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孩子憤怒時,出現打罵媽媽的現象,媽媽應該怎樣做表示界限感?

擁抱陽光accept


情緒每個人都會有,從出生大約6周時,就開始喲了快樂,4-6個月時有了生氣,5-8個月時會悲傷,6-12個月時,會有恐懼。這四種情緒也被認為是初級情緒。隨著人不斷長大,初級情緒慢慢會衍生一些新的情緒,讓情緒變得更加豐富,而憤怒就是由生氣演變而來的。

面對孩子的情緒,父母應該怎麼辦?

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會憤怒,通常是會因為什麼事情沒有達到他的心意或者要求,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又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於是情緒便爆發,這時,他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包容。如果孩子的情緒在此時能夠被接納,他會更容易平靜下來。

如何接納孩子呢?

因為孩子正在打罵媽媽,這種行為應該是被禁止的,打、罵人這種方式本來就不對,媽媽可以先對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因為......很憤怒,你覺得沒有達到你想要的,我可以理解,換做是媽媽的話,媽媽也會生氣。但你不能打、罵人,這讓人很傷心,會傷害我的感情,如果你停止打罵,我可以陪在你身邊;如果你還打、罵人的話,那我只有先離開了,等你冷靜下來,再和你聊”。

當孩子打罵父母的時候,一定要制止,但要注意方式,不能強行逼迫,而是溫和又堅定地告訴他:我不允許你這樣來傷害我,即便是你的媽媽。

告訴孩子發洩情緒的方法

當孩子不打罵人的時候,告訴他那些方式可以發洩情緒,比如大聲喊出來“我真的很生氣”,“我太傷心了”,“我實在不想看到你”,“我想一個人呆一會”等,平常多教孩子一些情緒表達的詞彙,讓孩子在有情緒的時候能準確地表達出來,內心的感受被說出來後,也就能得到釋放,會舒服很多。

或者告訴孩子,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一個人到房間哭,陽臺哭,都是可以的。

平靜下來的溝通

孩子在鬧的過程中,大多會需要媽媽陪在他身邊的,當孩子鬧完了之後,情緒冷靜了下來,媽媽給他倒一杯水讓孩子喝,用紙巾把眼淚擦乾,接著開始跟孩子聊。

先將事情脈絡梳理清楚,瞭解孩子背後發脾氣的原因,接著,媽媽說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比如不給孩子買玩具:告訴孩子,媽媽為什麼今天不願給你買,是因為我們每個月只能花100塊錢在玩具上,而這個玩具要200多,超出了家庭的預算。超過家庭預算,那家裡需要買其他的東西時,可能就會錢不夠。

給出自己的建議,你如果實在想要這個東西,可以把這兩個月的錢存起來,不要買其他的任何玩具,等錢存夠了,下次就來買。

再次提醒孩子,再生氣也不能打罵人,這不僅對別人不尊重,也會讓別人的心很受傷,包括媽媽。

媽媽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孩子會打罵人,通常都是從身邊的人那裡學來的,大多數孩子的這種行為都是來自於家庭的影響,極少部分也有來自學校或者身邊其他一些小朋友。家庭中有人這樣做的,要馬上改,從別人那學來的,要明確告訴孩子,這是不好的行為,希望他不要學。

兩男孩媽,願盡所有心力,與孩子一起成長。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感觸,或者有用,歡迎評論、關注或點贊,感謝!

樂歡爸媽


看到這個問題,首先我想說,不管什麼原因,孩子打媽媽,這種行為一定是要被禁止的,但是我們要採取恰當的方式方法。

前段時間看了一期《超級育兒師》,8歲小男孩李默睿給我的印象很深。

李默睿是一個情緒化非常嚴重的孩子,他狂躁、暴怒、不講道理。尤其是對待媽媽,不但蠻橫,而且還暴力。

蘭海老師發現李默睿媽媽的胳膊上有一大片淤青,一問才知道是兒子發脾氣的時候咬的。

蘭海老師靜靜地觀察著李默睿家的日常。

李默睿很依賴媽媽,做什麼事都要媽媽陪著他,媽媽要上廁所,他都要跟著,為此爸爸批評了他。被爸爸批評的李默睿很委屈,不過他顯然是想控制自己的情緒,紅著眼圈,喘著粗氣。

這時候,媽媽出來了,看到委屈的孩子,爸爸媽媽都開始安慰李默睿。兩個人一個說沒事,另一個說沒關係。媽媽還叫李默睿去寫作業,這時候李默睿的情緒徹底爆發了,開始大哭大叫,拖著媽媽進了房間,並且開始踢打媽媽。在媽媽招架不住的時候喊爸爸,爸爸過來把李默睿連拉帶拽的拖進了客廳,兩個人的衝突變成了三個人的衝突。

經過一段時間媽媽的安慰,李默睿的情緒趨於穩定,開始玩遊戲。接下來李默睿又和媽媽因為玩遊戲的時間玩起了拉鋸戰。

媽媽:再玩五分鐘。

兒子:二十五分鐘。

媽媽:二十五分鐘太多了,十分鐘差不多!

