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裡誰最老謀深算?

哈哈哈上個班


《雍正王朝》是近些年來難得的優秀歷史題材劇集,裡面蘊含大量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充滿著權謀之爭,那麼要說誰是劇中最聰明的人,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那麼今天楊角風就根據自己的理解,給大家列一個“軍師”排行,當然這裡所謂的“軍師”並不是真的軍師,只是一種稱謂吧!

參與排名的人選:鄔思道、佟國維、張廷玉、馬齊、王掞、胤禟……

當然,他們還不是最老謀深算之人,畢竟排除了康熙帝和雍正帝,那倆皇帝帝王之術太可怕了,不參與排名!

一、第六名:胤禟

實際上老九胤禟是老八胤禩的軍師,號稱小諸葛,劇中把他醜化的相當嚴重,實際上史書記載的胤禟:

“自幼好學嗜讀,性聰敏,喜發明……”

胤禟是一個西方文化愛好者,他推崇西學,自學外語,跟來華的傳教士交往密切,為人慷慨大方, 重情重義。

劇中的老九胤禟可謂是老八胤禩集團的智囊團加財團,出的主意無數,也確實取得過一定成效。但是也招致了雍正帝的嫉恨,最終被賜名“塞其黑”,圈禁至死。

之所以把他分到“軍師”類別,是因為他本身沒有奪嫡的慾望,前期支持老八胤禩奪嫡,後期支持老十四胤禵奪嫡,舉幾個例子:

一開始老四胤禛去揚州賑災時,老九胤禟給自己的門人任伯安寫信,拒絕配合賑災,最終由於書信落到老四胤禛手中,計謀失敗。

隨後老九胤禟接連設下兩計,利用老四胤禛凱旋歸來,使用了違規的奏樂,又擺下了鴻門宴拖住老四胤禛。在後來的追繳戶部欠款一案中,他又慫恿老十胤誐去前門街擺攤賣家當,此兩計有效,打擊了太子胤礽,削弱了老四胤禛,但是犧牲了老十胤誐。

在追查刑部冤案一事上,成功地利用了老大胤禔的心態,把太子胤礽買官賣官之事抖摟出來,對太子予以重創,當時康熙帝可是感慨了一句:

“這就是大清將來的皇帝?”

再到後來的老十四胤禵轉寄太子胤礽信件,後來的“死鷹事件”,還有雍正帝即位當晚的質疑,也是老九胤禟想偷偷出去報信,結果被攔住,大勢已去。

後來老九胤禟還有收買大內侍衛事件,收買年羹堯事件,再到最後八王議政逼宮,也是他先看出了睿親王有問題,雖然極力解釋,但最終無力迴天,逼宮失敗,被賜名“塞其黑”,圈禁至死!

二、第五名:王掞

王掞是以太子胤礽的老師身份出現,能做到太子老師的地步,想必這個老頭不簡單,實際上確實不簡單!

他的第一次驚豔表現尚屬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時,在朝堂上的表現,當時康熙帝從熱河回京,在城門口還把王掞拉進車裡,一同回了宮。

康熙帝此舉可謂高超至極,給予王掞足夠的尊重,目的就是為了待會朝堂上宣佈廢太子時,王掞不至於過於激動,實際上王掞還是激動了。

他抨擊康熙帝是“不教而誅”,噴的康熙帝帽子都摘掉了,毫無辦法反駁,講道理講不過王掞,不講道理直接定他的罪,那就真成了“不教而誅”了,艱難時刻還是張廷玉給解了圍,康熙帝最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把王掞送回家去,交給他的兒子看管,倘若有個三長兩短,朕就問罪他兒子忤逆,千刀萬剮,凌遲處死。”

此話一下子又把王掞給套回去了,如果你想尋死,那你兒子不孝,你教育不到位,那就做不了忠臣,如果不尋死,那麼你剛才說的話就是屁話,廢話!

王掞第二次精彩表現是在康熙帝舉薦大將軍王時,很多人以為他再次舉薦廢太子胤礽是“賊心不改”,實際上恰恰是給老四胤禛鋪路,跟後來他幫忙處理掉鄭春華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保老四胤禛。

他舉薦廢太子的前提就是老九胤禟和老十胤誐舉薦了老八胤禩出任,理由是大將軍王沒有必要帶兵殺陣,坐橐兒照樣打勝仗。既然帶兵打仗就是坐橐兒,那我王掞舉薦一個更合適的,拿廢太子胤礽跟老八胤禩對比,可想而知這有多荒唐。

明眼人一聽就知道他說的是反話了,其智謀之高,也就可想而知了……

等到後來奪嫡最後時刻,王掞在千叟宴門口等到康熙帝,倆人有一段對話,康熙帝曾賜給王掞一副藥,問的是藥效,回頭還補上一句:

“這個藥需要火候,火候不到,藥不見效……”

這個藥的名字叫續斷,王掞一開始以為康熙帝又要復立太子胤礽,後來一想不對,為了試探,故意舉薦老四胤禛,結果被撤職,由於這次撤職,王掞確定了大位人選就是老四胤禛,道理跟撤張廷玉、馬齊等人是一樣的。目的就是為了新君再次復他們的職,以示皇恩。

自殺前的王掞說了一句:

“我這一輩子下了兩步棋,第一步棋我下輸了,第二步棋我下贏了!”

