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點相聲知識,都不好意思聽相聲


不學點相聲知識,都不好意思聽相聲

●第五代相聲演員:張壽臣、常連安、馬三立、郭啟儒、郭榮起、朱闊泉、李壽增、侯一塵等

●第六代相聲演員:侯寶林、劉寶瑞、常寶堃、趙佩如、張永熙、郭全寶、王鳳山、孫少林、常寶霆、白全福、閻笑儒、常寶華、馬志明、尹笑聲、楊少華、楊少奎、楊海荃、王寶童、馬敬伯、楊寶璋、歐少久等

●第七代相聲演員:蘇文茂、李伯祥、高英培、馬季、楊振華、金炳昶、常貴田、趙振鐸、劉文亨、侯耀文、石富寬、唐傑忠、杜國芝、黃鐵良、楊紫陽、師勝傑、範振鈺、牛群、李立山、劉洪沂、張文順、孫小林等。

●第八代相聲演員:郭德綱、姜昆、李金斗、馮鞏、于謙、高峰、張文澤、孫越、趙炎、劉偉、笑林、王謙祥、李增瑞、趙偉洲、奇志、陳寒柏、崔金泉、李偉健、賈承博、李建華、王平、武福星、唐逗、仇小豹、趙津生、劉俊傑、賈倫、尹卓林、高曉攀等


不學點相聲知識,都不好意思聽相聲


  墊話
  曲藝名詞。相聲演員登”硌菡式節目前的開“祝有時也是一個小節目,吸引觀眾注意或點明正式節目的內容。
  入活
  曲藝術語。指相聲演出時,用以將墊話引入正題的一段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包袱
  曲藝術語。 指相聲、獨腳戲、山東快書等曲種中組織笑料的方法。一個笑料在醞釀、組織時稱“系包袱”,迸發時稱“抖包袱”。習慣上也將笑料稱為“包袱”。
  三翻四抖
  曲藝術語。相聲組織包袱的手段之一。指相聲表演時,經過再三鋪墊、襯托,對人物故事加以渲染或製造氣氛,然後將包袱抖開以產生笑料。
  一頭沉
  曲藝術語。對口相聲的表現方式之一。指兩個演員在表演時,一個為主要敘述者,即逗哏;另一個用對話形式鋪助敘述,即捧哏。由於敘述故事情節以逗哏為主,故稱。


  子母哏
  曲藝術語。對口相聲的表現方式之一。指相聲表演時,兩個演員(逗哏和捧哏)所承擔的任務基本相同,如通過相互間爭辯來組織包袱等。
  抓哏
  曲藝術語。 相聲、評書等曲種演出時,在節目中穿插進去的可笑內容,用以引起觀眾發笑。演員往往現場抓取插話題材,並結合節目內容,以取得良好結果。
  逗哏
  曲藝名詞。對口或群口相聲演出時主要敘述故事情節的演員,現通常稱作“甲”。對口相聲中,逗哏與捧哏合作,通過捧逗的襯托、鋪墊,使敘述中逐漸組成包袱,產生笑料。群口相聲增加“泥縫”,其作用與“捧哏”基本相同。
  捧哏
  曲藝名詞。對口或群口相聲演出時配合“逗哏”敘述故事情節的演員,現通常稱作“乙”。
  泥縫
  曲藝名詞。群口相聲演出時配合“逗哏”敘述故事情節的演員,現通常稱作“丙”。

  腿子活
  腿子活--相聲裡頭為了學唱或者表演一段情節,兩人帶點小化妝,分包趕角,進入角色來表演,之後還要退出來敘事,這種相聲段子行內叫“腿子活”。
  砸掛
  砸掛是相聲裡的行話,相聲大部分都是在講故事,而這個故事就得有個主人公,用講這個人的笑話來達到抖包袱的目的。
  貫口
  又稱“趟子”,為將一段篇幅較長的說詞節奏明快地一氣道出,似一串珠玉一貫到底,演員事先把詞背得熟練拱口,以起到渲染抒情、展示技巧乃至產生笑料的作用。
  增加一部分相聲術語:
  "活"———段子
  一塊"活"———一個段子使"活"———表演段子
  量活——捧哏者,有尊重突出捧哏演員之意
  "包袱"——笑料
  "倒口"———模擬方言
  下掛———重新整理
  皮厚———不容易懂
  皮薄———容易懂
  碼前———快一點

  碼後———慢一點
  格念———別說了
  杵頭———錢
  拋杵———給錢
  杵門子———要錢
  對託———正合適
  黃調———不搭調
  念嘬———不好
  使相———面部表情
  夯頭———嗓子
  圓粘———招徠觀眾
  "包袱"點———愛笑的觀眾
  泥啦———效果不好
  出蠱———發生問題
  抽籤———少數觀眾退場
  開閘———大批觀眾退場
  攢兒亮———心裡明白
  對兒春———對口相聲
  單春———單口相聲
  "柳活"———學唱的段子
  海———大,多
  蹶———小,少
  硬買賣———掙錢多
  冊子———臺詞本子
  醒攢兒———覺悟了
  稀溜綱———逗趣的話
  疃春———相聲
  咧瓢———笑啦
  瘟———平淡,效果不好
  起堂———觀眾走了
  盤兒尖———面孔漂亮
  撇蘇兒———哭
  瓤———餓

  念啃———沒吃飯
  “開門柳”——即“墊話”,舊時也起著招攬觀眾作用。
  “葷口”——陳舊卑*庸俗的語言。
  “發託賣像”——雙簧術語。背後的說唱,前臉的學其動作口型。
  摳溜——專用術語,即數來寶。
  刨底——意思就是把懸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強大智慧含量的東西提前告訴觀眾或者聽眾,從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
  撂地——解放前表演相聲時,設在廟會、集市、街頭空地上的演出場所。演員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觀眾租賃桌、凳,供觀眾坐席。撂地”賣藝按場地分可以分為三等:上等的設有遮涼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麼設施都沒有。
  念年兒——舊相聲術語。指沒有聽眾或者很少,
  火年兒——舊相聲術語,指聽眾很多
  掌旋——舊時相聲場子掌權的那種人叫“掌旋”,這是行話。跑江湖的人到處轉,叫做“旋”,北京話音念做“學”。
  挑籠子——相聲界行話,說相聲“挑籠子”的,與唱戲的角兒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樣。“跟包”揹著角兒的行頭靴包,拿著包頭用具的提盒子、飲場的壺碗等等,是專門侍候角兒的,後臺扮戲,臺上飲場,都是“跟包”的活。“挑籠子”的雖然也提一個提盒,裡面放上說相聲的道具摺扇、手絹,唱太平歌詞的竹板,還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壺碗等等,但是無須侍候扮裝及飲場。“挑籠子”的既要幹演出的一切雜活,如打掃場地、擺凳子、打水、斂錢等,還要為師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師父說累了的時侯“墊場”,說個笑話,來個單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