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繞太陽有一年四季,大陽繞銀河系有什麼?會不會轉到一定位置地球不再適合人生存?

雄山納海


盤古大陸為什麼會分解?地球上為什麼大規模的造山運動?恐龍滅絕遭到小行星撞擊並且還有持續50萬年的火山噴發是怎麼回事?月球上恐怖的月海是什麼因素形成的?那時候的地球似乎遭受到什麼巨大外力的擠壓。以後這種擠壓會不會再次發生?

有資料說,太陽系繞銀河系運動並不是在銀河系相對固定的地方,也是橢圓形軌道的。太陽有時在銀河系旋臂中間,有時在旋臂外邊。如果銀河系旋臂中間的渦流能對地球產生巨大的擠壓力,就可以解釋以上的疑問了。現在太陽系位於獵戶座旋臂的外圍,所以造山、較多的隕石撞擊等活動停止了。

現在回答問題,太陽系繞銀河系可能會造成地球上的造山運動、長時間的火山噴發、較多的隕石墜落、生物大滅絕等事件。


直指見性


根據天文科學家的計算,太陽以每秒230公里左右的速度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公轉,其公轉的週期大約為2.2億年。太陽從誕生至今,已經繞著銀河系的中心公轉了20圈了,大家都知道地球上的四季之分是因為地球繞太陽公轉引起的,那麼在太陽繞銀河系的中心公轉的過程中,是不是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呢?會對我們地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我們先不做定論,來看看在地球上的生物在過去的日子裡經歷了什麼,目前已知生物化石證據顯示出地球上的生物共經歷了五次大滅絕事件,分別是:

  • 1、從4.5億年前到4.4億年前的奧陶紀-志留紀大滅絕:在此次滅絕事件中地球生物中約26%的科與58%的屬從地球上消失;

  • 2、從3.75億年到至3.60億年前的泥盆紀大滅絕:在這期間大量的海洋生物遭受重創。

  • 3、發生於2.51億年前的二疊紀晚期的二疊紀大滅絕:這是已知的最嚴重的滅絕事件,地球上大約96%的生物在這個時候慘遭滅絕,此次滅絕事件也給地球上的曾經的霸主--恐龍的進化之路掃清了障礙。

  • 4、2億年前的三疊紀大滅絕:海洋生物再次遭到重創,另外爬行類動物也難逃其禍,據統計有約22%的科與47%的屬的生物在此次事件中滅絕。

  • 5、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滅絕事件: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滅絕事件了,自此之後著名的恐龍就退出了地球的歷史舞臺,另外還有約75%的物種跟著“陪葬”。可以說白堊紀滅絕事件為此後的哺乳動物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

除了這五次大滅絕事件以外,地球上的生物還遭受了一些中、小級別的滅絕事件,為了節約篇幅,本人將它們整理成列表以供大家參考,如下表: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表中的7.4萬年前的那次小型滅絕事件中,我們人類的祖先差一點就滅絕了,根據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研究報告,大約7萬多年前,地球上的人類數量銳減,最少的時候地球上人口僅剩2000人!而引起這場災難的是因為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超級火山爆發,此次火山爆發噴出的火山灰佈滿了整個地球的大氣層,造成巨大的氣候變化。這種情況一直到石器時代的初期才得以改善,看到這裡,真替我們的祖先捏了一把冷汗。

因為年代久遠,以上滅絕事件原因現在只能依靠不多的線索來進行推測,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這些滅絕事件主要是因為氣候變化、超級火山爆發、小型天體撞擊地球、超新星爆發、板塊漂移以及大氣成分的迅速改變等多種原因引起的。在這些原因中,除了超新星爆發以外,其它的都很可能是由小型天體撞擊地球引起的連鎖反應,根據數據分析,地球上每一次大規模的滅絕事件,幾乎都跟小天體撞擊有關。由此可見,宇宙中那些小天體對我們地球上的生命威脅是多麼的巨大。

通過以上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地球歷史上的生物滅絕有一定的週期性。因此我們可以大膽的推測:當太陽圍繞著銀河系中心做公轉運動時,其運行軌道有時會經過銀河系的星際物質密度較大的區域,在這個時候太陽系會受到鄰近密集天體的引力干擾,導致太陽系外圍長期穩定運行的彗星和小行星脫離它們正常的軌道,並大規模的向太陽系的中心移動,由此造成地球上的生物滅絕事件。

紐約州立大學的地質學家邁克爾曾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月刊上發表一篇文章,指出太陽的公轉與地球上的生物滅絕事件有著很強的相關性,他在文章中說道,彗星和小行星等小天體會造成地球上的生物週期性的滅絕,並根據已有的數據計算出地球上生物的滅絕週期為2500萬到3000萬之間。如果這是真的,在下一次災難來臨之時,我們人類能不能逃過一劫呢?