三、第四名:馬齊

馬齊跟其他五個人不同,他是沒有立場的,也沒有明確表明支持任何一方勢力。即使是張廷玉,其實也是有立場的,只有馬齊一心為國,做事情都是按照規則在做,最終也做到了歷經三朝而不倒。

馬齊一共有兩次被降職或停職,一次是在舉薦新太子時,一次是在太子胤礽監國之時:

舉薦新太子,其實馬齊一直看著佟國維的,畢竟他倆都是旗人,馬齊也一直是上書房首輔的助理身份存在。最明顯的例子就在於老八胤禩帶著倒是張德明找到康熙帝,而康熙帝說出:

“江湖術士的話,也不能一概視為妖言,因為他多少也能代表一些民意嘛。”

當時的佟國維一副恍然大悟的神情,而馬齊卻把頭轉向了佟國維,表明他是追隨佟國維態度的,他認為張廷玉應該也跟自己一致,卻沒想到,他們兩個都事先知道了結局,就他被蒙在了鼓裡,所以當他聽說張廷玉有密摺時,是不相信的:

“什麼?你單獨有一個密摺,我怎麼不知道?”

後來朝堂之上的馬齊眼看自己要被坑,只能一條路走到底,開始跟康熙帝爭辯,也是劇中他喂一一次跟皇帝爭辯,目的也是為了自保:

“確實只有八阿哥宜乎立為太子!”

有了這句話,反而讓他從八爺黨中脫離出來,與此同時也脫離了佟國維,自成一派。他舉薦老八胤禩也成了為國為公,並沒有夾雜私情,雖然被降級,但罪名不過是:

“你的罪在於見事昏聵,隨聲附和。”

後來的馬齊基本就沒有什麼大作為了,但沒有作為恰恰是最大的作為,因為他保證了家族一百多年的興旺。

也是因為他的不結黨營私,耿直,實在,踏踏實實一根筋的辦事,最終得以87歲高齡壽終正寢。

四、第三名:張廷玉

張廷玉的智謀之高,自不必說了,也是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歷經三年而不倒,實屬不易!

他的經典語錄相當多,舉幾個例子:

老八胤禩舉報太子胤礽買官賣官,並且跟刑部冤案一事有關的奏摺到了康熙帝手中,康熙帝又拿給了當晚在上書房值班的張廷玉。張廷玉看完之後,一把火給燒了,面對康熙帝的疑問,他回答了一句:

“臣並不知道有這麼個奏摺。”

這是何等聰明,此時最好的表態就是不表態,因為不管張廷玉支持哪一個,都會導致另一方受傷,而且這是康熙帝的家務事,他都無法抉擇的事情,張廷玉又怎麼能斷言?

比如在熱河八大山莊被圍事件中,當眾人都陷入恐慌、興奮、憂傷、忐忑之時,他保持冷靜,及時指給康熙帝,太子調兵手諭可能是假的,因此避免了一場血光之災。

也為後來的舉薦新太子,找出幕後兇手提供了一條思路,等於幫了康熙帝一個大忙!

張廷玉唯一一次犯糊塗是在科場舞弊案時,因為他知道幕後兇手不是自己的弟弟張廷璐,張廷璐無外乎是背鍋罷了,所以他遲遲沒有上交奏摺表明自己的態度。

最終他曾經保舉的孫嘉誠前來相助,救了他一命,為了報恩,後來孫嘉誠被年羹堯所殺,也正是張廷玉這句話,讓雍正帝痛下殺心,也算是報了仇:

“年羹堯現在仍然穿著黃馬褂,昭示於城門之下,招搖於鬧事之中,是何居心?無非是炫耀他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鳥盡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聖明就一日受到玷汙!”

再到後來受制於老八胤禩,張廷玉並不敢明目張膽給雍正帝出主意,雍正帝一句話讓張廷玉淚流滿面:

“朕不應該讓你再受委屈啊!”

張廷玉最後的輝煌就是八王議政逼宮時,他站出來抨擊老八胤禩了,不管是他事先推測出來也罷,還是他本就抱著一死的信念也罷,總之他成功了!

五、第二名:佟國維

佟國維在劇中的前期出現,是以上書房首輔身份存在,門生故吏遍佈整個朝廷,而且跟老八胤禩關係密切。

可以看出,幾次事件中,老八胤禩都是求助於他,從某種意義上講,老八胤禩集團前期智囊團中佟國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他也確實坑了老八胤禩一夥。

如果太子胤礽也罷,老八胤禩也罷,他們倆任何一人能一直順利的話,我想佟國維必然能繼續佔據首輔位置,不可動搖,可是事態發展並不隨人所願。

當熱河八大山莊被圍事件爆發後,康熙帝欲舉薦新太子,這時候老八胤禩的人曾經就找到佟國維,佟國維的理論是八爺只有五成勝算。意思是說要想升太子,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聖意,二是民心。

等到張德明事件之後,佟國維認為時機成熟,有了七成把握,於是聯名上摺子保老八胤禩。可惜康熙帝隨後找他吃了一頓飯,徹底打蒙了佟國維,怎麼辦?

此時如果他退出,那麼他將再也無法在朝廷上生存,畢竟耍了老八胤禩一夥,以及眾多門生故吏。這是他不能承受之苦,於是他採取了計劃B,還嘲諷康熙帝:

“萬歲爺,臣雖老眼,卻並不昏花呀!”

由於之前就已經派隆科多去炒老十三胤祥的冷飯了,這次索性把話說明白了,當晚在跟隆科多的對話中,提到一句: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星夜趕科場;少年不知愁滋味,老來方知行路難。”

一句話就把當前的形勢分析清楚,也表明自己現在的路很難,怎麼走,往哪走,都難,該換你小多子上場了。

“佟氏家族始終長盛不衰,你知道靠的是什麼嗎?靠的就是一條祖訓,那就是不要一條道走到黑。”

後來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佟國維以自己的隱退,換隆科多上位,自己還留下了好名聲,可謂一舉兩得。

其實有時候想想,佟國維在最輝煌的時候隱退,是最聰明的做法,恰到好處!

