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礦藏都大量開採用了,每年都可能有上萬億噸,地球變輕了,能否靠近太陽?

冬日暖陽22711812


首先每年人類開採利用的礦藏遠沒有萬億噸之多;其次礦藏利用後,絕大部分質量仍舊留在地球(也就是說地球質量沒有什麼變化)。


我們也煤炭資源為例,上世紀八十年代召開的世界能源大會給出了煤炭的地質儲量是14.3萬億噸。由於人類每年消耗的礦藏資源中,煤炭佔有相當分量,因此可以知道,每年消耗的總礦藏資源絕對達不到萬億噸,否則就算是按照地質儲量,煤炭也撐不過三十年。


再說資源在使用後對地球質量的影響。其實這個很簡單,對於這些普通的化學反應,質量守恆定律是很容易得到驗證的,也就是資源再使用後,轉化成的各類物質幾乎全部都會留在地球上,只能說地球看上去正在被掏空,但實際上體重並沒有減輕。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賽先生科普


地球上的礦藏都大量開採用了,每年都可能有上萬億噸,地球變輕了,並不能靠近太陽!

首先要糾正題主,世界上消耗量最大、開採量最大的煤炭,其總儲量也不到10萬億噸。而世界石油的探明總儲量只有1.5萬億桶,約合為2143億噸。因此,即使將地球上所有的資源都算上也不可能每年開採上萬億噸礦藏。否則,地球的能源早就被開採完了。

其次,就我們可以計算一下,地球的質量為5.965*10^24千克,即5.965*10^21噸。即為:5.965*10^8倍的煤炭總儲量。即,即使地球人即使每年都能將地球上所有的煤都開採完,也僅僅才相當於地球質量的5.965億分之一。而這樣小的質量變化根據,萬有引力公式

F=G*M*m/(R*R),式中F為太陽對地球的萬有引力,G為萬有引力常量,M為太陽質量、m為地球質量,R為地球距離太陽的距離。可見如果僅僅是地球質量m減小5.965億分之一,地球與太陽的萬有引力也僅僅減小5.965億分之一,地球當然無法靠近太陽!


地震博士


人類開採地球上的礦藏並不會造成地球質量減少,因為石油和各種礦藏最後生成的物質仍然位於地球上


地球的石油和天然氣還有煤炭等資源被人類開採使用後剩下的廢料和生成的氣體依然存在於地球,人類現在主要還是以化學能源為主,而化學變化前後質量並不會發生改變,但核電站的運行與核武器是的爆炸卻時會帶走地球的質量,核反應最顯著的一點就是“超高”的質能轉化率。

原子彈和氫彈在爆炸期間都會將一部分核材料完全轉化成能量消散在宇宙中,這些變成能量的核材料無形中帶走了地球的質量,但核彈的質能轉化率都在0.1%到0.7%之間,所以最後損失的質量也只有幾公斤左右。



地球質量流失最厲害的地方其實是散逸層,位於地球最外圍的散逸層每年損失9.6萬噸的地球大氣,但地球每年都會因為小行星撞擊而“增重”10萬噸,兩相對比下地球還胖了點。

地球的總質量是60萬億億噸,每年損失的幾萬的質量對地球來說根本沒什麼影響,地球軌道不會因為這幾萬噸而產生顯著變化,而且地球繞太陽的軌道其實只和太陽的質量有關,因此地球質量不論是增加還是減小都沒什麼影響,並不會因為質量改變而靠近太陽。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自然是不會,人類確實是在大量的採礦,但這些礦產並不是消失了,舉個例子好了,現代人類的經濟發展,離不開石油的幫助。

但石油開採出來之後,可以提煉成很多的東西,例如塑料,燃料,蠟燭,化妝品,瀝青等,這些東西不管如何使用,它們始終都還在地球上。

比如石油經過提煉之後,可以製作成汽車的汽油,這些汽油燃燒之後,會產生一些氣體,例如說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

這些氣體不可能跑到太空當中去,他們仍然留下大氣層內,然後在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再轉化成其他的物質,所以這個過程當中,物質的量並沒有增加或減少,只是轉化成了不同的狀態而已。

