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節氣來臨,農村俗語“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這句話有道理嗎?

新大風歌


有道理。春天來臨並不是“萬事大吉”了,記住還有“咋暖還寒”呢!春天人們由於抵抗力較差,各種病菌又開始肆虐侵犯人體,各種疾病也隨之萌發,因此開春伊始,還需注意保暖、通風、活動等等,以防疾病發生。


早春記憶


明天就是立春節氣了,立春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節氣,也是春季的第一個節氣,立春節氣的到來,也意味著天氣會越來越暖和。立春節氣後雖然天氣會越來越暖和,但是農村老人卻常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那麼為何春天要捂呢?這句話有道理嗎?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意思是到了春天時不要因為氣溫突然升高就把厚重的棉衣脫掉,而是應該再穿一段時間的冬裝後再換上春裝,等到了秋天,雖然氣溫有所下降,但是並不要立刻穿上冬裝,而是要再繼續穿一段時間的秋裝,適當的凍一下後再換上冬裝。

小時候常聽奶奶說起“穿捂秋凍,不生雜病”,因為一到了春天,我會迫不及待脫下厚厚的冬裝,穿上漂亮的春裝,每到這個時候奶奶總是會嘮叨一番,讓我繼續在穿一段時間的冬裝後再換上春裝,看到其他朋友都穿著漂亮的穿裝,唯獨自己穿著難看的冬裝,很不開心,但是也沒有辦法。直到長大以後才知道這番話的含義。

先來看春捂,春捂的意思是在春季不要著急換掉冬裝改穿春裝,因為身體在經過一個漫長的冬天後,身體所產生和散發的熱量和冬天的環境相平衡,雖然從立春後氣溫有所回升,但是在夜晚時氣溫依然很低,早晚溫差大,室內室外溫差大,如果早早的換上春裝,身體中散發熱量要大於積累的熱量,很容易引發各種呼吸道疾病或傳染病,所以為了不被疾病找上門,在春暖花開後應再繼續穿一段時間的冬裝。

再來看秋凍,秋冬的意思是在秋季到來之後,不要在氣溫突然下降後就過早穿上冬裝。這樣做的原因時因為秋季是夏季到冬季的國度階段,氣溫雖然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並不明顯,如果此時早早的穿上冬裝,那麼身體得不到冷空氣的鍛鍊,禦寒能力便會下降,等到了數九寒冬時,身體便會扛不住冷空氣的侵襲出現傷風感冒等症狀,所以在秋天到了以後,應適當增加衣物。

明天就到了立春節氣,這幾天的天氣很好,氣溫也有所回升,但是在未來幾天,卻會出現降雨等降溫天氣,氣溫也會有所下降,所以大家不要著急換上冬裝以免傷風感冒,而是應再穿一段時間的冬裝再換上春裝。你們那裡有“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說法嗎?你對這句俗語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大家回覆討論。


悠悠鄉村路


你好,我是東北營口人,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立春節氣來臨,農村俗語:“春捂秋冬,不生雜病”,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明天是2020年2月4日是立春,立春寓意春天的開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

“春捂”是指立春後氣溫剛剛轉暖,天氣乍暖乍寒,人們還不能早早地脫下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很容易感冒,尤其是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和春季傳染病。

在春季裡,風邪是外感疾病的主要的因素。“春捂”在立春後尤其重要,注意保暖,防止風邪侵襲對於健康很重要。

“秋凍”是指秋天剛剛轉涼兒,適當地凍一凍,對身體的健康是有好處的。秋天氣溫漸漸涼兒,提高對低溫的適應環境,加強鍛鍊,能促進身體的代謝。

秋季剛開始,氣溫還不穩定,暑熱尚在,馬上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著涼很容易傷風感冒。

春季秋季在氣溫變化上很明顯,春季趨於回暖,室內的溫度的回暖速度不及室外溫度,所以春季雖然在室外很熱,但進入室內就會比較涼兒,可以保護身體不至於受涼感冒,“春捂”就很有道理。

秋季則相反,是一個降溫的季節,室外溫度雖然下降,但室內溫度比較熱,秋季能夠提高人體的耐寒能力和抵抗力,對於過好冬季有幫助,所以“秋凍”很有道理。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養生諺語,還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





東北營口人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一條保健防病的諺語,其意思是勸人們春天不要急於脫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剛見冷就穿得太多,適當地捂一點或凍一點,對於身體的健康是有好處的。人的體溫總是保持相對恆定,一般在攝氏37℃左右。如果體溫太高或太低,都會使人體生理功能受到損害。

“春捂”就是說春季,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俗話說“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過早的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會難以適應,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而入,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秋凍”就是說秋季氣溫稍涼爽,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於鍛鍊耐寒能力,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鍊,能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同樣道理,季節剛開始轉換時,氣溫尚不穩定,暑熱尚未退盡,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著風,很容易傷風感冒。

當然凡事皆有個度,“春捂秋凍”並不排除根據氣溫變化。人們的體溫總是要保持攝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調節,同時也要靠增減衣服來協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過於單薄,這樣的“春捂秋凍”就過分了。這個諺語是古人從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流而傳至今的,但是也是要根據個人體質來看的。 這個“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不光是在這個穿衣上有個講究,還有一個就是在這兩個季節交替的時候我們還要加強鍛鍊身體,增強體質才能達到不生雜病的效果。



茶農妹


立春節氣來臨,農村有春捂秋凍的說法,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念麼說呢?立春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雖說節氣到了,但氣溫很低,氣候變幻無常,你若急著換春裝,很容易著涼感冒,得關節疼痛病,換春節待氣溫穩定後即可。再說秋凍,有的人一立秋就急於換秋穿,這時的天氣溫度還高,今天穿明天脫更容易得病,要等天氣真冷下來再穿秋衣,適應了周圍環境,生病率大大降低,春捂秋凍就這意思。


