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有經歷苦難折磨之後,才能品嚐出幸福的滋味,對此你怎麼看?

農在天涯


人,經歷的越多,對人生的理解越深刻。少年為什麼輕狂?因為他把一切想得太簡單,自以為是,所以對擁有的不珍惜。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他才能懂世事,明道理。吃過苦,刻骨銘心的苦,才知甜,才知幸福的來之不易。


笙鳴山澗


這句話說得太真實了,一點也不假。

我的父親經常給我們講幸福來的不容易啊,是要經歷苦難折磨之後,才能嚐出幸福的滋味的。

我的父親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小時候,就缺衣少食,書都是給富人讀的,沒錢,你是請不到私塾先生的,那就意味著學堂門都進不去。

十二、三歲時,父親就給地主家當童工,平時吃得是磨下的麥皮,還有一些帶齋稻嘴的黃米,這已經是好的了。幹得不好,輕的捱罵,重則捱打,還得忍氣吞聲地幹。家裡就等著那點錢攢著,日後娶妻生子傳宗接代!或是遇到天災人禍好接濟點生活。

後來,據說是十七歲了。他偷了地主家的一袋糧食回家過年,被地主家發現了,不但賠償這幾年所得工錢,還差點送了命,爺爺託人好說歹說,跪著求饒總算撿回來了。地主家再也不能去了,父親就告別爺爺奶奶去了南方。

過去有句老話,天下烏鴉一般黑。到哪都是人吃人,人訛人。由於國民黨擴容軍隊,老石姓不願賣命,就四處抓勞力當兵。父親怕打仗,一遇上來抓人,就裝瘋賣傻次次躲過一劫。

後來,城裡鬧罷工,國民來鎮壓。由於父親身體好,腳板快,幾個人跳牆翻屋,又撿了一次性命。

從那以後,就逃進了窮苦人的隊伍。

電視、網絡所播放的工農紅軍所歷經滄桑,是一點都帶傻逼的,當時要吃沒吃的,要穿沒穿的,槍炮不夠分配,子彈更別說了。大家看見過長紀片吧,那時身上揹著的子彈袋,看著滿滿的,,實際有的是用高粱杆或樹枝撐起來的,麻痺敵人。有時只發三枚子彈,每枚最好打死一個敵人或打傷一個敵人,千萬不能放空。搞不好又得天天練槍法。

在敵人前牆後追情況下,休息地一會兒換一個地方,怕敵人發現會開炮,或派來飛機轟炸。睡不安,吃不好。一次飯鍋剛剛泛泡,上面來了急令,連水帶水裝回袋裡就來個急行軍。

一場戰鬥下來,敵我都有傷亡。尤其我們的軍隊缺少藥品,有的取子彈是不用麻藥也是真的。咬著牙堅持,大都在嘴裡咬一塊毛巾或衣服。可想而知艱苦歲月造就了多少英雄豪傑!

這是歷史上不可磨滅的篇章,《在烈火中永生》煉出了一代人的膽量,鑄造了一代鋼鐵人的血淚史。

……

解放以後,六零年我們國家又遇上三年自然山災難。父親在一次戰鬥中負傷,後轉回後方。父親出生地解放了,他不聲不響的回來當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後來和母親組成了家庭,過著平凡人的生活。困難時期也沒亮過身份,又從吃野菜,又從啃起樹皮。父還樂滋滋的。他說沒有槍炮追著屁股,命不會懸著,心裡總是踏踏實實的,雖然餓醒,但安穩覺還可以睡呀!

文革中,被挖過出說成逃兵,批來鬥去,一家人天天瞅心。那時我們還小,父親一旦倒下,家就破了。父親這次沒逃走,對我們說身正不怕影子斜,別人硬給你戴‘帽’子,你越怕越給你戴,隨他們安就好了。

時光走走轉轉。政策好了,父親一切平了。改舉開放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父親總是樂呵呵的。

逢年過節,吃不了的飯菜,我們姊妹們都主張倒了,父親卻板起面孔給我們又一次上了歷史課。

我們在父親教育下才認識到幸福,只有父親才能嚐出幸福的滋味,是苦難折磨之後的一種特殊味道。我們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只能從父親燦爛的笑容裡讀出什麼是幸福!

我們要珍惜這父輩們用血淚汗以及給我們換取的這來之不易的幸福,學會感恩,報答父親母親,報答黨和國家!用所學知識,懷抱著強國夢,做好自己的工作。



半城煙雨


小時候不懂人生,什麼事情都是母親做主,後來參加了工作,再後來結婚生孩子,幾十年過去了,從一個不懂事的孩子,變成了為人妻為人母,所經歷的年代是一個大的跨越,毛主席年代到改革開放,經歷家庭變故,父親,外祖母,婆婆,公公去逝,工作的變動,流了無數的淚水,從活崩亂跳的孩子,數間就快進入了老年了,時間就像跑步似的,兒童時的情景歷歷在目,多麼想留住童年,留住青春呀,現在什麼都不缺,但是總是快樂不起來,多麼想回到可愛的童年和年輕的時候,那是多麼的快樂呀,經歷了這麼多的痛苦,現在不管遇到什麼都不怕了,如果在有來世,我肯定在從新活一回,選擇不同的人生。


包妮嘉子


我一個很親的家人去世了。當時的我,正好沒有活下去的慾望。

我每天都在思考,日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甚至能一眼望穿,這樣的生活還有什麼過下去的必要?

