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郭沫若給襄陽隆中題詞“諸葛草廬”時將“諸”字故意寫錯了,這是為什麼?

ny飛舟


本人才疏學淺,看了很多高人的評論,才弄明白為什麼老是有人問這個問題!

小編覺得,以郭沫若的水準根本不可能寫錯題詞,更有可能是在寫“言”字旁,而不是“訁”字旁,導致有人借題發揮!無非是想說明,郭沫若對南陽臥龍崗表示質疑,因而在給南陽臥龍崗“諸葛草廬”題詞故意寫錯!

小編認為,葛亮躬耕地之爭辯了幾百年,仍在繼續,但有一點是確認的,那就是諸葛躬耕之地之爭實則是行政區劃變遷造成的!小編認為,歷史文化研究的意義不就是就在此嗎?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任何人都不可妄下結論。對待這場持續千年的大爭論,沒有勝負,有的是誰能在爭論中實現利益最大化,切實讓百姓得到實惠!所謂的名人效應,不就是要常爭常論常辯嗎?明星不都動不動還整點緋聞、蹭個熱搜什麼的嗎?

話不多說,下面給大家梳理下,歷史上幾次大的爭論!

1、明嘉靖年間,湖北宜昌人顧嘉蘅任南陽知府,襄陽和南陽打官司爭躬耕地,顧知府寫了一副著名的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

2、1990年郵電部在發行《三國演義》第二組郵票選題中,計劃發行一枚小型張“隆中對”,當時,南陽與襄陽就該叫“草廬對”與“隆中對”引發了波及全國的爭論。

3、2003年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隆中對》加註:“隆中,山名,在現在的湖北襄樊。”在《出師表》中把“南陽”註解:“南陽,郡名,在現在的湖北襄陽一帶。”強烈刺激了南陽,最後以人教社道歉並修改教科書結束。

4、2008年央視插播湖北襄樊的城市廣告“諸葛躬耕地,山水襄樊城”,再一次激起了南陽的抗議,廣告語被迫改為“諸葛故居地,山水襄樊城”。

5、2019今日頭條因郭沫若的“諸葛亮草廬”題詞被廣大網友轉發討論之爭!……

純屬個人意見!喜歡的話,歡迎關注轉發!


金吉橙


郭沫若是我國現代文化泰斗,其在文學、戲劇、甲骨文等領域多有建樹。其對書法深入研究,體式別具一格,其題寫的“中國銀行”四字,被書法界公認為是最具文人雅趣和大師氣派的手筆。

那麼,就如題主所言,郭沫若題寫的“諸葛草廬”四個字中諸字是否是一個錯字呢?其實,所謂書法,就是書寫漢字的一種法度藝術。如果按照楷書一筆一劃地書寫,多一筆或少一筆都是錯字,但是,書法中的行書或草書卻正是漢字加減筆畫而成。諸葛亮的諸字,是言字旁一個者字,要按草書寫法,就要依據《草訣百韻歌》中的“有點方為水,空挑卻是言”來寫,那言字旁就會變成一豎右勾,但郭老寫的是行書,是在楷書快寫的情況下形成的字體,因此,諸字的言字旁幾乎沒有落下一筆,只是相互連筆而已。

有人認為諸字多寫了一筆,不知從何說起,言字上邊一點,然後一個長橫拐了兩下,再點一下,地下以一個豎右彎代替口字。如果仔細看,不但沒有多筆畫,而且是筆畫不多不少,因為這是行書,是一種快寫連筆字,有的地方以點化代替。

諸葛草廬四個字中,除了諸字有人提出異議外,還有那個草廬的廬字,有人認為這是錯誤的寫法,而且認為郭沫若可能懷著某種寓意。其實,是不懂書法的人想多了。如果按照繁體字的楷書寫法,廬字的繁體應該是廬,但是正因為書法講究各種書體,因此便出現了多筆畫或少筆畫的寫法。郭老所寫廬字,就是根據廬字的異體字“廬”,也是今天的常用字“廬”的行書字體而來。

那有人要說了,郭老既然寫的是“廬”,他應該寫成上廣下戶才是啊!他為什麼寫成上廠下盧呢?其實,這是書法中的一種“筆畫移位法”。在書法家創作書法作品時,為了字體的整體結構和美感,往往會把一些筆畫進行移位,從而達到字體緊湊,字形美觀的效果。

