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無錫城(一四一)

回味無錫城(141)

回味無錫城(一四一)

夏盛鹽 攝於無錫新體育場東南角

回味無錫城(141)禮讓。無錫市新街巷西段,原是七尺場,始名七尺渡。關於七尺場的歷史,有傳說,有兩姓人家在此爭地,互不相讓。經人勸解後,甲姓禮讓三尺。乙姓得知後考慮,你敬我三分,我當回敬十分,亦讓地四尺。七尺場得名,這是一個美妙和諧的音符。此巷雖不深,鍾靈毓秀,人文薈萃,人傑地靈。薛福成、錢鍾書等故居都在這小巷附近。

回味無錫城(一四一)

夏盛鹽 攝於無惠山古鎮

無獨有偶。相傳清朝宰相張英鄰家造房佔張家三尺地基,張家人不服,修書一封到京城求宰相張英主持公道,張相爺看完書信回了一封信,內容: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收書羞愧並按相爺之意退讓三尺,鄰家人見相爺家人如此胸懷,亦退讓三尺,遂成六尺巷,這段佳話也成桐城人以禮待人的一個寫照。六尺巷,位於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長100米、寬2米,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讓牆詩就出自六尺巷一段歷史典故。史料記載:張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于都,公批書於後寄歸。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

成語有,禮讓三尺,禮讓三分等等。楹聯有,禮讓三分三分笑臉七分暖,情牽一路一路春風九路歌。禮讓 的近義詞有,謙讓、推讓、敬讓等等。

回味無錫城(一四一)

夏盛鹽 攝於無錫惠山古鎮

禮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禮讓是一種個人的涵養,禮讓是一種寬大的胸懷、禮讓是一種有氣量的表現。在給他人帶來不便時,應主動道歉,求得對方諒解,雙方要以禮相讓,尊重別人的人格,尊重別人的願望,感情和愛好,不強加於人、不強求於人,大家都建立融洽的社會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