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燒門?

付小付3


因為攻城的一方很難接近城門,而且城門也並不容易被點燃,有的城門甚至設了好幾道門

古代攻城,奪取城門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在炸藥出現之前,大部隊想入城還是需要通過城門的。後來隨著火藥的出現,炸塌城牆或用火炮轟塌城牆也可以允許大部隊入城,但總之還是走城門最方便。

相對而言,城門是城牆最薄弱的一個環節,畢竟相比於厚實的城牆,城門就是一道木板。為了加強對城門保護,大型城市城門外的護城河都比較寬,而且守軍在對城門的防護也是非常周密的,敵人想接近城門是非常困難的。

1626年,努爾哈赤率軍攻擊寧遠城,明軍守將袁崇煥誓死抵抗。在攻打寧遠的戰鬥中,後金敢死隊一度衝到城南城下,拿著刀斧硬生生地在城牆上鑿出一個大洞,幾乎就將城牆鑿穿了,要不是袁崇煥身先士卒血戰到底,後金軍差點就把城牆給拆了。

相比拆城牆,拆城門的難度肯定是更低的。但是後金卻放著“單薄”的城門不拆,偏偏要去拆堅固的城牆,這顯然不是後金的腦子壞了,而是城門非常難於接近,後金無奈之下才選擇去拆城牆。

除了守軍對城門看護嚴密以外,城門本身也是非常堅固的,許多城門外部都是包鐵的,用火是燒不著的。

當然在歷史也有許多火燒城門的例子。公元1461年,司禮監掌印太監曹吉祥聯合忠國公石亨在京師謀反,企圖謀害明英宗朱祁鎮。

由於謀反之事意外洩露,曹石二人只得在夜間倉皇中起事。在攻打東安門的時候,石亨就縱火燒門,企圖毀門而入。但讓石亨崩潰的是,東安門的守軍非但沒有滅火,反而給大火添柴,導致火勢越來越大,成功地阻擋了叛軍的進入。

不過這種情況是萬不得已才出現的,通常情況下,城門是燒不著的,即便是燒著了,城內也會即使拿石塊、磚頭、土堆給堵上,有事甚至用鐵水將城門給焊死。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為了更好的保護城門,甕城開始興起。

甕城就是在城門外再修建一個半圓形或長方形的小城,用以保護城門。

甕城的防禦能力是非常強的,即便是敵軍攻入甕城,也會立即受到周圍城牆上360°無死角的射擊,簡直就是甕中之鱉。

(甕城就是在城門外又修了一座防城牆,後來甕城越來越大,甚至出現好幾層甕城,一層套著一層,甕城外面還有護城河,這一套防禦工事目的都是為了保護主城門)

(北京居庸關甕城)

在大多數城市中,甕城都是修在主城們外面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城門。但有些城市的甕城卻是修在城門裡面的,繼續讓主城門當第一座防線,而甕城則變成了第二道防線。萬一城門被攻破,敵人仍舊無法攻入城內。(中華門的甕城就是修在城門裡面,但是主城門前面還是有很寬的護城河做保護的,圖中左右兩個城門不是主城門,而是民國後為了疏導交通後開的)

(中華門有三個甕城,足以讓敵人崩潰)

總的來說,主城門是一座城市防守的重點,守城方必定會對主城門嚴加死守。在真實的戰爭中,攻城方想接近主城門都很艱難,更別提火燒城門了。

而且大多數城市的城門都是包鐵的,或者外面包有一層鐵架子,燒掉是不可能的,就算是一塊木板,想點著它也是很費勁的。並且有的城門甚至設了好幾道門,哪怕燒了一道門,結果還有一道。

當年湘軍攻打南京城時,湘軍主將曾國荃放著南京的13座城門不去攻打,而是是通過挖地道,把城牆炸塌了一段才攻入城中的,由此可見城門之堅固,超乎你的想象。


千佛山車神


既然古代的城門都是用木頭做的木門,木頭怕火燒,那麼為什麼在攻城的時候很少甚至不燒燬城門呢?這樣不是更容易攻破城池嗎?木頭怕火燒這麼淺顯的道理古人肯定知道,之所以古代的城門用木頭做成,而且攻城的時候不怕敵軍燒燬,敵軍往往也不會用火攻去燒城門的方式攻城,這其中是有原因的。

