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今年什麼時候大暑和立秋,立秋還熱嗎?

農夫也瘋狂


農村俗語說:“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我抬起頭,望望窗外,陰沉沉的,再看看手機上的天氣預報,糟了,今年秋後大熱必來了。今天都已經是7月18日了,但仍然沒有熱氣來襲的感覺。再過幾天就是大暑了,7月23日為大暑,那天的氣溫跟前幾天差不多,甚至比頭一天還低,8月8日為立秋,那時候正值二伏加長版,兩個節氣都在之內,但氣溫比想象中底,雨水居多,蠻涼爽的,這豈不為秋老虎出山而做準備?



俗語是中華兒女數百上千年的智慧結晶,都是人生、生活、農業之類的經驗總結,不僅朗朗上口容易懂,而且知天知地預測準,準確率蠻高的,都是“八九不離十”的樣子。看著一長排天氣預防的數字,我就想,立秋之後我該怎麼過?雖說這裡有涼城之稱,年平均氣溫還不到13℃,但這本該大熱的天氣,7月12日就入伏了,但好像沒有夏熱炎炎的感覺啊!時而陰雨綿綿,時而涼風習習,時而天高雲淡,一點兒沒有“熱在三伏”的樣子,難道“熱力”都留在了秋後?



今年土豆豐收了,因為風調雨順。前幾天,我到各地走了走,種植土豆的農民們都正在收穫土豆,幸福開心的微笑掛在臉上,賽似朵朵鮮花綻放。我在祝福他們的同時,也在期待利川人民的玉米、山藥、蓴菜、黃連、黃金梨、紅薯、大豆等也喜獲豐收。忽然想起,今年天氣前涼後熱,對農民兄弟不正好嗎?但是有些莊稼正值生長旺盛期,可能需要防旱,而多數莊稼是正好成熟待收的,這豈不也是美事?



今年秋後一定熱,這是我根據俗語判斷的。8月8日立秋之後,我該做什麼呢?根據我的預判,今天利川水果李子、黃金梨等大量上市,這是生鮮貨,放不得的,不知道大家那時候都找到了銷路沒有?若是沒有,挺令人著急的,作為一個扶貧達人,我是不是可以為之做點什麼?秋老虎猛如虎,甚至猛於虎,水果成熟快,但也老得快,幾天不摘就掉地腐爛。種植一年,就靠那幾天的收成呢!不行,我得停下手中之筆,出去走走,瞭解瞭解農民們的狀況!


貴州山妹妹


今年這天氣,我看不管大暑熱不熱得透,大熱都不會在秋後了,為什麼這麼說呢,直到昨天晚上,這都進入小暑10天了,入伏都快一個周了,天氣還是特別涼,誇張點說到了晚上風吹得人“瑟瑟發抖”,跟秋後了似的,就這狀況恐怕立秋後也熱不了。


根據老話可以知道,往年都是如果大暑的時候還不是熱得很透,那麼真正熱起來可能是在立秋之後。人們都說秋老虎很厲害,立了秋本來應該越來越涼爽,可是如果一個伏天都不是很熱的話,那立秋後就來熱天了,又熱又悶,很是難過,不過今年,應該不會很熱。

今年的大暑節氣是在四天後的7月23日,從小暑節氣開始,北方就一直不是很熱,至少相較往年的夏天要涼爽的多,而且今年伏天長,每年入伏後的時間段都不一樣,有時是30天,有時是40天。老人們說伏季時間長,整個夏天就不熱,可能這也是今年入伏以來不是很熱的原因吧。


不過就天氣和溫度方面,南北方確實差異很大。我們北方是這樣,南方可就不一定了,今年五月中旬的時候去了趟南方,簡直差點被熱爆炸,廣州深圳那裡是真熱啊,白天熱晚上也熱,完全沒有一點涼快的時候,除非躲在空調屋裡,否則就會熱的受不了,那熱的程度比我們北方入伏後還要熱,更何況5月份都那麼熱了,入伏之後的南方定然是更熱。

今年立秋是在8月8日,從今天算還有20天立秋,立秋後一般還是會熱幾天的,不過也就是白天熱,到了晚上就涼爽了,有秋涼的感覺,立秋之後秋意就漸漸濃了。今年的大暑節氣還沒到,也不知是否能熱得透,不管大暑怎樣,今年立秋後不會太熱了。


