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韓信“十面埋伏”圍困項羽,為何還要留個口子“網開一面”?

第一背影


韓信,圍三缺一?不可能的事情,這件事情絕對不可能發生在亥下之戰,這場戰役太重要,必須得把項羽給玩死,否則那接下來面對的將是楚國老百姓無窮無盡的追殺。

我們去看一下在亥下之戰裡面漢軍做的各方面的準備,無論是《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等一系列的東西,都是為了把項羽徹底消滅在這個地方!

有人說亥下之戰是劉邦指揮的,這就讓我想起了韓信曾經對劉邦說的一句話,說你頂多也就帶領10萬左右的軍隊,亥下之戰指揮的所有大軍多達40萬,而且很多都並不是屬於劉邦的軍隊,劉邦憑什麼去管理這些軍隊呢?我估計說這個說法的人有點沒看歷史,在這之前劉邦和項羽曾經都去求韓信,要求他加入自己的陣營,就是因為韓信當時的實力,無論加入哪一方都能保證那一方的勝利,很明顯,打仗的時候誰拳頭大就聽誰的,況且韓信打仗已經攻下了整個北方軍事能力沒有任何話講,所以大家都挺韓信的命令聽韓信的指揮,這是很正常的事情,除非沒腦子才會想著把指揮權交給劉邦了,萬一再來一次彭城之戰?從經過結果方法來講,這都是韓信的手柄,劉邦他沒這手段!

當然只不過提一些題外話,看見某些人在那裡自吹自捧,不說兩句不舒服。

當然跟法上面確實對於這個方法有過記載為三缺一,通過心理戰徹底擊潰包圍的軍隊,這是可行的,能夠大大的減少損失,但是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就當時的情況而言,韓信的軍隊必須要做到四面圍攻,而且不能放走任何一個人,這一次韓信的軍隊兵力足夠四比一的比例,這樣的富裕仗,如果不能夠把對手給全部為奸了,那簡直就是對於自己最大的侮辱,如此龐大兵力集結絕不可能僅僅只限於把對方給擊潰這樣的情況,而是能夠全殲對手畢其功於一役。

對於劉邦來講,他也明白放虎歸山究竟有什麼的危害,一旦放項羽回家,那他會不會成為第二個去蜀中的劉邦?(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所以劉邦這一回也絕對不會放過像與韓信,如果把為三缺一的戰術報告遞交給劉邦,按照劉邦的脾氣,就算是砸鍋賣鐵也得組織一局軍隊,把那最後的缺口給堵上。

這場戰役如果使用為三缺一的戰法,你項羽作為整個楚國軍隊的首腦和鑫,他是最有可能突圍出去的,就好像當時烏江邊上的那個庭長對項羽所說的那樣,江東還有人口百萬,足以稱王稱霸劉邦的軍隊要想逾越過江東,去跟江東子弟對戰,那勢必幼師一場惡戰,統一天下的進程又會被延長,而接下來面對的情況就是如何分配項羽手裡面的土地,也就是說如何瓜分戰利品又會鬧出矛盾,此時的劉邦還沒有底氣去直接面對韓信,彭越英布這三個挑戰者。

所以說喂三缺一這根本不可能,韓信也不可能放開一個面,讓項羽自己突圍,這場戰役就是要把項羽給徹底玩兒死,當然項羽作為西楚霸王也確實有本事。率領800個騎兵直接突出了重圍,這是他自己靠著真刀真槍打出來的一條路。

由於歷史上面對於這段記錄記錄的並不是很詳細,而且有些人看歷史書的時候總是會忽略這一段,所以他們覺得韓信肯定是缺了一個面兒,然後讓項羽自己跑出去了。

其實我們仔細想想項羽突圍的時候,一開始帶了800個騎兵,打到最後剩下多少個28個,直到逃到烏江邊最後全部死亡,800個騎兵全部死在了衝鋒的路上,沒有一個逃跑的!