城門都是用堅硬結實的木頭做原料的

對於城門,在古代是非常重視的,做城門的木頭旺旺都是到深山裡採伐的那些前年巨木,而且木頭還要是堅硬,一般用的是棗木,榆木這樣的木頭,奢侈的用鐵樺木等作為原料。這樣的木頭防火能力很強,一時半會你是燒不著的。而且城門都是相當厚的,即使燒著了,要燒穿也需要很長的時間。

城門經過了防火處理,更加不容易燒著

城門做好後,還要經過防火處理這道程序,經過了防火處理後的城門,還要報上鐵皮,釘上粗大的銅釘,經過這樣處理後的城門,你就是在城門洞裡鋪滿柴草一時半會也燒不著,而且往城門洞裡搬運燃火之物也會造成進攻方很大的損失,所以一般不燒城門。

城門有防火措施,很難靠近堆放大量易燃物

古代對於城門的防火措施是很有一套的,一是城門都在城門洞中,很難靠近;二是一般的城門前都有護城河,並且有吊橋,更加不容易接近城門;三是城門洞裡都有預留的孔洞,就是用來戰時滅火的,敵人一放火,這些孔洞就會被灌滿水留下來將火澆滅。

城門後邊有可能被沙石堵上,燒城門不一定管用

古代作戰,一般防守方都是處於弱勢的一方,為了能夠更好的防守城池,城門洞都會被沙石填滿。這樣的話,即使你把城門燒著了,而且還燒穿了,可能你面對的也是一個被堵死的城門,根本進不去。即使攻城的時候沒有堵塞城門洞,危急的時候也是會迅速的被堵上,因為平時用來堵城門的沙石都是準備好的,堵上是很快的,進攻方要想靠燒城門破城一般希望都是渺茫的。

城門防守嚴密,進攻傷亡大還沒有攻擊城牆快

城門上方一般都有城門樓,還有護城河和吊橋,從城門進攻有許多阻礙,在進攻中會遭到猛烈的打擊。古代作戰不像現代作戰有炸藥,有機槍,有的只是弓箭,弓箭的掩護進攻效果對於城門這個地方來說很一般,進攻的部隊不但要擔心城樓上的進攻,還面臨著護城河和吊橋的阻礙,進攻速度慢,而且被殺傷的概率更大,因此進攻方一般對於城門往往都是佯攻,主要的進攻還是城牆。

即使進攻城門也是撞更有效果

前面已經講了,城門防火性能好,而且還有防火措施,用火燒城門速度太慢,這樣會給進攻方帶來很大的損失。撞就不一樣了,智瑤能夠突破護城河和吊橋,進入城門洞,幾十人抬著撞木使勁撞就可以了,效率比用火攻高多了。所以,即使進攻城門,也大多采取撞城門的方式而不是火燒。


老王春秋觀史


看過《三國演義》等古裝片的同學,對古代的城池都會有一個初步的瞭解:高大而厚重的城牆,在冷兵器時代,就是絕對防禦的最佳寫照。

進攻方若想攻下一座城池,通常有兩種方法——攻上城牆,打開城門。

如果進攻方的主帥不想損兵折將,又想盡快拿下攻下城池,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破開城門。攻上城牆雖然也是一種攻城策略,由於其難度係數太高,稍微有“理性”的將領都不會採取此法。

很多時候,只要不是太重要的城池,進攻方的將領寧肯圍困,也不會強攻。

比如說,太平天國起義期間,湘軍為了擊敗天京城(今南京)的太平軍,就選擇將天京城圍了個水洩不通。

圍困持續了多久呢?從1862年一直到1864年,整整圍困了2年之久!