一品小十六


今年壓根沒有感覺到一絲熱意,不知道你是否感同身受,已經在三伏天裡的頭伏裡了,今天又下起了大雨,天氣涼爽的讓我不由得加個一件衣服。眼看著今天已經7月17日了,再過六天也就是7月23日就要到大暑節氣了,我剛看了一眼天氣預報,還有好幾天的雨水,估計這大暑也熱不起來了,更別提熱的透不透了。

晚上跟我爸爸視頻,他問我怎麼給孩子套上了外套?是不是家裡冷?我回答下雨了,只聽他說今年的玉米指定收成好。我倒是和他意見相左,我說這玉米生長期間積溫不足,怎麼能長好呢?只聽見種了十幾年地的爸媽異口同聲的說,現在玉米正在苗期,往年夏天天熱,玉米都乾旱少雨,長勢不好,今年這大暑天都這麼涼爽,玉米能快速的長大。

他們緊接著說:“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今年立秋以後指定還有一熱,今年的立秋在8月8日,那會兒玉米都進入了快速拔節期,後面會有秋老虎緊跟著,所以到了那時候再來講積溫,所以這三伏天雨水時不時的來一點,反而對玉米的生長很好幫助。

聽爸媽說的頭頭是道,我倒也聽得一愣一愣的,照這麼說來現在的涼其實就是為後面的熱做鋪墊的?其實如果把一年的冷熱想的均衡點,那這冷和熱其實就是前後的問題了,前面涼後面自然也就熱了,前面熱大勁了,後面也會涼起來。這麼說來,今年立秋以後應該還會熱,而且會把現在欠的熱補回來吧。

總之,今年我們這邊的天氣熱的時候確實比較少,鄰居們都反映今年的西瓜,桃子味道不怎麼地,我想這也是因為雨水較多,光照不足的原因吧,所以我還是相信那句物極必反,所以現在這麼涼颼颼必定後面有反常,總結和預測今年天氣的話,應該是該熱的時候就不熱,該涼的時候偏要熱。

我是一起種植,每天分享點三農知識,喜歡就點贊加個關注吧。

一起種植


現在正值小暑節氣期間,小暑過後,就是最為炎熱的大暑節氣來臨,今年的大暑是在7月23日,而立秋則是在8月8號,這期間的氣溫也是一年之中最為炎熱階段,農村很多的諺語老話對於這個期間的描述是很多的,在這個炎熱而且煩悶的大暑期間,為什麼還要有熱的越透越好的說法呢,其實這句老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其中的緣由又是什麼呢?

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的天數卻是不相同的,三伏天的天數是在三十天和四十天之間,這個不固定的三伏天,對於大暑節氣之後的天氣會有不一樣的表現,很多時候在三十天的三伏天裡,由於三伏較早的過完,而立秋節氣則接踵而來,三伏不進秋來到,立秋節氣是固定在二伏期間,決計是不會進入三伏的,不管是三十天的三伏天,還是四十天的三伏天,立秋一直都是固定在中伏期間。

三伏天的天數不固定,是由於在夏至和立秋之間的庚日天數變化而造成的,初伏和末伏的各自十天是不變的,有變化的是中伏的天數,有時候是二十天,有的時候則是十天,在一些十天縮短版的中伏年景裡,就會很容易出現大暑時候並不會很熱,但熱度卻會相應的蔓延到立秋之後,雖然立秋已經是處於涼爽的季節,但秋老虎的到來,有時候確實是熱的讓人招架不住,這也是節氣的更迭,和天數的不固定,以及當年氣溫的變化綜合產生的結果,作為小暑、大暑應該最熱的節氣,如果要是涼颼颼的氣候,那麼很有可能會在立秋之後產生高溫的天氣。

一年之中的熱浪該來始終會來的,尤其是現在全球變暖,夏季高溫頻發,夏季酷熱難耐,已經成為很多地區每年都要經歷的難熬季節,今年的三伏是加長版的四十天,而且綜合這段時間的天氣變幻,很多地區即便是沒有進入大暑,但已經算是熱的相當透徹,前幾天棒奔霸的大河北,已經很多地方出現了四十度的高溫,這樣的溫度,在過去雖然也有出現,但今年出現之早,確實令人措手不及,小暑熱的透,大暑涼颼颼,今年小暑已經高溫遍佈,大暑節氣來臨之後,高溫天氣會有一定的減緩。

立秋之後已經是8月份,也是中伏的末端,氣溫會有一定的改善,節氣的變化是相當的明顯,立秋之後的天氣,即便是白天還是那麼的熱烘烘,但早晨和晚上的涼風習習,已經跟前一段濃稠的空氣大不相同,秋老虎的出現幾率不是很大,涼涼的秋意會伴在我們左右,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棒奔霸


農村俗語: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今年什麼時候大暑和立秋,立秋還熱嗎?

