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第一場戲,就暗示了雍正的稱帝野心,可惜沒人看出來

上一次我們說權謀劇說到了《大明王朝1566》,

提到《大明王朝1566》,就不得不提另一部國產權謀劇的巔峰之作——

《雍正王朝》。

《雍正王朝》第一場戲,就暗示了雍正的稱帝野心,可惜沒人看出來


兩部劇有很多共同點;

都是歷史權謀劇;

都對圍繞著封建官場文化講述;

都出自同一位編劇之手,核心格局,都是政治;

不少橋段臺詞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用典極多卻又不晦澀難懂;

甚至從劇集上來講,都可分為前後兩半:

《雍正王朝》前半部、《大明王朝1566》後半部,主要講圍繞皇權的謀略鬥爭,九子奪嫡,裕王求位;

而《雍正王朝》後半部、《大明王朝1566》前半部,主要講朝廷內外的改革政爭,攤丁入畝,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改稻為桑,等等。

《雍正王朝》第一場戲,就暗示了雍正的稱帝野心,可惜沒人看出來


《雍正王朝》第一場戲,就暗示了雍正的稱帝野心,可惜沒人看出來


不同點在哪裡呢?

最大的不同點,在於觀賞性。

為什麼這麼說?

《雍正王朝》的故事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二月河的歷史小說《雍正皇帝》,其故事性本身就很強。

一句話總結就是——講了一個雍正如何鬥倒其他阿哥,然後艱難推行改革的故事。

《雍正王朝》第一場戲,就暗示了雍正的稱帝野心,可惜沒人看出來


全文分為兩篇:九王奪嫡,推行新政。

每篇又分為許多個小故事。

比如九王奪嫡分為:賑災,調查冤案,熱河狩獵等等。

推行新政分為罷考,攤丁入畝,清流逼宮。

小故事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引人入勝。

很有趣,但畢竟是小說,有些時候不符合歷史,不夠嚴謹。

《雍正王朝》第一場戲,就暗示了雍正的稱帝野心,可惜沒人看出來


在小說的基礎上,電視劇改編也是極為成功的。

我們常說美劇節奏緊湊,《雍正王朝》和美劇相比,一點也不遜色。

全劇44集,基本沒有一個廢鏡頭,稍有不慎就會錯過關鍵劇情和鋪墊,節奏非常快,看的是跌宕起伏,扣人心絃。

開篇便是一次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的朝會。

康熙憂心忡忡的站在下面,阿哥大臣們則是跪在一旁。外面天色昏暗,為何突然會在晚上召開朝會呢?

《雍正王朝》第一場戲,就暗示了雍正的稱帝野心,可惜沒人看出來


原來是因為黃河突然發大水,正逢多事之秋。

鏡頭一轉,卻是不堪入目的一面,太子在與康熙的妃子,也就是庶母鄭春華偷情,甚至因此遲到了朝會。遲到朝會為後面太子被廢、奪嫡即將進入高潮埋下伏筆,可謂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雍正王朝》第一場戲,就暗示了雍正的稱帝野心,可惜沒人看出來


康熙來回踱步思索之間,也發現了太子和四阿哥沒有來。

那麼四阿哥,也就是未來的雍正,幹什麼去了?

此時的他正在戶部清查存銀。

《雍正王朝》第一場戲,就暗示了雍正的稱帝野心,可惜沒人看出來


另一邊太子姍姍來遲,康熙直接問道你是太子,你說該怎麼辦?

太子忐忑回到:兒臣以為應該馬上救災,馬上修河堤。

康熙接著問道:怎麼救災,怎麼修河堤?

太子想不出應對之策,只得拍馬屁:皇阿瑪英明睿斷,自有主張。

《雍正王朝》第一場戲,就暗示了雍正的稱帝野心,可惜沒人看出來


眼見太子說不出話來,一直冷眼旁觀的八阿哥開始出來表現了,洋洋灑灑說了一通。

核心意思不過就是拍馬屁,遍覽古冊古來治理黃河者,都是比不上康熙的,此次發大水只是天災意外,並非人事問題。

《雍正王朝》第一場戲,就暗示了雍正的稱帝野心,可惜沒人看出來


八阿哥侃侃而談,又說道當務之急無非是錢糧兩項,應該下令災區鄰近省份,命他們即刻調糧運往災區,第二是立刻降旨戶部,從國庫撥出銀兩搶修河工。

正在這時候,去戶部清理國庫存銀的四阿哥終於來了。

《雍正王朝》第一場戲,就暗示了雍正的稱帝野心,可惜沒人看出來


康熙叫他把清查的數字說來聽聽。

四阿哥回到:

