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智慧的中華民族:東晉時期就知道用“疫苗”可防治傳染病毒

面對傳染病毒,在醫療科技非常發達的今天,尚且有很多人談虎色變,那麼古人是如何防治傳染病的呢?

在人類歷史上,曾多次發生過嚴重的傳染性疾病。儘管古代醫學沒有先進的醫療設備,但是充滿智慧的古人很早就知道了使用“疫苗”進行主動防治傳染病毒。


充滿智慧的中華民族:東晉時期就知道用“疫苗”可防治傳染病毒

早在公元4世紀初,我國東晉葛洪所著《肘後方》中,就有關於防治狂犬病的記載,其中“治卒有猘犬凡所咬毒方”有云:“仍殺所咬犬,取腦傅之,後不復發。”殺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腦漿敷於被咬處,體現了“以毒攻毒”的思維方式。

這說明我國在東晉時期就開始了防治傳染病毒方面的醫學研究和實踐。


充滿智慧的中華民族:東晉時期就知道用“疫苗”可防治傳染病毒

說到以毒攻毒,很多人可能覺得很可怕,其實如果我們對疫苗知識有了解的話,就不得不佩服中國古代醫學者的智慧。

在網上的各種百科中,可以檢索到如下關於疫苗的原理介紹:

“疫苗是將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立克次氏體、病毒等)及其代謝產物,經過人工減毒、滅活或利用轉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於預防傳染病的自動免疫製劑。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動物體免疫系統的特性。當動物體接觸到這種不具傷害力的病原菌後,免疫系統便會產生一定的保護物質,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質、特殊抗體等;當動物再次接觸到這種病原菌時,動物體的免疫系統便會依循其原有的記憶,製造更多的保護物質來阻止病原菌的傷害。”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通過讓人體與降低毒性的細菌或病毒進行微量接觸,然後人體就會根據病毒特徵構建起一套防疫系統,而且這種防疫系統有記憶功能,當真正受到病毒傳染時,人體就能迅速進行防禦,從而擊敗病毒。在疫苗的分類中有減毒疫苗、滅活疫苗等等分類。所謂滅活疫苗,就好比被激光處理過的大蒜,大蒜失去了繁殖能力,但是大蒜的味道和特徵還是具備的,可以被人們識別和記憶。同樣的道理,人體免疫系統可以通過疫苗預先記錄病毒的特徵,提前構築免疫防禦體系。(當然了對於病毒的滅活處理,技術上遠比激光大蒜要複雜的多,這裡只是打個比方,便於大家理解)

古人防治病毒雖然沒有提出“疫苗”這個名字,但是其基本理念和現代疫苗學是一致的,換句話說現代疫苗技術正是基於古人的理念和實踐經驗發展而來的。


充滿智慧的中華民族:東晉時期就知道用“疫苗”可防治傳染病毒

對於天花這種病毒,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目前已被人類徹底消滅。對於天花病毒的防治,最早發明疫苗的是中國人。

據傳,11世紀中國就有接種人痘防治天花病毒獲得成功的例子,17世紀逐漸普及。1727年俞茂鯤《痘科金鏡賦集解》中寫到,“聞種痘法起於明朝隆慶年間(1567-1572年),寧國府太平縣,姓氏失考,得之異人丹家之傳,由此蔓延天下。

早期天花病毒人痘接種法,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發出的天花的痂,人們把它叫“時苗”。由於“時苗”的毒性很大,不能百分之百保證被接種者的生命安全,“苗順者十無一死,苗兇者十隻八存”。因此,後來人又發明了“熟苗”接種之法。所謂“熟苗”指的是通過接種發出來的痘作為種苗,經過“養苗”、“選煉”,要連續種七代過後,這個種苗就非常精純,火毒就汰盡了,用經過七代接種的種苗來給健康人種就非常安全了。《種痘新書》記載:“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法國哲學家伏爾泰這樣高度讚揚人痘接種:“我聽說100年來,中國人一直就有這樣的習慣;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最講禮貌的一個民族的偉大先例和榜樣。”


充滿智慧的中華民族:東晉時期就知道用“疫苗”可防治傳染病毒

18世紀初,預防天花的人痘接種法被引入歐洲,後來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在中國人痘接種法的理論和經驗基礎上,研製出了牛痘接種法,天花病毒得到進一步的有效控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牛痘疫苗的製造技術不斷改進,並且在世界範圍內廣泛開展免疫接種。1980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宣佈人類成功消滅天花,天花病毒在地球上滅絕。

以上是中國古代防治傳染病毒的幾個案例,就天花病毒防治疫苗而言中國遠遠領先國外至少100年,由此可以領略到到中國古人的智慧和中華民族5000年燦爛文明的博大精深。


充滿智慧的中華民族:東晉時期就知道用“疫苗”可防治傳染病毒

世間萬物,一物降一物,有病毒就會有防治病毒的辦法。面對當下的新型冠狀病毒,依託強大的醫學專家團隊,依託現代化的醫療技術和設備, 依託舉國上下團結一心,一定能夠迅速取得這場病毒防控戰役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