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和發明不是“換馬甲”那麼簡單


【新聞隨筆】

  據媒體近日報道,針對日前有人質疑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謂“完全自主設計、開發和實現”的“木蘭”編程語言不過是Python(一種編程語言,詞有“大蟒”之意)的套殼產品這一說法,中科院計算所團隊項目負責人回應稱,“木蘭語言在8位單片機上的編譯器是本團隊開發的,在32位單片機上的編譯器是基於Python開源編譯器進行的二次開發,但在接受採訪中將木蘭編程語言和編譯器誇大為完全自主開發”“對於此次在網絡上造成的不良影響,本人鄭重道歉,對給中科院、中科院計算所帶來的不良後果表示誠摯的歉意。本人感謝大家的監督與批評,並深刻反省,保證不再出現類似問題”。

  這個道歉聲明,可能是最近一段時間內出現的類似現象中的當事人所發出的相對誠懇的道歉。編程語言雖為小眾範圍的語言,但恰因如此,鑑別、判別其原創性,證實或證偽其獨創性也相對簡單。中科院計算所於1月15日剛剛對外發布其“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編譯技術團隊自主研發、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應用的‘木蘭’編程語言體系”,並推出“木蘭”開源軟件包,立刻就有人在社交媒體上指出“木蘭”的語言編輯器程序圖標與用著名編程語言Python生成的應用程序圖標完全一致。

  好在有了上述道歉,否則,這款號稱“專為人工智能教育而生的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編程語言”最終會引出什麼樣的官司實難預料。好在道歉者吸取了漢芯事件中的造假者買來芯片用砂紙打磨掉原商標圖案、印上漢芯標識以充創新的教訓,並沒有改動Python生成的應用程序圖標,而“就是在Python語言外邊套了一層殼,還是比較簡單的那種,相當於一個接口,連圖標都沒有改”,這樣才使事情變得簡單。

  “木蘭”也好,“大蟒”也罷,在現實中所能起到的作用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大蟒”不會因為換了個馬甲而有了那些天花亂墜的新功能,“木蘭”也不會因為套了層殼就能“反吞‘大蟒’隱其於腹”。為Python加了層殼也是一種工作,但只是簡單工作。如果將之說成是具有“語言設計上屏蔽了其他任何一種針對成人設計的編程語言特性,如編程環境調試複雜等,讓學生在編程語言學習之初不為細節所牽絆,具有更易理解、易於學習、易於閱讀、易於維護等特性”,是“完全自主設計、開發和實現的編程語言,與之配套的編譯器與集成開發工具也完全由團隊自主實現,‘是我們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編程語言’”,作為專業科研工作者,這就不是簡單的誇大。

  Python語言的使用,其開發者並沒有對此做出什麼特定限制,看得懂、用得著的人大可拿來,在尊重開發者知識產權的情況下,大大方方、踏踏實實地使用。非要將其加上一層殼,而後將其名字改成“木蘭”,再加持上什麼“自主研發”“核心技術”概念,由此便可實現加殼者真正的目的了。加殼者的目的何在?這也正如報道所說,“木蘭”的下載源設於一家名為“中科智芯”的公司網站上,中科智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則是中科院計算所的孵化企業。既為企業,就要做生意、講業績——Python變身“木蘭”後,“以‘木蘭’為基礎延伸的自主研發編程軟件、人工智能教材、教學裝備現已投入中小學、幼兒園使用。截至目前,‘木蘭’應用範圍已涵蓋中國18個省市共700所中小學”。事情至此,公眾自然也就明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