漩渦鳴人yy


楚漢相爭一打就是四年,劉邦項羽在鴻溝對峙,韓信卻在北方攻城拔寨,並且打敗了項羽部將龍且帶領的20萬大軍,龍且的失敗讓項羽感覺到了一絲絲害怕,所以他開始了與劉邦的和談,雙方決定以鴻溝為界,鴻溝以西歸漢,鴻溝以東歸楚。

鴻溝議和之後,項羽帶著部隊準備返回彭城,但是劉邦在謀士的提醒下,認為現在是發動對項羽進攻的最好時機,所以中途折返,並且要求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合兵一處。但是韓信等人並沒有來,劉邦在張良的提醒下,給韓信等人更高的賞賜,韓信這才出兵合圍項羽。

項羽得知劉邦背信棄義,加快急行軍的速度,但是最終還是被追上,並被圍困垓下。根據《項羽本紀》記載: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項羽在韓信的十面埋伏之下,加上張良的四面楚歌,楚國戰士已經喪失的鬥志,若是等到天亮,漢軍發動總攻,那麼楚軍在士氣低落、人員又少的情況下必定失敗,所以項羽決定趁夜色突圍。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

項羽夜色突圍只帶了800人,將十萬人的大部隊留下來做為掩護,因為大軍一旦行動,必然會被漢軍所發現,所以項羽只能帶領少量人馬突圍。到第二天白天漢軍才發現項羽逃跑了,灌嬰帶著5000起兵追趕,最終在烏江逼迫項羽自刎。

從史記的記載來看,項羽的突圍不能確定是否是韓信留有缺口,在我看來韓信留缺口的可能性很小。

古人講圍三缺一,但是那是需要將大部隊放行的缺口,韓信很顯然沒有這樣做,如果只是將項羽少量的部隊放行,即使是項羽衝出重圍,漢軍派遣一支騎兵就可以追上項羽,項羽最終還是逃不了漢軍的追繳,這種放行的意義不大。

總體而言項羽的突圍與韓信沒有很大的關係,他能突圍出去主要的原因是利用夜色,加上十萬大軍作為掩護,這才能有小股部隊突圍的可能。


帝國烽火


我也來吹一波

圍三闕一兵仙韓信發明的戰法之一,給予敵軍有逃生的希望,瓦解敵軍的鬥志,取得過很多奇效,這是赤裸裸的陽謀,無懈可擊。

韓信嘲笑白起打長平之戰,雖然全殲趙國主力,但是自己也元氣大傷,秦國20年才恢復實力。如果對手是韓信,韓信早就趁你病要你命,根本不給秦國拖20年的機會。

再有貌似無敵的孫武,伍子胥,3萬兵縱橫天下,魏國武卒橫行一時,如西方之斯巴達,古羅馬兵團後來此等強兵都煙消雲散。就是他們不懂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特點,他們每戰必將敵軍趕盡殺絕,而自己的損失也很大,最後老血流盡,遇到絕境被擊破就全滅了。

歷史上,精通此等兵法的人有成吉思汗,林育榮等,他們都基本是一生不敗。

當然這只是韓信圍殲戰慣用的招數。韓信更加厲害的是撒豆成兵,極其高超的練兵技術,昨日還是敗軍之將,農田村婦,經過韓信一調教就成了戰兵,幾個月後,面對項羽,龍且,章邯等人精銳的軍團居然能正面擊敗之。

當然韓信也不是兵家最高境界,最高境界只有勝利的象徵,一生無敵,五國元帥的蘇沃洛夫。


天堂160590167


只能說明韓信,謀略高深。

韓信用兵如神,已經取得了戰場的主動權。

按說包圍不就是圍得死死的嗎?

網開一面怎麼能達到目的呢?

敵人順著這個口子突圍怎麼辦?

《亮劍》中就有這樣的描述,李雲龍獨立團被日軍包圍,照著一個方向突圍出去。

韓信不怕嗎?

這就是韓信的高明之處,十面圍城,四面楚歌。

楚軍處於弱勢,但是如果逼的太緊恐怕軍士做困獸之鬥。

戰國時期秦軍兵困邯鄲,邯鄲守軍皆是老弱病殘。一旦秦軍入城,趙國就是家破人亡,因此趙國上下萬眾一心,擰成一股繩,竟然苦苦受了三年。

楚軍可不是烏合之眾,比之趙軍更勝一籌,士氣一時低落,一旦扭轉過來,後果不堪設想。

即便不敵漢軍,也能全身而退。

同樣漢軍也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彭城之戰就是例子。

項羽以弱勝強的又一著名戰役。漢軍五十萬,楚軍三萬,結果漢軍大敗。

所以韓信也不敢逼迫太緊,留下一個口子就是讓楚軍士卒知道,有生還的機會。

這樣潛意識中就不會拼命,只會想著怎麼逃跑,如何跑的更快,消磨鬥志。

《孫子兵法》說:“攻城為下,攻心為上。”

