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問:為什麼我在看完一些名著和專業類書籍後並沒有感覺到自己有收穫?

SmileyMaggie


這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其一,你可能水平沒有達到那個級別沒辦法理解;其二,書的論述本就空洞沒有實際意義。

對於第一點很好理解,因為讀書人的問題。第二點那當然是作者的問題。不過作者的問題也是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論點不顯明論據不充分;其二本就是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寫的,沒有什麼真才實學,東拼西湊的。對於第一點來說是寫作技巧的問題,和收集的材料不充分。對於第二點,那不用說沒有學問的東西當然沒有收穫。


野火燒不盡73823000


【讀完名著類或專業類書籍感覺自己當下沒有收穫,以自己淺薄的認知,結合自己情況,可能存在以下幾種情況】

01 是否帶著思考去閱讀

曾在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老人與海》是歐內斯特·海明威的名作之一,但初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讀不進去。

世界名著我為什麼會讀不進去或者說讀來無味呢?

我找了由書改編的動畫片來看,然後使用“快進”的方式終於看完。

隔了三個月的時間,有一天當我突然意識到我可能會面臨失業的風險時,再次看到這本書,心境完全發生了改變。

我不但讀得進去,而且我還能理解面對種種挫折,老人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

書沒有變,變得是我自己。結合實際情況,帶著思考去閱讀才不會流於表面。

02 是否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在《為什麼精英都是時間控》這本書裡,作者本人-日本精神科醫生樺澤紫苑曾說過,他早上帶出一本書,晚上到家前這本書就看完了。

我試過,但很遺憾我暫時做不到。

通勤前,我帶了一本書,下班後繼續閱讀,我用了兩天的時間讀完了一本書。但是讀到後面我發現,前面的已經忘的差不多了。

於是再讀書我不再只貪圖快,而是讓每一份“輸入”都能真正內化成自己的東西,然後應用到實際中,將知識為自己所用。

知識是別人的,要結合自己實際情況(工作時間安排等)為我所用,為我借鑑,而不是全權照搬。照搬的結果多半是感覺對自己無用。

03 是否形成了閱讀的“閉環”

《人生效率手冊》中張萌曾說過,她每年都會出版一本書,但是出版完書之後,她會將讀者組織成一個微信社群,帶領大家在裡面討論書的內容,並給讀者設置思考題,讓大家分享自己應用書中理論指導實踐的案例,分析出好的做法和不好的做法。每週再帶領讀者進行復盤。

這種帶著問題去讀書,然後用書中的理論去指導自己的實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也是一個閉環式的思維。通過實踐反思出來的東西,通過總結,再來指導下一次實踐的過程。

知識不具有力量,運用知識才具有力量。

如果只是單純的讀書,沒有結合自己情況做到內化,沒有輸出再利用形成閉環,做到“為我所用”是比較困難的。

-END-


小女子熱愛生活


1、十歲的兒子想和爸爸一樣壯大,於是那天中午吃得和爸爸一樣多,但還是沒有和爸爸一樣強大,為什麼呢?花開也是有時間和週期的,即使沒有立竿見影,這個影響也是潛移默化極其深遠的。就像我們每天吃不起眼的一餐,沒什麼變化,但積累下來卻補充了我們所需的營養,健壯我們的骨骼。所以讀書肯定有用的,但一口吃不成胖子。

2、你讀的書和你的現狀有關聯嘛?有的話,你有結合實際去操作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行成於思毀於隨”,你是讀了書,但要用心讀,帶著問題,問自己這個書是你的現在需要的嘛?是的話就讀,在總結一下作者的觀點,問自己自己認同嗎?因為行動的前提是你相信他是對的,如果作者的某些觀點你不認同,你的理由是什麼,你會怎麼做呢?

3、像數學語言,一個公式,老師考核我們可以出成千上萬道題目,所以你知道他的原理是很重要的,不是單單的學會某一道題。書籍千千萬,擒賊先擒王,捉住要害。

4、“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溫故知新”“學以致用”這些答案。完


巴拉巴拉拉拉呱


我讀書有三個要點,第一要帶著明確的目的讀書;第二要快速翻完一遍後找到重點和自己最關心的內容;第三是要在第一遍速讀之後寫一篇讀書筆記,並與同事、朋友分享

其中,寫讀書筆記的過程非常重要,它是我的讀書秘籍。今天晚上的會員語音「寫作之路」,我會講一下這部分內容。並且,我會講一下,為什麼幾乎每個人都可以開始自己的「寫作日更之路」。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同樣的書,為什麼別人讀了就可以信手拈來?自己讀了感覺像沒讀一樣?」本質上,這是讀書方法不對。

以前我也是如此,喜歡漫無目的的看書,什麼大學生必讀的100本書,豆瓣top250,大咖推薦,我都下到Kindle裡屯著。可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有一半的書根本沒看,剩下的,要麼翻幾頁看不下去,要麼看完了記不住。



小李同志講八卦86


書是我們進步的階梯!學習就像如圖所示,一進三出,不付出努力根本不會獲得任何收貨!要想看完有收穫就必須下功夫,比如可以試試這些方法!