每個時節都有每個時節該有的特徵,如果沒有符合常規,那就屬於異常氣候。大暑和立秋都屬於24節氣,都有其劃分的依據。大暑是太陽位於黃經120°,立秋是太陽位於黃經135°,兩者反映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所到達的位置。按道理說,熱在三伏,大暑處於三伏的中伏,本應該是最熱的時候,歷史也本該如此,如果大暑的時候熱不透,那麼與該有的氣候不符,天氣炎熱期推遲,形成秋老虎的現象。


一、大暑、立秋在何時?

剛剛我們也分析了,大暑和立秋表明太陽所處的位置,每一年所處的陽曆日期相對固定,大暑在7月22日或24日,立秋在8月6日~9日。今年大暑的具體日期是7月22日,農曆6月21日;立秋的具體日期是8月8日,農曆7月8日。


因為24節氣和農曆的計算方法不同,所以節氣的其實在公曆上相對固定,農曆上差異較大。但是,大暑和立秋都處於三伏天之中。按照“夏至三庚數頭伏”,三伏天的時間在小暑之後,大暑處於三伏天之中,大多位於中伏之中,末伏處於立秋之後。所以,雖然大暑和立秋代表了兩個季節的節氣,但是在氣候有其相同之處。

二、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

我們剛也分析,大暑處於三伏天的中伏,本該是最熱的時候。“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大暑,熱死老鼠”,古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對大暑有所解讀,所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就說明熱也分大小,大暑就屬於大熱行列。


同時,雖然我們都在感嘆,天氣實在是太熱了,早上一起床,身上就沒有再幹過,如果再幹點農活,那真的是“汗如雨下”。不過,這個時期就該熱,如果不熱對於莊稼反而不利,因為炎熱的天氣可以促進糧食作物的快速生長。但是,炎熱不代表乾旱,如果嚴重缺水實際上也不利於作物的豐收。所以,老一輩農民會說“大暑裡多雨,倉囤裡多米”、“大暑連陰雨,秋後滿囤谷”。

所以說,大暑時節基本上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但是,如果今年大暑沒有熱透,說明真的炎熱推遲了,立秋之後雖然有秋意涼涼的寓意,但是不代表立秋之後就立刻降溫,“秋老虎”的情況也不在少數。還有一點說明,很多俗語都是老一輩農民總結歷史的結果,這句俗語也包括在內,根據多年的經驗,如果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但是,既然為總結和預測,必然存在準確性的問題,而且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也有所差異。

綜上所述,長期以來,農民開展農事活動,大多依據節氣來安排。24節氣也體現了不同時期的氣候表達,大暑的存在就是炎熱的含義,如果不熱那還叫“大”暑嗎?但是,無論是大暑,還是立秋,都是在三伏天之內,也就是還處於熱浪之中。老一輩農民根據多年經驗總結,得出這句俗語,可以說有一定的意義,畢竟可以流傳下來的大多準確性較高。對此,你怎麼看?你覺得俗語可信嗎?歡迎留言討論。


指尖三農


今年己亥的大暑,是7月23號,陰曆六月二十一月已時10點51交,立秋是8月8號,陰曆七月初八日寅時3點13分交。大暑至立秋,頭尾算有17天,實則還差近4時辰不足16天。


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說的是有道理的。這是暗隱的假設條件因果句,如果大暑熱不透,大熱就會在秋後。又隱略了這麼一層意思:如果大暑熱得透了,大熱就不會在秋後見了。這是一句有關節氣氣象諺語,都是經驗的總結,很有靈驗性,但又有地域性,氣象諺語總受一定地域限制,不是放之四海皆準。似小暑涼爬爬,大暑熱熟熱也是。

我國使用的二十四節氣,是反映一年四季變化交替和寒熱冷暑變化不同的,是以太陽運行規律為依據的,是合自然規律法則的,如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就是直表示反映天氣冷熱的。冬冷三九,夏熱三伏。三伏天就在小暑後處暑前這一段時間。小暑後入伏,如遇多雨解暑,就會感到涼爬爬。大暑時節無雨水解,就更會熱辣辣,熱熟熱。大暑時節多有雨水解,就是熱不透,大熱就在立秋後,表示立秋後末伏裡無雨就會更感燥熱。我國南北西東,海邊內陸各地的降雨量是大不同的,多少差很大,對暑熱感覺就大大有異了。最熱在中伏,燥熱在末伏,立秋後肯定會有一段燥熱無雨的。今年暑伏有四十天,中伏二十天,伏暑長,小暑不算很熱,大暑必熱,立秋後末伏也必會感到燥熱的,特別現在人多住樓房,吸儲暑熱多,就會覺得更熱,如在爐烤一般。



