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工作壓力大患抑鬱症,出院月餘想上班,說無事待在家懶散無聊,家屬反對。該怎麼辦?

快節奏的慢生活


關於抑鬱症患者出院後是否恢復工作和何時恢復工作的問題,其實並不是要嚴格按照康復的時間表來決定,很多時候,如果患者的社會功能恢復的很好,而且主觀希望恢復工作,可以承受低強度的學習或者工作,是完全可以嘗試的。

抑鬱症患者怎樣才會在緩解期正常工作?

關於抑鬱症患者在抑鬱症緩解後如何恢復工作的問題,主要看抑鬱症狀緩解的程度,如果本次抑鬱發作已經達到完全緩解的程度,也就是說抑鬱症狀完全消失,那麼緩解期在堅持服藥的情況下,休息一段時間,精力充沛的情況下打算上班恢復工作的心情和行動我是支持的。

但一定要注意一點,遵醫囑堅持服藥是恢復工作的前提條件,因為堅持服藥給我帶來的益處實在是太多了。簡單的說,抑鬱症是慢性疾病,有再次復發的幾率,尤其恢復工作後一定會面對壓力,甚至部分不友好的來自同事的態度,這個時候其實很容易出現再次復發的情況,但如果堅持服藥就可以人為的將這種風險降低到最低。可能你會說,堅持服藥本身對工作就會產生影響,確實一些可能出現的藥物不良反應雖然不一定,但還是可能給我們的工作帶來麻煩和影響。但這樣的影響是必須承受的,而且一般也不會長時間存在,隨著工作強度的適應只會越來越輕鬆,但不服藥的危害是在太大,大到可能因此前功盡棄。

另外抑鬱症患者剛剛走出抑鬱的陰霾,畢竟可能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等等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適應過程,所以最開始最好要注意一下工作的強度和責任,不要給剛剛恢復工作的患者,太大的工作壓力。

如何說服家人呢?

我覺得可能說服你的家人陪同你到醫院去找你的主治醫生複診是一件相對容易的多的事情,然後可以就恢復工作這件事,多徵求一下你的主治醫生的意見,說出自己的打算,看看醫生是否支持自己,如果主治醫生支持自己,相信家人的觀念也會隨之轉變的。

其實家人的反對無非是但你過早的恢復工作你無非勝任,或者因為著急上火而可能出現的情緒的變化。但家人畢竟不是醫務人員,更不是醫生,沒辦法判斷患者的社會功能恢復情況,所以,找專業的人,聽一聽專業的醫生的建議,相信你的家人會改變自己的想法的。

抑鬱症雖然是慢性致殘性精神障礙疾病,但緩解期是完全可以全部緩解的,也就是可以完全回到發病以前的狀態,完全可以勝任之前的工作,只要患者自己不覺得很辛苦,難以承受,就完全可以恢復工作的。

希望我的介紹幫助你瞭解抑鬱症的相關知識,有疑問可以私信或評論區留言。謝謝關注


我說精神


如果是因為上班壓力太大患了抑鬱症,那肯定不能出院後就上班,因為剛好轉一點又來到引發病情的地方,那必然又會更加嚴重。

並不是說以後就不能上班了,我認為患抑鬱病的可能性有一下幾種,並不是單一的工作壓力大引起的。

一,工作強度大,操心多,這肯定是第一個了,這個如果能暫時推掉一部分工作最好,即使收入少一點也不要緊,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嘛。

二,心理素質太差,也就是對待非常時刻的問題時,抗壓能力不夠,這一個最好做一些團體活動,有配合要求的運動比較好,慢慢可以提高心理素質。

三,對自己期望值太高,不努力是一種資源浪費,但過於努力,總想做到極致那很難的,必然失敗的次數多了,心理打擊比較大。比如,你想從科長一下做到總經理,那幾率太小,當然你不可能拒絕那幾個天才可以做到。可我們常人很難,所以我們應該放平心態,做到“平常心”。