比如王鐸所書廣闊的闊字,就把三點水寫到了門外。郭沫若在寫廬字時,考慮到廣字和戶字都同時有一點和一撇向左,容易造成點的重複和字心發空,重心不穩。於是便把廣字的一點去掉,而在戶字上多加一筆,使戶字變成了盧字,在寫廠字第一筆時,特意寫成了點橫一體的,看上去既美觀,又不失本真,而且因為廬字下面的戶本身就是繁體廬的盧簡化成盧後再簡化為戶而來,將其寫成盧也無可厚非,這就是郭老書法的奧秘,而非錯字。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若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交流。請諸位文明評論,指出文中不足和錯誤,本人虛心接受並加以改正。拒絕任何人身攻擊的不當言論。


若愚趣談


中國很有意思,與名人有關的地方總有人爭,一個諸葛亮,出了兩個隆中,一個在湖北襄陽,一個在河南南陽,於是“諸葛草廬”也有了兩個。

而郭沫若先生也有意思,兩個地方都請他題字,他也還真寫了兩個“諸葛草廬”。

首先要糾正一下,題主貼出的圖是南陽的,而襄陽的“諸葛草廬”四個字沒問題。

南陽的四個字,“諸”字是沒問題的,左邊是“言”字旁,問題主要在第四個字“廬”上。


“廬”字的繁體是“廬”,上面的“廣”有時也可寫作“廠”,但是有條件的,姑且算他對。

問題出在下面的“盧”,我查了很多資料,包括國外的,也沒看到“廬”可以寫作上“廠”下“盧”的,也就是說,這是一個錯誤。

那麼有沒有可能,郭沫若從心裡認定,襄陽的隆中才是孔明躬耕之地,而南陽的隆中是個“李鬼”?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河南的南陽是個很奇葩的城市,最喜歡跟別人爭奪名人故里,據說已經將歷史上 6百多名人劃在了自己名下,但凡有點名氣的都不放過。南陽還非常喜歡考證別的城市,但他考證從隻言片語中獲取對自己有利的信息,目的是為了美化自己,否定別人。

南陽跟襄陽隆中爭諸葛亮,完全不管《隆中對》千古留名的公認事實,一是否定襄陽古代跟南陽郡有關係,二是乾脆說《隆中對》名字是後人杜撰,居然要求國家教委將《隆中對》改為《草廬對》,我看最好改成《南陽對》,你們就滿意了。

南陽還跟湖北丹江口市爭南水北調中線取水地,丹江口水庫、丹江口大壩都在人家丹江口市,國家發行南水北調郵票的儀式,本來定在人家丹江口,南陽就派人到北京去哭鬧,說丹江大壩雖然是在丹江口市,但我南陽佔了大部分的水域,國家只認定南水北調中線取水地在丹江口是偏心!國家最後沒辦法,就同時在南陽也補了一個儀式,讓南陽跟著佔一次便宜,就這丹江口都沒跟你們計較。

如果你說南陽挨著丹江口、挨著襄陽,沾著邊兒,你想跟著他們沾沾光,還說的過去。那麼南陽跟人家宜昌搶屈原故里,簡直是無恥加無賴!屈原出生在湖北秭歸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宜昌,這是歷史界公認的事實,怎麼又變成了南陽人呢?原來人家南陽人說了,屈原雖然沒有出生在南陽,但是屈原的始祖在南陽西峽,而屈原的流放地也在西峽,還在這裡考證過屈原攔過楚王的馬,所以南陽是屈原故里,還要大搞屈原文化。你們說這不是扯淡嗎?