1、思考法,邊讀書,邊思考,帶著問題去閱讀,定會事半功倍!

2、背誦法。在看書時,可能會看到某一段非常好的文字身邊有沒有紙筆等可以記錄的工具,這時候,背誦是個不錯的方法。不僅可以使自己記住,同時印象也會非常深刻。

3、標記法。在閱讀的時候,很多段落都是非常優美的,這個時候,可能由於時間限制,我們無法逐段背誦,這個時候,可以拿筆把感興趣的段落畫起來,方便以後查閱。

4、摘抄法,讀書的時候可以適當的摘抄一些自己認為好的句子段落!這樣以後自己的寫作業中也可以用的到!

5、寫讀後感法,這個方法很簡單,不用多說,我們從小學就已經開始接觸並使用這種方法!也非常的實用。

閱讀的時候嘗試著利用這些方法,你的閱讀效率一定事半功倍[靈光一閃]




一挽仙愁


我覺得可以改進一下讀書的方法。讀書時手上不拿筆,基本讀完等於白讀,只能記得少數片段,更別說學到什麼,怎麼運用了。

對於非虛構類書,目錄是書的基本框架,可以看出作者的思維佈局。你可以在目錄上做記號,哪個是你比較感興趣的,你有什麼疑問先寫在旁邊,帶著問題先去看自己感興趣的章節。有時因為沒有從頭到尾連貫地閱讀,為了尋找來龍去脈,更能調動大腦的主動思考。這個可以試過之後根據自己的偏好去調整。通常一本書讀一遍肯定不夠,第一遍粗粗掃一遍,挑出興趣、疑問、重點……做好記號;第二遍挑重點仔細讀,必須做筆記;讀完了還可以同領域其他作者的書瞭解一下,聽聽高質量讀書平臺對書的解讀 對照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寫一篇書評。

其實虛構類書籍讀法也差不多,可以多加一個內容,把自己喜歡的片段蒐集記錄,當做模板學習。同樣看完也去聽聽別人的解讀,有時光是對一本書的解讀就寫成了另外一本書,比如《小王子的領悟》是對《小王子》的解讀;楊照也專門寫過一本《馬爾克斯與他的百年孤獨》,這類書挑靠譜的作者的讀一讀,每個人的感悟不一樣,都能受到很多啟發,多維度思考。

關於筆記,是另一套需要專門學習的技能。可以找找相關課程,比如怎麼用印象筆記搭建寫作系統。會用這些工具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的幫助,只有自己用了才能體會。

總之,讀書要當成一個系統工程,完整地走完一個流程,對自己的提升是全方位的,不能把一本本書孤立地看完了事。但這樣做剛開始可能會比較慢,需要耐心和長期堅持。

幾本關於閱讀方法和學習的書:


資深囧媽


只要用心去讀了,就會有收穫!有些收穫是有形的,有些收穫是無形的,所以有時可能你沒有感覺,但實際上已經獲益。

建議你讀書時,要制定合理的規劃,使用科學的方法,譬如:精心選擇閱讀的書目,養成定時讀書的習慣,閱讀過程中做好摘抄、深入思考、經常總結、加強交流,等。

腹有詩書氣自華,只要你堅持讀好書、善讀書,浩然正氣、滿腹經綸自然會找上你,讓你受益終生!


風雨無阻的陪伴


這個問題應該從幾個方面去理解。看書是看過了,在看書的過程中,有幾件事是必不可少的,你做了幾件?

其一,就是要一絲不苟的作好讀書筆記。尤其是在重要的章節,重點的段落,令人感動的句子,能夠使人醍醐灌頂的道理,自己看後的感受和體會。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要認真的作好每筆的記錄。

其二,就是在看書的時候,哪個地方對你有些啟迪?哪個地方令你開悟?哪個地方給你一個方向?使你看到前方的光明?俗話說"不僅要學到,重要的是悟到 "。就是在看書的時候,要開動腦筋,展開聯想,千萬不要"水過地皮溼"式的一漫而過,否則就一事無成了。

第三,要有讀書的體會。看完一本書的時候,要有自己的讀書體會,最好是形成文字的體會,寫出之後可以檢查自己的想法,自己有些什麼收穫。如果這些工作都做了,你就絕不會看書什麼感覺收穫都沒有的。學習是很快樂的,又是很辛苦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點滴積累,百鍊成鋼。

謝謝悟空問答平臺!謝謝大家的鼓勵支持!