兒子:不,二十五分鐘。

從李默睿家的這些衝突可以看出他們的家庭存在幾個問題。

1、父母不接納孩子的情緒。

李默睿在被爸爸批評後,爸爸媽媽看似在安慰孩子,但是一個人說沒關係,另一個人說沒事的,顯然都沒有接納李默睿的情緒。

2、父親在家庭關係中的缺失

從蘭海老師進入李默睿的家中開始觀察,爸爸的手機就沒有離手,不是玩遊戲就是看視頻,爸爸兩次出現在李默睿和媽媽中間都是因為媽媽招架不住的時候,用以暴制暴的方法粗暴的制止李默睿的做法。

3、在李默睿情緒爆發的時候,媽媽沒有指出孩子的錯誤,而是一味的安慰他

很顯然,這樣的問題對李默睿的情緒控制沒有一點作用,只會讓李默睿的情緒越來越壞。

那孩子出現了這種憤怒的情況,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1、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會憤怒,通常是因為某件事情沒有達到他的心意或者要求,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又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於是情緒便爆發,這時,他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包容。如果孩子的的情緒在此時能夠被接納,它會更容易平靜下來。

2、家庭中要有明確的規則,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首先,讓孩子知道打罵人是不對的,這個人不管是誰,即便是媽媽也是不對的。

第二,當孩子情緒激動無法控制,已經開始打罵父母的時候,一定要制止,但要注意方式,不能強行逼迫,而是溫和又堅定地告訴他:我不允許你這樣來傷害我,即便是你的媽媽。媽媽可以先跟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因為沒有得到你想要的,所以很憤怒,我可以理解。換做是媽媽的話,媽媽也會生氣,但你不能打、罵人,這樣做讓人很傷心。如果你停止打罵,我可以陪在你身邊,如果你還打、罵人的話,那我只有先離開了,等你冷靜下來,媽媽再和你談。

3、等孩子平靜下來再溝通

當孩子鬧完以後,情緒冷靜下來,父母一定要和孩子進行溫和的談話,先將事情的原委梳理清楚,理解孩子背後發脾氣的原因,然後,父母說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給出自己的建議,和孩子打成共識。

談話結束的時候一定要再次提醒孩子,再生氣也不能打罵人,這不僅對別人不尊重,也會讓別人的心很受傷。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像前面李默睿的情緒,就來自於爸爸在教育孩子中的缺失,還有媽媽對孩子的溺愛。不管怎麼鬧最終的勝利者肯定都是李默睿自己,自己的不滿情緒都能通過這種方法得到解決,最終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情緒化越來越嚴重。


呂小愉


有一天我家老二的玩具槍找不到了,“媽,我的槍呢!怎麼找不到了?”“你的槍,我怎麼知道在那兒啊!”“我的槍找不到了,就怪你,不給我收好。”不高興的噘著嘴。我一看他快哭鬧了,我立刻把我早已準備好的硬紙板偷偷的放進我的衣服裡,剛好把肚子蓋住,“你的東西你不好好保存,找不到了,到怨氣我來了,老師沒教育你自己的東西自己收自己管嗎?”“啊!……就要我的槍,就怨你,就怨你。”連哭帶鬧的往我肚子上打開了,“哎呀!好疼啊”“你也知道疼啊!你打過我多少次了,那次我不疼啊!你好好想想吧!”然後我就走開了。過了一會兒,他主動走到我跟前認錯,“媽媽,我錯了,以後我不打你了,誰都不打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東西,自己收自己管。你能原諒我嗎?媽媽。”“能,知錯就改,就是好孩子,希望你能說到做到。只要你努力 ,媽媽依然相信你愛你。”我把他摟在了懷裡,第一次聽到孩子說出這樣的禪悔話。“媽媽,你的肚子摸著也不硬啊!為什麼那會兒我打你 我那麼疼呢?”“你犯了錯,用的力氣太大,當然疼了,要不你打一下桌子再試試?”我偷偷的笑了。後來他也改正錯誤了。


陽光面對未來


我是一個四歲女兒的爸爸,我的女兒昨天晚上就因為看手機而出現哭鬧並且動手打人的情況!我們家約定小孩每天可以看手機30分鐘,可昨天晚上按照規定時間應該關機了,她就是不肯!我好說歹說都不管用,於是便拿走了手機!

