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家務向媽媽講條件,應不應該讓孩子通過家務賺取零花錢?

青欖教育


美國是這樣!中國行不通!

因為國情不一樣!

在我國只能循循善誘。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從小做起。

如果幹什麼都給錢,在美國叫小費。

孩子會只認錢,會勢利。

養成習慣做什麼都提錢,會把孩子害了的!適當的獎勵可以。不用錢獎勵,買物品。


花開富貴66686


孩子做家務向媽媽講條件,應不應該讓孩子通過做家務賺取零花錢?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讓孩子做家務,孩子反而和大人討價還價,你給我多少錢,我才願意做這個家務,不然我就不做。

最開始我們引導孩子做家務時,就靠零花錢獎勵的方式讓孩子做家務,可是孩子呢?非常聰明,因為就只有他一個工人,沒有人和他競爭,要想讓我幹活,必須給我加工資我才幹活,不然的話我不願意幹,而且沒有人給我搶這個飯碗,家長你必須同意。

孩子有這樣的想法後,家長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收拾這一個員工,那我們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來說說用好處來引導孩子做好事到底好不好?

第一,用好處來引導孩子做好事,剛開始收穫是非常好的,孩子高高興興,心甘情願的答應了,並且幹活也變得非常認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第二,長期這樣下去,孩子只會水漲船高,到時候得不償失。

其實,家是講愛的地方,做家務是心甘情願的,不要用錢來衡量。

我們總是拿錢來要求孩子做家務,只會適得其反,家是講愛的地方,多給孩子講講愛,愛這個家,愛這個家裡的所有人。

我們家兩個孩子特別愛做家務,我們從不拿金錢來吸引孩子做家務,每週末的時候,我們家就會有一次大掃除,幾個人坐在一起協商,誰誰該做什麼?姐姐掃地,弟弟擦桌子,爸爸拖地,媽媽做飯,誰先做完就去幫助沒有做完的,一家人非常和諧,高高興興的把家務做完了。

肯定有人會說,我家孩子才沒有這麼聽話了,叫做什麼都不願做,那麼我可以肯定的是,你們家家務肯定是一個人承包的,要嘛是媽媽一個做,爸爸從不做家務,要嘛是爸爸一個做家務,媽媽在一旁看。就是因為長期這樣,所以才導致孩子不願意和家人一起做家務,每次叫孩子做家務的時候,孩子肯定會說:我爸爸都不做家務,我憑什麼做家務。

所以,你想要孩子做家務,首先得讓爸爸媽媽一起完成家務,給孩子做榜樣。我們家孩子不用教的,看到我做家務的時候,孩子就會問:媽媽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嗎?他們很樂意的幫我做事,我在廚房煮飯的時候,孩子也會幫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真正的教育孩子,就是利用和孩子相處的所有時刻,以身作則的告訴孩子一些道理,沒有天生的壞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好父母。


你一定要讓孩子參與家中的一切事物,家裡大大小小的事,都應該讓孩子知道,並且和孩子一起商量我們該怎麼辦?


記得去年我們買房的時候,我們去看房都會帶著兩個孩子去,看完後一起討論房子的優缺點和價格。我們家兩個孩子年紀很小呀!一個三歲,一個五歲,通過看房,孩子明白了買房陽臺要大,樓層要適中,光線要好,價錢要在我們能夠承受的範圍內。一起看了一套房後,就一起討論這個房子的優缺點,看了三四個月才看了一箇中意的房子,最後才下定決心買。買房的時候,我們就告訴孩子我們有多少錢,首付差多少如何借?每個月還多少月供,還完我們剩多少錢?這些錢除了平時花銷,我們還要還借首付的錢。

其實孩子真的很聰明的,讓他們瞭解這些,他們知道爸媽掙錢不容易,也讓他們明白想要的東西就要靠爭取得到。

去超市的時候,我們會提前定好購物清單,適當的給孩子獎勵,孩子得到獎勵後會特別開心,他們會覺得很幸福。去超市買東西會看價目表,什麼東西貴,什麼東西便宜,他們心裡都有數。前兩天去超市看到櫻桃想吃,女兒看了看價目表告訴我:媽媽櫻桃太貴了,我們還是不買了吧!我問孩子你真的想吃嗎?孩子點點頭又馬上搖搖頭說:我不想吃了。最後我說:我們就買一些櫻桃吧!兩個孩子特別高興,回家後把櫻桃洗乾淨,姐姐把櫻桃分給爺爺、爸爸、媽媽、弟弟,最後才分給自己,一家人開開心心的品嚐櫻桃。