這是韓信的攻心之策。


良人說史


垓下之戰是楚漢的最後大決戰,並沒有所謂的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只是影視作品中虛構的情節。

垓下之戰的總指揮應該是劉邦,劉邦當時是漢軍的最高領導,他在軍中,肯定是總指揮,只不過是處於幕後的決策者,前線總指揮是韓信。



兵法有云:窮寇莫追。意思是無路可走的敵人不要追,正因為敵人無路可走,所以就會狗急跳牆一般拼命,這樣就能煥發出巨大的戰鬥力,這個時候的敵人正是鬥志昂揚的時候,所以不要與敵人交戰。

但是,如果能給敵人一條生路,敵人能看到活命的希望,就會拿命跟你拼,而是總想著從那條生路逃走,這是人之常情,而正因為有路可逃,敵人才會迅速潰敗,放棄壯志,這個時候是擊敗敵人的最好時機。



同理,在垓下之戰中,如果韓信打敗幷包圍了項羽,如果能給項羽在包圍中打開一個口子,讓項羽軍隊放棄鬥志,然後再一鼓擊敗,就會全殲項羽軍隊,雖然這個方法挺好,但當年的垓下之戰並沒有韓信網開一面的說法。

垓下之戰是一場戰略大決戰,勝負決定了最終的勝利或失敗,歷史上的垓下之戰時,項羽已經處於劉邦的戰略合圍 ,這一場軍事上的戰役由於劉邦政治上的極其成功,從而顯得沒有懸念,項羽的失敗是註定的。



垓下之戰時,項羽手上只有十萬疲憊、缺糧、缺少裝備的楚軍,而劉邦為首的漢軍聯盟約有70萬人,彙集了當時天下所有諸侯勢力,如韓信、彭城、英布及劉邦本部,項羽在當時不僅處於軍事包圍,也處於政治包圍,因為劉備拿下僅餘江東和魯地之外所有的楚地。

垓下之戰韓信作為前鋒,率領三十萬大軍首先進攻項羽,項羽以十萬楚軍迎戰,結果韓信戰敗後退,項羽率楚軍追擊韓信軍隊,然後兩翼的孔將軍和費將軍各率十萬大軍攻擊項羽的兩翼,雙方混戰中,韓信又帶著敗軍回過頭來回加入戰局,項羽面臨三面攻擊,楚軍戰敗退回垓下城中。



雖然首戰失利,雖然十萬楚軍被近70萬漢軍團團包圍,可是韓信並沒有打算將包圍圈放開一個口了,而是將楚軍緊緊的圍在垓下,正因為這種緊密的包圍,因此在後世將這種緊密包圍稱為十面埋伏,意思就是四面八方都有埋伏,言外之意就是根本沒有地方可逃走。

然而這還不夠,韓信還利用四面楚歌的攻心計謀瓦解了楚軍的鬥志,在重重包圍之下,四面八方唱起了楚歌,項羽手下大多都是楚人,一聽到楚歌 都以為楚地被漢軍攻陷了,就再也沒有鬥志了,軍心被瓦解。



關於“四面楚歌”之計是誰出的,史書上並沒有記載,也許是韓信,也許是張良,但四面楚歌之度才是壓垮項羽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四面楚歌之後,原本還想負隅頑抗的項羽,也失去了繼續抵抗的決心,而是挑選 了八百多員楚軍精銳,江東子弟,隨自已一起突圍。

注意,項羽的突圍不是韓信放了一個口子,韓信並沒有這麼做的必要,因為楚軍已經失去戰鬥力和意志,又在重重包圍之下,沒有必要還用欲擒故縱之計,反而增加抓捕項羽的難度,根本不可能。



項羽的突圍就是自已軍事才能的體現,是靠著硬碰硬突圍出來的,你想想韓信三十萬人硬碰硬碰都沒有打勝過項羽十萬殘卒,在當時的時代,能跟項羽硬碰硬的人物還沒有出生,包括韓信也不能。

即使是項羽手下只剩下28個人,仍然能像入無人之地一樣斬殺了上百漢軍,到最後楚軍全軍覆沒,全部戰死,項羽也沒有投降,戰至最後,項羽自殺而死,這不是韓信故意留的口子,項羽自殺都是臨時決定的。