這個時候她就開始哭鬧,嘴裡還嘟囔著不給我看,我不愛爸爸了!當時臥室就我們兩個人,我採用的是冷處理,不生氣不發怒!她見我不理她,語言威脅沒用,於是便越哭越厲害,有點抽泣的感覺,並且用枕頭打我!

十幾分鍾後,哭聲小了很多,我說了一句過來爸爸抱抱!她撲倒我的懷裡又開始抽泣!感覺受到了很大的委屈一樣!我一邊輕輕拍打她的後背,一邊輕聲說到,想看手機卻看不了很難受對嗎?爸爸知道了,你明天還可以看呢!但是你要向我道歉,因為你拿枕頭打了爸爸!她小聲說了一句對不起,過了一會居然睡著了!

小孩子其實表達情緒很直接,高興了笑,難受了哭,生氣了可能會動手打人!認可和接納他們的情緒,但是如果傷害到了其他人,該道歉就道歉,該受懲罰就受懲罰!


小乖乖奶爸


幾乎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因為憤怒打媽媽。

所以一發現孩子打大家長這個“苗頭”,第一時間就要嚴厲制止。

我的女兒在3歲時候,會打姥姥。

一開始老人家心疼孩子,就得過且過無所謂,說小孩也打不疼。

我告訴她:孩子打人這個習慣是不對的。需要嚴厲制止。

可是姥姥總不忍心,導致女兒越來越囂張,最後發展為,揪姥姥的頭髮。被我看見了。

我立刻跑過去揪住了女兒的頭髮,嚴厲地讓她鬆手。

女兒覺得疼了,才鬆手,委屈的大哭起來。

從此每次女兒打姥姥我就要求姥姥一定要打回去。

揪頭髮,揪回去。

打哪裡就反打回去。

我告訴姥姥,不要心軟,要狠心,一定要打回去,讓她知道疼。

對的,這件事上我就是這麼粗暴野蠻。

安撫孩子情緒、弄清楚孩子為什麼發脾氣的確實很重要。

但這些事都要在我打回去後再做。

等女兒情緒平靜下來,我和女兒好好的溝通一次告訴她:我能理解她的憤怒,我們每個人都會生氣憤怒,但把憤怒的情緒發洩到別人身上是不對的。

如果憤怒我們可以打枕頭,打被子。

這樣傷不了自己也傷不了別人。

同時和孩子一起看相關的書。學習如何更好的控制我們的情緒。

比如:情緒小怪獸、菲菲生氣了。

這樣軟硬結合,療效特別快,女兒很快不會隨便打人了。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大人遇到事情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也不能隨便使用暴力打孩子。

只有大人首先要做好榜樣,孩子才能心服口服,遵循規則。


菡菡媽媽育兒


前幾天在遊樂場看到一個差不多兩歲的孩子,在玩沙子時一直將沙子扔得滿地都是,媽媽過來阻止,想要把孩子抱走,此時孩子卻一直踢打媽媽,要拿手拍打媽媽的臉,而媽媽則一臉的生無可戀,不知道該拿孩子如何是好。

這時我不由想到我兒子從一歲半開始,就出現了抓奶奶頭髮的現象,之後好了一段時間,兩歲多又開始了打人現象。現在每當我阻止他做一件事,他就會有些暴躁,有時甚至會動手打我,這讓我覺得匪夷所思!

要知道,我是他的媽媽,他作為孩子怎麼能動手打媽媽。這讓我不禁想到界限感,這麼小的孩子,該如何培養他的界限感,讓他知道長輩就是長輩,是不能動手的。

我們知道,不只是孩子和長輩之間,孩子與孩子之間,孩子與這個世界都存在一定的界限。如果人人都逾越界限,那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會紊亂,人與人之間沒有距離、規矩可言。界限感到底有多重要呢?