在如此長的時間裡,清軍想盡了各種辦法,包括挖地道、扔死屍(原始生化武器)、斷糧草、切外援、攻城牆、攻城門、轟火炮等等方法,均以失敗告終。

這麼久都打不下天京城,是清軍不夠強嗎?太平天國起義初期,清軍的確弱的一筆,可是,仗打到最後,漢人地方團練已經有了相當強悍的戰鬥力,卻仍然拿堅固的城牆無計可施。

說到底,中國古代的城池太過堅固!

上圖,是一組“完善”的古代城池建築示意圖,城池防禦建築包括:城門樓、翁城、箭樓、閘樓等。

城門樓和箭樓,其作用除了美觀,士兵也能夠通過城門樓的高度優勢,可以有效觀測遠處的敵情。

甕城與閘樓又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甕城是建在城樓前的一座小型城池,其作用是把防禦 線由城門向城樓外移,起到保護城樓的作用;箭樓是建在甕城的正中間,與城樓相對。

有敵軍來襲,要麼是攻城牆,要麼是攻城門。

從上圖可看出,如果敵人攻城牆,則城牆凸出的“敬臺”,會增加防禦面積,使得強行攻城牆的敵人三面受擊,從而大大提高城池的防禦力。如果敵人選擇攻城門,則必須通過甕城,才能進攻城池正門。

敵人一旦損耗大量兵力“破開”甕城,若想進一步打開正門,必將進入甕城的360度無死角的攻擊範圍。到時候,飛沙走石、弓箭弩擊、火燒油潑等等殘忍的手段,就由不得他們了。

看這張甕城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甕城之外,還有一條又寬又深的護城河。

護城河有什麼作用呢?一方面,護城河可以起到防火作用;另一方面,護城河在限制敵人的攻擊規模,有非常明顯的作用。

你想啊,護城河那麼寬,敵人要是沒有船隻擺渡,就只能游過去,天知道護城河裡有沒有喂著鱷魚。敵人如果不想被餵魚,就只能通過狹窄的通道去攻城門,如此一來,不論敵人來多少人,攻城的人數則被限定了。

看到這裡,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牙!

那麼,有人就會問了,既然城牆這麼堅固、城門這麼難攻,可不可以通過火攻,將木質城門燒燬,以此達到攻城的目的呢?

只能說,辦法可行,卻不太現實。

哪裡不現實呢?守城方又不是傻子,能站在甕城城牆上,眼睜睜地看著敵人將城門燒燬不管嗎?就算來不及澆滅“城門失火”的火,也會及時採取辦法將城門堵住,阻止敵人通過。

所以啊,想攻城,還是老老實實打吧!


祗樹


樓主說燒,咱就燒,現在開始......

問題1:城門比較厚,至少比我家裡5公分的門厚,就算把城門上面可能存在的鐵皮、銅釘什麼的都扣掉,也比我家門厚,不好燒,需要持續加溫的時間比較長,也就是說,需要更多的燃料。

問題2:需要持續添加燃料,弟兄們扛不住。因為城門上面的人會反擊,就算他們不往下潑水,往下撒尿也扛不住。

問題3:城門在持續高溫下被燒跨了,一時半會也進不去人啊,樓主不會還要弟兄們往裡面再潑一次水吧?

問題4:古代有種東西叫塞門刀車,樓主知道嗎?夜宴看過吧,周董唱菊花臺那個。就算城門上的敵人也不知道刀車,也沒看過菊花臺,往下丟石頭總會吧,在城門口堆個2米高就進不去了。

問題5:消防隊這種東西不是現在才有,古代也有。

問題6:城門防禦是個系統,光燒掉城門沒用,要保證一個安全的入城通道,還是需要掃清城牆周邊的安全。


obayang159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用火燒城門,吃力不討好!

古人打仗攻城門的方式有,抬著柱子撞門,利用衝車,弩車,火箭等各種方式。

我們電視劇中看到的敵方攻城門樓用的最多的就是爬雲梯,這樣的方式其實是損傷最大的,也是最傻的。這樣也很好的詮釋了送人頭這個概念。但實際上軍隊打仗攻城門很少用這種方式。

因為城門作為古人戰鬥中最重要的一道防火線,防守一方最為重視,肯定需要周密佈置。城門樓上會有重兵把守,守城門的將士們會利用石頭,弓箭,甚至於火燒,潑熱油等方式來防禦攻城的敵人。而且力度遠比城牆上的其他地方要大!