這是我的觀點,所以先不要急著上班,家屬應該多做做工作,可以一起去旅遊放鬆心情,看看外面的山河湖海,有種“小我”的心態後自然會好多了,還有就是找朋友去打球,聊天,感受一下宇宙中渺小的自我,過一段時間心態平和,身體棒棒的再去上班,一切都會變的美好多了。






平凡的過去也美好


心理疾病是由恐懼,焦慮,發怒,自卑四大心理障礙導致的,提問的問題表面上看是外部壓力造成的,其根本原因是由於怕死情結和有所謂情結所導致的,一般人遇到壓力的表現會出於本能想減少壓力,逃避或選擇性假裝忽略壓力源,會想各種辦法去應對壓力,學生逃學,打遊戲,網癮等以及成人抽菸,酗酒等眾多的宣洩行為及轉移置換的行為都是原則上的錯誤。

因此,心理病人越想減少心理症狀,逃避壓力源就會導致心理症狀更加嚴重。心理病人採取的方法是錯誤的,會造成“越減越多”,這是心理病人解決心理問題遇到的最大誤區。

如果想正確解決心理問題,需要完成對心理障礙的基本認知,本文提問的心理障礙是怕死情結和有所謂情結導致的,只要樹立不怕死觀念和無所謂觀念,運用學憨公式就可以解決此類問題。

問自己:我講心理?還是講道理?

我學精還是學憨?

我想X別難受?還是想讓X使勁兒難受?

其中X代表心理症狀。

因為,心理遵循反邏輯規律,越減越多,越增越少。普通人只會按照邏輯規律去減少痛苦,不會去按照反邏輯規律去增加痛苦,因此,症狀會越減越多,越來越重,最後進退維谷難以自拔。

只有按照心理學的反邏輯規律,樹立不怕死觀念和無所謂觀念,用學憨的心態去增加痛苦和症狀,心理障礙才會煙消雲散,易如反掌。

可惜眾多普通百姓根本無法識別心理問題的反邏輯規律所以陷入邏輯規律的泥潭難以自拔,痛苦異常。

舉例說明,失眠的病人用盡了辦法想讓自己睡著,想的辦法越多越睡不著,瞪著眼睛失眠到天亮。

正確的做法是,不去想任何辦法,睡不著拉到,睡不著倒黴,一宿不睡才高興呢?如果失眠的病人只要發自內心的這樣想了很快就睡著了。

壓力導致的一系列症狀也是如此,心理病人只有喜歡壓力,喜歡壓力越來越重,想讓全世界的壓力都壓在自己身上,心理症狀可以瞬間煙消雲散!尤其是悟性好的人,很快就會感受到無病一身輕的自在狀態。

心理問題不能講道理,道理聽著感覺對實際是錯的!心理問題只能講心理,感覺錯實際是對的,只有真正理解了學憨公式才能正確解決心理障礙。


九言論心理之道


通過認知來調節自己的情緒

你有沒有發現,如果任著情緒自由發展,那些在情緒支配下,說出口的話、衝動時做的事,讓許多人追悔莫及,卻已無可挽回。

其實,讓自己擺脫情緒支配的方法裡,最簡單有效的就是“意識到自己處在何種情緒中”。

比如,當你在工作中遇到可能會引起情緒波動的事情時,首先,要告訴自己,通過情緒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

工作的事情上,一定要就事論事,同時,不帶有自己的個人情緒。當意識到自己情緒不穩定時,一定要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等情緒穩定後再繼續溝通工作。

如果對方也是希望解決問題的人,那麼你們一定可以通過不帶情緒的溝通解決這個矛盾。

除了告訴自己“通過情緒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調節情緒還有一個很好的辦法是延遲判斷,轉換成積極正向的表達。