其次除了石油之外,還有一些金屬礦產,金屬礦產一般分佈在岩石當中,它們被開採出來之後,道理也是一樣的,它們被製作成一些金屬製品,應用於我們平常的生活當中。

除非說這些金屬製品能夠離開地球,例如說宇宙飛船,人造衛星等,這樣的話地球的質量確實變少了,但變少的量也太少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最後還有一點,理論上來說地球只會離太陽越來越遠,因為太陽的質量無時無刻都在減少,而質量減少就意味著引力的下降。

所以在可想而知的未來,地球會被推離到更遠的軌道,但太陽的質量雖然減少了,它的體積會越來越大,但這個時候也基本代表著太陽即將走向死亡。

當太陽死亡的時候,人類唯一的選擇就是離開,或者如果科技發達的話,流浪地球也可以嘗試一下.......


種植恆星


題目中說的數據應該不太準確,每年上萬億噸的礦藏開採按照常識性來說不可能。

地球上每年資源的開採例如石油、煤炭等這些都是消耗的,其他的金屬礦石等就是給它們提煉出來變變形而已,幾乎都作用在地球上的人類建築、日常生活中所需,但都未曾逃離地球表面,主要就是給它們換一個位置而已。

而石油、煤炭等它們的使用最終都會變成氣體例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逃逸到大氣中,但歸根結底都沒有逃離地球到外太空。真正逃離到地球的就是那些人造的探測器,例如上個世紀發射的旅行者號姐妹、往月球上、水星、金星、木星、土星等天體上發射的探測器都會使地球質量減小,但相對來說微不足道。


地球上每天都會有大量的隕石墜落,我們沒有看見是因為它們比較小直接在大氣中燃燒殆盡,但是最終都變成地球的質量了。

再來說第二個問題,地球質量的變化並不會影響地球公轉軌道

直接拿公示去計算一下,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GMm/r^2=mv^2/r,其中G代表引力常數、M代表太陽質量、m代表地球質量,從公式中可以看到m直接被約掉了,最終的r=GM/v^2,只與地球的公轉線速度和太陽的質量有關。

所以只有太陽的質量變化才會引起地球距離太陽越來越遠,而事實上太陽因核聚變質量是在變小的,將近50億年的發光發熱太陽的質量減少2%左右。


無論是地球因大氣上層損失的質量,或者天外來客給地球帶來的質量,對於地球的影響幾乎都是忽略不計的,被四捨五入掉的存在同時地球也並不會因質量變大變小而改變公轉軌道。



科學黑洞


人類有一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太把自己當回事,總是用自己想象過感知到的東西去衡量一些未知的事物,而事實上,宇宙的浩瀚遠不是我們能想象的。

不要說宇宙了,就連地球本身我們都很難直觀地去理解。比如說地球的質量高達5.965*10^21噸,如此數據我們甚至都想象不到是什麼概念,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人類哦地面開採礦藏達上萬億噸,這個數據看上去很大,但與地球的質量相比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而且,有一點很多人會忽略掉。人類開採上萬億噸的礦藏,但實際上這些礦藏仍舊存在於地球上,只不過存在方式和狀態發生了變化而已,所以並不是說開採的礦藏全部沒有了,以各種形式在大氣中存在,而大氣也是地球的一部分!

還有一個最直觀的例子,就是太陽本身,在過去的幾十億年裡,太陽的質量只減少了2%而已,能夠想象這個過程有多麼漫長!所以,雖然人類科技已經很發達了,但人類活動對於地球本身的影響並不是很大(除了環境),認為人類開採礦藏就能讓地球質量減少,進而靠近太陽,這種想法太天真了!