這就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在我們家就是一個講愛的家,家務活不需要用零用錢來衡量。


一月愛八月


小孩幫爸媽做點家務事是應該的 無可厚非的 更不應討價還價的。想我小時候放牛 割豬草 幫爸媽做飯都不用爸媽說,基本都是主動的,雖說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文化素質也高了,但道德素質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說到底還是父母的問題,許許多多的例子我就不多講了。


何小河


[熊媽的觀點]

很多媽媽希望鼓勵孩子做家務,就用物質獎勵來激勵孩子,其實對孩子實行物質獎勵真的好嗎?當你開始對孩子實行物質獎勵時,也就是孩子跟你講條件的開始,物質獎勵容易讓他們養成錯誤的價值觀,也容易陷入付出與回報必須成正比的觀念。

而家長為什麼要用錢來獎勵孩子?無非是想讓孩子參與到家務中來,但是很多家長卻忽略了,錢只能讓孩子短暫的配合,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沒有物質獎勵,孩子將拒絕幫助,這與父母的初衷已經相違背了。

所以,讓孩子通過家務賺取零花錢是不應該的,這會導致三個問題出現:


1、傳遞錯誤的價值觀
2、讓孩子養成自私的性格
3、影響學習與思考

一、傳遞錯誤的價值觀,付出必須有回報

當父母開始為孩子設立零花錢時,孩子的價值觀已經改變,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須要有回報,如果哪一天你突然不給了,他們會產生質疑,並拒絕幫助,因為在他們的腦海裡已經根深蒂固地認為,付出必須要有回報的,一旦沒有回報,我的付出意義又何在?這樣錯誤的價值觀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極大的影響。

[建議] 哈佛大學曾研究表明:參與做家務的孩子不僅成績會更優秀,以後情商、自理能力也會更強。
所以,讓孩子做家務必須得從小抓起,從開始聽明白指令時,就可以讓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把自己的紙尿褲扔垃圾桶,幫媽媽拿東西等,慢慢增加難度與強度,做些與年齡相匹配的事。一旦父母堅持了,孩子慢慢就會養成做家務的習慣,而不去想是否有物質或其他獎勵。

二、會讓孩子養成自私的性格,家庭觀念、集體意識淡薄

做家務給孩子零花錢還會讓孩子養成自私的性格,當他們開始上學了,學校肯定有些活需要去幹,這時候,沒有物質獎勵,他們除了應付式地把自己的事情完成後,將拒絕幫助他人。因為沒有獎勵了,幫他人做完了我又有什麼好處呢?

這種觀念會導致他變得自私,一旦自私了就會不受歡迎,很難融入集體,從而造成他以後的交際受到影響。每個人都不是一個個體,當你被孤立了,其實是件很糟糕的事, 這會讓孩子的性格變得孤僻,甚至極端。

[建議] 讓孩子從小養成互相幫忙的習慣,不要太過於強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鼓勵他自己的事情儘量自己完成,如果有難度,媽媽也可以為他提供幫助,給他樹立“有困難可以互相幫助”的觀念
之前,我為了訓練我們家大寶獨立,總給他灌輸”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思想,這句話雖然沒毛病,但過於強調就不行了。現在一旦讓他幫忙,他就會頂上一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而為他的懶惰與自私找了藉口。


三、一旦失去金錢的誘惑,就會失去動力,影響學習與思考

當父母習慣用零花錢做為獎勵時,那孩子在做每一件事,都是建立在金錢的基礎上,一旦失去金錢的誘惑,就會失去動力。有些父母甚至連考試考得好就獎勵,得了什麼獎也獎勵等。當某一天你沒有承諾時,他甚至找不到做好這件事的意義,從而影響他學習的動力。

[建議]當孩子完成某項事情時,一定要及時給予鼓勵與肯定,讓孩子享受精神鼓勵獲得的成就感,而不僅限於金錢。其實只有精神上的自我推動才是最持久的,物質只能滿足一時的慾望,從長遠來看,並未能獲得好的結果。

