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是企業,但為什麼感覺有那麼多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化學家?

goodwingwang


也感覺到了華為各類科學家或基礎科研人員多,故參與作答,謝謝!

1 兩個大不同

(1)基礎科研隊伍

各類基礎科研人員多,明顯多於不少其他中國科技企業,在華為裡,圍繞著通信主業,置身科研領域前端,與其他科研人員構成了1個實際存在的科研院,又共同與非科研人員組成了1個企業。

各類基礎科研作用大,明顯大於不少其他中國科技企業,有共知的成果和其轉化應用為證。

(2)整體科技實力

正是由於科研院的存在和作用,特別是由於有基礎科研作深層的支撐,華為才成為了1家貨真價實且又底蘊深厚、領先世界的高科技公司,才能夠在1個世界高科技最強的國家限制之際,實時亮出高科技的備胎,還不止一個。

而之所以被限制,正是因為之前亮出了早就轉正的更先進技術和更高端產品。

華為,遠不止與幾個世界高科技巨頭企業在作對決!

查查中國歷史,有沒有出過這樣大不相同的企業?

2 兩個很相同

史上、當下,也有在總體人員構成、基本運行模式上與華為相同,進而技術先進、產品高端的中國科技企業或集團公司,只是一直少。

世界上則多,如空客、波音、洛克希德、高通、蘋果、三星。

但是,無論中外,都還沒有作為1家企業被最強1國那般地限制以及被多個強國圍堵過,華為被限制和圍堵後才嶄露頭角,凸顯出前面的兩大不同。

3 最主要原因

(1)與華為相同的

華為與一些中國科技企業有上邊的兩個很相同,怎麼看?

概而言之,應該說都與遠見卓識沒多大關聯,華為與相同的中國科技企業都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就是為什麼要組成科研、製造以及銷售三結合、全鏈條的企業集團。

對具體道理這裡就不用說了,局外人也普遍清楚。

(2)與華為不同的

不少科技和高科技的民企與國企,即使創立總年頭比華為長很多、隊伍總規模比華為大很多,科技尤其高科技的實力和貢獻也根本比不過華為。

主要原因是什麼?

對基礎科研,口頭說重要、實際作次要以至不要,於是,對基礎科研人員也是這樣,置於邊緣,甚至閒置,更不予激勵,以至連待遇都不及其他科研人員的。

對建立基礎科研隊伍、進行基礎科研的目的很清楚,對基礎科學及其綜合與現代科學和髙科技的關係也都明白,只是,都沒有實際地落實,或沒有較好地落地。


肇俊武


在華為待過一段時間,對這個深有感觸。華為的主營業務是通信行業,可能很多朋友對通信業有所誤解,認為通信行業只需要通信專家,其實不然,本來這個行業就需要很多這方面的人才。

與其叫科學家,不如叫專家


不過我覺得華為內部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和我們認知的那種科學家還是有差異。我們經常提起的門捷列夫、高斯這種科學家是學術類的科學家,而華為的科學家更多的是偏向工程類的,也就是解決實際的應用問題


這個區別就和我們普通的碩士以及現在的工程碩士的區分類似,一個更偏學術,而另一個更偏工程實踐,與其叫科學家,不如叫做專家更合適。不過也有例外,就是華為可能在數學方面,的確有可能更偏學術的科學家。

華為內部有一個部門,專門做技術的預研,這個部門實際上目的就是為了解決華為在工程實踐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並且提出華為自己的解決方案。


例如華為的5G標準,主要就是預研部門在推動,預研部門裡面全部都是華為的資深研發專家以及招聘來的高端博士人才。預研部門為了解決問題,一樣要研究各種算法,這個和大學是類似的。


華為的數學家名副其實


很多科研工作者對華為的內部有很多科學家這種看法憤憤不平。例如丘成桐就質疑華為的數學家最多隻能算是數學工程師。其實科學本來就分工程和學術兩部分,我國既有科學院院士,也有工程學院院士,並稱兩院院士,不能說研究工程的就不是科學家