古代建築中用的最多的都是木材,城門也不例外。木頭最怕火燒,那麼為什麼古人打仗時寧可用各種方法去撞城門,也不用火攻呢?

放心,古人可沒那麼傻,他們不是想不到用火攻城門,不過火燒城門成功的難度係數實在是太大了,不實用!

只最開始打仗時候,古代也試過用火燒城門攻城,而且頗有成效,後來為了防止再次發生這樣的危險事件,他們對於城門做了一些改進。


一是在木頭城門外包裹了一層鐵皮,這樣不會輕易就能點燃。甚至他們在絕境時期,還會以巨石、鐵水把城門封死,我出不去,你也進不來。

二是城門上邊留了縫隙,一旦遇上城門外防火,通過留的縫隙往外灌水,這樣很快也能夠把火撲滅。

再有一個環境因素,一般城門都有護城河,這就是為何說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種環境下,還怕火?

最重要的是,短時間裡這個城門你是燒不壞的!

城門都是被深埋在泥土中的,這樣城門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被點燃的,得需要支撐點不斷的續火。

而這個火堆的支撐點也是難以找到的。

所以一般攻城的方式就是撞城門,或者爬城牆!

對於古人,因為科技的不發達,低端的條件限制造就了他們的防禦模式。但古人不傻,而且是非常有智慧的。對於城防上來說,他們已經是物盡其用,保持了最好,最穩固的防禦模式

比如說,古代的城門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門都是往裡推才能開的,跟現在我們每個家庭裡用到的防盜門是反方向的。

這樣的開門方式也是為了更好的防禦外敵入侵的。試想一下如果門是往外推的,所有的防禦就會處於被暴露的被動狀態。

現在農村許多門口的大門,也都依然保留了古代城門往裡推才能開的這點防禦優勢的。


白話歷史君


記得以前看《三國演義》,裡面有許多攻城的戲:

士兵順著梯子,嗷嗷地往上爬,剛剛爬到一半,只見頭頂上熱油、飛箭、亂石如雨點般砸了下來,頓時腦漿迸裂,鮮血亂濺,哭爹喊娘一片,好不悽慘。


除了爬梯子,還有大木樁子撞門的,幾十個大老爺們抬著個大木樁子,頭頂上矢石如雨,死了一個又一個,後來好不容易抬到了城門前,開始狂懟城門,一下,兩下……,眼見城門就要懟開了,突然城門上一盆盆熱油澆了下來,頓時又是一片哀嚎,死傷一片,懟門失敗!

不少觀眾一定心生納悶,這城門是木頭制的,為何不放火燒啊?大夥兒一起抱著柴火,衝到城門底下,點起熊熊大火,把城門燒開不就得了嗎?

只能說你想的太簡單了,既然你能想到,古人一定也能想到,應該有不少人試驗過,只是失敗了!

要知道,古代城門的木不是普通的木,而是深山老林中幾百年的榆木、棗木,而且城門又經過了防火處理,表面有一層厚厚的鐵皮,火根本燒不著它。


再者,城門之上一般留有洞口,這些洞口就是滅火使用的,你這邊放火,他那邊澆水,怎麼可能點著城門呢!

再次,古代城池相當堅固,遠超你的想象,南宋末年,蒙古大軍將襄陽城圍的水洩不通,又是架雲梯,又是衝車撞城門,但襄陽堅如磐石,固若金湯。

太平天國時期,湘軍將南京城包圍達兩年之久,又是挖地道,又是火炮轟,又是撞城門,甚至於扔死屍(生化武器),但均宣告失敗。不是湘軍太垃圾,而是城池太堅固

看了下面這張圖,你就知道攻城有多麼難了?