魅力科學君


太陽繞著銀河系中心公轉一週的時間被稱為銀河年,一銀河年大約為2.3億地球年。而太陽系的形成時間大約為46億年前,所以太陽系已經過了大約20個銀河年。既然地球在公轉過程中會出現季節變化,那麼,隨著太陽系的公轉,整個太陽系的環境是否會發生變化?是否會使得地球在某些時間變得不宜居,從而出現物種大滅絕的事件?

在過去的20個銀河年中,地球上發生過不少於20次的物種滅絕事件,其中有五次十分嚴重。第一次物種大滅絕事件發生在4.5億年前,最終倖存下來的只有14%的物種。第二次發生在3.75億年前,四分之三的物種從地球上消失。第三次發生在2.5億年前,這次最為嚴重,96%的物種走向滅絕。第四次發生在2億年前,80%的物種滅絕。第五次發生在6500萬年前,76%的物種消失,其中包括長期主宰地球的非禽類恐龍。

可以看到,這五次大規模滅絕事件並非週期性的發生,兩次間隔時間有的是幾千萬年,有的是一億多年(相當於半個銀河年)。從這幾次事件中很難推斷出,太陽在銀河系中的週期性運動是否會引發地球上的物種大滅絕事件。

不過,在這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的前後和中間的某些時間,地球上還出現過小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一些科學家根據統計結果推斷,地球上的物種滅絕事件會以大約3000萬年的週期反覆出現。對於這種現象,存在兩種解釋。

一種觀點認為這是由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運動所引起的。太陽相對於銀心的運動軌跡呈現為波浪形,而非像地球公轉軌道那樣呈現為橢圓形。因為銀河系中的密度並非完全均勻,這導致太陽會在銀盤上下方不斷震盪,每3200萬年的時間就會穿過一次銀盤。

太陽系最近一次穿過銀盤的時間是在300萬年前,而在200萬年前,地球上發生過上新世-更新世滅絕事件,此次滅絕事件的起因被認為是地球附近一顆超新星爆發產生的伽馬射線暴擊中地球大氣層,導致臭氧層被破壞,威脅的宇宙輻射直達地面。由於太陽系穿過銀盤時,周圍的恆星密度將會變高,地球附近發生致命超新星爆發的可能性也會更高一些。對於此次滅絕事件,無論是時間,還是起因,似乎與太陽系穿過銀盤相對應。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太陽有一顆十分暗淡的伴星——涅墨西斯星,它遠離太陽,與太陽相距1至3光年,公轉週期為2600萬年。每當涅墨西斯星運行到近日點時,它的引力擾動會把奧爾特雲中的天體引向太陽系內部,從而使地球被小行星或者彗星撞擊的概率增加。另外,太陽系週期性穿過銀盤可能也會引發奧爾特雲中的天體撞向地球。

不過,其他滅絕事件並非都是由小行星撞擊或者超新星爆發引發的,很多時候的起因是地球上的火山大規模噴發,或者氧氣含量變化、或者海平面上升與下降。由於這種時間尺度太過於漫長,人類所能瞭解到的情況十分有限。目前還缺乏相關證據,無法把地球上的物種滅絕事件與太陽系在銀盤中的週期性擺動或者太陽的潛在伴星相聯繫起來。


火星一號


東漢時期,張衡提出渾天說,歐洲哥白尼又提出日心說。其實,都錯了,太陽在銀河系邊上,繞銀河系中心旋轉。
太陽是個有名的二百五。它繞銀河系中心跑每秒250公里,轉一週2.5億年。

地球有四季,是地球自己歪歪愣愣的引起的。至於太陽對銀河系沒聽說過有傾角,只能靠我們猜想了。

太陽一生是100億年,正好繞銀河系轉40周。現在,已經繞20周了。該發生的四季變化,已經發生了。我們猜想:太陽系繞銀河轉一週,地球上可能出現一次興衰。也正像四季一樣,春夏秋冬。但是,人類到現在的歷史太短。等我們總結規律前,人類早已飛出太陽系,尋覓適應人類生活的另一個家園。