不過前面說了,華為的可能真的有算的上是數學家的人才。華為內部有數學家這個很好理解,通信行業本來就是和數學算法強相關的行業,通過數學算法來優化技術的實現,可以達到更好的工程效果


據說華為的俄羅斯研究所裡面有一大票數學大牛,天天忙著研究數學算法。信息傳輸和信號處理是通信技術最主要的內容,而這兩部分均涉及到數學算法,坊間傳言華為的4G就是因為俄羅斯研究所的算法優化,最終確立了華為在無線的領先地位。

其實ICT公司有數學家非常正常,國外的谷歌、微軟都有一票數學專家在進行算法的研究,例如我們互聯網經常使用的TCP加速,最優的加速算法就是谷歌搞出來的,而且谷歌的AI算法研究也是穩居世界前列。


華為有很多物理、化學的專家


華為是通信設備,智能終端的生產商,設備的製造其實有很多材料科學的內容。任老闆最常舉的例子,就是華為手機的攝像頭的粘膠,華為解決了在極寒下的粘膠實效的問題,讓華為的手機可以適應俄羅斯的極端環境。


就通信設備而言,通信設備的材料使用情況和通信設備的功耗,以及元器件的使用壽命。例如華為提到的路由器單板上的浮動散熱技術,就和導熱材料息息相關。華為內部一樣有一批這方面的物理華為專家來解決工程實踐中遇到的材料科學問題。

其實材料的研究深入生產製造的方方面面,就算是材料包裝、面板貼紙這種看上去很簡單的東西,在適應多種環境的背後可能都有物理學和化學研究的心血。


不過,相對數學而言,用專家而不是科學家來形容這批物理、化學的研究人員更為合適。實際上不止是華為,很多大型科技公司內部都有很多多方面的科技人才。科技研究人員不僅僅是學校才有,工程科學也是科學重要的組成部分。


IT老菜鳥


感謝您的閱讀!

我們普遍認為物理學家,化學家,數學家都應該在大學課堂,研究所;而在企業,似乎難以理解。而在華為,至少有700名數學家、800多名物理學家、120多名化學家、六七千名基礎研究的專家、六萬多名各種高級工程師、工程師……

華為,感覺就是“企業大學”,因為在華為18萬的員工中,有8萬研發人員,而在公司佔比45%左右,而在十年的投入研發費用超過了3940億元,可以說華為的研發從來沒有停過。而,華為的物理學家,化學家,數學家等等,其實都是為了讓華為能夠在競爭中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我們知道在1月24日,華為發佈了5G基站芯片,天罡。而截止到24日,華為已經在世界簽訂了30份合同,出售了2.5萬個基站。可以說華為的5G成果,是華為在這些年的沉澱而獲得。任正非可以驕傲的對媒體說:全世界能把微波和5G同時做好的,只有華為。

其實,華為注重對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的注重,更說明了華為對於研發的投入,而華為的發展並非一朝一夕的成就,它是是科技深耕,花大時間投入的結果,而重視教育就是一個企業能夠長久深耕必須要堅持的內容。


LeoGo科技


華為任正非最近在接受中央臺採訪時說,華為有700多數學家、800多物理學家、120多個化學家。華為為什麼需要這麼多基礎學科的科學家呢?這確實讓很多人感覺到震驚和納悶!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基礎學科的科學家都是在大學、研究所做教學、研究工作,企業裡最多就是一些搞應用科技的工程師。但想不到華為公司有那麼多基礎學科裡的科學家!這在我國民營企業裡確實是很少見的。但這個情況在歐美一些跨國公司裡並不少見。

