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分享一下你們村過節的獨特文化習俗?

吾聞韜韜


我家在福建福州市倉山臺嶼村,過年的習俗與福州各地方大同小異,但有一個風俗卻是全福州乃至全國唯一的,那就是正月十六在宗祠舉辦雄雞展賓,俗稱擺雞公樁。相傳正月十五乃臨水陳太后聖誕,福州各境均於十五日舉行遊神賽會,唯臺嶼於十六日將鸞駕迎於宗祠,是夜,有求花靈驗者,均將成年大公雞悶死後捆綁於三腳樁上,以鮮花等裝扮成大鵬展翅形狀,現代更飾以燈光等科技,以娛嘉賓,每年依次評以名次,流光溢彩,蔚為一絕。舊社會鼎盛時,年年均有千餘隻雄雞參與展賓,從宗祠直襬至牌坊,信士三步一拜,蔚為壯觀。至十七日,乃撤回雄雞,全鄉大集,抬臨水陳太后金身巡遊全鄉,徹夜方止。因臺嶼臨水陳太后的獨特風俗,使它成為與福州臨水祖殿,龍潭角陳靖姑祈雨處齊名的臨水官。


三臺酒徒


我是生活在苗族自治區的漢族人,我們這裡比較偏遠落後,節日過的不多,最隆重的就是春節,那是年輕人一年甚至幾年回家團圓的節日,所以就會特地殺一頭自己養的年豬來喜迎新年,那時會叫上全村的有力氣的人來幫忙,殺好之後會全村人一起吃頓殺豬飯


山谷書屋硬筆書法教學


本人在龍口南山居住己有十年,在這十多年裡,給我印象就深的就是這裡的節日特多。為啥這樣說?因為這裡只要有節就會放鞭炮,住的時間長了通過了解當地人,漸漸知道了解了一些當地老的習俗。

在龍口農村,除了過春節等傳統節假日之外,還耍過一些節令 ,如人七節:每年正月的初七、十七、二十七日,叫作"人七"節,也稱"人七日"。小麥節:正月二十一日,是小麥的生日。流傳的俗話是"給吃不給吃,但看正月二十一"。這一天,如果天氣晴和,陽光普照,便會群情歡暢,皆大歡喜,擺酒設宴,同慶豐年;如果天氣陰晦,並無陽光,人們的心情便沉鬱起來。給小麥作壽,爭取高產,是人們的一種願望。 雨節:二月二、五月十三、七月七等日,人們把它作為雨節對待。 藥王節:四月二十八日,是紀念隋唐時期活了101歲的著名醫學家孫思邈的節日。

怎麼樣?龍口農村的節是不是特多。另外,龍口南山這邊的農村除了喜事放鞭炮,喪事有時也要放鞭炮。如果誰家有老人去世了,第一時間便會放一串鞭炮,村裡人聽到炮聲,不管是什麼時候村裡人都會三三兩兩趕來幫忙處理後事。發喪期間,如果有人前來弔孝,門前的值事便放一枚鞭炮,來通知家裡的孝子們準備迎接。


半個南山人


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文化習俗,而文化習俗是可以隨著社會進步和人文觀念改變的,可以說每個鄉村都或多或少的會傳承或保留一些祖傳下來的文化習俗,接下來我就簡單說說我們村的文化習俗。



我是一個地道的廣西人,從小出生在農村,在很小的時候,遇到一些節日或者特殊集會,大人們就會和我們講解這個屬於什麼節日或集會,要注意什麼,不能做什麼這些東西。

比如每年農曆的七月十四,在我們那邊被稱為“鬼節”,從小大人就告訴我們七月十四那天不可以穿紅衣服,也不要走夜路,晚上八點過後不許出門,白天要殺雞鴨進行燒香拜祖,傳說每年的七月十四是陰曹地府一年一度的“開門放鬼日”,那些鬼都會趁那天出來人間找食物,所以我們那裡到晚上一般都會放有一些事物在路邊。



可能很多很看了就覺得是非常迷信,但這就是一種地區和民間的文化習俗,幾乎代代相傳,就算你想改也改不了,因為所有人都這樣做,你不可能一個人不做,那樣你是融入不進當地生活的,所以只能跟著民俗走。

還有就是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要派紅包,一般都是大人派給小孩,成家立業的人還要派給上了年紀的老人,派紅包的習俗可能在全國各地都有,這個就不多說了,說一些另外的過年習俗。



在我們那裡過年的大年初一是不可以吃肉的,也不能殺生,一般都是以吃素為主,就連年初一那天燒香拜祖宗也都是隻拿水果、燒餅、粽子和粉利(我們那裡獨有的一種素食品)這些素食去進行拜祭,那天不可以說髒話,更不能掉筷子和打爛碗,寓意不好。


孤風戀雪


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城口鎮恩村


恩村每年春節都有一個習俗:舞香火龍。在世科祠中我們看到兩塊牌子,上面分別用稻草捆綁出一個“恩”和“村”字。從村民口中得知,舞香火龍是恩村過年的傳統習俗,而那兩塊牌子是舞龍的領頭牌。恩村的香火龍取之於稻草,杆子取之於竹子,由手藝人編織出來的。來,取之自然;去,迴歸自然。舞龍一般是初二開始,一直舞到元宵,元宵這天舞完了之後,村民就會把這個龍的香,帶回去插到家裡的香爐,祈福這一年的好運。同時把香火龍沉到水裡去,因為龍不能一直在陸地上,它要回歸水,才能夠活過來,才能繼續庇護村民。恩村舞龍整個過程是非常完整的,這是它的特點之一。