宇宙探索


不會的。雖然地球上的礦藏被大量開採出來,但利用礦藏製造出來的東西或者燃燒(比如部分石油、煤炭和天然氣)之後所排放出的氣體仍然在地球上,只是改變了一種形式而已,質量始終是守恆的。

不過,那些被髮射到太空中不會返回地球的探測器確實會帶走地球的一部分質量,但這部分質量與地球總質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事實上,地球質量的損失更多的是來自於大氣層中的氫氣和氦氣擺脫地球引力逃脫到太空中。此外,地球上的放射性元素的衰變也會向太空中輻射出各種粒子,導致地球質量減少。另一方面,每天還會有大量的太空塵埃會被地球引力吸引到地球上,給地球增加質量。總的來說,地球的質量之和確實在減少,但減少部分的質量與總質量相比可以忽略不計。

而由於太陽的質量遠高於地球,根據圓周運動的規律:

地球環繞太陽運動的軌道半徑與地球的質量無關,只取決於太陽的質量。因此,儘管地球的質量變小了,它也不會靠近或者遠離太陽。


火星一號


地球上礦藏被開採應用上萬億噸,但還是屬於羊毛出在羊身上,也用在羊身上。除了少數金屬等礦藏造成飛船發射出地球了,其他的礦物的開採,又建造成了汽車,工廠和房子,對地球的質量影響不大。另外萬有引力是和質量有關的,地球變輕了,只會稍微遠離太陽。

其實,地球質量一直在變化,但不是礦藏開採造成的,這些開採的礦物質都又轉化成地球上的建築,機器和產品,整體變化不大。地球外部大氣層由於太陽風的影響,每年地球大氣損失為幾萬噸,相比外來的隕石等增加的微弱質量,整體來看地球在變輕。但這個質量的減少變化相對地球巨大的總質量來講,可以基本忽略不計。

地球質量在變化,太陽同時也質量也在變化,太陽每天燃燒50萬億噸的氫,轉化為能量,但這個消耗對於太陽總質量來講也是忽略不計,太陽內部的氫還夠燃燒上幾十億年。在過去的數十億年內,太陽的質量減少了2%,這個質量變化使得太陽對地球的引力稍有變化,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也稍稍遠離。

歡迎評論,關注量子實驗室。


量子實驗室


這個您就過於擔心了,不會靠近太陽的,因為地球的質量變化量實在是太微弱、太小了,可以忽略不計,無論是地球引力束縛過來的天體撞擊,還是太陽的光熱輻射,還是大氣層氣體分子的少量逃逸,還是太陽風剝離出去的大氣層分子,還是人類發射出去的旅行者一號、二號,先驅者十號、十一號等等。

人類的這些影響,以及外部自然因素的影響,對於地球總體質量變化的影響極為的微弱,不用擔心,因為這一切都處在動態的平衡之中。

我們開採出來的礦物,石油也好,天然氣也罷,我們並沒有拉去月球上用,也沒有跑到火星上用,所以,既然我們與它們都在地球上了,依然是地球的一部分,自始至終。

乍一看到這個問題,忽然想起了之前遇到的類似的問題,比方說,“人類不斷髮射探測器,會不會導致地球質量變輕”,會的,但是偶爾一個小天體撞上了地球,即使它在大氣層中被摩擦殆盡了,它還是成為了地球的一部分,這不就有了補充了嗎?而且還是加倍補償啊,哈哈。

我們呼出去的氣體不會逃逸,地球的引力束縛作用不是“小兒科”,點燃一張紙,無論是紙的灰燼還是散發出去的煙,都是曾經作為紙的一部分,依然存在於地球上,只是換了個表現形式罷了。


科學船塢


很多人說質量守恆定律,或者能量守恆來顯擺自己學識淵博。實在是搞笑。



第一,單論地球這個球體而言,因為礦藏的開採燃燒,確實是會變輕。能量守恆定律只能說到能量,燃燒產生的熱能和各種氣體已經離開這個球體。能量是守恆的,但是固體物質是不守恆,留下的礦渣才在這個球體上。

第二,就題目提出的範圍來說,就算能量守恆。把範圍擴大到大氣層以內都算做地球質量,也一樣會減輕。產生的熱能和重氣體,必然會促使輕氣體逃逸。比如氫氣氦氣的逃逸。



不過就太陽系而言。地球具體是在加重還是在減輕。暫無數據能夠證明。地球得失主要來自於兩點。得:第一,太陽輻射,第二,大氣塵埃,以及,失:第一,地球輻射,第二,大氣逃逸。這兩點是否平衡。科學家尚無精準數據。所以,那些顯擺能量守恆的,別顯擺了。你們的思維一樣狹隘,不要五十步笑百步。

我所知的也有限只是客觀分析一下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