原本項羽的求生慾望是很強的,所以才會帶著八百壯士突圍逃走,但項羽在準備乘船離開時,聽到船 公所說的話,一進悲憤交加,想起自已帶出來的八千江東子弟全部戰死,覺得自已沒有臉面回去見江東父老,於是自殺而死。

如果項羽不自殺,根本就沒有人能殺得了項羽。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1.垓下之戰是劉邦指揮的,劉邦是歷史上親征最多的皇帝,從沛縣起義到平定英布叛亂,十幾年劉邦一直衝在戰爭前線,劉邦深通軍事,有豐富的指揮經驗,又有張良陳平隨行參謀。所以指揮垓下之戰是順理成章的。在垓下之戰前的陳下之戰才是主力決戰,楚軍在固陵之敗東逃到陳縣,漢軍面對退卻的楚軍主動出擊圍項羽於陳下。劉邦帥領漢軍就主動出擊,先【圍項籍於陳,大破之】,在陳下斬殺楚軍十幾個大將。【 羽敗,利幾為陳令,降 】陳下項羽大敗,陳公利幾投降,漢軍佔領陳縣。

項羽東逃到垓下,隨即在垓下遭到漢軍及諸侯軍的包圍。所以垓下之項羽所率領的只是陳下之戰的殘兵敗將,已是強弩之末。漢軍是楚軍的6倍,劉邦已經穩操勝券,加上劉邦已經對韓信不信任了,根本不可能讓韓信指揮垓下之戰,把韓信軍安排在前鋒的位置上,是為了讓其當炮灰。

2.十面埋伏是後人虛構的,《史記》上沒有。四面楚歌是張良之計。信吹們把這些都算在了韓信頭上,是靠虛構情節,移花接木的方法來吹噓韓信。垓下之戰劉邦為總指揮,張良陳平韓信等負責參謀。

3.以《史記》吹噓韓信的風格,如果垓下之戰是韓信指揮的,肯定會明確交待。但是史記上並沒有明確交待是誰指揮的。《淮陰侯列傳》中對垓下之戰是一筆帶過“漢王之困固陵,用張良計,召齊王信,遂將兵會垓下。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為什麼不交待呢?因為是劉邦指揮的,不交待可以使人們誤以為是韓信指揮的,進而達到貶低劉邦的目前。


wangbabulao


韓信“十面埋伏”擊敗了項羽這種說法還是比較流行的。可是《史記》《漢書》等正史並沒有相關的記載。

有記載的一個是《前漢書平話》:“垓下聚兵百萬,會天下諸侯,困羽九里山前,信定十面埋伏,逼羽烏江自刎,萬里江山一歸漢業。”該書由元人編刊,敘事主要依據正史,細節多采用民間傳說、元曲劇目等。

另一個就是琵琶曲《十面埋伏》,氣勢磅礴激昂,確實好聽。但此曲產生於何時尚無定論。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湯琵琶傳》一文中有相似記載。曲譜最早見於公元1818年的《華秋頻琵琶譜》。

所以可以推測,韓信“十面埋伏”擊敗項羽,是後代話本小說為了豐富情節、渲染氣氛,以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而採取的一種杜撰的手段。琵琶曲是對歷史的一種藝術再創作。但隨著廣泛的流傳,人云亦云,也認為這是史實了。就像現在火爆的電視劇也洗白了一些歷史人物。



《史記》說的是,漢五年(前202年)十二月,各路聯軍合圍垓下,要包項羽的餃子,氣吞山河的項羽怎肯束手就擒,和韓信剛正面。韓信先進軍不利,退後,左右兩翼大軍殺出,自己再反殺一波,項羽大敗。晚上,漢軍嗨唱楚歌,唱得楚軍思鄉情切,毫無鬥志,唱得項羽大驚,以為漢軍盡奪楚地。

晚上,項羽帶領八百騎兵向南突圍成功,渡淮河,走陰陵,被老農騙到沼澤地裡來了一波減速,後面灌嬰率領的五千騎兵追上了,等到了東城,無法脫身,身邊也只有二十八騎了。勇猛的項羽帶著二十八騎硬是在五千漢軍中縱橫一波,證明自己認為的非戰之罪,實天亡我。最後來到烏江,發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感嘆,自刎而死。



