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九縣七區名字的由來,洛陽人必須收藏!

洛陽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歷史非常悠久,文化底蘊非常深厚,不僅體現在有形的名勝古蹟上,連大量無形的地名也滲透著歷史文化的氣息。在古漢語中,山之南水之北謂陽,山之北水之南為陰。古人最初多依山傍水而居,許多城市是在水邊山邊建立起來的,所以,作為歷史悠久的洛陽市,在縣區地名中,大多數與山水有關。如瀍河區、澗西區、洛龍區、宜陽、洛寧、汝陽、伊川、嵩縣、孟津、欒川。

每一個命名的背後,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七區

●澗西區

1954年,國家選定澗西為工業區,次年7月18日,澗西工業區基本建成,洛陽市設“澗西區”。澗西區因在澗河之西而得名。

洛陽九縣七區名字的由來,洛陽人必須收藏!


澗河是一條歷史文化名河。《尚書》之《禹貢》、《洛誥》中,伊、洛、瀍、澗四河並列,為大禹治水、周公卜宅之核心區域。澗河為洛河的第二大支流,發源於三門峽市陝縣觀音堂北馬頭山,向東流經澠池、義馬,至新安縣鐵門鎮入洛陽市境,再向東經磁澗後,穿市區至瞿家屯入洛河,全長105公里,集水面積1349平方公里。

●西工區

“西工”之意源於西工兵營。由袁世凱組織於1914年興建,1956年3月,正式成立西工區。

洛陽九縣七區名字的由來,洛陽人必須收藏!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宣統(溥儀)宣告自行“遜位”,清代結束。清代共歷10帝、267年。不久,孫中山也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3月,袁世凱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為實現其篡權稱帝的真正目的,袁世凱選定洛陽作為屯兵之地,在此修建新式兵營,訓練新式陸軍。他委派官員到洛陽勘察地形,規劃選址,決定在東起五門屯、西至靈官廟、南抵下池、北到金谷園的區域內修建兵營。從1914年開始,建窯燒磚,並招集石家莊等地的建築商齊集洛陽,進行大規模的建設。經過兩年的緊張施工,西工兵營初具規模,共耗資170萬兩。營房全部為磚木結構,木料則是從東北運來的紅松。由於該工程位於當時洛陽城的西關外,當地人多來此打工,所以稱這裡為“西工地”,後簡稱“西工”,這便是今天“西工”這一地名的由來。

●老城區

老城區是洛陽古都現存風格最老的城區。因以宋河南府城為主體,故稱“老城區”。老城自北宋建河南府城,歷經金元明清四代連續修築,城址基本不變。

洛陽九縣七區名字的由來,洛陽人必須收藏!


北宋重建河南府城,是為現代老城之前身。西京留守府、河南府、洛陽縣衙均建其中。金以洛陽為中京,改河南府為金昌府,京、府、縣三級機構也在其內。明朝老城內除府縣兩級機構外,還有伊王府和福王府,二府遺址在清嘉慶時稱迎恩寺,建國後稱青年宮。清河南府、洛陽縣兩級機構沿駐老城東北隅。民國時期,河洛道尹公署、河南省長公署及行都國民政府、第十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均駐於此。

●瀍河區

1953年,瀍東回族自治區(鄉級)成立,1957年11月15日,易名為瀍河回族區,升為縣級區。瀍河區之名源於穿越該區的瀍河。

洛陽九縣七區名字的由來,洛陽人必須收藏!


瀍河是一條歷史文化名河。《尚書》中的“洛誥”篇雲:“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東,亦惟洛食。”記載周公營建洛邑曾在瀍水兩岸考察占卜。

《水經.瀍水注》雲:“瀍水出河南谷城縣北山,縣北有朁亭,瀍水出其北梓澤中,梓澤,地名也。……《周書》曰:我卜瀍水西。謂斯水也。”

●吉利區

1982年8月13日洛陽市吉利區成立。吉利區之名來源於“吉利村”。 1958年,于吉利村建孟縣吉利人民公社。1978年1月6日,為建設石化工業基地,將孟縣吉利公社、濟源縣坡頭公社的馬洞等7個大隊劃歸吉利石化工程指揮部,隸屬洛陽市。

洛陽九縣七區名字的由來,洛陽人必須收藏!


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是歷朝歷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祈求的一種理想境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吉祥”。有時人們為了祝福吉祥降臨某地,會把祝福融入地名。吉利村的村名和現在的吉利區的區名都是取吉祥如意之意。

●洛龍區

2000年5月20日國務院批准:將洛陽市郊區更名為洛龍區,區人民政府駐地由西工區凱旋東路遷至關林鎮,現洛河南新城區開元大道中段。洛龍區北界洛河,南括龍門山,故區名取名於洛水、龍門山。洛龍區的前身是洛陽市郊區、洛陽縣等。

洛陽九縣七區名字的由來,洛陽人必須收藏!


●伊濱

伊濱是洛陽的明日新城,伊濱區是洛陽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十年洛陽城市發展的方向。伊濱區(伊洛工業園區)管委會成立於2007年3月,代管諸葛、李村、龐村、佃莊、寇店5個鎮,106個行政村,總面積280平方公里,總人口25.5萬人。

伊濱區發展定位是“以伊洛河水系為紐帶,以產業集中集聚集合發展為支撐,以產促城、產城融合、生態環保、健康文明的新城區”,是未來10年洛陽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

洛陽九縣七區名字的由來,洛陽人必須收藏!