1. 家庭和諧離不開界限感

我們知道,很多家庭都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婆婆嫌兒媳婦起床晚,家務做得不好等;媳婦嫌婆婆多管閒事,總是向著自己兒子;公公對兒媳婦的教育方式不滿,總是出手干涉。可以說,一個家庭因為缺乏了界限感,家庭成員之間互相擺不正自己的位置,彼此干涉,整個家庭充滿了不和諧因素。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公公婆婆與兒子媳婦之間互不干涉,大家如果需要住一起,應該分工合作,遇到問題要一起有商有量。關於孩子的教育,應儘量主要聽從媽媽的意見,其他人可以提供參考意見,而不應強制干涉。

2.獨立成長離不開界限感

我們中國的父母經常喜歡大包大攬,替孩子做很多事情,同時也過多地干涉了孩子的自主和自由。比如,很多父母不僅管著孩子吃什麼、穿什麼,甚至孩子報什麼興趣班,和誰做朋友,長大了報哪所學校,學習什麼專業,將來在哪裡工作等等一系列事情,家長都要干涉,這就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缺乏界限感導致的。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培養孩子獨立,學會放手,尊重孩子的選擇,生活才能避免衝突,孩子才能真正長大,去做他想做的事。

案例中,一個兩歲的孩子竟在憤怒時打媽媽,這讓媽媽不禁想到要給孩子樹立界限感,讓他明白有些事是不可以做的,有些人是不能隨意侵犯的。那麼,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界限感呢?

1.少寵愛,多引導

很多人說我們現在進入了全民富二代的時代,說的是無論我們的實際經濟狀況如何,家長都會盡量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這就很容易迷失方向。

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不是無條件地滿足孩子,而是引導孩子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成為一個適應社會並對社會有用的人。如果我們不能清楚這一點,一味去寵愛孩子,只能讓孩子永遠長不大,永遠認不清楚自己和自己所處的世界,不利於他人格的形成,也不利於他在社會上立足。

2. 賞罰分明才能讓孩子樹立正確是非觀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寄宿制學校,甚至還有一些管教學校,有的父母由於自身工作繁忙,不願意在教育孩子身上費神,於是把孩子送到這些寄宿學校,甚至送到專門的管教學校,這無疑是掩耳盜鈴。要知道,這世上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穫,為人父母亦是如此。

如果實在不知道怎麼教育才好,就把握一個原則“對有賞,錯有罰,賞罰分明”,只要把握好這個原則,就能培養孩子基本的是非觀,讓孩子不要走彎路。接著就是如何賞和如何罰的問題,賞不能是一味的物質獎勵,罰絕對不能是體罰,體罰只會加重孩子的恐懼。只有一切來自愛的賞和罰,才能讓孩子甘心接受。

所以,對於一些年幼的孩子,如果出現了逾越界限的事情,父母可生氣地告訴他不可以,並告訴他你打的媽媽很疼,你需要向媽媽道歉,然後讓孩子給揉揉,也可以做一些賞罰貼,孩子做錯了就給他貼一個,然後告訴他攢夠了五個,下次出去媽媽就不給買玩具了或者不讓你吃奶片了等,總之要讓他切實感受到自己做錯事帶來的後果就好。

我是幼教咖,幼兒園園長、早教師,傳播更好育兒乾貨。歡迎關注,私信溝通,您的點贊、轉發,是對我最好的認可。


幼教咖


我的兒子剛剛一歲零一個月,就已經出現過題目當中所描述的情況:不高興的時候,舉起小手打人。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喂他吃飯,可能是喂慢了,他張大嘴巴開始哭,舉起手衝著我臉啪的就打了一下。

別看那麼小的小孩,手也不大,但沒有輕重,我的臉頓時就挺有感覺的。

我當時是真的挺不高興的。

有人可能說孩子小,不懂事兒。但我不這麼認為:現在的孩子,普遍比我們那個時候開竅太早了。

越早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對還是錯,有利於他們的性格養成。否則,就是在嬌慣他們,縱容他們,他們的脾氣會越來越大,越往後越不好管。

所以我當時做了4件事情:

