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皖跟豫交界處的安徽方言像河南話。那你舉得額河南跟陝西的交界處像河南話還是陝西話呢?

在路上取經z


先看官方的劃分

中原官話以河南地區為核心,涉及到河南的周邊區域,使用中原官話的超過1.6億人,同時中原官話又分為14個片區,每個片區的方言也有很大差異。像河南的商丘、周口與安陽阜陽、亳州交界,而商丘、阜陽、亳州也同屬商阜片,周口東部我認為也是屬於這個片區。

河南的三門峽與陝西的華陰市交界,而在河南三門峽也有鮮明的三個片區的方言,分別是洛嵩片、關中片、汾河片,華陰市則是屬於關中片。因此只能說這些地方都屬於是中原官話,只是片區不一樣,方言也有很大的差別。

再談談我的一些經驗和看法

我去過周口、阜陽、三門峽和陝西,在我看來,周口和亳州、阜陽的方言差別很小,相互之間說話也沒有什麼障礙。在河南西北地區,洛陽的方言與濟源、三門峽也有明顯的差別,從三門峽往西方言也比較晦澀難懂,但在陝西西安,又是另一種方言。

總之,我認為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方言,儘管官方進行了中原官話的劃分,但只是一個大致的範圍,交界的地方只要沒有山川河流的阻擋、移民的出現,方言也基本都是一樣的。

我是河南這些事兒,持續更新更多河南本地問答,歡迎關注、點贊、評論、轉發,謝謝!


河南這些事兒


此主題所問之前提不嚴謹,因為河南話與陝西話都有各自不同的多種分支方言,河南方言之豫東與豫西話明顯不同,且以開封話與鄭州話為正統河南話。陝西話區別更大,分三大塊:代表陝西話的關中方言(以西安、咸陽、渭南話為標誌):屬於西南巴蜀語系方言的陝南話:屬於陝晉蒙交界一帶塞北或代北之方言的陝此話。鄙人理解,應說成豫西話和關中話為妥。

河南與陝西交界一帶之語,既不能代表河南方言,也算不上是陝西正統語言之關中話,而是豫秦晉三省交界之語,準確說是陝西關中話與河南豫西話的雜糅。至於三門峽話,應當是以河南豫西話為主要成分,但陝西關中話的味道又很濃,是兩地過渡之語言也。

三門峽雖然自古都是豫地,但“秦味““秦情““秦緣“很深厚。一是陝西地名,因位於河南三門峽之陝州區以西而得。二是陝西關中,因東西南北四關而得名,而其東關即涵谷關,就在三門峽境內。三是秦豫交界地古稱弘農,治所在今三門峽,相當長的時期內同屬於一個行政管轄區。四是語言相似,風俗相近,文化相通,情感相連。這一帶,今天都屬於秦晉豫三省交界之經濟協作區,既有組織,又有活動,每兩年都坐在一起,開會商討工作。體現在文化上,三門峽(特別是靈寶市)人唱的是山西蒲劇和關中道情和迷胡。其豫劇團,是在新中國成立多年後,才成立起來的。說起情感上,三門峽人樂於在西安發展,別的不說,光開金礦的老闆在西安建的酒店就有好幾家。他們還成立有三門峽西安商會。更有,三門峽人有事,多開上車到西安辦。就是人有了病,也總是願到西安的大醫院來。


齊聲喚賢


我是三省交界的人,我想我最有發言權。三門峽地區方言分為三塊,靈寶大王鎮以東三門峽,澠池 ,義馬地區說的是偏河南話,但和河南話不是一個味兒。靈寶大王鎮以西,故縣鎮以東,說的話基本和山西話一樣,去過山西芮城的都會發現兩地口音基本沒多大差別。靈寶故縣鎮以西直至豫陝交界,說的都是陝西潼關話。靈寶當地人對西安的歸屬感比對鄭州的歸屬感要強,無論從風俗還是口音生活習慣上來說,靈寶地區更偏向陝西和山西地區,和河南的差別確實很大。就拿我來說吧,小時候一直到高中一直在靈寶,基本沒咋出去過,去了鄭州上學後和室友不說話,因為我一開始壓根聽不懂河南話,別人問我啥我只會點頭答應,而我說家鄉話,他們也是一臉懵逼。[捂臉]