[總結] 總之,當父母在做家務上給孩子零花錢,便會引發“金錢交換機制”,一旦陷入這個機制,便會產生議價行為,如果這個“價格”與孩子的心理預期不相符時,他們原本的主動性便會遭受到破壞,從而做任何事都不是單純的自發行為。

所以,用零花錢來激勵孩子做家務是很不可取的,這會讓他們失去主動性,家庭觀念、集體意識淡漠,還容易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希望家長能夠在做家務上起到正確的引導,而非單靠物質刺激。

我是熊媽,兩男娃的媽。這是我對“孩子做家務是否應該給零花錢”的看法與建議,希望對你有幫助。

不知道媽媽們家裡都有讓孩子參與做家務嗎?如果有,有給零花錢嗎?還是如何做到的?歡迎大家一起留言探討探討。


熊媽碎碎念


孩子做家務是否給零花錢,這要分情況來看,大約分三種情況:

第一種家務屬於孩子自理範圍內的,比如整理玩具,收拾自己的房間,洗自己的小內褲、襪子等等。這類勞動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立、責任感,讓孩子明白這是他自己的事情,是不能用來賺零花錢的。

第二類家務是每個家庭成員都要共同參與的勞動,比如擦地、做飯、洗碗、洗衣服、家庭大掃除等。這些勞動每個家庭成員都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時間來共同完成,並且孩子隨著年齡的成長要逐漸學會這些技能,積極參與進來,更有利於融洽家庭氛圍,增強夫妻、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這類家務如果以付費的方式讓孩子參加就會讓孩子形成認知偏差,出現問題中所說的孩子做家務向媽媽講條件,給好處就幹,不給好處就不幹。

第三類勞動可以說是爸媽比較私人化的勞動,孩子幫忙幹了可以賺取一定的零花錢。比如,家務分配爸爸負責洗車可爸爸沒時間,請孩子來代替,可以以付孩子零花錢的方式來鼓勵孩子幹,幹好了才能給零花錢。讓孩子明白通過勞動是可以獲得報酬的,也讓孩子明白賺錢是不容易的。

以上是我的觀點,歡迎大家來評論。


育兒媽媽說育兒


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分成兩部分來看吧~本身做了些有價值的事情來換取一些獎勵無可厚非,就比如現在大家工作拿工資也是這個道理。

但不得不說的是,孩子做的是什麼家務,是不是在他義務範圍內?

如果寶寶只是去把他玩兒過的玩具歸到原位,把他自己的衣服放放整齊,或者是把自己玩髒的地板掃掃乾淨,這其實是本來他應該承擔的家庭義務而已,有人說義務不應該給獎勵,但是我覺得獎勵是沒問題的,但是方式不應該是給零花錢,小寶寶們做家務本來就樂在其中,這種快樂就是對他最好的獎勵。大一點的寶寶可能覺得家務沒意思,不好玩兒了,這個時候的獎勵方式不再是明天還允許你做家務,而是要先講明白他也是家庭的一份子,有義務收拾自己的玩具,但是你是因為鼓勵他的長期堅持給他一定的獎勵,正好還能磨練一下意志力。這種時候切忌獎勵變成常態化、日常化,偶爾一次是獎勵,天天獎勵就變成是你的義務了,這種方法不可取。

那另一個場景是想讓寶寶做一些不在他義務範圍內的,這種工作他其實是在幫你,注意事項同樣是不能常態化,不排斥偶爾打一下感情牌,比如你看媽媽平時也有在幫你做什麼什麼啊,那你幫我一下我也會很開心的。但是也不能常態化。我個人覺得其實如果是要給獎勵,甚至是零花錢的獎勵,比如同樣都是300塊,一個月甚至一年到頭給一次要比一天給10塊要來得有意義的多,能堅持下來的寶寶給個獎勵也不過分的。





果小胖帶果爸玩


有人說,讓孩子通過家務賺零花錢,可在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表面上看有道理,短期內也有效果,但有個最大的弊端——讓孩子變得功利而短視。


舉個例子,孩子要考試了,和孩子約定如果考到一百分就去吃肯德雞。孩子很高興,也確實考到了一百分,家長為了守信,如約帶孩子去吃了,大家都很滿意。然後下次,考試,孩子又考了一百分,可這次肯德雞不滿足了,要求買一輛自行車,家長又買了。這樣一次次升級,最後孩子要買汽車,家長自然不能答應,可麻煩來了,孩子不肯好好學習了,因為沒有動力。學習本來是孩子自己的事,當家長用物質獎勵來鼓勵他時,他學習的動力是別人給予的,而別人不再給時,他就失去了動力。