樹德漢碩


現在正好是在三伏天的初伏,整個氣候狀況的變化還是比較大的,高溫多雨就是最明顯的氣候特徵。每年從初伏開始氣溫開始一直上漲,到了中伏的時候氣溫就會是一年中最高的時候,末伏則會出現在立秋以後,其氣溫則會相對降低下來。在我國不同的地方整個氣溫狀況都是比較高的,但是其降雨還是有比較大的一些差異的,南方地區比較容易形成持續性的降雨情況,北方地區則比較容易形成對流雨。總的來說,在三伏天的時候也隨時關注天氣的變化情況,如果氣溫太高的話,那很有可能就會形成乾旱天氣,如果降雨的話,那則有可能形成洪澇天氣,這兩種天氣狀況都會影響到農作物的發展。



“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這句俗語的意思很簡單,在大暑這個節氣的時候,如果氣溫不是特別高的話,那在立秋以後氣溫就會非常高。大暑和立秋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兩個,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的農業勞動者總結出來的對農業發展有重要意義的關鍵時間節點,一般可根據氣溫、降水、農作物的生長狀況來進行命名。以前的時候人們的科技水平都不是很高,人們往往需要通過大量的實踐經驗才能夠總結出來一些經驗和道理,人們將這些經驗道理總結出來就形成了俗語老話。雖然這在當時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但是在現代科學技術這麼發達的時代,這些俗語的意義就不是很大。



大暑是在今年的6月23日,其是在中伏過後的一天,立秋是在8月8日,在立秋過後第三天就是末伏,末伏還會有十天的時間。從一定程度上來看,這句俗語還是有一定的意義的,大暑的時候天氣不熱的話,那證明中伏的天氣可能就會相對多雨,整個氣溫就會降下來,很有可能會在末伏的時候氣溫變高。不過以筆者的想法來看,在以前的時候人們大多都是實證經驗,其整體的科技水平都不是很高,它們總結的俗語指導意義都是很有限的。在現代的農事生產中應該儘量的多看天氣預報,通過天氣預報來安排農事活動,這樣會相對更科學一些。“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只要是在三伏天,防暑降溫工作就需要做到位,不然就很有可能會中暑,中暑以後會影響到身體健康。



其實大家有空可以多關注一下二十四節氣,在不同的節氣期間其氣候狀況差異是很大的,根據氣候的變化狀況調整農業生產的各項事情,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衣物的增添。“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這句俗語只是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俗語,其並不具備指導所有地方的作用,應該儘量的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指導自己的日常生活。不管是大暑期間,還是在立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都是相對比較高的,在這期間需要注意防暑工作,儘量不要讓自己中暑,如果身邊有人中暑,應該採取正確的方法來施救。



老農民說事


2019年的大暑趕在了陽曆7月23日10:49:50,陰曆六月廿一日10:49:50,而2019年的立秋趕在陽曆8月8日03:12:57,陰曆的七月初八03:12:57。2019年的大暑和立秋相差16天。從節氣來說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但並不是說過了大暑之後氣溫就一定會逐漸變得涼爽,雖然整體氣溫開始逐漸變得涼爽,但是實際情況是過了大暑氣溫短期內不僅不變的涼爽甚至變得更熱。

過了立秋氣溫到底會不會變得涼爽呢!

  1. 老話常說過立秋把扇丟,意思是說過了立秋節之後天氣會變得一天比一天涼爽,扇子逐漸基本上用不到少了可以把扇子收起來。

  2. 實際上人們說的另一句話似乎更貼近生活,立秋之後有老虎,還要熱上十來天。

  3. 過了立秋之後,早晨和晚上的氣溫雖然變得涼爽起來,可是在午後一段時間太陽暴曬溫度甚至會高過三伏天,毒辣辣的溫度加上一定溼度給人一種悶熱感。

敲個黑板:更多的人會選擇使用這句話來判斷立秋之後的氣溫情況:

早晨立秋涼颼颼,晚上立秋熱死牛。

從今年立秋的時辰來看,我們猜測立秋過後應該是涼颼颼的好天氣。


海棠小醉


我是平凡之路,很高興來回答問題。

這剛入伏沒幾天,天氣已經開始發威了,火辣辣的太陽直射大地,讓陣陣暖風撲面而來,讓人汗意十足,恨不得把身上的衣服都脫掉來散熱,但是又怕被曬傷黑。沒辦法,三伏天哪,是該有點熱天的樣子,不然怎麼說:熱在三伏呢。