大賓不太胖


確切說,不是陝西話,而是西安關中話。

一、西安關中。

西安關中平原,不屬於西北黃土高原。

西安關中自古屬於中原河南司州。

西安人的根在河南。

西安自古屬於中原河南,西漢時期,西安就隸屬於河南司隸州;東漢稱司隸校尉部,由洛陽統領;三國時期歸許昌管轄;直到西晉才從河南劃出,劃入雍州邊緣。

西安人百分百能聽懂河南方言,但聽不懂西北方言。

西安人也希望自己屬於中原。

二、漢中。

漢中講四川話,不講陝西話。

漢中是漢水發源地,屬於長江流域;西安關中屬於渭河黃河流域。

劉邦封漢王,轄地就在巴蜀(漢州,包括漢中)。

漢中古屬益州;西安關中自古屬於中原河南司州。

三、寶雞。

“隴縣古稱隴州,因地處隴山東坡而得名”,寶雞西府話與西安關中話完全不一樣。

寶雞話更接近甘肅隴東慶陽平涼話。或者說寶雞講甘肅隴東話,不講陝西西安關中話。

寶雞人愛吃西北漿水面,西安人愛喝中原河南胡辣湯。

四、渭南銅川講河南話,不講陝西話。

渭南古屬弘農郡,治所今河南靈寶。

銅川號稱“小河南”,走到大街上處處都是河南鄉音,銅川人幾乎人人會說河南話。

本來就應該陝北劃歸寧夏;漢中劃歸四川;西安關中劃歸中原河南;寶雞劃歸西北甘肅隴東。


用戶67724358697


我也來回答一下吧。

我老家在陝西商洛市商南縣,豫鄂陝交界的地方。

東臨河南南陽西峽縣,東南與湖北十堰市鄖陽區交界。

三地說話完全不同。

陝西商南這邊,大部分人都是清朝從安徽太湖一帶遷移過來的,80%的人說贛語懷嶽片語,跟安徽安慶話差不多,20%說中原官話,跟大家印象中的陝西話完全不一樣。

河南西峽這邊說跟大家印象中的河南話差不多。

湖北十堰說的話也跟我們陝西這邊不一樣,但又不像武漢那邊的方言,具體啥樣的形容不上來。


會吃集中營


恕我能力有限,我只能回答你前面說的安徽跟河南交界處安徽方言像河南話的問題,首先安徽語系比河南語系複雜多,河南話語系當中最複雜的就是信陽了,然後看安徽哪個地方與河南哪個地方交界,比如安淮與淮河以北的周口交界,那你們的方言不緊像周口話。而且口音還像,甚至像大眾河南話,因為淮河以北的大平原方言口音就是離800裡,基本也沒多大變化,還有這個交界地方要看多遠了,200裡以內都算交界,超過200多里以外那就扯遠了,比如安徽離周口80裡地,那你說話口音用詞肯定跟周口差不多,要是將近200裡,那口音用詞只能各佔一半,一半有你老家的口音用詞。一半有周口口音,和周口用詞。


用戶9525384481402


鄂豫陝交界的湖北省西北十堰,襄陽兩地方言從聽感上近似河南南陽一帶的南魯片中原官話,但是這兩者卻是不折不扣的西南官話。無論是《中國語言地圖集》還是《漢語方言地圖集》都將這一片方言歸入西南官話。因為十堰襄陽話代表點的古入聲字今讀陽平佔大多數,符合西南官話的定義。

另外十堰市境內的竹山竹溪及其附近有聽感與主流方言迥異的方言,學界有歸入江淮官話方言島,成因可能是因為黃岡移民。


研究掃地僧


河南和陝西交界,語言體系基本上都是,從中原官話發展而來的,所以陝西交界的方言和河南方言,都是比較接近的。


開拓行者


那年去襄陽,老百姓說的也是河南話。


手機用戶9502312503


四省交界的永城瞭解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