剛才胤祀陳奏應立即降旨向災區鄰近數省調糧,和戶部撥款,兒臣都已聽到,可據兒臣所查,鄰近省份已無糧可調,戶部也幾乎無款可撥,現在戶部能撥出的庫銀,已不足五十方兩又要顛災又要修堤,杯水車薪,至少缺銀兩百萬兩以上,這是清單請皇阿瑪御覽。

《雍正王朝》第一場戲,就暗示了雍正的稱帝野心,可惜沒人看出來


這裡有一個細節注意一下——

四阿哥明明是剛剛到,卻說道他已經聽到八阿哥的陳奏。

說明這四阿哥也不是個安穩的主兒,先是直奔對手八阿哥負責的戶部去找毛病,又是偷聽八阿哥在裡面說大話,等八阿哥說完,再急匆匆的假裝趕到來打他的臉。

這時候我們也懂了,原來八阿哥拍康熙馬屁,以及他的賑災建議,無非就是想將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自己處理,不至於暴露戶部的巨大問題。

戶部為什麼會缺銀兩百萬兩?

原來是八阿哥用國庫銀子籠絡人心,來鞏固自己的政治勢力。

至此通過僅僅十分鐘的劇情,寥寥幾筆的描述,就將九子奪嫡中的三位重要人物刻畫的淋漓盡致:幹實事的四阿哥、說大話的八阿哥、無能卻色膽包天的太子。

並且展現出了日後的雍正出色的權術。

《雍正王朝》第一場戲,就暗示了雍正的稱帝野心,可惜沒人看出來


可以說,《雍正王朝》的故事性、戲劇性非常的強。

《大明王朝1566》沒有故事,更像是一篇論文。

簡單說來就是,全劇圍繞對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制度以及官場文化的理解和反思展開,為了說明觀點編劇舉了幾個例子,比如改稻為桑、製造局買田、私放倭寇等。

從精彩程度而言,《雍正》強於《大明》;

在厚度上,《大明》強於《雍正》。

所以我能理解為什麼十二年前《大明王朝1566》播出時收視率失慘遭滑鐵盧,確實過於晦澀。

《雍正王朝》第一場戲,就暗示了雍正的稱帝野心,可惜沒人看出來


《大明王朝1566》我大概看了三遍,也不敢說看懂了。

而其中挖掘的深度更是讓人細思極恐,畢竟矛頭直指制度的劇,還是很少的。

相比於《大明王朝1566》裡的“民貴君輕,清濁江河,貪腐根由”,《雍正王朝》挖的點就稍微淺顯了,僅到《大明》裡朱七問的那個老農見識——“皇上是好的,太子也是好的,都是底下貪官腐敗”。

天下是皇家的,整部劇揭露的無非是“治國難,治家難”,如何當好一代家長,以及如何正確站隊,還有如何權衡貪腐清名與個人利益等等。

歷史劇最害怕的問題就是“帝王思維”,一部大歷史被簡化為皇帝建功立業的歷史,皇帝成為歷史的主角,民眾臣服於此。而在進步史觀和成王敗寇思維的影響下,歷史人物被切分為正面與負面,好皇帝光芒萬丈,壞臣子不得好死。

即便是《雍正王朝》也沒有完全走出這個邏輯,這也是讓我比較失望的一個點。

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對雍正乃至各勢力團體人物的塑造,是擺脫臉譜的。


《雍正王朝》第一場戲,就暗示了雍正的稱帝野心,可惜沒人看出來

雍正有他刻薄、狠毒的一面,八阿哥雖是黨爭失敗之人,卻也有識人之明。而李衛、鄔思道、田文鏡、年羹堯、隆科多、十四阿哥等人,亦各有各的多樣性。

作為一部電視劇自然和歷史會有出入。

《雍正王朝》第一場戲,就暗示了雍正的稱帝野心,可惜沒人看出來


比如雍正是否真的親手殺死了三阿哥弘時?

佟國維本來是隆科多的父親,在《雍正王朝》中為隆科多六叔。

李衛在歷史上是一個富二代,在《雍正王朝》中是一個乞丐,從11歲的時候被雍正收留。

但是影視劇本身就是視聽藝術的工業化產物,又何必糾結那麼多呢?

《雍正王朝》第一場戲,就暗示了雍正的稱帝野心,可惜沒人看出來


想要了解歷史,大可以翻看史書。

想要看故事,那麼我們就先放下歷史,體會電視劇中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