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安康老戲樓

安康老戲樓

文 圖:李 道 平

陝西安康老戲樓


黑龍洞戲樓(漢陰鐵佛鎮)

戲樓,俗稱“戲臺”,是供演戲使用的建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樣式、特點及建造規模。戲樓是從最原始的簡陋的廣場、廳堂、露臺等演出場所演變而來,其規模從小到大,檔次從低到高,數量從少到多,種類從簡到繁。進而有宮廷戲樓、會館戲樓、祠堂戲樓、寺廟樂樓、宅第戲樓、街市戲樓等。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的戲樓構成了傳統戲曲演出空間,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戲曲觀演場所。因而,中國戲曲也可稱為“戲樓文化”。

舊時,安康的戲樓很多,尤其是在清代中晚期,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都有或大或小、或繁或簡的戲樓建築。其種類多以會館戲樓和寺廟樂樓為主,祠堂戲樓、宅第戲樓次之。

會館戲樓:清中晚期,安康商貿繁榮,各地商邦紛紛在此建立會館,戲樓是會館建築重要組成部分。絕大多數會館都建有規模大小、檔次高低不等的戲樓,為各路商旅提供休閒娛樂服務,同時也為商貿洽談、交易提供了平臺。

陝西安康老戲樓


鳴盛樓(旬陽)(黃州會館戲樓)

陝西安康老戲樓


楊泗廟樂樓(旬陽)(會館戲樓類)

寺廟戲樓(也稱樂樓):戲樓是一些較大型寺廟必不可少的建築,也是衡量一座寺廟規模大小,知名度高低,香火是否旺盛的重要標誌。過去安康一些較大型的廟宇都有戲樓建築,有的建在山門前方,有的與山門為一體,其規模、檔次、樣式各有不同。寺廟戲樓主要用於廟會演出,娛人娛神。在舉辦廟會期間,主辦者或求神還願者請來戲班進行少則三天,多則數天的大型演出,各路藝人云集廟會盡展其才。廟會既是信眾的大集會,也是民間物資交流的場所。農民、攤販把農副特產、手工製品、特色小吃、日用小商品帶到廟會進行交易。既能看戲娛樂又促進了商貿流通。

陝西安康老戲樓


泰山廟樂樓(漢濱)

陝西安康老戲樓


修復後的西藥王廟戲樓(漢濱)

祠堂戲樓:祠堂是一個宗族祭拜祖宗、聚會理事的地方,族裡有較大的紅、白喜事和祭祀活動都要在宗祠舉行,要請戲曲班社演出助興,增加氣氛。因而,有些祠堂也修建了專門的戲樓建築。

宅第戲樓:是建在家庭宅院內的小型演出場所,主要是一些大戶人家在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和接待貴重賓客時把班社請到家中唱堂會。建造宅第戲樓需要有一定身份地位和經濟實力,因而在安康較為少見。新中國成立後,這些宅第戲樓隨著時代變遷和居住需要均被改作他用或拆毀。

陝西安康老戲樓


太山廟戲樓(寧陝)(街市戲樓類)

安康的古戲樓建築面積大小不等,大者百餘平方,小者四五十平方。建築樣式多為雙幢前凸式和雙幢豎聯式 ,其佈局有前臺和後臺之分,前臺為表演區,後臺為道具存放、演員化妝、候場區。前後臺之間有板壁、磚壁或槅扇隔斷,隔斷的作用:一是前後臺劃分,把與表演無關的後臺雜事加以隱蔽,起淨化舞臺的作用;二是便於懸掛臺帳,又稱“堂幕”“臺幔”,即舞臺佈景,起到美化舞臺的作用。隔斷兩邊各闢一門,供演員上場下場,故稱“鬼門道”,後訛喚為“鼓門道”“古門道”等。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詞林須知》:“構欄中戲房出入之所,謂之鬼門道。鬼者,其所扮者皆已往昔人。愚俗無知,因置鼓於門,訛喚為‘鼓門道’,於理無宜。亦曰‘古門道’,非也。東坡詩云:‘搬演古人事,出入鬼門道’,正謂此也。”(見百度網《戲樓》一文)。

陝西安康老戲樓


石泉戲樓(石泉)(雙幢前凸式)

陝西安康老戲樓


洞河戲樓(紫陽)(雙幢前凸式)

陝西安康老戲樓


橋亭戲樓(漢濱)(雙幢豎聯式)

陝西安康老戲樓


北五省會館戲樓(紫陽)(雙幢豎聯式)

上下場門上掛錦緞繡花門簾,與大帳呼應,稱“門簾臺帳”,也叫“守舊”。上場和下場門簾各繡“出將”、“入相”二字,因而也稱上下場門為“出將”“入相”。其所以稱上下場門為“出將”“入相”,是因為傳統戲曲基本是以歷史故事和歷史背景為題材,主要角色多為文臣、武將、王侯或君主,把演員比為將相,有討個好口彩和奉承之意,聽起來既文雅又氣派,更有文化內涵。

懸掛門簾臺帳有一定的講究,針對不同的演出場合和演出主題,懸掛不同含義的門簾臺賬。如:在戲園演出,均以綢緞料為底,多為粉、橙、橘紅、綠色。刺繡圖案以花鳥居多,有“丹鳳朝陽”“百花鬥豔”“百鳥朝鳳”等。演堂會時,門簾臺帳內容含義要隨主家邀請演出的意圖而定,長者祝壽則選用“八仙慶壽”,洗三或滿月則選用“蓮笙貴子”“麒麟送子”,升遷則選用“加官進祿”等吉祥圖案。

安康古戲樓的檯面有三面觀和單面觀兩種。三面觀就是檯面兩邊敞開,觀眾可從正面和兩側觀看錶演。使戲樓的空間處理具有空靈通透的特點,廣場、廳堂、廂房、迴廊等均可融入觀演空間。單面觀是檯面兩側用磚或木板封閉,觀眾只能從正面觀看,觀演空間有一定的侷限。

安康古戲樓的建造均為卯榫結構。屋架抬梁式、插梁式巧妙結合。屋頂多為歇山頂、硬山頂並用。戲樓的建造集中國古代建造技藝之精華,斗拱飛簷,翹首龍脊,丹楹刻桷,雕樑畫棟,富麗堂皇、靈動豪氣。

古戲樓的建造選址和坐向也很講究,戲樓要面對主體而建,坐向均為坐南向北或東西向,因為在中國民間視北為正位,南是下位,所以戲樓是不可居正位而建的。

戲樓雖小,但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它是當年風光佔盡的舞臺人生的無言訴說,它是昔日輝煌演藝活動的凝固華章。它見證了一個時代,一個地域政治、經濟、文化的興衰沉浮,為世人留下了永久的歷史記憶。它集中國古建之精華,充分彰顯了先人的智慧和創造,是中國建築文化自信的根基。做好古戲樓的保護傳承,就是延續中國民族文化命脈。

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人為和自然的破壞下,安康古戲樓現存無幾。筆者將陸續向大家介紹安康僅存的,保持原貌的12座老戲樓,與大家共同探討安康的戲樓文化。

(參考資料:《戲樓》《中國古戲樓研究》等)

李道平 撰文 /攝影

陝西安康老戲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