在家務這件事上也是如此,一個溫暖的家,最大的作用,是教會孩子愛與承擔責任,是讓孩子真正明白自己是這個家庭的一份子。做家務其實是個很好的方法,既鍛鍊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又參與家庭建設。但這種行為用錢來表達時,路就走歪了。


有個故事,一天,湯姆給母親遞交了一張紙條, 上面是一張帳單,上面寫著:“倒垃圾圾一元錢,洗碗三元,打掃地五元。”媽媽看到帳單後,微笑著按照帳單把錢給了湯姆,摸摸他的頭就離開了。湯姆美美地睡了一覺,第二天早上起床時,在身邊也發現了一張帳單,上面寫著:“晚上起床幫湯姆美國被子//帶湯姆去醫院看病// 教湯姆說話//帶湯姆走路……這一串長長的清單,最後的金額:0。湯姆臉紅了,把錢還給媽媽。


想讓孩子愛勞動,除了給錢,還有更好的方式,最有效的,就是看見—讚揚,形成正循環。孩子需要激勵,但浮誇無物的激勵,只會讓他們在心底發出嘲笑,如實地看見,如實的表達,才是真正有用的。比如,“寶貝,媽媽看到了你花了三個小時搭好了這個樂高,你這麼努力你真的很棒”遠比“寶貝你真棒”來得有用。


想讓孩子學會賺錢,不是不可以,為什麼非要通過在家裡做家務呢?鼓勵他想更多的辦法,培養髮散思維和行動力,比單純的三五塊錢更有意義。


從長遠計,孩子的心性遠比金錢重要。


心理諮詢師:翔子


覺行合一工作坊


孩子做家務向媽媽講條件,應不應該讓孩子通過家務賺取零花錢?

是否因為家務給孩子零錢其實不只是我們會面臨的問題,就連西方父母也會因為這個問題而苦惱。

根據美國一項2012年的調查顯示,89%的家長把零用錢跟家務綁在一起。

為什麼把錢跟家務綁在一起?

1. 有些人覺得,這是讓孩子面對真實世界的很好的訓練,因為給多少錢是根據工作能否及時完成和能否勝任而定。

2. 另外,也擔心如果只給孩子錢花,但是不讓孩子幹活,會讓孩子變懶惰。

所以,會把給錢和家務綁在一起。

問過孩子的意見嗎?

另外一項來自英國的調查是面向孩子的,蒐集的信息是各年齡層的小孩。問題是“孩子做家務應該收錢嗎?”

9歲孩子裡,有66%任務應該得到報酬,13歲的孩子只有36%

報告指出,孩子越大越能意識到,家裡的每一個人都應該做些力所能及的貢獻,比如家務;另外,要求付費會讓孩子變得自私,變得一切以金錢為目的。

家務是否能鍛鍊孩子的工作能力?

把零錢與家務綁在一起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希望孩子學習到工作的意義。

但是真的可以成立嗎?

家長會真的象老闆那樣要求孩子做事嗎?

家長會因為自己、或者是孩子心情的關係會多給孩子零錢嗎?

恐怕家長不能象真正的老闆那樣去嚴格要求孩子。那麼孩子其實從家務上也學習不好工作的真正意義。

讓孩子學習適當的工作倫理是個非常好的想法,但是家長執行起來難度很大。

因為家長無法讓孩子知道老闆是如何評估工作表現。家裡根本不會有像公司那樣的OKR之類的指標。所以家務不合適作為工作的練習。

做家務和錢綁在一起對孩子就有些影響力?

把零錢與家務綁在一起的另外一個理由是讓孩子不懶惰,用錢來影響孩子。

因為孩子如果不做家務就拿不到錢。

但是如果孩子有段時間不想要錢,或者是不需要錢呢?

很可能發生的事情就是家長還會要求孩子做家務。

這樣一來問題就變成了,如果家務是必須做的事情,為什麼還要付錢?