企業雖然是以做產品為目的,但作為某個領域的領頭羊,要想作技術的領導者和創新者,就必然會遇到一些科技難題需要自己突破,而真正的發明創造都需要基礎學科知識的支持。應用技術都是建立在基礎學科的研究基礎上的。如果企業遇到基礎學科上問題都向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求助,不僅效率低,而且因此而形成的專利技術產權也難以界定。華為立志做通訊行業裡的創新先鋒,面臨美國的技術封鎖和打壓,必須立足自己解決科技創新過程中遇到的複雜難題。例如要解決網絡大數據的作用,就需要數學和統計學方面的專家支持;要解決手機和機站硬件設施的一些質量問題,就可能用到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特別是一些通訊領域新材料的應用,更需要大量的化學家的支持。

因此,只要你想成為某個領域裡的開拓者和領導者,招收一定數量的基礎學科領域的科學家是非常必要的。願我們有更多像華為這樣的企業,胸懷大志,廣納賢達,成為世界上更多行業的領導者。只有這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不是一個夢!


老黃看財經


謝謝您的問題。華為有很多數學家、物理學家,說明任正非極其看重數學、物理等基礎科學作用。

算法比硬件牛。華為的工程師,主要是硬件創新、產品實現。 但是,當各商家產品硬件高度趨同的時候,數學和算法就成為核心競爭力。早在上個世紀,華為召集數學家,通過函數計算,攻克了GSM多載波干擾難題。競爭對手多年來也想模仿,但是沒有成功。得算法者得天下,一點都不誇張。在華為眼裡,數學是一切的源頭。直到今天5G通信基帶算法、信號處理算法等,華為也一直扮演著算法設計師的角色。



華為比別人牛。任正非早就說過,人類社會進步的道路,是基於基礎科學的,就包括物理、數學研究。華為之前在工程技術創新方面一直走在前頭,但是工程持續創新,面臨了基礎理論的瓶頸。說的再直白一些,華為科技研發步子太大,發現既有理論遠遠不夠、支撐不夠,這被華為稱為無人區,無人導航,無人追隨,只有自己摸索基礎科學,才能找出科技的更高階、更新點。華為的理念比同行要高。人才比產品牛。華為賣手機、造芯片,都是呈現出來的產品。我們更多關注的是華為產品科技含量很高,但產品背後,是華為無數物理學家、數學家與工程師的思想交流、思路對接。芯片、軟件是核心差別,需要架構、算法支持,需要數學工具、模型實現,需要物理層、網絡層、分佈式同步推進。能把這些在產品中實現,不是一般人。
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追科技的風箏


企業是科學家最好研究場所,中國說了很多產學研,華為是這方面的佼佼者,科學技術的應用與市場緊密結合是最有效的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華為的核心競爭力有如下三點。

第一,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之下,構建的戰略體系,一切為用戶著想。任老師,當年是毛澤東思想學習的標兵,把毛澤東思想運用到企業管理,用得最好的也是最成功的企業之一。很多企業的都可以更成功,關鍵是你懂毛澤東思想嗎?你用了嗎?

第二,創新的組織系統,大部員工股權激勵,讓人才自動更新,董事會換屆制把利益分好的機制,非常科學,吸引了大量的科學家。

第三,產品的創新,直接以市場消費者為導向,提供超值增值的服務

,構建全生態的產業系統。

5G華為佔領了制高點,將成為世界科技企業的領軍者,成就了華為最關鍵的是華為的創始人任老先生有高瞻遠矚的眼光,有格局,有胸懷,有共贏的思維,種下了華為百年基業的基因。

以上是我的觀點,可能不夠全面,有關五G視商五G產業應用到各行業如何落地?你關注我的 頭條號,每天與你分享,謝謝大家!


商界老玩童


任正非說他親日,說他親美,而且,年輕的時候就親美。他也曾經說過,對國外的先進技術,先引進照搬,別一開始就想著改進。諸如此類的表述不少。說明:任正非是個真正實事求是的賢人,任正非是個真正格局高的賢人,說明任正非是個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賢人。

試想一下:美日等西方國家比你先進不是一兩天了,如果這些國家比你差,能做到嗎?你能想到的,這些國家早想到了。你遇見的事,這些國家事先早遇見了。你能解決的問題,這些國家不能解決?