更奇葩的是,南陽搶起名人來,連自己省內的城市也不放過。眾所周知,姜子牙是新鄉市衛輝人,但是南陽堂而皇之地把姜子牙列為南陽名人,號稱是子牙故里。新鄉人就很納悶兒,憑啥在新鄉出生的姜子牙成了你南陽人?人家南陽說了,據考證,姜子牙的祖上被封在呂地,而這個呂地在今南陽。你祖宗都是南陽人,姜子牙還不是南陽人?![笑哭]

其實姜子牙和屈原很想對南陽說,我謝你考證我八輩兒祖宗。[淚奔]


車城踏雪尋梅


本無意噴子們的盛宴,免得沾上口水臭,但看見提問的和一群文化領域的答主們在那兒瞎逼逼,不忍旁觀,就來直斥他們的無知和淺薄。

郭沫若是誰呢?無庸諱言,新中國第一大才子、歷史學家和文化領域領導人。無論頭條噴子們怎麼進行詆譭,他在民國和新中國都是無人能及的存在,這在國際上是公認的。川人郭老對於鄉賢和“三代下一人”的諸葛亮,必然是心嚮往之而崇敬之,應諸葛故居、躬耕地襄陽隆中之邀,時為文化部長、中科院院長的郭老欣然題下“諸葛草廬”四字。請各位看清楚了,襄陽隆中“諸葛草廬”題字是這樣的:

而在七十年代,並無“躬耕地”之爭,世人都知道襄陽隆中是宗,而“南陽諸葛廟”是元韃子敕修的、寄生襄陽隆中的贗品,這點兒南陽、河南地方當時是承認的:

但某地向來有好古、誇奢之風,及好為東施之傳統,從不知西施為何方神聖,風聞襄陽有郭老題詞,也拜求郭老賜字。郭老何等大才?大筆一揮,“諸葛草廬”已就,其作才是題主所供之圖片:

顯然,面斥不雅,橫排已非之;諸字多一橫為四,而在口上,為南陽口中之辭不三不四;廬字缺橫,為廬不正也。的確,“諸葛草廬”造型及繪飾深得蒙古包之神韻,其地古 月風至今尤盛,實對漢家丞相的諷刺。



對“南陽諸葛廬”,蘇教版和2018部審人教版已作出科學界定,大家就不要亂說了。穿鑿附會,不明就裡,是對諸葛丞相的大不敬!

好了,鄙人對郭老之史、文才具,五體投服!世上不學無術之人甚眾,不乏嗡嗡作者,實不及郭老之萬一!


嘉會天下


有點暈。非關病酒,不是懷春。是是是這個關於襄陽隆中“諸葛草廬”的提問,卻配了南陽臥龍崗“諸葛草廬”的圖圖:


光棍眼裡不揉沙子,本座明眸善睞,既可明察秋毫之末,亦能洞見夏花之根。南陽諸葛廬,西蜀孔明亭,俺都曾經御駕親征,親自去探過究竟。至於襄陽隆中的“諸葛草廬”,也沒有逃出我的御眼睛,它的真面目是這副德行:


兩處諸葛廬,如今都懸掛有牌匾,都是郭沫若題的字。襄陽的“諸葛草廬”,郭沫若1964年題寫。南陽的“諸葛草廬”,郭沬若1973年題寫。大家手筆,不是我吹:灑脫自然,翰逸神飛!

想把水攪渾的人說,郭沫若所題的南陽“諸葛草廬”四字,故意把“諸”字的“訁”旁多寫了一橫,成了“二”,意思是這座草廬是二貨,不是正宗:


確實,“訁”旁似乎寫得有些糾繞。但絕沒有什麼“寫錯”。“訁”旁就是“言”旁,古人在書寫時,規行矩步時作“言”,爽利草率時作“訁”。這只是大致而言,其中差異尚多。如有許多是寫作“訁”而稍加曲折:



有許多是寫作“言”而略微潦草:


書法的問題就不多說了。其實,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諸葛草廬”的襄陽南陽之爭。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談到自己未出茅廬時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但《三國志》上又有一個“隆中對”,隆中在襄陽境內。明、清以來,為了爭奪諸葛亮的那座破草房子究竟蓋在何處,文人學者們引經據典,唾沫四濺,筆墨官司和口水官司打個不停。

清道光進士顧嘉蘅,湖北人,而五任南陽知府。為了既不得罪於故鄉人,又有禮於為官地,對“諸葛草廬”的歸屬地問題,只好顧左右而言他,在南陽寫下一副對聯: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

這是站在更高的山頭看問題。一時傳誦,遂成名聯。當我們在為“諸葛草廬”爭得面紅耳赤時,靜讀此聯,或可稍微平復一下內心。


莫安排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歷史上智慧的化身,關於他的傳說至今不絕於耳,雖說諸葛亮並不像在《三國演義》裡那樣傳神,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對於諸葛亮的稱讚!