最外一層是護城河,南京明長城護城河,最寬處334米,最窄處9米,平均深度5米,護城河上只有一座吊橋,敵人來了,吊橋就升了起來,敵人要不游泳過來,要不造船,要不架浮橋。

再往裡走,有閘樓,閘樓正對著吊橋,它就像閘門一樣,倘若敵人過來了,只需將門一關,城牆上放箭的放箭,扔石頭的扔石頭,不讓敵人前進一步。

再往裡有個甕城,有個成語叫作請君入甕,甕城得名於此,倘若敵人攻進了閘樓,本以為勝利在望,殊不知甕城才是真正致命的所在。

敵人一旦進入甕城,箭雨、亂石、熱油四面八方地招呼了過來,進也進不去,出也出不來,只能等死。甕城將城樓的防禦功能前移了,極大的減少了主城牆的防禦壓力。

古代的城池設計充滿了智慧。


一半秋色


古代發明火炮前,攻城一方通常是以築土堙塞、挖地道、火攻、水攻等四種戰術攻城。

所謂“築土堙塞”,通俗的說就是堆土。城牆不是很高嗎?那就讓士兵在城牆下填土,堆出一座可以爬上城牆的小山坡,然後讓士兵沿著山坡衝入城內。

當然由於築堙費時費力,所以後來發明雲梯這類攻城器械後,此類戰術便不再用,只有當戰場環境不適宜使用攻城器械時(比如狹窄地形),才會又重現於戰場之上。



挖地道,顧名思義,就是挖地洞。有些城池的防禦很嚴密,單靠雲梯攻不進去,所以古人就想到了兩種“地道戰”破城思路:

第一種是直接挖地道,從城牆下穿過,挖通至城內,士兵由地道潛入城中,與城外大軍裡應外合,消滅守城敵軍;

第二種是攻城士兵以戰車等器械做掩護,推進至城強下,然後在牆腳下挖地道,並用木頭樁子頂住城牆,防止垮塌。等到地道挖好後,最後撤離的士兵在地道內放火,燒掉頂樑柱,城門會因為失去支撐力而崩塌。


這兩種戰術在古代攻城戰中經常出現,案例也非常多。比如安史之亂時,唐軍大將李光弼就是用第一張方法,直接挖地道,挖穿了安史叛軍駐守的懷州城牆,並趁著夜色裡應外合,攻破了懷州城;東漢末年,袁紹攻打公孫瓚駐守的易京,就是用第二種方法,搞塌了城牆,攻破了易京城。

值得一提的是,火藥發明後,地道戰術得到了更廣泛應用。比如太平天國時,太平軍攻城就習慣於派人挖地道,然後在地道內埋炸藥,最後點燃炸藥,伴隨著轟的一聲,城牆就被炸藥炸塌了。

再說第三種,火攻。在火藥發明之前,火攻也是很常見的攻城手段。古人用薪柴膏油做燃燒材料,主要依靠人工縱火、火箭、火車等手段進行具體操作。特別強悍的部隊,還會訓練飛禽走獸攜火種燒城。

由於咱們國家的古建築大多是磚木結構,一旦燃燒,幾乎沒法救火。所以火攻戰術在古代是非常有效的攻城手段。

說到這裡,回答一下題主的提問——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什麼不用火燒門呢?

其實很早以前的攻城戰,只要有條件,攻城一方都會放火燒城門。比如春秋時期的晉齊平陰之戰,攻城的晉軍就是直接放火燒了齊國首都臨淄的四個城門才攻破了臨淄城。所以說,古代並不是沒有放火燒城門的案例。

好,既然如此,那為什麼火燒城門戰術不常見於後世戰爭呢?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其實是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攻防戰中的防守一方逐漸意識到了城門防火的重要性,以各種方式保護城門,保證城門不會燒燬。所以直接燒城門的戰術也就不多見了。

舉幾個例子。


比如元朝末年擴建的蘇州城,其城門的門洞內就專門設計了灌水口,用於應付敵軍放火燒城門戰術。

這裡你可以想象一下,你放火燒城門時,對面守軍在城樓上往門洞裡面灌水,城門這把火還燒的起來嗎?