創新數


答:不排除這種可能性,因為銀河系中存在很多危險天體。


銀河系中有近2000億顆恆星,太陽系在距離銀心2.6萬光年的地方繞著銀河系運轉,運轉週期大約是2.3億年,也叫做一個銀河年。

由於銀河系實在太大了, 太陽系在數萬年的公轉過程中,周邊環境的變化不大;但是在數百萬年,甚至上億年的運轉過程中,太陽系周邊環境變化就不能忽略。


目前太陽系的周邊環境相對穩定,基本沒有太危險的天體存在,但是銀河系在旋轉過程中,不同軌道半徑下的天體,公轉角速度是有區別的,這將導致太陽系公轉到不同位置時,周邊環境將發生變化,也可能有一些危險天體靠近太陽系。

銀河系中的危險天體,就有黑洞、中子星和超新星,其中黑洞產生的黑洞噴流,以及中子星產生的脈衝噴流,如果太陽系正好近距離穿過噴流,那麼對地球生命來說絕對是致命的。

近地超新星爆發也是一大威脅,100光年以內的超新星爆發,會徹底摧毀地球的大氣層;1000光年以內的超新星爆發,都會對地球產生嚴重影響。


根據天文學家目前的觀測,比較有危險性的兩顆恆星,是距離地球640光年的參宿四,和距離地球7500光年的海山二,這兩顆恆星都有可能在未來數千年內爆發。

其中海山二已經在1843年4月,進行了一次偽超新星爆發,當時亮度僅次於天狼星;海山二高達100倍太陽質量,一旦死亡將形成可怕的“超超新星爆發”,比參宿四(19倍太陽質量)的超新星爆發更為劇烈。太陽系在圍繞銀河系公轉過程中,就有可能靠近這些危險天體。


地球上有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以及數十次相對較小的生物滅絕事件,比如在200萬年前,就出現過一次海洋生命滅絕事件。

美國堪薩斯大學的科學家發現,這次滅絕事件極有可能和天蠍-半人馬座超新星爆發有關(距離地球380光年),因為他們在海底發現了異常的鐵-60同位素,這正好和200萬年前的海洋生命滅絕時間相吻合。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目前我們並不能確定太陽銀河系是否也有季節之分。太陽圍繞銀河系一週大約需要2.5億年時間,目前太陽自誕生以來也只是繞行銀河系20周而已!

由於人類歷史十分有限,我們只能根據地球上物種的變遷判斷太陽系的運行狀態!根據考古等學科發現,整個地球生命史有5次大的物種滅絕發生,不過這五次滅絕的時間間隔並不是固定的,週期從幾千萬年到上億年時間!

所以,如果從地球生命的演化史來看,太陽圍繞銀河系運轉並不會出現類似地球的四季變化!

不過除了這5次物種大滅絕,期間還有物種滅絕的發生,只不過規模相對來說比較小。科學家們通過計算得知,地球上的物種大約3000萬年時間就會遇到滅絕事件!

這種滅絕事件並不能說明太陽運行是有周期性的,科學們推測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我們的太陽有一顆伴星,距離太陽2光年左右的距離。當這顆伴星距離太陽更近時,會擾動太陽系姐,奧爾特雲,使得那裡的隕石彗星等有可能衝向內太陽系,甚至會直接撞擊地球,造成地球生命週期性滅絕!


宇宙探索


答案是不好說,但一般來說是不會,首先太陽系的形成已經有46億年曆史了,而太陽系圍繞銀河系公轉的週期約為2.25億年左右。

也就是說在過去的46億年當中,太陽系已經圍繞銀河系轉了20多圈了,結果地球依然存在,且還孕育出了大量的生命。

所以根據這個經驗來推斷,地球在一定範圍的時間階段內,發生環境突變的可能性很低,而且銀河系已經是一個非常穩定的星系了。

這個星系在很多很多年之內都不會發生劇烈的變化,但科學家預計在30億年到40億年之後,銀河系會與仙女座相撞,屆時地球的情況會如何還不好說。

當然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地球的環境是否適合人類生存,實際上和太陽的關係要更大,因為地球上的光和熱都源於太陽的輻射。

如果太陽有一天毀滅,地球的溫度將會掉到零下100度以上,這個時候的地球將變成一塊死亡之地,人類要麼和地球一起毀滅,要麼趁早離開地球。

不過我們也不用太過於擔心,因為太陽至少還有50億年的壽命,那麼如果人類這個種族不滅絕的話,是有充足的時間離開地球,甚至離開太陽系的。

所以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當人類的技術達到一個臨界點的時候,我們必然會放棄地球,去往更加遙遠的星辰大海.....