紀念諸葛亮的場所很多,例如“武侯祠”就有幾個,自然這裡提到的“諸葛草廬”也有幾處。

這裡提到的郭沫若給襄陽隆中題寫的“諸葛草廬”將“諸”字故意寫錯了,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有幾點原因。

第一,有可能故意寫錯

這裡提到的襄陽隆中,並不是歷史上諸葛亮“躬耕壠畝”之地,普遍認為是在河南安陽,諸葛亮原是山東琅琊人,後來隱居在河南南陽的臥龍崗,人稱臥龍先生。所以說,這裡的襄陽隆中自然是“假的”。

郭沫若在題寫的時侯,自然也知道這個情況了,所以是不是故意寫錯了,表明這個是假的呢?我覺得有可能的,因為這樣一個“假的”草廬,就算寫錯了,也並不影響郭沫若什麼,反而表明了郭沫若的一個態度!

第二,筆誤

我覺得筆誤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任何大書法家都存在筆誤,特別是現場書寫時,既可能出現筆誤,也可能保證不了質量,所以很多書法家都不願意現場題字,怕的就是拉低了自己的水平。

而且郭沫若以行草見長,行草的筆法和形態或許出來就自然是這種效果,因此,郭沫若可能當時沒有留心,就寫成了這樣,也並不代表就是寫錯了。

第三,確實寫錯了

這種可能性大家覺得有沒有呢?有時候生僻字,不經常寫的,或者太過於熟悉的,一寫起來就容易忘了,下筆就寫錯,自己還不知道,這種情況應該比比皆是。

假如郭沫若是現場題寫,一氣呵成,還真有可能是這種情況,的確將字寫錯了,大家都沒有察覺,或者說有人察覺了也不好指出。

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大家留言,感謝關注,我是鐵匠論書畫!


存希齋書法


我是襄陽人,我知道隆中在襄陽城西漢水以南,且離襄陽城不足20裡。照說應該以漢水為界,劃南郡與南陽郡,把隆中說歸南陽郡管不通。飛地的情況是有,但飛到省會眼皮子底下的罕有。隆中的位置是襄陽與南陽爭躬耕地的軟肋。其實襄陽南陽也沒必要爭,蓋當年諸葛必定兩地走,兩地住。他娶妻襄陽,他弟娶妻南陽,他姐嫁於襄陽,能說哪邊沒有他的產業?我們這樣說吧,他田產在南陽,讀書交友在襄陽,當年劉備到隆中與他一番長談後聘他為參謀長,他的那番話今天叫隆中對。後來在四川他給後主上出師表,回顧了蜀漢的歷史,說自己曾經的產業或戶籍在南陽郡。諸葛一生足跡廣佈,但祖籍山東,襄陽南陽有什麼非爭不可的?兄弟鬩牆,徒留笑柄與人!


用戶2884007980040


諸葛亮(181年——234年)是三國時期非常傑出的人才,歷史上曾有“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的美譽,他的知名度也是槓槓的。

但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跟隨劉備為恢復漢室政權,曾在許多地方居住過和活動過,所以,就出現了全國多地爭著、捧著為他建造祠堂和草廬來紀念他的現象,這是人們對歷史文化名人的一種敬畏。

湖北襄陽隆中就有一所“諸葛草廬”,是現代人為紀念諸葛亮而建造。這所草廬建好後,曾邀請郭沫若先生於1973年給題寫了牌匾,郭沫若以他樸厚、寬博、靈動的“郭體”揮寫而成,倒跟這個古蹟相得益彰,給增彩不少。

人們目前對這個牌匾的最大爭議就是,“諸葛草廬”只有四個字,竟然有兩個字出現了問題,分別是第一字“諸”和第四字“廬”。

一是認為“諸”字的“言字旁”多寫了一筆橫畫。

實際上,在書法草書和行書的書寫中,為了使字體的結構看起來更美觀和平穩,有些書法家在某些字中會刻意減去一筆或增加一筆,以達到預想效果。

郭沫若這樣寫,不能算作錯字,是一種藝術審美需要而已。

二是認為“廬”字不對。

(楷書·廬)