還比如從明朝保留至今的城牆,很多都設計有翁城。攻城方想靠燒城門破城,難度相當大,遠不如挖地道,炸城牆來的容易。

所以燒城門不如炸城牆,這在古代是共識。

最後說水攻。

水攻就不用多解釋了。古代城池一般都會建在河流附近,攻城一方控制河流後,可以利用自然水災、人工築堤抬高水位,或者人為決堤等方式攻城。比如戰國時期的秦楚鄢郢之戰,楚軍固守不出,秦軍統帥白起令士兵在夷水的上游築堤蓄水,並修了一條長渠直達城下。等到正式攻城的那天,秦軍開渠放水灌城,直接把鄢城淹到了水底,楚軍主力受到嚴重打擊,軍民溺死數十萬。

從這點可以看出,水攻如果用的好,效率比前三種要高很多。

當然運用水攻是要有技巧的。如果攻城一方搞不清楚地勢的高低,河水的流向就盲目採用水攻,只會是反受其害。比如蒙古軍第一次圍攻西夏國都銀川城時,就因為沒搞清楚黃河的水文條件,結果決堤之後,西夏人沒被淹,蒙古軍反倒被河水淹了個夠嗆。


Mer86


古代兵器和現代有著天壤之別,現代科技的發達是古人無法想像的,但是我們不能就此低估古人的智慧。

那時的兵器雖然不先進,但是古人卻可以利用當時現有的條件,創造出足以抵禦外敵的防護武器。

他們的智慧常常讓我們驚歎,我們無法想像在那樣的條件下,他們是如何完成那麼多難以想像的創造。

就拿古代城牆來講,那叫一個高大而厚重,我們在電視裡看到,兩軍對壘,為了攻下一個城池是多麼的不容易。

許多將士搭著梯子爬上城牆,還沒等爬到城頭,就被敵人的弓箭石頭打了下來,死傷特別嚴重。

如果用現代武器可以輕鬆拿下一座城池,可是古人只能用我們看起來極不先進的方法,靠人力強攻。

城牆又厚又重不易攻破,但城門都是用木頭做成的,為什麼不用火燒城門呢?

我們從電視裡看到,士兵們會用一個很大的木頭去頂城門,但從沒看到有誰用火攻城門。

古人是很聰明的,之所以不用火燒是有道理的。

首先城門都是選自深山最堅硬的木頭做成,非常厚實。

如果用火攻很難點燃,就算點燃了,想要把城門燒透也需要花費很長時間。而且城門的拱門上都會留下小洞和縫隙,敵人如果用火燒,守城的士兵可以用水很快澆滅。

用火燒城門不旦攻不進,還可能會給自己一方帶來麻煩。

明朝時太監曹吉祥和石亨想要謀反推翻朱祁鎮。但計劃敗露,他們只能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倉促起事。石亨採用火攻的方式攻打東安門,不旦沒有攻入,反而阻擋了自己前進的道路。

其次、城門外都有又寬又深的護城河阻擋。

城門是一座城池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對城門的守護也是最嚴密的。

城池的外面都有又深又寬的護城河,想要跨過護城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誰知道河裡養著什麼大魚怪獸,萬一不小心掉進河裡,可能會餵了大魚。

所以想要接近城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把那厚厚的城門點燃更是難上加難。

因此士兵們如果能夠靠近城門,大多采用撞門的方式 ,這比火燒城門要容易的多。

有的戰爭中士兵寧肯鑿牆也不願意去攻打城門,努爾哈赤帶兵攻打寧遠城的時侯,後金敢死隊曾把城南的城牆鑿出一個大洞,如果不是袁崇煥帶兵誓死抵抗,金兵差點把城牆給拆了。

寧可拆牆也不要破城門,可見城門的難破程度。

城門是一城的重中之重,為了防備敵人破城,明成祖朱棣還在城門後裝上了包著鐵釘、鐵皮的實木千斤閘,敵人就算真的燒了城門,千斤閘一落下,敵軍根本進不了城,這比巨石堵門還要方便。