六、第一名:鄔思道

鄔思道是帝師啊,毫無疑問相當之聰明,他跟老四胤禛的真正交心,完全出自《士子揭世文》這首詩,就是因為老四胤禛背誦了這段,才俘獲了鄔思道:

“朝廷待彼不為薄矣,二君設心何其謬哉!獨不念天聽若雷,神目如電……”

加上前面老四胤禛帶領全家行拜師禮,給予鄔思道足夠的尊重,也給予他足夠的權力,甚至派出貌美如花的年秋月照顧。鄔思道一個戴罪之人,又有殘疾,一輩子的抱負就是扶持出一個天子,顯然他倆目的相同。

鄔思道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全劇中出的智謀最多,勝率最高,唯一一次失誤就是坎兒的死:

“殺坎兒者,鄔思道也!”

因為鄔思道雖然能算出帝王的心思,能分析當前的形勢,但是他卻沒能分析出老四胤禛的心。坎兒死之後,鄔思道就開始有所保留,並開始計劃退路了。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當“死鷹事件”發生之後,康熙帝一口氣罷免了老四胤禛、張廷玉、馬齊等人職務,給老四胤禛的感覺就是自己沒戲了,這是給老十四胤禵鋪路。

並且拿出了幾箱子銀兩,讓鄔思道跑路,如果鄔思道拿了錢,那麼他必然會成為第二個坎兒!這也透露了老四胤禛之陰險,因為一句話就暴露了一切:

“先生有房杜之才,無奈胤禛無李世民之命,委屈你了,這點東西不成敬意,送給你安度後半生吧!”

舉什麼例子不好,老四胤禛偏偏舉了李世民的例子,而鄔思道早已想到這一點,隨身掏出了十年前老十三胤祥被圈禁前的手下名單,由此可見,鄔思道心思之縝密,連武裝造反都提前策劃好了。

後來雍正帝即位當晚就返回府邸要處理“不乾淨”的人,鄔思道必然首當其衝,也是被他五路各不相干的兵馬所迷惑,又趕上提出了“半隱”策略,再加上確實有感情,雍正帝又謹小慎微,最終放過了他。

再到後來,鄔思道利用田文鏡的性格,激怒他,並最終做到了全隱……

所以,這麼多軍師,真正做到遠離政治的,只有一人,他就是鄔思道,位列第一,名不虛傳!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越看越發現很多厲害的角色”這句話說的太正確了,《雍正王朝》裡面每一個角色都不是等閒之輩,每一個人都是非常厲害,說他們是老謀深算,真的一點都不誇張!
當然,這裡面我最推崇的人是李衛,為什麼是李衛呢?

因為李衛在劇中的起點最低,從一個小叫花子,一步步最後確成了封疆大吏,而且深得雍正的信任。而且在最後,還能夠獲得未來的乾隆皇帝弘曆的信任。

我們來看看李衛的智慧和聰明都體現在哪些方面:

1、當年黃河氾濫,李衛還是個小叫花子,讓高福假扮死人,乞求別人施捨喪葬費,當時就看出靠江南賑災的四爺胤禛不是一般人,用自己會的最好聽的話奉承四爺,請求施捨。

當時胤禛就發現他非常聰明,後來在拯救翠兒的時候,又是李衛機靈求胤禛將翠兒救下,並收留三人在身邊當差。

在江夏鎮的時候,李衛又非常警惕的發現了準備搶劫的匪徒,並且假裝給四爺洗腳,用熱水給地道里面的匪徒澆了一頭,粉碎了匪徒的偷襲計劃。

這段戲中體現了李衛小小年紀就能夠深謀遠慮,非常機靈,給自己找了一個長期的飯票。

2、四爺胤禛要得到任伯安的《百官行述》,但是當鋪裡面必須看到任伯安本人才能夠贖當。

四爺派李衛假扮山西敗家子將王府裡面的珍寶典當給當鋪,隨後以王府失竊為由,查封了當鋪。李衛在這個過程中成功的矇騙了當鋪老闆,出色的完成了四爺的差事,使得四爺對他讚賞有加。

所以,在考慮監視年羹堯的時候,又將這個任務交給了李衛,說明李衛成功的讓四爺加深了對自己的信任。

3、在隨後的幾年,李衛因為監視年羹堯盡職盡責,外放當了官,最終做到了兩江總督的官職。

在這期間李衛又給已經登基的四爺雍正皇帝漂漂亮亮的辦了幾件事,一個是科舉舞弊案,幫助李紱,其實也是幫助雍正,及時的制止,查獲。

一個是推行新政“火耗歸公”充實了國庫,推行“攤丁入畝”解決了賦稅問題。

4、最後一件事就是和未來的乾隆帝搭上了線,幫助弘曆躲避了刺殺,捉獲了殺人滅口的兇手,保護弘曆回到北京。同時利用雍正對自己的信任,暗示雍正不能為後人留下麻煩和隱患,促使雍正下定決心賜死弘時。看李衛給弘曆的眼神就可以發現李衛早已不是當初的小叫花子,而是一個老謀深算的權謀之士。

逝去即歷史,喜歡我、支持我!請關注、轉發、點贊!