十面埋伏不存在,網開一面更不存在。實力上,項羽只有征戰多年、人困馬乏、缺糧少助的十萬楚軍,再加上漢軍一曲楚歌揚,楚軍皆斷腸,哪有什麼軍心;漢軍劉邦、韓信、彭越、劉賈、周殷等率領六十萬大軍。態勢上,楚軍已被漢軍合圍。這種情況,要麼是打殲滅戰,要麼是先圍而不殲,甕中捉鱉繼續消耗,最後還是殲滅。

垓下之圍,可以說是劉邦苦心經營多年大戰略包圍項羽的最終成果。天時地利人和皆備,機會不易,失不再來,不可能放棄的。心理上,劉邦被項羽在局部戰場上吊打多年,早就怕了,恨不得項羽早點失敗死去。所以不惜封賞韓信、彭越,讓他們速速帶兵合圍項羽,畢全功於一役。


雲跡樂談


當年韓信“十面埋伏”圍困項羽,為何還要留下口子“網開一面”?首先正史上記載項羽在垓下被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確實可以稱得上“十面埋伏”,但卻沒有“網開一面”這種說法,因為項羽是夜裡聽到四面楚歌,心態崩了,突圍而出,而漢軍是第二天才發現的。如果真是故意“網開一面”,也不會讓項羽差點逃脫了。

垓下之圍

當時楚漢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而後劉邦聽從張良,陳平的建議,單方面撕毀和平協議,反身直追還在慢慢返回祖國的項羽,並聯系韓信,彭越共同出兵攻打項羽,誰知到了約定地點,這兩位放了劉邦鴿子,劉邦又被項羽胖揍了一頓。之後只能通過封王許願的手段才餵飽了諸侯,統一了戰線,齊心協力與項羽決戰垓下。

而劉邦不知是有自知之明,還是想借機消耗各位異性王的實力,他老人家就躲在後面觀戰。

四面楚歌

“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后.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史記.高祖本紀》

所以“四面楚歌”對項羽的打擊才是致命的,使一向無畏的楚霸王頃刻間喪失了鬥志,本來以項羽之武勇,就算敗,也不會敗的如此之速,別忘了破釜沉舟是項羽的看家本領。


霸王隕落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史記.項羽本紀》

從“直夜潰圍而出”和“平明,漢軍乃覺之”,可以看出項羽是在夜裡經過一番苦戰突圍而出,而天亮的時候漢軍才發現項羽逃掉了。而本來項羽還是有一線生機的,後來迷路了,問路被坑才被漢軍追上的。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史記.項羽本紀》

總結:楚霸王項羽因垓下一戰兵敗身死,天下易主,但他的勇武無雙確實讓人敬佩,最讓人感動的是他不肯過江東的執著與無奈。而一代兵仙韓信也因此戰到達人生巔峰。


臨石觀海


《孫子兵法》曰:“歸師勿遏,圍師必缺,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兵聖孫武告訴後人,用兵切勿和一心死戰的軍隊作戰。所以要給敵人留下一些希望,避免敵人拼死作戰。

韓信深通兵法,被後人譽為“兵仙。”按常理來說,韓信會按兵法上說的,網開一面,給敵人留下一條生路。但是,事實上韓信沒有這麼做。韓信恨不得畢其功於一役,一戰就徹底消滅對手。

因為對手太可怕了,對手是神勇無比的項羽。項羽只要存在一天,劉邦和其他諸侯就無法安心。誰知道項羽會不會象在鉅鹿和彭城一樣,突然來個大翻盤。

據司馬遷的《史記》所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對“兵少食盡”的項羽軍,還要“兵圍數重。”包圍一重怕搞不定項羽,硬是包圍了幾重才放心。可見劉邦和諸侯的決心之大,項羽不死,就決不罷休啊。

韓信對項羽是絲毫不帶客氣的。項羽發現不妙時,是怎麼辦的呢?《史記》載:“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