只有不懂作戰的將士才會採用火燒城門的方法,這實際上是殺敵一百自損八千的作法,所以只要稍有點作戰經驗的將士都不會採用這種方法來攻城。

這就是為什麼古時攻城不用火燒城門的原因,悠久的歷史長河發生了無數的戰爭,在這些戰爭中,人們積累了數不清的作戰經驗。在這些攻與守的遊戲中,混雜的是將士與百姓的血與淚。(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安奕小窩


戰必攻城!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妨穿越到古代,成為攻城的一方的一個小卒,並且以燒燬城門作為攻城的主要手段,實地來試驗一下就知道了。

首先,要燒城門就必須先攻到城門邊上。於是,我們先要冒著城上的石灰箭雨、滾木擂石,向著城門發起衝擊。然而,為啥這箭雨這麼密集,即使頂著木盾、嚴防死守,身邊的夥伴仍然在不停的死去,有的是大意被射死的、有的是被滾木擂石砸死的。原來,一個城相對最薄弱的地方是城門,所以城門總是守城軍最為看重,同時也最是布重兵防守的地方。人員齊備、箭矢火器充足。上峰讓我們直接奔著防守最嚴密的城門殺,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令人髮指,再換四個的話:喪心病狂!

好了,終於衝到城下了,沒死!還沒有來得及慶幸呢,眼前是一條大河波浪寬,要想到城門邊上去,得遊過護城河啊!這天寒地凍的,一身甲冑是想淹死我們還是凍死我們啊!最重要的是,咱是去燒城門的,這點火的火石火絨你得隨身帶著吧,這引火的火油火把你得隨身揣著吧,這點火的木頭劈柴你得隨身揹著吧,好麼,這一遊過去,從裡到外溼個透,別說點火了,光是晾乾就要兩三天,你當咱們是來人家城底下紮營曬太陽來了?

有人說,可以帶著長梯子,搭在護城河上不就是個橋麼,不就能跑過去了麼。沒錯,一般大家也都是這麼幹的,不過人家那可是雲梯,一物兩用的,次要作用是搭在河上能過河,主要作用是豎起來搭在城牆上就能爬城。既然費了老鼻子勁把那玩意扛來了,不用來爬城,不用來攻擊防守相對薄弱的城牆,居然只當橋用,那個帶兵的你過來,我保證不打死你。

算了,不管怎麼說,總算過了河,並且在付出了重大的傷亡之後,我們終於攻到了城門洞裡。這裡算是死角,一般來說,箭射不到、滾木擂石也砸不到,只要上面不燒開了大缸的開水往下澆的話,就算是比較安全的地方了。接下來要燒門了,先把各人身上背的柴火集中起來堆在城門邊上,再往上潑油,最後打火燒。有人說了,為啥這麼麻煩啊。你知道城門有多厚麼,你知道城門都是經過防火處理的麼,有的還包了鐵皮,你拿著個火把伸到門上去燒?火把滅了門也燒不起來。

經過一番努力,火終於點起來了,總算是準備工作做得好,有木柴有火油,火苗子蹭蹭的往上竄,一點、一點、一點的把城門引燃了,幸好木頭帶得多,少了的話,木柴燒完了城門都沒有著,那就全白乾了。但是城門燒的怎麼這麼慢啊,一點、一點、一點的燒,這要燒完得等多少時候啊?突然想到,咱們都已經到了城門邊了,為啥不直接撞開,又省時又省事;再說了,搭箭樓、爬雲梯、堆土山、挖地道,哪一個也比這個強啊,非得腦袋讓驢踢了在這點火燒門?