給您奉獻最用心的回答。


逝去即歷史


《雍正王朝》我看過3遍以上,在中國電視劇的帝王題材中,與《大明王朝1566》雙峰並峙,其他都差得很遠。

《雍正王朝》中的人物,幾乎沒有白給的,強人林立,牛人輩出。說到老謀深算,有4個人屬於第一集團,一是康熙,二是鄔思道,三是張廷玉,四是佟國維。

康熙是皇帝,上帝視角,有先天優勢。

鄔思道是個BUG般的存在,虛構得離譜了。

張廷玉是個牛人,大清朝唯一一個進太廟的漢臣,牛皮不是吹的。

我想說卻是佟國維,這是全劇最被低估的角色,第一遍看的時候,很容易認為他是一個昏聵之人,因保舉老八被康熙清洗,被侄子出賣,倒黴到家了。

但其實不是這樣的,有這種感覺的都沒有看懂電視劇。

我來幫大家分析一下: 太子被廢之後,康熙讓大臣們議舉新太子,此時佟國維聯絡朝臣聯名保舉八阿哥,犯了康熙的忌諱,眼看著就要往坑裡跳。

轉折出現在一頓飯。

康熙請佟國維吃飯,兩大高手過招,有些話不用說太明白,但這頓飯基本上敲定了兩個意思,一是康熙說佟國維眼花,意思是他保舉老八錯了。二是說兩人年齡都大了,要讓新人出頭,問佟國維家後輩裡誰可以出來跳大梁,佟國維推薦了隆可多,這就是確定了家族的權力交接。



說到這裡,我要提兩個問題,

第一,康熙為什麼對佟家這麼好?那是因為,康熙的生母是佟家的,佟國維的姐姐,康熙的其中一個皇后是佟家的,是佟國維的女兒,明白了吧,佟國維是康熙的舅舅兼岳父,為什麼他能做首輔,原因在這。這麼顯赫一個家族,一旦佟國維退了,沒有接班人是不行的,所以隆可多是下一代的家族核心。

第二,作為一個幾十年的首輔,佟國維難道聽不懂康熙的話嗎?明白告訴他眼花了,後邊還要繼續保老八?康熙的首輔就這智商?肯定不是的。

佟國維吃完康熙的飯回到家裡那一場戲,有幾句臺詞非常重要。

一句是:老臣雖然已經年邁,卻還沒有昏花啊。意思是康熙說的意思他都明白。

另一句更重要,在隆可多進來之前他說,有人星夜趕科場,有人辭官歸故鄉。前一句說的是隆可多,後一句說的是自己。他已經做好了退休的準備。



至於第二天,在議舉新太子時為什麼他還要死保老八,這無非是配合康熙演的一齣戲罷了,給康熙一個廢黜自己的理由,順便把老八徹底黑死,幫一把康熙,二人轉加高級黑啊。

讓隆可多揭發自己,讓下一代核心與八爺黨劃清界限,成為康熙的直接心腹。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順利退場。



有人說你怎麼知道隆可多揭發是他們倆串通好的,而不是隆可多的臨場發揮?

單從這場戲確實不明顯,但後邊還有一場戲,交代清楚了。

也就是康熙臨死託孤的前夕,隆可多去請教佟國維,佟國維告訴他,不要站隊,等皇上找他再押寶。

這場戲說明兩點,一是叔侄倆並沒有反目,如果揭發是隆可多臨場發揮,那他倆早就鬧掰了。二是,佟國維其實也吃準康熙到底選誰,但他讓隆可多不要站隊,只聽命於皇上,這在當時毫無疑問是唯一正確的選擇。確保了隆可多成為雍正登基的擁立頭功。

僅憑這兩場戲,足以說明佟國維老謀深算,身為朝廷首輔,在詭異莫測的政治旋渦中全身而退,並順利完成了家族權力交接,非大智慧所不能為。


司超峰


《雍正王朝》是非常經典了,是90年代以來滿清背景電視劇的最高峰,它是一部集結優秀演員、歷史教育、優良製作的優秀影視劇。至今還像標杆一樣屹立不倒,還原度非常的高,不論是服裝,事蹟甚至連說的話都儘量還原。再加上老戲骨們的精彩演繹,才能夠能為眾多影視作品最值得稱道的經典作品之一。



劇中的很多人物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據人物設置來排位,如果論老謀深算的程度,應該是這樣排名的:

第五位,佟國維



佟國維在《雍正王朝》的前半部分,始終是上書房大臣中最有權威的一個,作為皇親國戚,功臣首輔,他始終明白一個道理——康熙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康熙的智慧是毋庸置疑的,只有康熙選定的接班人,才是鐵穩的接班人。第19集,在佟國維被開缺回家養老之後,朝中奪嫡之爭達到了巔峰,隆科多前往請教,他對隆科多的叮囑正是這句話。


所以不管他知不知道康熙心中默認的接班人是誰,都和康熙達成了默契——自己找機會退出,將權力移交給自己的後人隆科多,尤其是康熙親自賦予的兵權,這樣康熙讓隆科多輔誰就輔誰,然後捧殺八爺黨。或許佟國維本人和雍正的關係不親不近,但是有自己後代隆科多的擁立護駕之功,就可以保佟家榮華富貴了。佟國維知道康熙不喜歡誰,不明確康熙要選誰,但是願意跟著康熙一起選。當然,因為有這種騎牆的行為,所以富不過三代,老頭子一輩子經營,到了隆科多就玩完了。

第四位,張廷玉


在《雍正王朝》中,張廷玉一直不喜歡八爺黨,親近四爺,為四爺說好話,在太子兵變時,和康熙一起佈局平叛,在康熙逝世時,鉗制隆科多,一起擁立新君雍正。可以說,張廷玉是在堅決貫徹康熙的意志,為此毫無保留,甚至承擔了巨大風險,所以,遺照宣佈那天,只有十三爺帶兵來了以後,他才長長噓了一口氣。張廷玉知道康熙不喜歡誰,為什麼,康熙喜歡誰,為什麼,並且還挺身而出,選擇投靠了康熙喜歡的那一個真正的儲君。


在雍正帝整頓旗務的時候,張廷玉開始一言不發,說自己是漢臣不好說,直到雍正趕走了其他人後,才開始講,這既是聰明,也是懂禮,知進退。所以張廷玉終得善終,家族世世代代享受榮耀,是歷史上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大臣。

第三位,雍正


雍正帝是九子奪嫡中最後勝出的一個人,沒有一點真本事可真難走到這一步。哪一個皇子不是八面玲瓏。雍正皇帝為人謹慎,雖然得罪了不少人,但是仔細看就知道他得罪的人都在心中計算過得,該得罪誰,怎麼得罪都是非常完美。


後來當上皇帝以後,面對亂局依然胸有成竹,頭腦清晰。短短十幾年便將國家政體穩定,經濟繁榮。可以說是康乾盛世的奠基者。

第二位,鄔思道


在全書中,鄔思道堪稱神人!所謂算無遺策,說的就是他了!