當你發現自己處在憤怒、沮喪、悲觀等負面情緒時,先不要輕易對人或事下判斷定結論。因為在不冷靜的時候,判斷更多帶有主觀色彩。

相反,把這些情緒轉換成更為積極的表達方式,就會漸漸冷靜下來。

自媒體人梁爽分享過一個心得:在工作場合中,把“我能怎麼辦”改成“我來想辦法”;在和朋友聊天中,把“為什麼”改成“怎麼了”。

你會發現,很多情緒不知不覺就消散了。

通過刻意練習來控制自己的情緒

從認知上來調節自己的情緒是最根本的方式,但僅僅是依靠“認知”,也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認知來調節自己情緒的同時,可以輔助“刻意練習”來控制情緒。

那麼,我們要“刻意練習”什麼呢?

1.不要立即回應

你可以先在腦中場景化地回憶一下自己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的反應,這個反應往往是不理智的。這種情況下做出的大部分事情,在冷靜了之後來看,都會讓自己感到非常後悔。

不立即回應是避免自己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做出不理性反應的有效手段,因為“不立即”,給了足夠的時間來冷卻激動的情緒,有效地防止了自己的情緒失控,保證了自己的情緒穩定。

那如何做呢?

深呼吸。深呼吸這個動作可以激活你的大腦中控制放鬆情緒的神經。

當你感受到自己的神經已經放鬆、情緒已經緩和後,你會發現,剛才幸好很多傷害人的話沒有講出來,而且你會發現,壞情緒真的只是一時的。

所以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壞情緒做出衝動的事情。

2.脫離特定情境

很多情緒都是由特定的情境引起的。

當時的環境和氛圍可能會影響你的情緒,但當你脫離出來,靜一靜,情緒的影響力會大大降低。

比如,你看電影時候會被某個畫面某句臺詞感動,哭得稀里嘩啦,但當你一出電影院,你的情緒會明顯不如剛才那麼強烈,或許很快就忘掉了剛才的情緒。

所以,及時脫離特定的情境,跳出爆發衝突的場景,當你有了自己的空間,就更容易脫離情境,可以等自己冷靜之後再來處理問題。

3.看到事情好的一面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很多人聽過這句話,但是真正用在實際生活中的人,卻很少。

失業、失戀等負面情景,都有可能導致情緒波動甚至失控,在這種情況下,真正需要做的事情是看到事情好的一面。

因為著眼於壞的一面並不會帶來任何幫助和建設,只能帶來無助和破壞。只有著眼於好的一面,才有可能讓自己在正常的軌道中生活。

比如,失業了,但也是強迫自己進步的一次契機;爭吵了,是瞭解對方、關愛對方的最佳時機。

任何一次外部反饋都是來自於自己的不足,彌補這些不足,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更積極。

4.慢慢說話

嘗試說話時慢一點,再慢一點。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情緒激動的時候,語速會很快,而語速快又加速了情緒激動。這個時候,僅僅是慢點講話就可以保持自己的理性,而不會讓自己的理智下線。

“慢慢說話”可以讓自己情緒不那麼激動,更利於溝通參與者的情緒穩定;

“慢慢說話”可以讓自己更有條理,更理智,說話的時候,對事不對人;

“慢慢說話”可以讓你思考什麼話應該說,什麼話不應該說。

思考情緒問題產生的根源

當通過上面兩個方式緩解了自己負面情緒後,最好,要記得:尋找情緒問題的源頭,並尋找解決方案。

心理學當中的一個實操性的情緒脫困方法,叫做“脫困四問”。

哪四問呢?

第一問情緒,第二問事件,第三問目標,第四問行動。

具體怎麼問呢?

你可以試著回答下面的4個問題,理清自己的思路。

1.問情緒:我在什麼情緒之中?

讓自己看到情緒。當你面對和描述情緒時,情緒自己就消停了。

2.問事件:因為發生了什麼事?

不帶情緒化語言,客觀真實地描述當時發生的事情。很多時候,當情緒撤去,真相就顯露出來。

3.問目標:我的初心是什麼?我原本想要什麼?

