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大城“民俗收藏文化館”這麼多老物件,見證70年百姓生活

近年來,收藏文化逐漸在大眾流行熱潮中興起,收藏對於歷史的發展而言往往意味著傳承和發揚,對於個人而言,它則更像是對自己內心深處某種情懷或感動的寄託。在我縣杏園村,有一個“民俗收藏文化館”,裡面收藏著的一些老物件,可以說是勾起了一代人的回憶。

廊坊大城“民俗收藏文化館”這麼多老物件,見證70年百姓生活

在這個不足300平方米的房間裡,展示著劉建芳、高忠偉、馬力、李二子等收藏愛好者在近年來收藏的百餘件老物件,它們基本都是上世紀中期人們生產生活所用的器具,每一件都彌足珍貴。

廊坊大城“民俗收藏文化館”這麼多老物件,見證70年百姓生活

收藏愛好者高忠偉說:“我從小有這麼個收藏情節,上學的時候家裡用過的一些老東西,老票、郵票、糧票什麼的,我喜歡把這些東西夾在書本里。”

廊坊大城“民俗收藏文化館”這麼多老物件,見證70年百姓生活

從收藏一張張小小的票據開始,高忠偉對老物件的收藏越來越痴迷,收藏的範圍也越來越廣。他開始積累過去人們用的一些生活用品,像座鐘或農具等等。沒幾年功夫,他積累的東西越來越多,就想要找個地方把這些老物件儲存起來。

廊坊大城“民俗收藏文化館”這麼多老物件,見證70年百姓生活

高忠偉說:“現在我們有緣認識了劉建芳劉總,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平臺,我們幾個共同的愛好者湊到一塊,你拿三件、他拿五件,湊了那麼個地方。”

廊坊大城“民俗收藏文化館”這麼多老物件,見證70年百姓生活
廊坊大城“民俗收藏文化館”這麼多老物件,見證70年百姓生活

說起“民俗收藏文化館”的主要組織者和投資者劉建芳,也是一名資深的收藏愛好者。平時,他經常組織大家到農村走街串巷,到古玩市場等地轉悠,看到喜歡的且之前沒有收藏的老物件,就會買一些,但絕大多數藏品還是老百姓捐贈的。

廊坊大城“民俗收藏文化館”這麼多老物件,見證70年百姓生活

捐贈者張佳民說:“在家裡放著也沒多大用,我拿過來給咱們大城縣父老鄉親們看看,我覺得辦這個挺有意義,辦收藏這一塊讓小孩們對這個社會發展史增加一下認識,讓老人們激起一個回憶,歷史的回憶。”

廊坊大城“民俗收藏文化館”這麼多老物件,見證70年百姓生活
廊坊大城“民俗收藏文化館”這麼多老物件,見證70年百姓生活

作為“90後”的記者,對於這裡的這些老物件有些熟悉,有些似曾相識,但是大多數都叫不出名字。但這些老物件,對於生活在上世紀中期的人會比較熟悉,因為這些都是他們那輩人塵封的記憶。

廊坊大城“民俗收藏文化館”這麼多老物件,見證70年百姓生活
廊坊大城“民俗收藏文化館”這麼多老物件,見證70年百姓生活
廊坊大城“民俗收藏文化館”這麼多老物件,見證70年百姓生活

劉建芳、高忠偉等收藏愛好者大致給老物件歸了類,主要有三大類:第一類是家庭用品,如客廳、廚房、臥室等場所的傢俱、生活用品等;第二類是生產工具,如水車、紡車、農事用具等;第三類是行業工具,如木匠、篾匠等使用的工具。

廊坊大城“民俗收藏文化館”這麼多老物件,見證70年百姓生活

對於收藏者而言,這些東西並不單是擺放著的收藏品,更是百姓生活變遷的見證者。

廊坊大城“民俗收藏文化館”這麼多老物件,見證70年百姓生活

高忠偉告訴記者:“我們收藏這些老物件,主要是想要留住歷史,留住記憶,特別是看到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欣欣向榮,但是我們也不能忘記過去艱苦的歲月,這是我們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歷史見證。”

#廊坊身邊事##廊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