第二個特點,恩村的龍,從初二開始,會圍繞著恩村到每家每戶去拜年。村民說:“村裡面有一些人交際很廣,家裡整天都是高朋滿座。但是有一些人,一年都沒幾個人去他家坐,可能就感覺不到過年的氣氛。但是我們舞龍的時候,會挨家挨戶地去拜訪,進去之後就會繞幾圈,然後高喊“拜年啦!拜年啦!恭喜發財”這些吉利的話。給人感覺就非常好,證明說還有人會關心我。”恩村這種傳統讓村民感覺到有歸屬感和親切感,村子就越來越有凝聚力,所以恩村這幾年發展越來越好,就是這些細節做到了。村民說雖然舞龍花費很高但是很值得去做,並且會一直做下去,因為只有大家的心思都能聚集在一起、都能往正能量往好的方面發展,恩村才會越來越好。

以前恩村人很貧窮,人要下地沒有那麼多人去舞龍,龍就只有五節。現在至少九節,有時候也會弄十一節。舞龍促進了村民的凝聚力,共同創造了更多財富,日子越來越好過了,龍也就越來越長。


築夢恩村小隊


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朋友們知道廣西的三月三嗎?




我們村的三月三,也是很獨特的。三月三這一天,我們吃五彩糯米、對山歌、碰彩蛋等。


三月三的前一晚,家庭主婦們,就把楓葉、黃羌、紅藍草這些植物掏碎,煮製出汁水,再分別用這些汁水來泡糯米。第二天早上,天還沒亮,主婦們便起來生火蒸五彩糯米飯,煮五彩蛋。當然,節日的勞動不只是主婦,家裡的爸爸們,也跟媳婦們一樣早起,他們是殺雞宰鴨,煮飯做菜。伴隨著黎明的到來,孩子們也悠悠醒來,還未睜開眼睛,就有糯米飯、雞鴨魚肉的香味鑽進鼻孔。急急忙忙起床,來到廳堂。只見祖宗臺上,爸爸媽媽已經擺滿了五彩糯米飯、五彩蛋、雞鴨魚肉等。孩子高興地拿起媽媽準備的五彩蛋,高高興興到領居家找人碰蛋去了。


愉快地吃過早飯,大家各自準備著出門。不管是壯族瑤族,男女老少,大家聚集在一個約定好的地方,參加各種活動。有文藝匯演,有山歌對唱。文藝匯演的人們,挑著五彩糯米飯、五彩蛋等往舞臺的方向走去。人們津津有味地看文藝演出,笑聲不斷。文藝匯演結束,接著就是山歌對唱。山歌對唱不拘泥於形式,人們找個陰涼的地方坐下,只要看對眼,就面對面對唱起山歌來。山歌的內容也很多,有老有敘述友情、有愛情、陌生人正在搭訕等等。

玩了一天,餓了累了。先回家休息休息。吃過晚飯,再出來碰彩蛋。碰彩蛋不拘泥於相親什麼的,只要高興,想碰蛋,你就找人,人家願意,就跟你碰。誰的彩蛋被碰壞了,就把蛋交給對方,對方當做戰利品收了。

一天很快就過去了,我們的三月三也結束了。朋友們,喜歡我的三月三嗎?


chen清英雅秀


敝人老家在福建省連城縣朋口鎮上莒村,這裡大部分為餘氏聚居的客家人,這裡最大的節日不是春節、除夕或者端午這樣的傳統節日,而是“恭迎三太祖師”。

何為“恭迎三太祖師”?

“恭迎三太祖師”打醮活動在每年農曆十月初二舉行,同時每隔四年的農曆六月初二也會再次舉行一次更為盛大的恭迎活動。“三太祖師”是哪三位神仙呢?他們是客家人敬奉的觀世音菩薩、伏虎祖師、定光菩薩。當然請的肯定不止這些,還有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神仙。每當盛會,村裡出去打工的都會回來團聚,同時邀請嫁出去的女兒及女婿方親屬前來觀光,是一個慶豐收、盼團員的佳節。

初二為節日第一天,即恭迎大典。

由“三郎公”各支脈組成的恭迎隊伍,含龍鳳旗隊、鑼鼓嗩吶樂隊、舉“恭迎三太祖師”條幅隊、抬轎隊等;逢四年一次盛會時候還會邀請花鼓隊、禮炮隊、花車隊、秧歌隊、舞龍隊等,熱鬧非凡;近些年還與時俱進,加上了一些舉著“掃黑除惡”、“禁毒防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等宣傳黨和國家政策的宣傳隊。恭迎隊伍浩浩蕩蕩前往十公里外的仙山“八仙岩”,請菩薩下山到餘氏家廟接受村民禮拜供奉,加上一路虔誠跟隨者,可達上千人。

菩薩請下來之後,一路上的村民家門口會燒香點燭,擺放各種供奉用品,燃放百子炮、高升炮迎接。在請進餘氏家廟前還需在廟門口戲臺前觀看本地越劇團的恭迎劇目“八仙過海”。

初三、初四為祈福日。

來自本村以及周邊各村鎮的信眾會前往菩薩落座處——餘氏家廟前燒香祈願,同時還有舞龍、戲劇、遊街等節目供大家觀賞娛樂。到飯點了,村民邀請各自親朋好友到家中吃豐盛的齋飯,暢聊一年收成,增進親人之間的感情。

初五為開齋日。

在安排專人(我們村稱為“福首”)把菩薩請回到寺廟後,各家各戶會殺雞宰鴨,燒魚燒肉,準備各種葷菜來慶祝活動的圓滿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