命名由來不明,推測為其的由來伊洛河水系得名,“濱"在詞典中釋義有:水邊;近水的地方,”伊“在地名上應指伊河。

九縣(其中1縣級市)

●伊川

伊川,因伊河而得名。據傳說,龍門西山和東邊的香山原來是連在一起的。洪水經常淹沒山南的村莊,那裡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大禹治水時,鑿開了此山,疏通了河道伊水才通過兩山之谷,滔滔東北流去。這說明伊河歷史悠久。伊川在唐堯時期即稱伊侯國,虞舜時期開始稱伊川。夏稱豫州伊闕地,戰國時稱伊闕新城,漢置新城縣。隋改伊闕縣,又改伊川縣。宋朝時,它曾屬於伊陽縣,後又改自由、平等二縣。直到民國二十一年即公元1932年,自由、平等二縣才又合併為一個縣,稱伊川至今。

洛陽九縣七區名字的由來,洛陽人必須收藏!


●偃師(縣級市)

偃師縣名的由來,通常的說法也是源於“武王伐紂”的故事。當時殷紂王的商都就在今安陽市的淇縣。位予今陝西長安縣周國的周武王決心要推翻紂王的統治。首先,武王在今河南孟津縣東北的盟津舉行軍事演習,有八百多諸侯參加。大家建議立即討伐紂王,武王認為時機還不到,偃旗息鼓,後還師西歸。又過了兩年,武王還不急於輕易動手。又多次派人到商都瞭解敵情。時機成熟,武王在商郊牧野,即汲縣以北一帶進行了一場牧野之戰,使殷商覆滅。

後人根據這個故事裡的情節,稱偃師之地為當時武王息偃戎師築城的地方。這便是偃師縣名的來歷。史載,戰國末年曾設偃師、緱氏兩縣。宋熙宗八年,緱氏並人偃師,偃師名稱沿用至今。

洛陽九縣七區名字的由來,洛陽人必須收藏!


●孟津

這個縣早在春秋末就已經劃城建治了。其城名為平陰、谷城。至秦時改為縣。漢代時曾有平陰、谷城、平縣、治平、大基、柏崖、河陰和河清等縣名,其問沒有孟津縣名之說。一直到金代,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該縣才改名為孟津縣。為什麼該縣會改名為孟津呢?

原來,這個縣早就有個黃河渡口叫孟津。那是東漢時期靈帝為鎮壓黃巾起義,在洛陽設的八關之一。金代始以津渡之名為縣名。那麼這個渡口為什麼叫孟津呢?它源於一個歷史故事。相傳周武王伐紂時,曾在該縣東北、孟縣西南一個黃河邊上的地方與八百諸侯會盟,召開過誓師大會並從此渡河。於是這個會盟處就叫了個會盟臺,此渡口便叫盟津了。後來,盟津又訛傳為孟津了。

洛陽九縣七區名字的由來,洛陽人必須收藏!


●宜陽

宜陽,因其故城位於韓城的宜水之北而得名。那個故城原為洛河中下游的一個古邑。隋置宜陽縣。其後曾改稱壽安、福昌、甘棠縣等。自金元以來,一直稱宜陽縣。

洛陽九縣七區名字的由來,洛陽人必須收藏!


●汝陽

汝陽,唐朝時已設置為汝陽縣。但到明朝開始它改名為伊陽縣,一直到解放後的1958年,這個縣仍叫伊陽縣。1959年,考慮到“伊陽”與同一洛陽地區的“宜陽”同音易混,加之該縣又地處汝河北岸,故複名汝陽縣。

洛陽九縣七區名字的由來,洛陽人必須收藏!


●欒川

欒川,欒川之名來自伊水。伊水古稱鸞水。相傳因此地多鸞鳥而得名。古時“欒”與“鸞”相通,故作欒川。欒川夏商時期屬豫州,北宋置欒川縣。元明清時為鎮,其地盤南部劃歸盧氏,北部屬嵩縣。1947年成立欒川縣。1960年欒川併入嵩縣,次年又分離出來,仍叫欒川。

洛陽九縣七區名字的由來,洛陽人必須收藏!


●嵩縣

嵩縣,遠在炎帝時有伊侯國之稱,東周時為陸渾戎地。西漢置陸渾縣。宋紹興九年(1139)升為順州,金更名為嵩州。明洪武二年(1369)廢州為縣,始名嵩縣,是因在嵩山之西而得名。

洛陽九縣七區名字的由來,洛陽人必須收藏!


●洛寧

洛寧,因其境內的西北有崤山、南有熊耳山,故古稱崤地,北魏置崤縣。西魏改為宜陽縣,北周改為熊耳縣。隋改為永寧縣。民國三年(1914年)改永寧縣為洛寧縣。1947年洛寧分為洛南、洛北兩縣。1949年又合兩縣為洛寧縣,取貫穿全境的“洛河”和長期稱謂的“永寧”各一字得名。

洛陽九縣七區名字的由來,洛陽人必須收藏!


●新安

新安,自古都屬洛陽管。春秋戰國時期為周王室屬地,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推行郡縣制時,始置新安縣,隸屬三川郡。西漢三國時期,這個縣內又分出了谷城縣。到東晉,這塊地方分為新安、東垣、西垣三縣。北魏置新安郡,北周置中州,隋初改稱谷州,唐初移谷治於澠池,廢東垣,又稱新縣至今。那麼為什麼秦時取名新安縣呢?因該縣當時晚於周圍的澠池、宜陽、孟津等縣,故取名新安。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秦朝統一六國後,企圖長治久安,故把設在戰略位置尤為重要的關、洛要重新設的這個縣取了一個安字。便是新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