然而,已經沒有什麼時間讓我們詳細思考了。木柴加城門,這麼多的木頭燃燒,立刻把這個城門洞烤成了燒磚的窯、鍊鐵的爐,至少幾百度往上。咱一不是瓷器、二不想當烤肉,只能拼命跑出來。好麼,一出來立刻又被城頭的箭雨、滾木、開水招呼上了。咱也沒處躲,咱也不敢跑,只能這麼死撐著,撐到死。然而,平時生個爐子,填好一爐柴也要燒個好久,這麼大的門,先從木頭燒成炭,再從炭燒成灰,這得多長時間啊?一小時、兩小時……反正軍隊不是馬戲團的老虎,沒學過鑽火圈,這火要是不停,裡面的人出不來,外面的人進不去。有這個時間,估計我們早就被守軍射成刺蝟了。

再假設我們有老天保祐,仍然大難不死,並且成功把城門燒燬,但是還要得等被烤成高爐的城門洞冷卻了之後才能進,不然它就從高爐直接升級成焚屍爐了。又等了好久,終於冷下來了,大部隊向城門衝來的時候,他們發現了——

  1. 發現城頭的千斤鐵閘不知道什麼時候落下來了……從木門免費升級成了鐵製防盜門;

  2. 發現城門裡面被磚土沙石封死了。燒掉了門,發現門裡仍然是牆……原來因為燒門用時太長,守軍有足夠的時間調集建築材料來堵門封戶,甚至還有時間洗個澡換套衣服;

  3. 發現城裡守軍的精銳,甚至是主力,全部集結在城門裡,虎視眈眈的盯著外面。這下好,燒門都燒成心力憔悴的疲兵了,洽洽對上有充裕時間從容集結的以逸待勞的敵軍……沒辦法,你燒門這麼大動靜,傻子不調重兵來防。

好了,就到這吧,不然就太不人道了。從上面的描述,應該可以看出,之所以不採用燒城門的方法,一是不符合避實擊虛的用兵至道,二是這種方法的效率太低,在分秒必爭的實戰中可行性不大。


凱撒視界


先糾正一下問題,古代攻城是會放火燒門的。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我們只要知道歷史上的一個著名人物墨子,便一定知曉墨子是個善於守城的人,他曾經為了保衛宋國,跟能工巧匠公輸班開展了一場著名的“沙盤推演”,結果是墨子勝利,迫使公輸班放棄了計劃。

墨子的許多守城經驗,集結在一部著作當中,這便是《墨子·城守》。

△《墨子·城守》目錄

在《城守》當中,第一篇正是《備城門》。為何把城門放在第一?因為城門是整座城最薄弱的地方。古代中原地區的城牆大多為夯土材質,非常厚實,與之相比木質的城門就脆弱了許多,城門一破,城守往往宣告失敗。

在《備城門》裡,有一節為“救燻火”。何謂燻火?正是放火燒城門。

當然了,守城的人不會坐視城門被燒,如果有人衝到門外放火,城頭上一定會用箭矢滾木礌石招呼著。攻城一方常用的燒門辦法是射火箭,《備城門》裡說“為煙矢射火城門上”。這種火箭跟我們在影視劇中所看到的箭頭著火的那種還不一樣,要複雜得多。

根據《通典》的記載,攻城的人先用一種特製的箭來射城門,其箭頭上有個盛油的小瓢,射中城門後,瓢破油散出。而後取出箭矢,把箭頭燒紅,插入箭桿,用這種箭射擊城門上有油的地方。灼熱的箭頭立刻把油點燃。只要火起來,就緊接著給著火的地方射擊前一種帶油的箭,火越燒越旺,最終能夠把城門燒燬。

那麼怎樣才能剋制火攻之法呢?

墨子指出,守城的人要準備好水和盛水的鬥、皮盆等器具,給城門上鑿一些小坑,插入整齊的木楔,類似於後世的門釘,再給門上貼敷厚厚的一層泥。油料再多,想要把這層泥燒壞都需要時間,這時守城者就可以潑水滅火。如此一來,火箭就失去了效果。

為了防止城外的敵人用其他辦法破壞城門,或者城內間諜使壞。墨子提出要把門上的關鍵結構如門栓、直木用鐵包裹。還特意規定,守城門的人不準攜帶斧頭、鋸子、鑿子等工具,以防有人破壞城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