找到期望與結果之間的差距。有時我們忙於看清細節,卻忘記為何出發。

4.問行動:下一步,我準備怎麼做?

我能為此做些什麼?聚焦能做的事情,安排好對策,解決問題。

“脫困四問”,可以看清自己情緒和初心,然後設定下一步行動,讓自己不再糾結情緒當中,不再迷茫。

下一次,當你的情緒不聽話時,不妨試試這個方法。

最後,願你懂得很多大道理,也能控制好自己的小情緒。


泡杯茶聊會


別急於去上班。如果可以的話,那就出去走走,旅遊散散心。去不一樣的地方,閱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生活,感受別樣的人生,或許這樣會消除心中積鬱。再回工作環境或許就會好起來。








buguge


我覺得家屬應該讓他去上班。不過可以上一些比較輕鬆沒有壓力的工作。像這些抑鬱症的人,待在家裡會胡思亂想,對治癒病情反而不利。

你想想看,一個正常的人,你天天讓他待家裡,也會失常。何況有抑鬱症,抑鬱症不會傷害別人。

人嘛,不要這樣小心那樣也小心。該來的就會來,該走的也會走。一切命中註定。順其自然,還是比較好。


城鴻銘


家屬的反對多是因為抑鬱者在抑鬱時有自殺傾向,家屬擔心抑鬱者獨自上班承受壓力導致極端情況。


這種情況下,不宜強迫抑鬱者在家,反而要鼓勵他上班的行為是積極的、為家人著想的,是希望自己好轉的表現。但是一定要確認是否真的好轉。抑鬱的好轉有這樣幾個目標,首先是對自己的抑鬱原因有清晰的認識,也就是對自己走入抑鬱的情緒誤區有了基本的認識和理解;第二是在情緒上不再悲觀和消沉;第三是在行為上不再逃避和極端。


如果這三個標準能滿足,尤其是第一個標準能滿足,就代表抑鬱者對自己的問題在認識上有了根本轉變;第二第三個標準能滿足,代表抑鬱者對自己的問題已經有較大程度的接受,這時候再外出工作,是可以放心的。


當然,要和抑鬱者達成共識,如果有任何心情上的悲觀情緒,一定要和家人說出來,和家人一起探討和分析,及時化解不良情緒;如果能力達不到,也可以及時聯繫我們專業心理老師,接受分析和指導。


飛揚心理王主任


患抑鬱症要不要去上班,該不該上班,是一個不簡單的問題,繼續參加工作對你是好是壞,和很多因素有關。如果工作後你感覺還行、有成就感,當然應該繼續工作。如果相反,就需要進一步權衡利弊了。


喪的開心z


通常性格內向的人在長時間面對壓力和困難時就很容易患抑鬱症。如果不能及時改變現狀病情就會越來越嚴重,甚至出現自殺傾向都是有可能的。解決辦法要通過兩點來進行:一是擺脫現在的經濟困境和工作壓力,這顯然很難,但如果在基本生活有保障的前提下還是要努力嘗試的,該放棄的放棄,該放下的放下,畢竟身心健康不僅對自己重要,對家人也同樣重要;二是讓自己進入一個陽光活躍的氛圍中去,並且多運動,讓血液循環快起來。總之,抑鬱症需要內外兼治。外就是改變外部環境,如離開工作壓力大的公司,進入一個活躍的人際氛圍;內就是培養自己善於溝通且開朗的性格。其實抑鬱症不是什麼大病,關鍵在於自我調節能力。最後,祝所有抑鬱症朋友早日康復!


普提本無樹1


抑鬱症這個病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好了,就好像不知道什麼時候得上這個病一樣,工作只是個引子,不代表是工作引起的,我接觸過抑鬱症患者,很多是因為矛盾沒有正確解決造成積壓引起的,去工作也是可以調節病情的,還要看抑鬱症的程度,如果重度抑鬱不建議工作,還是去修養比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