張愛霞zax


立春不僅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鳥語花香;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家播種。故《立春》詩云:“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左河水)。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立春這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古代有這樣一個傳說:立春快到來的時候,縣官會帶著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裡挖一個坑,然後把羽毛、雞毛等輕物質放在坑裡,等到了某個時辰,坑裡的羽毛和雞毛會從坑裡飄上來,這個時刻就是立春時辰,開始放鞭炮慶祝,預祝明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後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立春節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隆冬氣候已快要結束。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大風降溫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氣。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增加,並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

立春是一個時間點,也可以是一個時間段。中國傳統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桂安哥哥


已近庚子風猶寒,

疫情肆虐心難寬。

祈願立春轉暖日,

天佑中華保平安。

朝霞萬縷豔陽天,

十五快到辭舊歲。

萬物復甦天漸暖,

春風得意遍地吹。

喜鵲常年居故土,

大雁南北來回搬。

桃花綻放三月裡,

蝴蝶蜜蜂來彩群。

彩雲朵朵天上飄,

紫燕穿雲遊戲玩。

綠水青山風景美,

幸福生活比蜜甜。


anjingxf


在立春時節,重溫“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即使經過幾百年,以上諺語也是很有道理的。

先來說“春捂”。老人們還曾經說過,“打了春別歡喜,還有60天的冷天氣”。這也說明春天時,尤其是立春後,不可過快的減衣服,要注意保暖,也就是要“捂一捂”。“立春”節氣大約在每年2月4日左右,雖說帶個“春”字,卻離真正的春暖花開很遠。立春後結冰、下雪是常有的事,期間天氣時冷時暖,人們很容易感冒,此時若快速減衣,就會感冒,嚴重傷害身體,甚至得重病。在立春約60天后的“清明”時節,下雪也不為奇。所以說,春天時,衣服要根據天氣的變化,適當添減,不可過於涼爽。

“立秋”時節大約在每年的8月7日前後,秋後的一伏甚至熱過中伏。即使“秋分”時節,中午氣溫也不輸於夏天,只有在深秋時,天氣才逐漸變涼。那麼古人提倡“秋凍”,是很有道理的,它的原理就是讓人們逐漸適應秋天的氣候,激發自身的相對抗寒冷能力,增強免疫力,減少疾病的發生。在這期間,厚衣服不要一步到位穿上了事,應該冷則稍加、熱則減,跟春天恰恰相反。春天是冷稍添、稍熱不減。

“春捂秋凍”是古代人們經過了幾百年、幾千年,身體力行而總結的為應對天氣的變化而加減衣服的規律,是養生的千古妙方,具有很深的道理。





人傑山嶺


農村俗語,是過去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隨著社會的進步,一些俗語已經過時;而有些俗語卻依然實用。如“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人們仍然奉行著、遵循著。

【一】“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字面解釋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從字面上看通俗易懂:春天到來之後,雖然天氣逐漸變暖,但不要急著換單衣,要穿著棉衣“捂”一段時間;而到了秋天,天氣冷熱交替,越來越冷。儘管如此,也不要更換秋裝,要堅持“凍”一段時間。只有這樣做,人們才能身體健康,減少在季節交替時因“更換衣服”帶來的疾病。

【二】“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原因

(1)春捂:明天就要“立春”了,“春意盎然”、“春暖花開”等詞彙即將進入我們的視野。而同時讓我們感受的,就是“春風撲面”的溫暖。儘管如此,我們穿了2、3個月的冬裝,身體已經適應了冬裝的“保護”,如果稍有溫暖就把冬裝換下,身體的很多部位會不適應:如骨骼疼痛、麻木等。儘管有很多詞語誇讚春天的溫暖,但不要忘了還有“乍暖還寒”、“過了寒食還冷十日”這些提醒語。因此“春捂”是有道理的。

(2)秋凍:“秋凍”和“春捂”正好相反。前者是從熱向冷過渡,而後者是從冷向熱過渡。其道理是一樣的,不再贅述。

假設我們把夏天和冬天分為兩個極端(最熱和最冷),那麼,春天和秋天就是它們的過渡期。因此,在冬天轉入夏天的時候,需要在前期有個“春捂”的過程;而夏天轉入冬天的時候,作為過渡期的秋天,在後期要有一個秋凍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天氣的變化,減少疾病的發生。

【三】“春捂秋凍,不生雜病”延伸的意義

當然上面僅是從字面上的解釋,實際上這句俗語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都有一個適應期:要適應環境,掌握客觀規律,幹工作、處理事務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違背現實狀況,主觀臆斷的辦法處理問題,不但事與願違,而且也會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總之,“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既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實用),又有較深的其他含意。可以說很多農村俗語博大精深,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積累的精華。


泰山農家人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這話健康從養角度上說,是很有道理的。捂是遮蓋住或封閉起來的意思。春是春天春季。一年四季特點:春暖夏熱秋冷冬寒;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春天從冬天走來,春暖而有餘寒,萬物開始復甦,但常會乍暖還寒,倒春寒常有,春天孩子臉,一天兩三變,所以,不要春來暖了就立即脫衣,暖也要捂一捂,不然突然著涼受凍就易風邪外侵而至病,所以春要多捂一捂,而不是一暖就解衣。防受凍而得病。秋天是從夏天走來,夏炎熱至秋尚有暑氣,不要一因為秋涼就馬上添衣,還要讓其凍一下,以作防凍禦寒準備。秋涼有餘熱,一涼就添衣又逢暑酷,那對身體健康也是下利的,所以秋涼有意讓凍一下是好事,不是壞事,對養生,對健康有利,反之不利。因此,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很有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