈性。揉麵是用手掌向上推壓麵糰,揉長了,從一頭折起來再揉。揉一會就讓面醒發幾分鐘,這樣反覆揉兩三次,蒸出的饅頭質地更細膩。如是覺得揉麵費勁,可以用擀麵杖壓面,但千萬注意別把面壓得太實。

揉的過程中一定要仔細觀察麵糰的狀態。麵糰越揉越有彈性,乾粉都吸收後,麵糰表面光滑,還會有點溼度。但是揉的時候千萬不能用太大力氣,若是把麵糰內部的氣孔全部揉沒,麵糰就會沒有彈性,蒸出的饅頭表皮也不鬆軟。

四、老面饅頭控制好食用鹼的用量

純酵母發的麵糰一般不需要加鹼。老面的饅頭需要加鹼中和下面團的酸味。食用鹼加入要適量,一般500克左右的麵糰加1.5克就夠了,食用鹼易溶於水,可以先準備食用鹼4倍量的溫水把鹼先溶解,再加入麵糰。食用鹼乾粉末加入麵糰時,揉不均勻饅頭容易出黃點。加完鹼的麵糰,醒10分鐘再揉。

實際操作時怎樣判斷食用鹼加的量是否正好呢?鹼中和好的麵糰揉勻後,切開看下橫截面,全是均勻細小的氣孔。而且麵糰揉著也很有彈性。還有就是聞聞麵糰的味道,如果有鹼的澀味,那就是鹼加多了,蒸出來的饅頭會發黃。合適的味道應該是有點淡淡的甜香味,酸味或許還保留一點點。下面是鹼大的饅頭髮黃,還硬。

五、二次醒發的效果決定最終的成敗

饅頭揉圓整形後的二次醒發非常重要。二次醒發一定要放到溫暖溼潤處,15到20分鐘左右,饅頭生胚膨脹到至少1.5倍大小。醒發好的成品明顯變大,變輕,表皮還有點變得發黏。

溫度低的話,可以在鍋裡事先燒些開水,水不要燒開,四十多度就夠用了,然後把籠屜放上面醒發。

這個二次醒發溫度36度左右最佳,這時的酵母活力最強。二次醒發一定要醒發到位,這次如果醒發不好,前面做得再好,也蒸不出好吃的大饅頭。

二次醒發的時間只是參考,一定要結合饅頭的外觀判斷是否醒發好。

只要掌握了以上幾點,就可以蒸出好吃的大饅頭了。下圖是成層的老面饅頭。

感謝大家的閱讀,記得點贊,收藏,分享給更多的朋友。更多饅頭的做法都分享在我的頭條號和公眾號【娟姐說饅頭】裡了。感謝關注,一起分享交流吧!您如果有好的建議,也可以給我留言。



娟姐說饅頭


面有一級棒,還有二三級第選一級面,老做用頭天一公習可發兩公斤面,放減很考教人,多了面黃少了面不泡年,蒸出來慢頭很好吃。那是過去土法,聽說現在有洋辦法也很好的!減和年是白眼字,一時想不起了,實在抱歉,今後努力多識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