1.我沉下臉,表情和眼神都很嚴肅。

哪怕是剛一歲的孩子,也是會看臉的。你的情緒變化他能很清楚的感知到。

當時我兒子原本在鬧騰,看到我的臉色,馬上變安靜了,小手也馬上放了下來。

2.我很認真的跟我兒子說,讓他看著我的眼睛。等他跟我直視的時候,我告訴他:剛才他那麼做,是在打人,那樣媽媽會疼,媽媽很不高興。

3.雖然他還不會說話,但是我告訴他:如果想吃,要說吃,或者用手指指碗。

我不確定他是不是真的聽懂了,但他眼神直往下看,盯著餐桌,感覺還是有點不好意思,是做錯了事情的樣子。

4.這事我也講給家裡其他人聽,尤其是爺爺奶奶,我說,如果孩子打人,千萬不要嘻嘻哈哈,否則孩子就分不清就對錯。

所有人一定要統一戰線,一旦他打人,一定要變“嚴肅臉”。

從目前來看,我兒子不高興的時候會哭鬧,但是打人的情況暫時沒出現。如果您家也有寶寶有上述的狀況,您可以參照我的方法。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也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在照顧兩個孩子的過程當中,對育兒和自我成長有很多思考和分享,歡迎你來關注我!


小公主變形計


導讀:小孩子憤怒時,出現打罵媽媽的現象,我們要怎麼處理?孩子年幼時光,父母的一言一行都非常重要,父母對任何事情的處理方法,都有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真正愛孩子要講究方法和技巧。愛孩子也要會學習。

我家兩寶第一次打人

我是兩個孩子的寶媽。印象中大寶三歲左右的時候,失手打過我一次。當時我很生氣,然後把他東西的包都撿好,假裝不要他,邊撿東西邊告訴他,媽媽這麼愛他,他卻動手打媽媽,那我不要他了,把他推出門外……。雖然後來大寶再也沒有動過手,但是這種方法很不好。

二寶兩歲多的時候,也打過小朋友,我很生氣,打了他兩下,然後把他扔出門外。他當時哭著說;媽媽我錯了,我再也不打人了。後來他又打,還專門打同一個人,我這次沒有打他,而且把他抱到一個人少的地方,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很認真的告訴我,小朋友總是亂按那個機器,他怕機器會壞。然後我問他打人對不對,應該怎麼處理?他態度很好的認錯了,然後說有問題找媽媽,後來就沒有動過手。

前幾天,幼兒園老師投訴二寶經常打人,我問清楚原因後,萊寶說有個小朋友打他,他也打回去。另一個小朋友是插隊,所以他才動手的。後來我問他,打人對不對?要怎麼處理,二寶說打人不對,有問題找老師。後來寶爸又和他溝通。我們買了很多關於打人的後果的書回來給他看,現在二寶改掉了這個壞毛病。

孩子憤怒會打人,父母怎麼辦?

孩子憤怒會打人,這是情緒的一種發洩和表達。成年人有時候也控制不住自己。父母在生活中要做個好榜樣,有任何問題不能動手打孩子。孩子憤怒時要學會接受孩子的情緒,正確的情感引導,以溫柔PK孩子憤怒。孩子打媽媽或者別人,媽媽馬上制止,把孩子抱在懷裡,溫柔的告訴他,媽媽知道你很生氣,剛才的事情我們應該重新商量一下,或者聽聽你的意見,你消消氣,消消氣。


等孩子平靜下來後,引導孩子打人對不對,或者給孩子講烏鴉喝水和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講他們在遇到問題時是怎麼處理的,讓孩子遇到問題,學會處理解決。打人不能處理問題。

大寶11歲,二寶5歲,隨著他們的長大,我感覺帶的很吃力,後來才發現我用我父母教育我的方法教育孩子,已過時。所以我買來很多親子的書回來學習。慢慢的,孩子們越來越優秀了。真正愛孩子的父母,一定要愛上學習。

我是王書霞,陽光愛學習的全職寶媽,如有別字,多多包容。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別人的經驗也只能供我們參考。育兒是一項最了不起的工程,需要我們要不停的學習和成長。碼字不易,歡迎關注、點贊和轉發,有免費實用的親子課程,有需要的請關注留

書霞育兒說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大頭三歲時的一次經歷,但是,他想吃巧克力,但是有咳嗽,我就沒有給他吃,他就開始哭鬧,我沒有理他,他見我不理他,嘴裡嘟囔著“我生氣了”,一邊衝動我身邊往我身上就是一拳,我當時有點懵圈,他打完我看著我憤怒的眼神,有點害怕嘴裡不住說:“媽媽對不起,不要發火。”我看了他一會,以同樣的方式往他身上打了一拳,兒子哇的一下哭了起來,我沒有理他。

等他哭完,我把他叫到一邊,我自己坐在小板凳上看著他,問他第一句話“媽媽打你,你疼不疼。”“疼”大頭帶著哭腔回答我,“那你打我的時候,我也疼,打人對嗎?”

