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踮腳走路,需要糾正嗎?

碧崇輝


可能的原因有以下這些:

1、踮腳走路與神經系統處理感官刺激障礙之間的關係

a)小寶寶在學步初期無法隨意控制自己的身體,不能靈活運用自己的小腳,踮起腳尖走路可能會讓寶寶有安全感。

b)沒有經過爬行的孩子,前庭刺激、四肢本體覺及觸覺等信息缺少。站立後,過多的視空間刺激、重力等因素,使孩子不知所措,足踝及下肢不能給身體做出更好的反饋,只有以小腿肌肉快速興奮,踮腳體現---過早用學步車、過早站立及扶走的孩子偏多。c)保護型帶養(如總是給寶寶穿著襪子、開始行走前就穿鞋子)限制寶寶對自我及外界的探索認識,加上缺少重力的刺激,使其幼小、柔軟的足踝及下肢不能良好地調控軀體。

d)ASD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

2、踮腳與神經發育問題之間的聯繫

如腦部受損,使其大腦不能更好的控制遠端下肢及腳的運動,會引起小腿肌肉緊張,導致孩子行走方式的改變。同時常常伴有感知障礙:如視聽反映不靈敏

3、踮腳與軀幹及骨盆等核心區平衡能力不足之間的聯繫

跑步時,重力的作用使軀體重心向下、向前,而足踝及下肢不能協調好和軀幹間的關係。軀幹核心不足,於是調動軀幹表層肌肉,而這些肌肉更多是產生身體伸展的,它的伸展帶動骨盆的前傾,帶動小腿後側抬起,即產生了我們看到的踮腳。

4、踮腳和骨科相關疾病的聯繫

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畸形足)、跟骨及足底筋膜炎等,也會引起踮腳,導致足跟無法觸地。

其他原因:

痙攣殘存、模仿大人及部分舞蹈、鞋襪不合適、鞋子過於防滑

如果寶寶出現以下情況,請及時去醫院或機構檢查:

1. 一整天都是踮著腳走路,很少或者幾乎看不到放下來;

2. 睡覺或放鬆狀態下,腳尖仍然向前緊繃;

3. 需要用勁才能拉伸跟腱和小腿肌肉,孩子會有不適感;

4.伴有發育遲緩和視聽反應不靈敏;

5. 有腦損傷的病史以及其它肌張力高的症狀;

6、有足部畸形、足部疼痛;

7.長期存在不消退,超過兩歲;

8.有其他疾病伴隨各種感知覺紊亂;


兒科醫生鮑秀蘭


如果寶寶在學步完成後,偶爾出現踮著腳尖走路,是正常的。這可能是因為寶寶學會走路後想要學習更高級的技巧,比如小跑、跳等。如果寶寶從學站到學走期間一直踮著腳,那就要特別警惕,這可能表示寶寶的曲肌張力高(腦癱的表現之一),最好帶他去醫院檢查。還有極少數寶寶因為過早使用學步車,導致學步階段踮腳走路,但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太久,寶寶不再使用學步車後的一週左右,就不再踮腳走路。正常寶寶學走路時,都是雙腳平穩著地。


智欽孕嬰平臺


作為兒科醫生,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歲左右寶寶學走路出現踮腳走路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是生長髮育過程當中必經階段。

因為這個時候的寶寶剛學走路,就像小鴨子一樣,重心不穩,身體是向前傾的,小腿的肌肉也比較緊張,身體的協調度不夠,對不同的地面還沒適應,缺乏觸地感,從而產生了踮腳尖這種走路方式。


加上寶寶的腳腳對不同材質的接觸還不能很好適應,可能就會想要減少腳和地面接觸的面積,就會出現所踮腳走。

隨著寶寶慢慢學會走路技能、腿部肌肉逐漸健壯,踮腳走路的情況就能慢慢消失。對於大多數小朋友來說,隨著生長髮育,腳尖踮地走路會逐漸消失。

但 如果寶寶長期足尖著地不消退,並且大運動發育落後,或者有一些其他的異常姿勢,要謹防存在一定程度的腦腦發育異常或者足部疾病,要及時找醫生面診。

若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請點贊轉發給更多的朋友,如有問題請關注後留言。


兒科醫生雨滴


首先要看這個孩子的年齡,墊腳尖又叫尖足,尖足分為兩點。第一點是生理性尖足,對於1歲之前的兒童來說,孩子踮腳走路是因為他們走路不穩,需要墊腳尖學會走路,慢慢通過生長的發育,各項能力提高上來時,尖足的行為會消失。第二點,病理性尖足,1歲以後還會存在墊腳尖走路,就說明孩子現在有異常姿勢,孩子的大運動發育有遲緩,通常是下肢的肌張力過高所導致的,所以對於1歲以後的孩子而言,還有墊腳尖走路的行為就要去正規機構做相應的評估和訓練了。


昕悅飛揚


對於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來說,墊著腳尖走路是正常的哦,因為寶寶缺乏安全感,所以會用腳趾頭去抓地,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非常喜歡墊著腳走路了。還有就是跟孩子坐學步車有關係,坐學步車會讓寶寶的重心往前,也會導致寶寶用腳尖走路。


當然了,有部分的寶寶是由於腿部發育不好,影響走路行為,輕度的可以通過肌肉訓練來矯正,而如果發現有非常明顯的異常那麼就需要及時帶寶寶去看醫生了哦!

我是Carina玥,歡迎各位在下方發表寶貴的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