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是北方遷移的,但北方人不說客家話而南下的說嗎,為什麼?

開著汽車打喇叭


去年,河南省史學界10位教授級學者一致反對羅香林“客家人是中原衣冠南渡的後裔”學術觀點。原因之一是“中原地區從古到今沒有客家方言”。那麼,客家方言是怎麼形成的呢?

1996年,筆者創作和拍攝15集電視片《中國客家人》時,對全國5個省區58個縣區客家人集聚地進行了採訪調查。大量的史料傳說,地方誌都表明:客家人是南宋滅亡時,大批宋人逃亡閩贛粵交界山區,與畲瑤土著人融合而成。另據民國史學家呂思勉,王國維《中國民族史》研究,畲族瑤族苗族三族同源,都源於西漢初年的湘西武陵蠻。武陵蠻又是什麼人呢?據考古學家柴煥波《武陵山區古代文化概論》考證,武陵蠻其實是躲避秦亂的楚國人後裔。因山區人滿為患,盜搶成風,被西漢初年長沙國王吳芮征伐疏散。後來演變成苗瑤畲三個民族,但有共同的信仰,祟拜盤瓠為祖先。

畲瑤人來源搞清楚了,對於理解客家方言就容易了。春秋戰國時期,楚人所執的官方語言就是周朝規定中原雅言(洛陽土話 《楚國風俗志》)。所以楚國征伐各地後,與各地人民融合後也保持雅言的基本要素。這就是畲漢民族融合後客家方言飽含雅言詞彙的根本原因。


嚴家慶


這個問得好。上次看了土生土長的河南老作家“二月河”即凌解放的著作裡看到寫著一句話“門口很多人過來過去……”,“過來過去”是我們經常說的口語,如果學生這樣造句要挨老師批評指正的。我和“二月河”從未有過交集或見面,但冥冥之中就有那麼巧合的相同的地方。至於古時候中原說的什麼話已聽不到,但在語言習慣還是有古蹟可查的,口音的演變在時間上是非常快的。

一個正常講話的孩子被結巴的大人帶上幾天,這個孩子就有可能一生結巴了。我有個結巴的親戚去我外婆家做木匠,二個表弟學他講話,結果二個表弟一生講話都有點結巴了。

從中原南遷到山區,和原住居民融洽,必然會感到新鮮,會去學會去演變最後形成獨特的客家語系,文字習慣沒多少改變,但語音語調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了。更不用說已經歷了那麼長的歷史了。


14778274713


我看了一些文獻或文章,再加上自己的理解,為什麼客家人和今天的河南人不同音,原因是現在的河南人並非那時的客家人。中原為兵家必爭之地,所以那時的中原可謂烽煙四起,戰亂不止,中原人也就是從那時起開始南遷,遷移都是整族的遷移,能保持客家方言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中原古漢語也得於此。他們自稱為客,於是後來被人稱為客家人。

好地方如城鎮平原都有先到的漢人或土著佔領了,客家人只能到一些人跡比較稀罕的山裡安定下來,但還是難免與土著發生衝突,這樣就必須抱團了,比如陳姓家族和土著發生衝突,感覺打不過,就像劉姓王姓求助,都是來自中原的,語言是他們內在的聯繫,就算不是同族同宗,但說一樣語言,就會顯得特別親切。所以在客家地區,不論姓什麼,只要說客家話的,都被稱為“自家人”。 是的,你要到一個陌生之地,不抱團怎麼能不受欺負,甚至是難於生存的,所以唯有語言以及宗族能讓客家人團結在一起,站穩腳跟。客家人還有這樣一句俗話“寧買祖宗田,不丟祖宗言”。

本人並不同意客家方言是後期形成的,而且應該在遷移時就使用這語言,只是遷移到各地時會受當地影響,會有或多或少的改變而已。要知道,江西,湖南,廣西,廣東,福建甚至四川,浙江等地都有客家人說客家方言,所以這些人的先人不可能都能聚在一起統一的語言,然後各奔東西的。這種幾率非常之低。

我是一個贛南的客家人,但客家話保存最好最正宗的還是梅州。


用戶851106204679


南方客家人是千百年從北方移民過來的古漢人子孫,說的是古代的中原漢語。雖然來到南方受到一點點其他影響與串音,但是客家人多居住山區相對封閉成功保留了千百年語音、風俗與菜系風味(以包粽子為例,贛州客家人與河源客家人都使會用鹼水,由此可見鹼水粽子可能有幾百年傳統),凡是不同地區客家人之間說話認真慢聽基本能聽懂,大家都保留了古漢人的語音,而北方中國人可能因為外民族入侵與混血,無論是語音、習俗、面貌都與南方客家古漢人後代有或多或少差別。當然北方也不排除有少數區域未被同化與混血的村落,依然保持了古漢人習俗特徵。