所以,結論是,先謙虛學習這些先進的國家吧。

言歸正傳。任正非養那麼多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生物學家……等基礎科學的博士,也是學習美國企業的。例如,美國的文藝復興資本公司就養了很多這一類基礎科學的大家。一個公司養的這類人,甚至比很多國家科學院基礎學部的人都多。在美國,你的數學成績超群,找個高薪的工作是完全沒問題的。西方國家很重視科學,尤其是基礎科學。西方國家很重視聰明的人,他們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逐浪2063


歡迎在點擊右上角關注:「太平洋電腦網」,不定時放送福利哦!

任正非表示:華為至少有 700 名數學家、800 多名物理學家、120 多名化學家、六七千名基礎研究的專家、六萬多名各種高級工程師、工程師。

華為這樣的配置,是因為前沿的技術研究,需要學術的推動!

你要知道,華為的技術在通訊領域上已經是全球頂尖的了了,尤其是通訊設備商中,華為的實力是最強的。

這就意味著一個問題,你是在最前沿了,完全沒有任何的問題人可以教你了。只能靠你自己去研發,自己摸索。

所以華為需要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等專家去研究基礎學科,研究最新的結果,並且把需要基礎的研究員把成果轉化為商業機會。

這也是任正非重視基礎研究的原因,因為我們很多技術都在基礎學科上演變過來的,演變總有盡頭,如果基礎研究和基礎學科不突破的話,這是沒有辦法再在技術上進行突破的。

所以,華為需要這麼多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等專家去研究。


太平洋電腦網


我考過他們的hcna認證網絡工程師,所謂的認證工程師就是用代碼配置交換機例如sys Port link-type access。配置時候,用一條數據線結入交換機或路由器的console口,然後在筆記本的windows的超級終端敲代碼。每條代碼代表不同的意思。最後用save命令保存而已!


小陳48406


很簡單拉,因為通信領域以及半導體領域涉及的很多都是物理上的內容,而物理這塊顯然又離不開數學,同時半導體行業各項技術也都需要用到各種算法,而算法顯然也需要數學家來搞定。我們來詳細看看!

數學:信息傳輸和信號處理是通信技術最主要的內容,而這兩部分均涉及到數學算法,尤其是信號處理。就以5G技術為例,華為方面制定的POLAR碼方案本身就是一種數學理論。而最初提出這個理論的就是土耳其的數學家Erdal Arikan教授,他的這一方案開拓了信道編碼的新方向。所以,華為作為一家通信領域的巨頭自然是需要數學家的。

而通信領域這還只是一方面,IT技術本身也需要通過數學來實現技術上的突破,而這塊顯然都需要各種算法來實現,比如華為最近的AI拍照:Master AI技術,這也是通過算法來實現一個推薦引擎,讓其能不斷學習用戶習慣,最終推薦出符合用戶自身需求和滿意的拍照模式。

物理:半導體這塊始終是離不開物理需求的,你看芯片其實最原始的材料是沙子,讓沙子稱為芯片這其中必然涉及到各種物理上的知識。現在我們都知道臺積電的製造工藝是7nm,而持續發展的話就可能是5nm,但如此高的精度製造芯片其實已經快到物理極限了,摩爾定律基本上已經失效。想要獲得新的突破,顯然需要物理學家來搞定。

化學:從任正非公開的訪談來看,化學這塊的需求可能不如數學和物理這兩塊,目前華為的化學家大概是120多個,和高達700~800數學家、物理學家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化學這塊主要還是給半導體服務,因為半導體產業中很多內容其實是涉及化學用品,最基礎的就是硅片的製造,這其中就需要使用大量化學品。此外,很多化合物,無機物、有機物,單晶體,非晶體,等等都是半導體的原材料。以大家熟知的液晶面板這塊領域,其液晶材料就是一種有機化合物。

因此,半導體行業的確算得上一個高科技領域,需要涉及如此多個領域的專業科學家來為此進行基礎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