(漢隸·廬)

(異體字·廬)

乍看之下,“廬”字的書寫確實錯了。“廬”字的標準楷書是“廣字頭”底下一個“戶”,在異體字的書寫中,會把廣字頭下邊的“戶”寫成“盧”,這些寫法都不算錯。

而郭沫若的寫法則是,“廠字頭”下邊一個“盧”,顯然,這種寫法是錯誤的。

作為文化泰斗,郭沫若肯定明白這樣寫有問題,但他還堂而皇之地寫出來,裡邊究竟有什麼深意?以我的理解,主要有兩大原因。

其一,郭沫若故意寫錯,不願給別人落下學術不嚴謹的說辭,也不願看到人們利用名人效應來謀利。

諸葛亮是名人,如果某個地方建造一個諸葛亮紀念館,對本地知名度的提升將會非常大,也能吸引來許多遊客觀光旅遊,有效帶動當地的旅遊發展。

郭沫若是嚴謹的歷史學家,又是聰明人,他當時也許對諸葛亮在襄陽隆中躬耕過這個歷史事實,還沒有得到求證,一時半會兒不能做出肯定,所以將錯就錯,做到了既沒有學術作假,也不得罪襄陽人的兩全其美的效果。

(郭沫若“中國書店”題字)

其二,郭沫若寫的“廬”字確實是“廣字頭”,只不過讓兩種筆畫重合了。

“廣字頭”上邊的“點”,郭沫若以逆鋒起筆,在行筆到中間時又變為順鋒,把“點”和“短橫”寫成了連筆,一筆帶過而寫成,粗看之下,是一個筆畫,若細看,那個點則敦實肥厚,有明顯的凸起,顯然是兩個筆畫黏連在一起而形成的。

這是喜歡運筆出其不意的書法家慣用的手法,按照書法的標準來說,這樣寫不算錯。


鴻鵠迎罡


諸葛亮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智慧的化身,因一部《三國演義》,將他的智慧與忠誠宣揚的無以復加,至今很多地方都留有他的紀念場所。

在襄陽隆中就有一處“諸葛草廬”,但關於此處遺蹟卻有很多存疑。很人認為襄陽隆中是“假的”,而真的“諸葛草廬”在河南安陽,那裡才是他“躬耕壠畝”之地和與劉備進行隆中對的地方。

本文不討論遺蹟的真假,只關心郭沫若題寫的書法牌匾。

傳言當年郭沫若給襄陽隆中題寫的“諸葛草廬”書法牌匾的時候,將“諸”字故意寫錯了,多寫一橫,成了二。其實這是牽強附會的說法。

郭沫若給襄陽隆中題寫的“諸葛草廬”牌匾,“諸”字倒是一點都沒有錯,但“廬”字卻是確確實實的一個大錯字(見附圖標記處),不過卻沒有被人發現。

可能不經常寫的字,似是而非,提筆一寫起來就忘了的情況也是很正常的,但這個字錯得有點不應該!

郭沫若寫的這個“廬”字,不是現在規範的寫法,規範簡體是“廬”,廣字頭,半包圍內是“戶”,見下圖:

郭沫若寫的也不是繁體字,繁體字的寫法是“廬”,見下圖《唐 · 柳公權 · 大唐回元觀鐘樓銘》中的寫法;

當然,也有一種寫法,寫成病字頭,如下圖《晉 · 王羲之 · 黃庭經》中的寫法,這種寫法現不多見:

郭沫若寫的更不是異體字,異體字有一種接近這個寫法,中間為“盧”,但是是“廣”字頭,而不是“廠”字頭,

查閱《漢典》,異體字寫法包括境外寫法雖然有多種(如下圖),但都沒有郭沫若這種寫法:

那麼在行書、草書、隸書、篆書中有沒有郭沫若的這種寫法或者說接近這種寫法的呢?查閱《書法字典》,從歷代書法家書寫的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中都沒有郭沫若這種寫法

綜合以上,得出結論:

郭沫若寫的這個“廬”字就是一個大錯字!只是多少年來大家都把他視為權威,沒有人懷疑,今天【麓風軒】把它糾正過來,希望不要再以訛傳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