韓信精心包圍了數重,還被項羽的800多人擊潰,突圍而去。要知道,項羽軍中已經飯都吃不飽了。項羽這支800多人的小部隊,是餓著肚子的打破了幾十萬人的幾重包圍圈。

發現項羽突圍而去,韓信立刻派出漢軍的騎兵部隊窮追不捨。在烏江邊上時,終於再次追上了項羽。

此時,項羽本可以順利渡江回到江東去的。臨上船時,突然覺得無面目見江東父老。於是項羽拒絕渡江,與剩下的人和漢軍死戰。隨從死盡後,項羽也身受重傷。項羽突然看到漢軍中有熟人,就說道,我送你個人情,你拿著我的頭去領賞封侯吧。然後,項羽拔劍自刎而死。

項羽真的神勇無比,若是心理素質好些就安然無恙的回江東去了。真如此的話,韓信的十面埋伏就殺不了項羽了。

整個過程中,韓信都沒有網開一面。項羽從垓下之圍中衝突而出,靠的是自己的本事,真刀真槍的殺出去的。(本文原創。)


德全不畏


這裡是芒果論史!

韓信的這一套做法其實是非常正確的,在兵法中有一個詞叫做“圍師必缺”,這就是韓信“網開一面”的本質所在。

當敵人被大軍圍得水洩不通的時候,他們拼也是死,不拼也是死,這個時候他們就會發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殊死搏鬥,這樣的敵人將生死置之度外,所以會更加恐怖。

韓信的成名之戰是井陘之戰,他率領三萬沒有經過訓練的新兵蛋子摧毀了趙國的二十萬大軍。在這場傳奇般的戰役中有一個小細節非常值得我們注意,韓信把他的軍隊帶到水邊,所謂背水列陣。

當趙軍攻來的時候,這些沒有被訓練過的新兵因為沒得逃而選擇死戰,最終與趙國二十萬大軍打得不想上下。這就是意志的力量,當一支軍隊不再考慮生死,而是全心全意的戰鬥之時,他們的力量會很恐怖。

意志:垓下之圍,四面楚歌

有人說,韓信不如項羽,因為他擁有數倍於項羽的敵人卻不敢向項羽衝鋒,我不認同這種說法。

韓信的垓下之圍,四面楚歌是攻心之計,通過瓦解敵人的意志來削弱敵人的戰鬥力,最終達到以較小損失來贏得勝利的目的。很顯然,韓信成功了,當項羽被團團圍住的時候,四周傳來了楚歌聲。

項羽心中大驚,難道楚地也被攻陷了?難道楚人都被俘虜了?不然為什麼這四周會有這麼多的人歌唱楚歌?項羽慌了,他的心中生出一種絕望,一種無力迴天的感覺籠罩在了他的身上。


試想一下,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韓信將項羽圍得水洩不通,項羽會怎麼做?他會繳械投降嗎?顯然不會,如果那麼做了他就不是西楚霸王了。那麼項羽一定會帶著剩下的軍隊與漢軍決戰,殺到最後一刻,那將會是又一場破釜沉舟的戰役。

在烏江邊,項羽一個人就能殺得漢軍不敢向前,如果他帶著他的軍隊與漢軍死磕呢?結果很顯然,漢軍必勝,因為漢楚實力差距太大,但必勝的背後將會是巨大的損失,這是韓信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他露了弱點給項羽。

項羽的意志已經被徹底瓦解了,他只想逃跑,他欣喜的發現漢軍的包圍圈是可以衝出去的,他帶著八百勇士趁著深夜突圍了。被項羽遺棄的大軍很快就土崩瓦解,他們死去了把他們聯繫在一起的楚霸王,這上萬大軍輕而易舉就被征服了。

大敗的項羽

項羽突圍成功了,韓信的計謀也就成功了,楚霸王再厲害,再能打,他也只是一個人,漢軍亂箭齊發也足以將他射成刺蝟。

但是當項羽有軍隊的時候就不一樣,只要那幾萬人在他身邊,他就還是戰勝,韓信要想把他殲滅,自己也得掉下來一塊肉才行,可是意志的瓦解加上韓信的“漏洞”讓項羽選擇了逃跑。



《孫子兵法》中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是為上策,韓信做到了,項羽的這幾萬大軍幾乎是輕而易舉的被征服,可以說,韓信確實是一個把兵書吃透了的人,他懂得利用計謀,懂得利用智慧,垓下之戰,項羽輸得不冤。

“十面埋伏”卻又“網開一面”,為的就是讓項羽在絕望時首先想到的是逃跑,而不是死磕,這樣才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仙”韓信,名不虛傳!

喜歡別忘了點個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