只是,這個人物就如魯迅批評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一般“諸葛之智多近妖”,鄔思道也是如此。鄔思道精通陰謀,卻不擅長陽謀。在陽謀之道上,張廷玉勝過他多矣。

並且,鄔思道彷彿是忽然成仙,擁有了無窮智慧。作者說是因為他被打斷腿之後痛定思痛,方才謀略大進。不過,這個變化實在太大了一些。


另外,鄔思道最大的敗筆,便是淒涼終身。他既然堪比神人,老謀深算,為何不能為自己謀求一個幸福?書中鄔思道自謙說自己是一個刑餘之人,又陰謀太多,不配得到幸福。其實,是他怕自己有了牽掛,便會被雍正挾制。鄔思道對他人狠,對自己更狠。

第一位,康熙


在本劇中,康熙有被八爺黨,被朝臣隱瞞欺騙,比如開始黃河發大水,吏部和地方司道衙門一團和氣,瞞報災情……康熙有被戴綠帽,比如太子和鄭春華私通......康熙有對忠臣保護不當,比如四阿哥追討欠款逼死魏東亭......然而,康熙始終是那個高高在上,個人威望毫無動搖,對全局有充分的把握和了解的最高統治者。他在九龍奪嫡的紛爭中,面對各種迷局和亂局,始終冷靜觀察,理性分析,最終廢除無能的太子,抑制住沒有原則的八爺黨,支開老十四,保護老十三,授權隆科多、張廷玉、年羹堯護駕,保護雍正上位。作為大清帝國最高統治者,康熙有豐富的經驗,敏銳的感知和強大的手腕,所有人都算不過他。


由此可以看出,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所有的老謀深算,都是建立在對康熙的忠誠之上,越是能算出康熙要什麼的人,層次越高,最後的結局越好,而那些自作聰明的人,自己瞎算,比如什麼“八王大,大王八” 什麼民意人心,或者亂押寶,四處騎牆,都屬於不入流。

電視劇《雍正王朝》裡面的每一個角色,都是耐人尋味,這的的確確是一部百看不厭,藝術價值極高的神劇。


鯨視界


如果給《雍正王朝》裡的主要人物的智謀程度排個序的話,我想前五名可能是鄔思道、張廷玉、康熙皇帝、佟國維和八阿哥胤禩。

在《雍正王朝》中,鄔先生算無遺策,對朝廷局勢洞若觀火,揣摩康熙、八阿哥、十四阿哥等人,百發百中,是胤禛的第一智囊,鄔先生可謂是近乎神也。這個第一名確是實至名歸。

張廷玉作為康熙的寵臣,是康熙在滿朝文武中最為信任的臣子,而且二人的關係也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君臣關係,更像是知己的感覺。無論是廢黜太子、舉薦新太子還是預備後事,張廷玉都以實際行動支持康熙皇帝,是康熙最信任的臣子。而且在雍正即位之後,他又迅速成為雍正在朝堂上最為得力的助手,從來沒有下錯過一步棋。張廷玉排在第二位,亦是實至名歸。

在這個排名中,可能較有爭議的便是康熙皇帝。按理說,康熙不怒自威,將天下大事管理的井井有條。聰明如佟國維、八阿哥胤禩也被他玩弄於股掌之間,排在第三名似乎是低了。但是九子奪嫡的主人公們畢竟是康熙的兒子,而康熙帝正是身在局中。康熙有時候知道什麼樣對自己最有利,但是他也要給自己兒子一個機會。畢竟對康熙來說,國家才是第一位的,有的方法和有的謀略他不能用。而張廷玉和鄔先生卻是真正的旁觀者,他們自然能趨利避害,完成對康熙的超越。

第四名便是佟國維,佟國維作為康熙皇帝的親舅舅,是真正的天潢貴胄,他又作為上書房首輔,可謂是位極人臣,無以復加。但是佟國維的缺點便是不滿足,他在首輔的位置上,手底下自然有一大幫指望他榮華富貴的小弟。他便結了黨,將自己倒向了八爺。但是在康熙請客之後,他急流勇退,用一出苦肉計將隆科多推向了前臺,自己也全身而退。佟國維名列第四,也是當的。

第五名便是八阿哥胤禩,八阿哥雖然是皇位競爭的失敗者。但是八阿哥以一己之力對抗太子,卻能將滿朝文武大半籠絡住,也可謂是官場高手。八爺還將自己裝扮成賢王的模樣,成功成為最具競爭力的選手。如果他的父親是道光這樣的糊塗皇帝,那麼他必能靠所謂的仁慈勝出,可惜他的父親是康熙。

以上是基於電視劇《雍正王朝》做出的排名,歡迎大家批評指正,也歡迎大家關注、轉發、評論、點贊。


逆流時代


其實最老謀深算的人應該是康熙。

《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得罪人”這三個字是貫穿全劇的關鍵詞。


歷史上和電視劇中,康熙皇帝頗得人心,後人評價很高。但是說到底,康熙的這種形象都是刻意裝出來的。康熙和唐太宗很像,凡是以賢君的標準要求自己。希望自己死後,後人能給他一個很高的評價。太在乎自己的後世評價了。

