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時,大臣為何力推朱祁鈺登基,而沒有擁立朱見深


歷史上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的一場空前的大慘敗,此戰之後,明王朝從戰略上的攻勢被迫變成了守勢,皇帝直接被俘虜更是嚴重的打擊了明朝上下的軍心和士氣。電視劇《大明風華》時下正在熱播,電視劇中很多人都對土木堡之變時,太后孫若微、于謙力推朱祁鈺為皇帝,沒有擁立太子朱見深感到疑惑。

土木堡之變時,大臣為何力推朱祁鈺登基,而沒有擁立朱見深

其實從歷史角度出發來說,擁立皇帝真的是不是于謙一個人就能說了算的事情,就算現在看來,當時擁立朱祁鈺為皇帝即使迫不得已,也是最正確的一項決定。明史記載:也先大入寇,王振挾帝親征。謙與尚書鄺埜極諫,不聽。野從治兵,留謙理部事。及駕陷土木,京師大震,眾莫知所為。

土木堡之變時,大臣為何力推朱祁鈺登基,而沒有擁立朱見深

土木堡之變前,利慾薰心的太監王振一力攛掇皇帝御駕親征,年輕的皇帝也急於求成,一心做著青史留美名的美夢。其他的大臣也是各打各的如意算盤,想著跟皇帝出去武裝遊行一圈,回來就能加官進爵。而這場戰役徹底葬送了曾經跟隨朱棣南征北討的五十萬主力精銳部隊和無數的文臣武將。

土木堡之變時,大臣為何力推朱祁鈺登基,而沒有擁立朱見深

而翰林院侍講徐埕(字有貞)在大軍出征之前,曾經告訴過身邊的親朋好友,"夜觀天象,此戰必敗"並把妻子到了南京躲避災禍。土木堡之變戰敗的消息傳回紫禁城,而這個事前諸葛亮的占卜預測結果,一下子讓徐埕變的炙手可熱起來。

而興奮過頭的徐埕也看出了大多數的心思緊接著就發出了:"朝廷氣數已盡,建議遷都南京"的口號。史書記載:侍講徐 (有貞) 言"驗之星象, 稽之歷數, 天命已去, 惟南遷可以紓難。一時間,讓本來就愁雲慘淡、毫無鬥志的大臣們有了理論依據,大遷都逃難的想法在甚囂塵上。

土木堡之變時,大臣為何力推朱祁鈺登基,而沒有擁立朱見深

事實上,看出此次出師不利的,還有于謙和兵部尚書鄺埜。鄺埜在勸阻無效後選擇與明英宗一起出徵,于謙留守北京代理兵部尚書之職,也就為他後面的力挽狂瀾留下了餘地。鄺埜隨皇帝出征後,力請皇帝回朝。太監王振多次訓斥他,"腐儒安之兵事"。並讓他與戶部尚書王佐一同隨皇帝大營出行,明軍戰敗,鄺埜被殺,時年六十五歲。

土木堡之變時,大臣為何力推朱祁鈺登基,而沒有擁立朱見深

當時由於明英宗在出徵時帶走了三大營全部的精銳部隊和先進武器,土木堡之變後全部喪失殆盡,京城留守的部隊不足十萬,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殘,正面對抗時朝廷幾乎沒有還手之力。而也先帶著大勝的餘威正在進軍京師的路上,人人都知道大明王朝覆滅在即,京師九門晝閉, 市民驚恐。加上明英宗被俘虜的消息被一個叫"梁貴"的錦衣衛帶了回來,更是增加了這種恐懼。

土木堡之變時,大臣為何力推朱祁鈺登基,而沒有擁立朱見深

就在在大明朝最危急、最危險的時刻,皇太后讓郕王監國。作為利益交換,以及保證日後明英宗能夠順利回來,就算回來也能保證英宗的兒子能夠即位,而自己也能繼續掌握更多的權利。太后命令立英宗的兒子,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為皇太子。明史卷十本紀第十寫到"已醜,皇太后命郕王監國。已巳皇太后命立皇子朱見深為皇太子"。接連兩道命令,寥寥幾筆,不知道隱藏了多少圍繞帝國皇位繼承的明爭暗鬥。相比之下,電視劇裡胡善祥各種撒潑打滾,非要立自己的孫子為皇太子。也太小看朝堂眾臣和孫太后的手段了。

土木堡之變時,大臣為何力推朱祁鈺登基,而沒有擁立朱見深

被立為皇太子朱見深當時只有兩歲。按明朝的繼承法,他確實擁有絕對繼承權。但是,國家的命運總不能由一個嬰兒來拯救吧?如果真的由兩歲的娃娃太子登基,絕對不會起到安定民心的作用,更有可能陷入更大的內亂當中。相對於當時的危局來說,國家起碼需要一個有主見,能辨別是非的成年男子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

電視劇《大明風華》裡曾多次出現過"監國"這個職務,太后孫若微讓朱祁鈺監國,首先看中的是他的是皇室後裔,有繼承皇位的資格,是個成年人,在同輩中也屬於佼佼者。同時也具備了領導國家,治理國家的才能。而歷史也證明了這個決定是正確的。

土木堡之變時,大臣為何力推朱祁鈺登基,而沒有擁立朱見深

明史記載:初,大臣憂國無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請皇太后立郕王。王驚謝至再。也就是說,國家沒有了最高領導人,而敵人正在進軍的路上,由群臣擁戴當時正在監國的郕王,也經過了太后允許,才登上帝位的,可以說是授命於危難之中。謙揚言曰:"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王乃受命。於謙說,我們做大臣的是心憂國家,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擁戴您。於是郕王即位,也就是明代宗。

土木堡之變時,大臣為何力推朱祁鈺登基,而沒有擁立朱見深

明代宗上位後立刻重用了于謙,于謙在朝堂上也對徐埕的逃跑言論於以痛斥:謙厲聲曰:"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建議南遷都城的,可以直接斬殺。你們看不到北宋的往南邊逃的悲慘下場了嗎?一下子鎮住了所有人。

土木堡之變時,大臣為何力推朱祁鈺登基,而沒有擁立朱見深

皇帝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開始組織抵抗。于謙等人開始招募民兵,並從河南、山東、長江以南等地調動了大量軍隊入衛,佈置於京城,同時將南方庫存的兵器北調,為了爭取時間而加緊製造軍械,甚至還派人到土木堡舊戰場收集了數十萬件遺棄的冷兵器與火器。同時,增兵宣府、大同、居庸關、紫荊關等地, 加強了北京外圍地區的防務。最後因為于謙指揮得當,軍民上下同仇敵愾,最終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下一篇分析具體北京保衛戰的情況。

土木堡之變時,大臣為何力推朱祁鈺登基,而沒有擁立朱見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