火星人MARTIAN


據《客家方言》一書介紹,客家方言雛形是在江西形成的,是南下至江西的北民帶來的北方話在楚語中的一支——傒語的基礎上形成的,吸收了原山區方言及民族語言的某些成分,在閉塞的山區地理環境中發展出古贛語,時間在客家先民遷入贛南、閩西之前(即唐末五代初),使之成為客家方言,隨後又隨移民延伸至粵東、粵中地區。[3]

由於客家人的遷移,客語會受到客家先民遷移到地區的方言的影響。例如,在客語、閩南語和粵語中能發現許多共用詞彙。例如:香港新界原居民的圍頭話(屬於粵語)之用語“掌牛”(看管牛隻),與客家語之“掌牛”(zong ngiu)相同。


客家人


古音與今音相差甚遠。客家接近古漢語。

陸河客家話口語古風對話。

爾有食罔?(你吃過沒)

ngi yiu shit mang?

罔有食也!(還沒吃呢)

mang yiu shit ya!

何?還罔食啊?(啊,還沒吃啊)

ha?han mang shit a?

等下正食也!(等下才吃呢)

den ha zhang shit ye!

其食仍之。(他在吃著)

gi shit ngin dr。

(罔/亡:古音mang,無也)。

【地名用詞】我縣口語用詞:塘䃗(塘堤),圳口(水渠口),田畻(田埂),坑漘(河邊),山巖(靠山這邊),山冢dung(頂),嶂頂(大山頂),山峴(山脊),平陽(寬平的田地,虎落平陽),窩豅(長的山谷),竉(洞),空(孔穴),水漈(瀑布),陂頭(水壩),崩崗(崩塌山邊),水堀(水坑),湖洋(沼澤),埳(打的坑),壢(溝),鳥竇(鳥巢),寮(竹茅房),屋(房),一垀田(一塊田),

【䃗】【集韻】北角切,音剝。【篇海】石䃗岸也。

【畻】【集韻】神陵切,音繩。稻田畦也。

【漘】【詩·王風】在河之漘。

【冢】【爾雅·釋山】山頂,冢。【疏】小雅山冢崒崩。毛傳,山頂曰冢。





毋講爾聽


語言是發展的,隨著時間、環境產生變化的,即使是移民也會受到當地的影響、甚至同化,哪有2000年前、700年前的移民還能保留以前的語言、一成不變的!

以歷史最短的上海話為例,1843年開鋪,原來當地屬於嘉興方言,隨著大量人口的移入,形成了上海話(市區),而沒有保留嘉興話,也沒有形成以外地移民為主的方言,完全是一種融合的新語言。民國初年統計,吳語系的蘇南移民36%、,越語系的浙江移民26%,老松江府本地人13%,而其他外地移民,廣東、山東、蘇北、安徽、江西等等佔25%。第一代移民在家裡說家鄉話,在外頭則互相遷就,形成了特殊的上海話(市區)。第二代、三代後,家鄉話也在上海消失,也就70-80年,就只剩下了上海話(市區)。而這個上海話與蘇州話、嘉興話、杭州話、寧波話都不同,比如(阿拉)一詞出自寧波話,但寧波話屬於閩越語系,而上海話屬於吳語系,兩者相差很大,上海人多數聽不懂寧波話。

上海話既不是老本地的嘉興方言,也不是外地移民的方言,僅僅一百年就發展成一種新的方言。

那些自吹自己的語言保留的是古漢語的人,怕是井底之蛙,沒見過外面的世界,甚至連省都沒出過!

只要是漢語範疇的方言,無論是哪裡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個別古漢語的發音。

不信的話,大家可以看看自秦漢至明清以來的史籍、文學作品,裡面文字的使用有你家鄉的語言嗎?


先秦百家


廣東基本都是漢族!包括客家人,廣府人潮州人!不可否認廣東有小部分畲族瑤族壯族黎族這些少數民族!但加在一起也沒多少!廣東主體還是客家人廣府人潮州人!每個鄉鎮村都是聚族而居!我們廣東200多萬彭姓同祖同宗!多數是客家人!部分為廣府人潮州人!


下雨天2971


北方也有客家話的殘存語音,你仔細聽聽陝西關中話,山西東南片,河南山東南部的俺字發音,以及江蘇部分地區語音語調,都能找到客家話的影子。


天涯55304


我去年去山西平遙,導遊介紹說了一個方言字摟,第一聲,指出嫁後的女兒從孃家拿走財物。客家話也這麼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