歷史上的康熙,諡號是“仁”皇帝。電視劇中,也基本表現了康熙“仁”的特點。

康熙對兒子“仁”,對大臣們“仁”,凡事一副“寡人仁至義盡”的感覺。

康熙為了形象,他不願意得罪人。


但是對於清帝國來說,國家面臨著沉重的積弊,不改革不行。而改革,勢必會得罪一群人。康熙對改革,一方面心有餘而力不足,另一方面他不願意因為改革毀了自己的形象。那麼,康熙就只能在兒子中,選出一個不怕揹負後世的罵名的人,接替自己。

老八為什麼沒有競爭力?康熙自己也說了,八阿哥胤禩凡事都學他,處處討好於人,處處搞關係,對自己的形象非常看重。這種人怎麼能繼位?選一個跟自己一副德性的人接班,大清就玩完了。

所以,康熙必須要在皇子中物色一個“挑得起擔子”的人。必須重大局、有責任心、有能力、不怕得罪人。這個人,就是四阿哥胤禛。

其實,整部電視劇都可以看作是康熙老爺子下的一盤大棋。表面上看,是雍正通過努力取得了康熙的信任。其實,康熙除了雍正又能選誰呢?(單從電視劇來說)

康熙需要的是“孤臣”

,是以帝國大局為重、哪怕把全部官員得罪光也義無反顧的實幹家,是勇於擔當道義、面對地雷陣也一往無前的改革者。只有這樣的繼承人,才能給康熙老爺子擦屁股。


縱觀全劇,沒有一件事不在康熙的掌握中。但是也沒有一件得罪人的事,是他自己乾的。包括復立太子這件事,他也要把前戲做足了。氣的佟國維牙癢癢。耍了滿朝文武兩百多名大臣。

到最後,別人都是奸吝小人,他自己是千年聖主。自己往黃土裡一埋,哪管它後世洪水滔天。雍正還得感激康熙選中了自己,忙的跟狗一樣給自己老爹擦屁股。最後活活累死不說,還被天下的讀書人罵。

雍正,活活被康熙坑死了。


Mer86


《雍正王朝》里老謀深算的人很多。

上書房大臣張廷玉,身為上書房裡唯一的漢臣,周旋於另外兩個滿大臣和皇帝之間,既保持了自己的獨立意志,又能順應皇帝的心意,深得聖寵,不可為不老謀深算。在舉薦新太子那場戲中,他不與佟國維、馬齊一起推舉八阿哥胤禩,反而在康熙最需要支持時,遞上了推舉廢太子胤礽復立的摺子,真是雪中送炭,讓康熙好不感激、好不舒服。後來,在老八胤禩聯合四大旗主逼宮雍正的那場戲中,年邁的張廷玉壓軸發言,有理有據,力達千鈞,捨命護主,讓雍正銘記終生。

做大臣做到這種地步,已是難得。

同是上書房大臣的佟國維,本來一直站在八阿哥胤禩一邊,可是得知康熙無意立胤禩為太子時,不動聲色,反戈一擊,配合康熙演了一場大戲,既替康熙清理了八阿哥的朝中勢力,又順勢推出自己的侄子隆科多接替自己,延續了佟氏家族在朝中的榮耀和勢力。

康熙臨終前,皇子奪嫡進入最後階段,但情勢並不明朗。這時候,他告誡侄子隆科多不要倒向任何一個皇子,耐心等待康熙的召喚,以換來更大的榮耀。結果,一言中的,隆科多因此而如日中天。

能和皇帝聯手唱戲,做大臣做到這種地步,已是鳳毛麟角。

老皇帝康熙,面對一眾野心勃勃的皇子,又面對一眾老謀深算的重臣,他左推右擋,一直控制著局勢。到最後階段,頭腦清醒,選了一個最合適的繼位者,同時恩威並重,拉攏住九門提督隆科多,保證了新皇帝平安繼位。

能把那麼多老謀深算之人控制在手心中,康熙不可能不是一個老謀深算的人吧?

當然,說了這麼多,我絕得最老謀深算的,還是雍正的謀士鄔思道。

他既能參透局勢,又能參透人心——尤其參透康熙的心理,最終成功把雍正送到皇位。同時,他又參透了雍正的心理,在雍正猶豫著是否殺掉他時,運用超高的智謀,讓雍正不忍殺他,從而成功離開,保住了自身。

鄔思道的老謀深算,已經有點似妖似仙了吧?


趣談國史


李衛,不服來辯。很㤉異之前36個答案裡沒有一個提到李衛的。首先問一下,貫穿全劇,對雍正最忠心,雍正用著最放心的是誰?出身最低,但是發展最好的是誰?辦差基本零失誤的是誰?只有李衛!李衛具有的品質:第一是忠誠,這個不用多說,只混雍正一個圈子,把四阿哥當作唯一依靠。你幾時見過八阿哥之流拉攏過李衛?甚至連生個兒子也起名叫李忠四爺。第二,低調不忘本,已經是地方大員了,帶老婆孩子拜見四阿哥,不坐車不坐轎自己抱孩子走著去,連四阿哥都忍不住說他。李衛老婆回答說:李衛說了,在主子面前,哪有我們擺𦡮的份。無論做多大的官,對雍正永遠是稱主子,稱自己奴才或狗兒。也只有對李衛,雍正才能敞開心扉,推心置腹,這點連對鄔思道都做不到。雍正見李衛表情永遠是松馳的,說話是無所顧慮的。正所謂“上等人,有能力沒脾氣,可打可罵,以真面目示之”。第三,能力強,執行力高。推行新政、處理科考案等,無一不彰顯其高超的執政手段,決策果斷,善於抓住重點和時機,不按套路出牌,政績卓著。在推行地方新政方面不亞於田文鏡。第四,處事靈活變通,既有雷霆手段又善於協調關係減少矛盾。對比年羮堯西北打仗、田文鏡追比國庫欠款,無一不激化矛盾。而李衛在處理這種棘手的事務時善於變通,例如在推行火耗歸公和攤了丁入畝時,建議先易後難,逐步化解矛盾。就連給年羹堯善後這事也處理得有情有義。無疑李衛執政是給雍正帶來麻煩最少的一個,也是同時對自己保護最好的一個。第五,是幹吏也是弄臣,懂得隱藏鋒芒,在嘻笑怒罵間發揮自己能力,比如寫告示那段。第六,有個好老婆,賢惠且同樣低調不忘本。李衛老婆本身是四阿哥福晉的侍女,天然拉近了兩家關係。無論是雍正微服出巡揭發李衛特殊愛好那段和帶孩子見福晉那段說的話,無一不顯示高情商(一是再三表明兩夫妻不忘本,二是表示要看著李衛不亂來),替李衛加分。