後來,她走了。撕心裂肺的難過告訴我,你活著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報恩,你活著就是家人們的安慰。也才知道,原來自己活著,是有意義的。

而這些,都是當時沒有經歷過死亡的自己,所不懂的。

總歸,失去總會讓人成長的。經歷也是。


顏色未淡


人一生中,經歷的挫折磨難越多,就越能體會生活的不易,苦盡甘來時,才能品出幸福的滋味。

記得我小時候,由於家裡人多,我上面還有三個哥哥,一個姐姐,不夠吃,不夠穿,父母就白天黑夜,不停的忙碌,我和哥哥姐姐們放學以後,還要幫著家裡拔豬草、餵羊食等等,做許多家務,而且穿著帶補丁的衣服,吃著黑黑的地瓜窩窩頭,生活非常艱難。

由於經過以前的苦難,即使現在生活水平好了,我也從不浪費,勤儉持家。並且時常給自己的孩子講過去生活的點點滴滴,憶苦思甜,培養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倍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王侖


這話說的非常有道理,非常的有見地,不經過嚴寒的人,根本不知道春天的溫暖,是何等的幸福!在60年代鬧災荒的時候,經常吃不飽飯,我至今刻骨銘心,不管有菜無菜現在只要我吃了飽飯,我都感到很幸福,這就是我的真實的想法😧


儒佛道弟子


小時候不懂人生,什麼事情都是母親做主,後來參加了工作,再後來結婚生孩子,幾十年過去了,從一個不懂事的孩子,變成了為人妻為人母,所經歷的年代是一個大的跨越,毛主席年代到改革開放,經歷家庭變故,父親,外祖母,婆婆,公公去逝,工作的變動,流了無數的淚水,從活崩亂跳的孩子,數間就快進入了老年了,時間就像跑步似的,兒童時的情景歷歷在目,多麼想留住童年,留住青春呀,現在什麼都不缺,但是總是快樂不起來,多麼想回到可愛的童年和年輕的時候,那是多麼的快樂呀,經歷了這麼多的痛苦,現在不管遇到什麼都不怕了,如果在有來世,我肯定在從新活一回,選擇不同的人生。


遊戲人超超


贊成這種觀念, 有人說人的一生要先苦後甜,像那個詩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一樣,還有未來的自己,一定感謝現在努力的自己,這些都是闡述這樣的道理人,只有經過苦難折磨才會更容易感覺到幸福的滋味

對於我而言,結婚前沒有什麼負擔,每天都過得漫無目的,渾渾噩噩的,好像生活根本沒有方向,婚後有了兩個寶寶之後就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與苦澀,孩子能夠更好地上個小學,於是在學區買了一個房子,雖然價錢不貴吧,但對於我們這種農村出身的人,也是一種不小的壓力。

因為在農村買房子價錢也不是太高,所以房款要在一年內結清,但自己存款在那時根本是九出一毛,於是東拼西湊,交齊了房款,接下來就要面臨著還款的壓力,還有裝修的壓力,還有一些傢俱家電的必要準備,為了能夠趕在女兒上小學之前一切就緒,於是幹起了一份很苦很累的活,一個月五千多這樣子,在我們農村算是很高的收入了,每天三班倒,又累又困,很多時候車子騎著騎著已經困的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也骨折一次,回到家還不能夠安安穩穩的睡個覺,還得照顧兩個孩子的生活起居

在一個這樣的環境裡過了五年,現在啥錢都還清了,突然覺得現在這樣子很安逸,很幸福。

但是我依然要好好努力工作,因為我想好好的,為孩子的未來做一個好的規劃和準備,然後能夠好好的孝順父母,這就是我未來一段時間堅持不懈努力的動力。在我看來,自己的幸福是要自己經歷很多苦難折磨才能換來的。


瘋妹瘋語


梅花香自苦寒來,沒有隨隨便便成功,光鮮亮麗的背後是無盡的磨難!耐得住寂寞,向著自己理想的目標努力奮鬥,堅韌不拔拼搏進取,美好的未來就在明天!只有經歷磨難,才會真正品嚐到苦盡甘來的幸福生活!



泰安方圓


我個人覺得確實如此。

無論是從日常經驗看,還是從哲學的角度看,這個觀點都是成立的。在論證此觀點的前提,我們首先要清楚幸福是什麼?

無論是唯心論還是唯物論,一個人幸福與否,最終都會從自身的心靈上獲得感應。痛苦的定義是內心窘迫、壓抑和束縛,那幸福的普遍的定義應該是與之相反的富足、自由、解放。

那為什麼說,只有經過苦難的折磨才能體會到幸福的滋味?

先說日常經驗。生活中我們會碰到很多揪心的事,比如,我們牙痛得嚼咽兩難,看著桌上令人垂涎的美味佳餚空嘆氣,我們會失落,苦悶,焦急,但如果我們一下子牙痛好了,嘴裡美滋滋地咀嚼著美食,這時回想牙痛的日子就會覺得眼前的人和事異常珍貴,內心就會產生滿足感和舒適感,忘記過去一切不快的同時心靈就得到解放的自由,進而幸福感倍增。

從哲學的角度看,事物都有兩面性,矛盾卻統一,兩者通過對立,鬥爭達成“相反者相成”的結果,就像我們拉弓,正向和反向形成張力將箭矢射向標靶。老子在《道德經》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

正和反、美與惡,雙方在對立和鬥爭中成就了對方。幸福和痛苦也是如此,幸福突出痛苦,痛苦彰顯了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