如果家長認為家務是應該做的事情,那麼家長可以思考其他應對方式,比如延遲作出是否給孩子買東西的決定。


藍公主


孩子應不應該通過做家務賺取零花錢呢?這個問題不能絕對的回答"應該"或者"不應該"。

我們先來說說孩子通過做家務賺取零花錢的利與弊。

先說有利的吧,現在的孩子,衣食住行基本上都有大人照顧,所以就沒有什麼機會可以讓他們做家務的,有一些家長就想引導孩子學做點家務,以後能自己照顧自己,畢竟父母不能永遠在孩子身邊。家長通過獎勵零花錢的方式鼓勵孩子做家務,可以讓孩子學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掃地,洗衣服,做一些簡單的飯菜。孩子通過做家務獲取零花錢,可以讓他知道通過勞動可以獲得相應的報酬,孩子有零花錢,可以買他自己喜歡的東西,還可以讓他知道金錢的價值,這是來自兒童歷史學家史蒂芬.明茨的研究理論。

再來說弊端,孩子做家務,家長給他零花錢,讓他對家庭觀念感到模糊,他不明白,他也是家庭的一員,做家務勞動也是他的責任和義務。你給他錢,他就幫你做點家務,不給他錢,他就不幫忙做家務,這讓他對金錢的觀念太重,對獲取金錢的目的太強烈,這不利於養成他健康的金錢價值觀。

我們作為家長,要適當的引導孩子做點力所能及的家務,這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可以通過鼓勵和表揚的方式引導孩子加入家務勞動中。比如我們可以跟孩子說,叫他幫忙做點家務,媽媽就可以輕鬆一點,如果我們能提前把家務做完,媽媽可以陪他做一些他喜歡的遊戲,孩子把家務做好了,一定要記得表揚他,但表揚一定要符合實際,不能誇大其詞。

我相信用心的家長一定能通過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做家務的。


三個淘氣包的麻麻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家庭教育中,適當的物質獎勵能促進兒童精神愉悅,激發其上進心,但如果全部依賴物質獎勵,則會給兒童帶來負面影響,使其以獲取物質利益為目的,當物質利益不增加或減少時,兒童就會對行動失去興趣。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過這樣一個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每個孩子10美分,並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在這則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用賺取零花錢刺激孩子做家務,其實就上演了一個現實版的“德西效應”,想用金錢刺激孩子的內部動機,結果孩子對金錢的慾望不斷增強,胃口越來越大,懶散的毛病非但沒有得到改變,反而變本加厲。

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做法還可能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導致孩子唯利是圖,為孩子將來發展埋下禍根。試想,如果孩子從小形成的金錢觀念在頭腦中根深蒂固,將來走向工作崗位後,就可能被金錢所左右,什麼工作都以“給不給錢”或“給多少錢”來衡量,工作缺乏主動性,這樣以來怎麼能處理好與單位和周圍人的關係?再比如說,贍養老人本來是孩子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果父母年老了,不能賺錢了,父母不給錢,孩子就不盡贍養義務,到那時父母情何以堪?

由此可見,在家庭教育中,應慎用或不用“金錢鼓勵法”。激勵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很多,父母應在研究每個孩子個性的基礎上,以精神激勵為主,輔以物質激勵。具體說來,要把握好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要明確孩子應盡的責任。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哪些事情應當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父母應當為孩子劃出明確的界限,併為孩子約法三章,立下規矩。比如,整理自己房間衛生及書桌、床鋪,主動完成家庭作業,幫父母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等,這些工作都是孩子的份內之事,自已的事情不但要自已幹,而且要幹好,容不得孩子討價還價。孩子不能按時完成這些工作或完成質量不高,家長非但不能縱容,反而要給予相應的懲罰。這樣做既能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
二是對於孩子職責範圍之外主動完成的工作,家長可給予一定的獎勵,但不一定是金錢獎勵。比如,孩子完成家庭作業後,利用剩餘時間主動閱讀課外書,家長可答應孩子週末到新華書店購買自已喜歡的書籍作為獎賞,以激勵孩子閱讀更多的課外書。其實,在童年期,孩子喜歡被表揚、被獎勵,並沒有嚴格的物質、精神區分,大多數孩子更希望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肯定,有的孩子做了好事後,並不在乎家長獎勵多少錢,但卻非常在乎班主任老師送給他的一朵“小紅花”。這樣的獎勵對孩子能起到激勵作用,有利於孩子追求上進心,取得更大的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