李衛的謀不象其他人,李衛是“能而示之以不能”。他長期得到四阿哥和鄔思道等人調教,心智比他人要高得多。鄔思道等人的謀有個大忌“人之患在於好為人師”,那種精僻的分析說教對於四阿哥在一定時期可以接受,長期是沒有好下場的。李衛的謀在於結果。舉兩個小例子,一是年羹堯初露易心時,四阿哥推薦老十四任大將軍王,換來老十四推舉年羹堯為川陝總督。但年羹堯緊急回京沒有先去拜見四阿哥而是去見十四阿哥。最先通知四阿哥的是誰?是李衛。通知的方式我們可以回憶一下,李衛給四阿哥親筆寫了一封信,信裡錯字百出,讓人捧腹。先說想念之情,再彙報自己近來工作情況,接著說自己家事:狗兒快有小狗了。最後只是順道一句:年羹堯進京了。越是輕描談寫,越是顯得李衛深謀遠慮。沒有專折密奏,也沒有分析和提出自己意見。因為李衛知道事情的意義,而這時候四阿哥還用得著年,不能撕破臉。李衛和年在潛邸裡同袍之誼,不好打小報告。最重要的是他明確知道這封信到四阿哥和鄔思道手中他們會有怎樣的行動,無需多言。所以他在信中以一句話說了個事實,誰都沒得罪,之後半集都圍繞這件事展開的。

第二件事,西北打仗,鄔思道押糧草見年羮堯那段。年一見到鄔問:您不是在李衛那裡嗎?鄔笑回答:李衛那小子太不講道義,八千兩把我賣給了田文鏡。我們再回憶一下,雍正大位已定,最後回府見鄔思道,鄔說了今後自己的打算:不會到朝廷做官,半隱起來,隱居在一個雍正看得到的地方。李衛這時候接手鄔,一是自己當官不久,需要有人指點;二是不負鄔的交情;三是替雍正解除後顧之憂,替雍正監視鄔。但是李衛也知道鄔對雍正登基前的事知道太多,長期在自己手裡等於扣住了雍正一張底牌。再加上當時老八黨暗流湧動,雍正還沒有完成政權的絕對權威。但又不能擅自放鄔,於是花言巧語,包袱丟給了田文鏡。其一,當時李已可以脫離鄔獨立處理政務;其二,田文鏡也是雍正信任之人,可以接替自己繼續監視鄔;其三,避免雍正對自己的顧慮和猜忌。無疑,李衛在這件事的謀和處理上顯示其成熟穩重的思維方式,其功力當時已不在鄔思道之下了。

李衛之智,在於只當學生,不當先生。在於遠離朝堂,既發揮自己執行力強的優勢又遠離風暴中心。在於貫穿全劇,你都看不到李衛之謀。在於謀於發起點,左右了別人命運,而又最完善地保護了自己。


懶貓撿蘋果


如果不說史實,只是根據《雍正王朝》這個電視劇的劇情安排,人物設置來排位,根據老謀勝算的程度,應該是——

康熙第一,鄔思道第二,張廷玉第三,佟國維第四,王掞第五。

在本劇中,康熙有被八爺黨,被朝臣隱瞞欺騙,比如開始黃河發大水,吏部和地方司道衙門一團和氣,瞞報災情……康熙有被戴綠帽,比如太子和鄭春華私通......康熙有對忠臣保護不當,比如四阿哥追討欠款逼死魏東亭......然而,康熙始終是那個高高在上,個人威望毫無動搖,對全局有充分的把握和了解的最高統治者。他在九龍奪嫡的紛爭中,面對各種迷局和亂局,始終冷靜觀察,理性分析,最終廢除無能的太子,抑制住沒有原則的八爺黨,支開老十四,保護老十三,授權隆科多、張廷玉、年羹堯護駕,保護雍正上位。作為大清帝國最高統治者,康熙有豐富的經驗,敏銳的感知和強大的手腕,所有人都算不過他。

鄔思道在《雍正王朝》全劇中彷彿是看透了一切,運籌千里的神人。有大量鏡頭給到鄔先生,都是他在讀康熙的書,或者教弘曆讀皇爺爺的書。鄔思道所有的神算,都是建立在他對康熙,或者對最高權力掌握者的揣摩和理解之上。鄔思道敬佩康熙的能力和才華,對康熙無限忠誠和信任,所以他的思維邏輯是和康熙一致的,他看問題的高度也是和康熙完全一致的。鄔先生知道康熙不選誰,還知道康熙要選誰。而作為一個謀士,不在局中,最後選擇半隱,然後全隱,淡出權力的漩渦,逍遙自保,更是無限智慧。