過幾天就要到來大暑節氣了。今年的大暑節氣在7月23號,立秋是出現在8月8號,我們先來看下三伏天的分佈:

頭伏:7月12號到7月22號,10天;

中伏:7月23號到8月10號,20天;

末伏:8月11號到8月20號,10天。

從上面時間分佈來看,大暑是7月23號,剛好進入中伏,即中伏第一天。中伏是一年中平均溫度比較高的。大暑半個月與中伏20天高度重合,大暑將是大熱天氣。立秋是8月8號,中伏末尾了,還有比較熱的末伏還沒有來到來,等真正進入了末伏,天氣燥熱還會繼續。



農村俗語說“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說明大暑天氣要熱就好,否則,大熱在立秋之後,今年大暑熱不熱,我們拭目以待,但是立秋之後還會熱段時間不會有假,因為秋老虎要發威。


三六五平凡之路


根據二十四節氣表推算,每年農曆時間的大暑節氣是有規律可尋的,都是在每年的七月二十二號或者七月二十三號。而2019年的大暑是在七月二十三號,農曆的六月二十一。


2019年立秋是在八月八號,也就是農曆的七月初八,正是七夕乞巧節後的第二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時間在八月十一號,是末伏的第一天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所以今年的三伏天要到八月二十一號才結束,也就是說在八月八號立秋之後到八月二十一號三伏天結束的這段時間,天氣依然是十分炎熱的。

從小暑到大暑節氣預示著已經進入三伏天酷暑階段,農村俗語叫“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這句話有道理嗎,大暑和立秋這兩個節氣哪個更熱一些呢?

如果從字面理解的話,如果大暑的時候不是非常熱,那麼真正的熱就會在秋後的時候出現,也就是農村人常說的“秋老虎,曬破瓢”,瓢是葫蘆成大成熟後,上鍋蒸煮沸騰開鍋後,用鋸從中間一分為二鋸開,挖出裡面的瓤,外面留下來的半圓形的葫蘆,曬乾後稱作瓢,農村老百姓用來當水舀子使用,或者用來挖麵粉的器具,輕巧又實用。也就是說立秋後中午的太陽高照,日光毒辣,能把正在生長中的葫蘆曬爆了。

其實作為農村的莊稼老把式來說,是盼望秋天熱點的,對於農作物的豐收,尤其是玉米、花生和大豆這幾種在膠東農村占主導地位的經濟農作物,是非常有好處的,花生的座果率在高溫高溼的氣候下,成幾何數增長,收穫的時候白花花的果實,可是讓莊稼人做夢都會笑醒啊。


在南鄉,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蘋果樹,像紅將軍、早生富士等,是最先下樹的品種。在秋季摘袋後,如果豔陽高照,幾天的功夫就會色澤鮮豔,表光細膩,賣個好價格肯定不成問題。如果遇到連陰天,果農的心裡真是急得百爪撓心啊,幾天的最佳上色時間錯過後,蘋果就長倒青了,這樣的蘋果價格會下跌,賣不上好價格,這是果農最不願發生的,辛辛苦苦一年的精耕細作,在關鍵性的一步上卡了殼,真是無奈啊。

所以,從小暑到大暑到立秋這個時間段,如果大暑的時候天氣並不炎熱,未達到暑熱的頂點,在立秋之後就依然會炎熱一段時間,這正是老百姓盼望的,祈盼的好年景。

大暑相對於立秋來說天氣是更熱的,但是立秋後一段時間還在三伏天之中,特別要注意中午時間段的防暑降溫,豔陽高照的秋天,裸露在外的皮膚最容易曬脫皮的。

而立秋的前一天還是“上蒸下煮”的天氣,立秋的當天立刻就感覺不同,傍晚的熱氣裡開始摻雜絲絲的涼意,這時候看看天空,真是秋高氣爽,天高雲淡啊,這是小編最喜歡的季節,在鄉間小路上走一走,山間地頭,都可見到忙碌的身影,空氣中瀰漫著果香,處處是豐收的喜悅。村裡的街上空空蕩蕩的,一個閒人也沒有,都去地裡幫忙幹活去了。



以上是農村俗語“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的由來,您有不同的看法,歡迎留言分享。小編是家在南鄉,願和您分享關於農村的點點滴滴,您的點贊關注和轉發,是對小編最大的肯定和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