種植恆星


地球上有四季之分,這是因為地球的自轉軸與公轉的黃道面並不垂直,存在一定的夾角,所以當地球公轉到一定位置時,太陽光在地球上的直射位置就會發生變化,導致了北半球是夏季時,南半球就是冬季,因此出現了四季變化,這樣的四季完整變化在一年中就會發生一次。

太陽系圍繞著銀河系的質心公轉,公轉速度:約217KM/S,大約2.25-2.5億年完成公轉一圈,根據太陽運動的速度與位置,可以計算太陽圍繞銀心公轉的大致軌道,如下圖。當然了,由於銀河系中存在大量的星體,恆星密集的地方對太陽也施加較大引力影響,所以太陽系的公轉軌道也是飄忽不定的。

若2.5億年公轉完成一圈,由於太陽已經誕生了50億年了,所以到現在為止,太陽已經完成20圈的公轉了,由於銀心處恆星非常密集,並且銀心位置還潛伏著一個擁有400萬太陽質量以上的巨大黑洞人馬座A*,由於物質落入黑洞後會放出高能輻射,如果距離黑洞較近,顯然將面臨巨大的威脅,不過,銀河系中心的黑洞相較於別的星系中心黑洞來說還是比較安靜的。

另外,由於太陽距離銀心有2.6萬光年之遙,中間分佈著大量的恆星以及星際塵埃,黑洞的影響對於太陽系來說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太陽系圍繞銀心公轉一圈,其周圍的太空環境是沒有大的週期變化的,因此也就不存在題目所說的那種情況了。

不僅如此,銀心黑洞對於太陽系施加的引力影響也是極為有限的。那有的人會問,為什麼太陽系還圍繞它公轉呢?這是因為銀心是大家共同的質心所在,質心,顧名思義就是質量集中的中心,質量集中的中心並不代表著那裡佔據著很多質量,事實上,人馬座A*的質量只佔銀河系總質量的0.0005%左右,但是銀心位置包括這個黑洞,那裡的質量密度是極高的。那麼多的星體圍繞它公轉,並非是它的引力影響,而是因為它是大家公轉的質心。

有的人還會問,史上的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與題目說的有沒有關係呢?

沒有關係,五次生物大滅絕所發生的時間軸如上圖所示,是沒有規律可循的,並且從發掘出的地質資料來看,五次生物大滅絕的原因要麼是地球自身氣候的劇變,要麼是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所致,與太陽系如何公轉、公轉到哪裡是沒有關係的。


科學船塢


地球的一年四季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太陽給予的,而是因為地軸和地球軌道面存在一個66°34′的傾斜角


這個傾斜角的存在使得地球向陽一面各緯度照射到的太陽光並不“均勻”,簡而言之就是兩極地區收到的太陽光較少而赤道地區較多,因此地球不同區域的一年四季只取決於太陽光是否直射該區域。

在地球因為太陽引力而以30km/s高速繞太陽公轉的同時,

太陽也在受銀河系中心黑洞人馬座A*的影響而以220km/s高速繞銀河系中心公轉,每2.2到2.5億年公轉一圈,太陽系誕生46億年來已經轉了20多圈了,但太陽系依舊平平安安沒有受到什麼傷害。

從概率上來說由於整個銀河系內擁有數千億顆恆星,而這些恆星中有極少一部分處於超新星爆發的邊緣,如果太陽系在未來公轉路上剛好碰到臨近大質量恆星超新星爆發的話,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可能都會被高能輻射奪去生命

,一些生物學家認為過去的5次物種大滅絕或許有一次是因為超新星爆發引起的。


除了超新星爆發的威脅外,太陽系所處的銀河系“三環”內還有一定數量的遊蕩黑洞,這些黑洞的噴流對生命來說也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不過考慮到恆星之間數光年的平均距離,未來太陽系途徑黑洞殺傷半徑的可能性還是很小很小的。