封護勝463


知識在於積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說明所有的事都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首先學習在於積累,也在於系統的學習,

就像我們從小學到高中,那是我們學習中最基礎的東西,雖然說在日常生活中起不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沒有基礎學習,所有的基本都是空談。有了這些積累我們可以學習更專業的更系統的知識,僅僅讀幾本書只能學到片面的知識,如果一個人的學問很高,這幾本書又都在他的知識層面上,可以會有一定的意義,否則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人的一生在於每時每刻不斷的探索和學習,知識的高峰永無止境,讓我們盡情的學習吧!在知識的海洋裡自由的翱翔。



農民大毛


分享下我的讀書經歷,


第一個階段 沒有感覺,痛苦太多了

36歲前,讀書基本沒什麼感覺,那時候,我讀的最多是雞湯類的書,為了自我療愈,就是你說的那種狀態,讀再多也沒感覺。分析了一下原因,

1. 感知力太弱,只能感知痛苦,痛苦塞滿了我的空間,其他東西進不來。

2. 感覺書裡的內容對我無效,比如《吸引力》、《遇見未知的自己》、《男人來自金星,女人來自火星》、《高效能人士的五個習慣》,看完就完,這個耳朵進,那個耳朵出。

3. 感覺“別人能做到,我做不到,我是不行的”,充滿了自我否定,活在自卑的漩渦裡。

4. 小學中學大學讀的書很多,大學對我來說,感覺也白上,因為沒有幸福感,我做一切事情都是為了被愛和追求幸福感,上學對我是折磨,痛苦。


第二個階段 有點感覺,依然做不到

我36歲才結婚生孩子,1年後婚姻危機,面臨離婚,冷戰,極度痛苦抑鬱。於是找心理諮詢師,開始研究我自己痛苦的根源。

1. 我又開始讀書,目的是尋找原因,想在書裡找真相,因為外面世界沒有人能理解我。

2. 我當時專門讀心理學,《非暴力溝通》、《少有人走的路》、《新家庭如何雕塑人》、《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薩提亞治療實錄》、、、、、、、

3. 因為找心理諮詢師諮詢,對自己的問題有點覺知,感覺是自己導致了自己的問題,但是依然痛苦,無法擺脫痛苦。


第三個階段 讀書很有感覺

2018年,我開始了自我療愈,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釋放從小到大的受傷事件的情緒,與自己和解,這個階段讀書很有感覺。

1. 我報名了心理諮詢師的考試,系統的學習了心理學,邊療愈自己,邊學習理論,理論和實際相結合。

2. 這個時候,我感覺我之前讀的書有點用了,我可以操作"非暴力溝通"了,那時候沒感覺做不到,因為負面情緒太多,堵塞了我的全部感知空間。

3. 這個時候,我讀了武志紅《巨嬰國》、《與神對話》、路易斯海《生命的重建》、林文采的《心理營養》、重新又讀了《吸引力法則》、《遇見未知的自己》,這個時候,我讀的東西全部能讀懂,甚至有批判性思維,能夠找出書裡不盡完善的地方,我已經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了。

4. 這個階段的感知力已經大大擴充了,不僅僅能夠感知自己的痛苦,還能感知別人的痛苦,擺脫了受害者情結。


第四個階段 讀書有收穫了

2019年,我加入樊登讀書,陸陸續續聽了很多書,這個我讀書的一個轉折點。

1. 《窮查理寶典》這本書對我影響巨大,查理芒格和巴菲特都是極愛讀書的人,是“長著兩條腿的書架”,查理芒格說加州理工和哈佛法學院都沒有幫到他,都沒有提供有價值的東西,他真正的智慧是讀書獲取的,我從這裡知道讀書對一個人的價值,對讀書一發不可收拾。

2. 這個階段我又讀了《非暴力溝通》並且能夠找出裡面的不完善之處,批判性思維,我感覺我讀書升級了。

3. 這個階段我讀一本書,寫一篇讀後感,並且能夠應用書中所學,這個階段讀書非常非常有感覺,我感覺我的人生充滿了希望。

4. 我愛上了寫作,我發現了我的很多天賦,不斷的寫作,盤點自己,輸出自己。


第五個階段 我愛上了讀書

2020年我加入了弘丹寫作訓練營,我的讀書又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因為熱愛寫作,學習寫作技巧方法,對自己有了新的認知,感覺自己越來越無知,需要學習的太多,這個時候如一個吸水的海綿。

1. 這個階段,讀書會做思維導圖,提升了邏輯能力。

2. 這個階段,會摘錄書裡的金句和案例,成為我寫作的素材來源。

3. 這個階段,讀書的速度越來越快,幾個小時可以讀一本書,讀書有了目的。

4. 這個階段,知道什麼是精讀和泛讀,哪些書要精讀,哪些書要泛讀,哪些書需要一頁頁的讀,哪些書利用碎片時間聽書。

5. 這個階段,感覺書籍簡直是寶貝,一天不讀書就難受。

6. 這個階段,開始研究如何高效讀書,高效學習,吸收內化、實踐,學以致用。

7. 這個接單,開始擴充閱讀範圍,比如經濟學、自然科學、、、、、自己的好奇心越來越大,,,,,愛上讀書,人生從此沒有孤獨和無聊。


總結

從讀書沒感覺到一天不讀書都不行,到讀書寫作成為終身要做的事情,這其中發生了很多事。總體來說,

1. 讀書跟自己的經歷有關,有些經歷你沒有,無法與作者產生共鳴。

2. 負面情緒多的時候,什麼都無法吸收,負面情緒是巨大的阻力。

3. 你需要明白你讀書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對讀書效果有影響。

4. 讀書需要實踐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否則讀完就完。


以上希望對你有幫助。

如果心理有阻力,需要先清除阻力,否則沒有空間吸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