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革命精神——邢臺抗大陳列館


紅色革命精神——邢臺抗大陳列館

河北省邢臺縣漿水鎮,位於太行山腹地,東臨冀南平原,西與山西毗鄰,古稱夷儀,周朝時普為邢國都邑,素有“依山憑險,形勝之國”之稱。坐落在前南峪村的抗大陳列館,北依漿水,南眺太行,居高臨下,氣勢恢宏,整個建築由青石砌成,質樸莊重。該館佔地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於1999年建成。 陳列館]楣鑲嵌著楊成武上將題寫的匾額。館內由序廳、主題廳和西展廳三部分組成。序廳刻有毛澤東為抗大制定的“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迎面牆壁上懸掛著抗大校旗和校門照片。東、西牆壁上分別為八路軍軍歌和抗大校歌。陳列館珍藏著100多件革命者使用過的物品和100多張珍貴的歷史圖片。主題展廳介紹了抗大在陝北的創建與發展;抗大在敵後太行的崢嶸歲月;抗大分校及附屬陸軍中學等。陳列館的北面,為抗大紀念碑,通高25.8米,由漢白玉砌成。胡耀邦題寫碑名,徐向前,何長工等為紀念碑撰寫碑文。紀念碑前的廣場,栽植松柏樹,四季常青。沿山間小路拾級而上到西部山頂,即是抗大校首長舊居等遺址。

紅色革命精神——邢臺抗大陳列館

抗大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大學(簡稱紅大),於1936年6月1日在陝北瓦窯堡創建。1937年初, 紅大隨黨中央機關遷到延安,更名為抗大,毛澤東任學校教育委員會主席,林彪任校長,羅瑞卿任副校長。為了貫徹教育與戰爭相結合的原則,1939年6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了《關於抗大陝公等學校遷移晉東南的決定》。7月10日,抗大總校以“八路軍第五縱隊”番號,在司令員兼政委羅瑞卿率領下,告別延安,向敵後根據地挺進。五千抗大師生翻山涉水經陝西、山西、河北3省25縣,行程1250公里,輾轉一年多,擺脫了日軍的圍追堵截,終於在1940年11月到達邢臺縣漿水鎮。鄧小平、胡耀邦、 劉伯承、何長工、騰代遠、羅瑞卿等革命家在此工作生活,他們一邊教學、一邊戰鬥, 粉碎了敵人的多次圍剿。

1986年6月抗大建校50週年之際,修建了抗大紀念碑,肅穆矗立在前南峪村口,碑上刻有胡耀邦、徐向前、何長工的親筆題詞。抗大陳列館設在紀念碑對面的南山坡上,建築面積1 100平方米,在紀念碑前建有3000平方米的廣場,供參觀者瞻仰和舉行集體活動。這裡保留著革命家的舊居以及電臺、圖書館、總機房等舊址。被命名為“ 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國防教育基地”,被授予 “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等榮營稱號。


紅色革命精神——邢臺抗大陳列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