張廷玉的職能,相當於是個貼身秘書,本來上書房排行老三,作為漢大臣,在佟國維、馬齊兩個滿人之後,但是因為眼光獨到,忠誠堅毅,最瞭解主子,深得主子信任。在《雍正王朝》中,張廷玉一直不喜歡八爺黨,親近四爺,為四爺說好話,在太子兵變時,和康熙一起佈局平叛,在康熙逝世時,鉗制隆科多,一起擁立新君雍正。可以說,張廷玉是在堅決貫徹康熙的意志,為此毫無保留,甚至承擔了巨大風險,所以,遺照宣佈那天,只有十三爺帶兵來了以後,他才長長噓了一口氣。張廷玉知道康熙不喜歡誰,為什麼,康熙喜歡誰,為什麼,並且還挺身而出,選擇投靠了康熙喜歡的那一個真正的儲君,所以張廷玉終得善終,家族世世代代享受榮耀,是歷史上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大臣。

佟國維在《雍正王朝》的前半部分,始終是上書房大臣中最有權威的一個,作為皇親國戚,功臣首輔,他始終明白一個道理——康熙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康熙的智慧是毋庸置疑的,只有康熙選定的接班人,才是鐵穩的接班人。第19集,在佟國維被開缺回家養老之後,朝中奪嫡之爭達到了巔峰,隆科多前往請教,他對隆科多的叮囑正是這句話。

所以不管他知不知道康熙心中默認的接班人是誰,都和康熙達成了默契——自己找機會退出,將權力移交給自己的後人隆科多,尤其是康熙親自賦予的兵權,這樣康熙讓隆科多輔誰就輔誰,然後捧殺八爺黨。或許佟國維本人和雍正的關係不親不近,但是有自己後代隆科多的擁立護駕之功,就可以保佟家榮華富貴了。佟國維知道康熙不喜歡誰,不明確康熙要選誰,但是願意跟著康熙一起選。當然,因為有這種騎牆的行為,所以富不過三代,老頭子一輩子經營,到了隆科多就玩完了。

王掞作為廢太子的老師,康熙敬重的老臣,輔佐了一輩子太子,然後無奈太子是扶不起的阿斗。當太子徹底無望以後,王掞第一個看出來雍正將是合適的儲君,於是這個看起來萌寵迂腐的老頭果斷決絕地為他除掉了所有繼位的隱患,尤其是他不忍心殺死的鄭春華,然後自殺。雖然自己的一輩子無所作為,但是雍正上位以後,會感激他一輩子,保證自己家族後人衣食無憂。

由此可以看出,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所有的老謀深算,都是建立在對康熙的忠誠之上,越是能算出康熙要什麼的人,層次越高,最後的結局越好,而那些自作聰明的人,自己瞎算,比如什麼“八王大,大王八” 什麼民意人心,或者亂押寶,四處騎牆,都屬於不入流。

電視劇《雍正王朝》裡面的每一個角色,都是耐人尋味,這的的確確是一部百看不厭,藝術價值極高的神劇。


HannibalLecter


最為厲害的當初年羹堯了吧!


在影視劇《雍正王朝》中,年羹堯的初次登場,就給與了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覺,從這個角度來看,年羹堯的做事方式夠穩妥,說話方式也頗有心機。


年羹堯的第一次露面是在胤禛第一次去賑災現場的時候。


這個時候的年羹堯還頗為年輕,在杭州當一名參將,年羹堯知道,此次四爺和十四爺能夠來到災洪之地,必然是康熙皇帝所託,也就是說此時尚未登上帝位的胤禛是替康熙皇帝辦事的。


辦好了,就是大功一件。


此時的年羹堯若是能夠抓住這一次機會,替四爺辦好了這差事,不僅僅是那位高高在上的康熙爺高興,四爺也高興,當然了這年羹堯的好處自然也是頗多的。


所以年羹堯的出場之初,影視劇中就間接透露出了極其世故,也極其圓滑的形象。



年羹堯的出場,是影視劇中故意鋪設的一個橋段,這個橋段的作為正是為了年羹堯被胤禛看重埋下了伏筆。


因為年羹堯聰明,也願意為胤禛辦事,還能辦好事。


我們可以看一下年羹堯在出場之初和胤禛的對話:


年羹堯在胤禛一行人剛剛抵達災區的時候,便在路上請安,惹得胤禛一片年薪,還哈哈大笑的問年羹堯為何會得知自己會從這裡行走。


這番對話中極力的彰顯了年羹堯的世故和圓滑之道。


在語氣上,年羹堯一口一個主子的叫喚,一口一個奴才的叫喚,叫得胤禛夠舒心,也夠樂呵,極其彰顯了說話之道。


在回答問題上,年羹堯不僅僅回答了自己為何在這裡的緣故,還一個勁的暗示胤禛的體恤民情。


  • 主子必定從黃泛區而來

  • 主子必定微服簡從


這兩句話不算什麼有分量的官話,但是處處彰顯世故圓滑之道。



胤禛在接下來剛剛問道年羹堯在這裡當參將是否順心的時候,年羹堯再一次順著胤禛的話往上爬,說了一句讓胤禛意料不到的話:


“奴才在哪也沒有跟著主子順心呢?”


胤禛聽完哈哈大笑。


年羹堯在用這句話看似是在表示衷心,實則是想要跟隨在胤禛的身邊,因為在京為官的仕途遠遠要比在地方上做官機會多,只要有機會,年羹堯就能夠憑藉這胤禛的這顆大樹往上爬。


年羹堯此時雖然年輕,但是他說話和辦事,夠幹練也足夠圓滑。


“一句誠所願也,不敢請耳。”


讓胤禛在高興的同時,也決定了將年羹堯撈回京師的打算。


所以,年羹堯能夠在後來成為國之柱石,赫赫有名的大將軍不是沒有道理的,這個人過早的世故和圓滑為年羹堯後來的步步高昇做了鋪墊,當然也為年羹堯的死亡埋下了一定的伏筆。


於尚未是帝王的胤禛而言,年羹堯是聰明人,但是也是一個聰明過了頭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