事實上雖然天文學家給出的太陽壽命極限是50億年後,但由於太陽光度每1億年增加1%左右,

所以最多10億到20億年後地球海洋就會因為太陽光度過強而逐漸乾涸甚至是蒸發殆盡,地球將不再適合人類生存,而地球軌道後側的火星以及木星的眾多行星則有可能因為太陽光度的增加而變得宜居。

總體而言如果人類在未來一個世紀內沒有把自己“作死”,那麼在太陽系開枝散葉的人類文明生存能力將大大提高


宇宙觀察記錄


首先回答是太陽系圍繞銀河系轉和地球幾次滅絕是沒有任何關係,我們且看下面分析。

01

太陽圍繞銀河系公賬時間是多少

我們知道地球可以自轉,自轉一週需要24個小時,而地球又繞著太陽公轉,公轉一週需要365天,其實太陽形成的太陽系也繞著銀河系中心旋轉,那麼你知道太陽系繞銀河系轉一圈要幾年嗎?

通過測量可知,太陽的軌道半徑約為2.6萬光年(即太陽到銀心的距離),太陽圍繞銀心公轉的速度約為220千米/秒。根據圓周運動規律可以估算出,太陽的軌道週期約為2.2億年即太陽圍繞銀心旋轉一圈所需的時間約為2.2億年。現在距離太陽形成已經過去了46億年,所以太陽已經繞著銀心轉了大概20圈。

總結:太陽有46億年了,太陽已經繞著銀心轉了20圈。地球還是地球,動物,人類,植物依然存在。

02

地球上的生物圈經歷了多次的大滅絕,

  1. 第一次,大滅絕發生在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這次大滅絕是由於全球氣溫下降,海水大量結冰,海平面下降,沿海生態系統被破壞,造成當時85%的物種滅絕。


  2. 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泥盆紀是魚類大量繁盛的時代,同時,兩棲動物開始出現。這次大滅絕的原因同樣也是全球氣溫下降導致的海洋退縮,使海洋生物遭到重創。

  3. 第三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這是五次大滅絕中最嚴重的一次,地球上96%的物物種在這一時期滅絕,其中,海洋生物有90%滅絕,陸地脊椎動物有70%滅絕,許多統治海洋長達3億年之久的生物也就此滅絕。

  4. 第四次,大滅絕發生在2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大量爬行生物滅絕,爬行動物也遭到重創。

  5. 第五次,大滅絕也是我們最熟悉的一次,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千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長期統治地球的恐龍滅絕,鳥類和哺乳動物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縱觀五次生物大滅絕的時間,億億年為單位,分別是4.4,3.65,2.5,2,0.65,這四個數字之間分別相差了0.75,1.15,0.5,1.35。這似乎並沒有什麼週期性,而且,就算我們假設有周期性,那週期應該是一億年,但是太陽系繞銀河系的公轉週期是2.25億年到2.5億年之間,兩者並沒有什麼聯繫。

總結:從五次大滅絕的原因來看,這五次大滅絕多是因為地球內部的原因,只有最後一次大滅絕可能是因為一顆來自外太空的小行星。因此,太陽系繞銀河系一圈地球生物圈就毀滅一次,這一說法並不正確。

03

舉例

雖說有滅絕,但不是全部滅絕,現在地球的生物還不是挺過來了,幾億年沒滅絕的生物多的是,你身邊的小強就是最好的例子。小強和恐龍是一個時代。

英國野生動物調查報告最近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每一個小時,3個物種滅絕。


在英國領導的研究小組由傑里米·托馬斯英國鳥類物種的生態和水文研究中心在過去的40年中,在土著野生植物物種減少了28%,原生蝴蝶品種更驚人地減少了71%。一直被認為是許多強大的適應能力昆蟲的種類和數量開始面臨滅絕的命運。

科學家推斷,地球正面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動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中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江志剛,博士也認為,從自然保護生物學角度來看,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已經進入第六次大滅絕時期。

總結:太陽系圍繞銀河系公轉,不會對地球產生多大影響,而地球的五次大滅絕,也是太陽系內部或地球自身出了問題,與太陽系以外沒有多大關係。最重要的保護好生態,從我做起。畢竟地球已經進入第六次大滅絕時期。

我是趣味點亮生活 ,從不同角度從發,看不一樣的世界。歡迎【關注】我,每天點亮生活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