“不對,媽媽對不起。”“以後不能隨便打人,你心裡不舒服,可以好好跟我說。不能隨便發脾氣更不能打人。”我說。“好的,”大頭哭著說,我抱了他一下,他在我懷裡放聲大哭。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敢輕易出拳,有的時候,孩子犯了錯,你可以用同樣的方式會講他,讓他承擔一下這個錯誤產生的後果,比你跟他講一大推道理要有用的多。


陶寶麻麻0213


前段時間我去超市購物的時候,就遇上過一次類似的事情。

那個男孩子大概4、5歲,因為想要買超市裡邊的一個汽車玩具,但是媽媽不同意。男孩子非常生氣,在地上哭鬧不止,不肯離開。男孩的媽媽看著他哭鬧了一會,也勸了一會,最後實在沒有辦法就想轉身離開。沒想到這個男孩直接就衝過去扯住媽媽, 扯住之後還舉起手想打媽媽。

這個時候旁邊的爸爸立即阻止了男孩的這一行為,他說“你如果生氣,可以告訴我。但是不能打媽媽,我也不會允許你這樣做。”後來,男孩子在爸爸的調解下,安慰了一會之後就蹦蹦跳跳地走了。

想來,這位爸爸的做法是非常正確的,調解非常成功。

在生活中, 有些孩子發洩情緒的時候是會出現打罵父母的行為的,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積極瞭解孩子打罵父母的原因

對於幾歲的孩子來說,很多孩子其實是不明白打父母這一行為的真正意義的。就比如看《動物世界》的時候,我們看到很多剛出生的小動物跟它們的父母在一起的時候就很喜歡打打鬧鬧。很顯然,這種是動物的原始本能。


有的時候,孩子或許會覺得這只是單純的打鬧,覺得是在鬧著玩。如果孩子是抱著鬧著玩的心態跟父母打鬧,我們可以不用在意,跟孩子嬉戲遊戲一下是可以的。孩子的天性喜歡玩鬧,適當地和父母嬉戲玩鬧是可以拉近親子關係的。


如果孩子因為要求得不到滿足或者是發洩情緒而打罵父母,這就是必須禁止的行為了。一旦發現孩子有這種行為就必須要嚴格制止。當然,不能採用“打回去”的暴力處置手段,這樣只會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


當孩子打媽媽的時候,比如打媽媽的手,媽媽可以假裝捂住手,表現出很痛苦,想暈倒的樣子。並且告訴孩子,手很疼。媽媽還可以說,媽媽的說被打疼了,以後可能抱不了你了,如果媽媽這樣打你,也是會很疼的等等。讓孩子知道“被打”的感覺是很疼的,讓孩子站在媽媽的立場去感受。


當然,媽媽這樣做的前提是平時家裡不存在打孩子的現象。因為有些父母有時候面對做錯事的熊孩子,可能沒忍住就打了,打完之後再慢慢去後悔。如果是經常打罵孩子,孩子就會覺得,你經常打我,我幹嘛不能打一下你?


經常打罵孩子,孩子從小會有逆反心理,脾氣也會變得暴躁易怒,甚至出現自卑,厭世的心理問題。所以,要想制止孩子打罵父母的行為,父母也要以身作則,尊重孩子。

父母和孩子之間要建立一定的界限感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強調父母和孩子之間一定要有界限感。就比如關於孩子的穿衣,穿鞋,刷牙,洗臉,吃飯這些生活瑣事,有些父母可能因為溺愛孩子,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會做。就自作主張地替孩子全部包辦,事事都想幫孩子做完。


這樣的親子關係,是非常沒有界限感的。界限感,就是要讓孩子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做自己該做的事,不去做不該做的事。父母在引導的同時,不應該干涉孩子太多,要給孩子自立自主的機會,應該從心理和行為上跟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感”。

保持一定的距離感,並不意味著親子關係就會疏遠。良好的親子關係是需要長期維持的,如果父母長期干涉包辦孩子的一切,父母也會感到疲勞,甚至會和孩子出現衝突矛盾,這樣對親子關係必定會造成影響。


保持一定的界限感,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才能最終實現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關係。


父母和孩子之間相互尊重,遇事可以討論,講道理,自然就不會出現孩子無理取鬧發脾氣,打罵父母的現象。


如果覺得對的話,給個贊支持一下呦~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