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1912年選擇退位而不是退出關外建立北清政權?

大名42




中國有句話很有意思: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什麼意思呢?做人做事只要不放棄,總有翻身的那一天。

辛亥革命後,在袁世凱的協調下,清朝宣統皇帝和裕隆太后,雙宮退位,民國正式建立,那一年是1912年。

有人就問了,為什麼元朝被朱元璋幹敗時,還能退出中原,回到蒙古的漠北草原,為什麼大清在失利後,不退出關外,重建大清政權呢?

原因很簡單,此一時,彼一時,大清末期,大清的朝廷基本上回不去了。

清朝末期,東北大地上的地盤,基本上已經不屬於大清了



東北是大清的龍興之地,是大清龍脈所在,曾經,清朝入關後,康熙等皇帝嚴重封鎖東北大地,不讓漢人輕易出關,意思很明顯,要留一塊他們的自留地,萬一哪天過不下去了,可以迴歸。

但是,物產富饒的東北大地,空著也不是個事,在鴉片戰爭後不久,清政府壓力太大,口袋沒錢,國家糧少,於是放鬆了漢人去東北的這個“禁令”。於是乎,漢人大面積的“闖關東”。

到清末時期,東北大地上,漢人遠遠大於滿人。漢人逆流而上,而滿人“順流而下”,大多往北京城附近遷移,因為那裡有滿人聚居,日子好,財富多,更重要的是,滿人有影響力的人脈大多在京城附近。

清末時,東北大地除了有大量漢人外,一南一北,被日本、俄國分別控制。也就是說,曾經滿人發跡的故鄉,已經成了別人重新崛起的地方,這讓大清怎麼回得去?

回去了,一是群眾基礎一般,二是還要受別人欺凌,既然如此,回去做甚?

清朝末期,東北早就沒有了完全屬於大清的軍隊



建立大清的女真,曾經有“女真不滿萬,滿萬無人敵”的美譽,可是,那曾經的女真鐵蹄呢?早已成為了過去式。

早年英勇威武的八旗子弟,擅長玩圓月彎刀。清末的八旗子弟,除了遛狗玩鳥,早已經“泯然眾人”,毫無優勢了。這種缺乏的優勢,不僅是身體上的,還有心理上的,以前那種“悍不畏死”的精神,早已九霄雲散了。

清朝晚期,在八國聯軍進入中國前,大清在東北還有完全屬於自己的大約十萬左右的軍事武裝,不過,在八國聯軍進北京的同時,十多萬的俄國老毛子南下進入了東北大地,將大清那支隊伍殺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然後順勢控制了東北大地。

彷彿聞到了“東北大地的香味”,日本小鬼子一看老毛子先下了手,一萬個不願意,東北可是他們先看上的,怎麼讓俄國人先下了手呢?於是乎,在大清的東北大地上,發生了日俄之間的戰爭,這是大清的悲哀,也是大清的無奈。



1905年,俄國人敗了,退居東北的北邊,南邊被日本駐軍,什麼大連、旅順、丹東都被日本人當做了自己的地盤。

當然,清朝末期,東北大地也不是沒有中國人的武裝,有,而且不少,大多都是些被大清整編的“土匪武裝”,或者所謂的“保險隊”起家的隊伍,比如張作霖的隊伍,比如馮德麟的隊伍,比如吳俊升的隊伍,這些都是後來所說的“軍閥武裝”。這些武裝,雖然被大清利用,但又不被大清完全擁有。

所以,當辛亥革命發生時,東北大地上的殘存軍事實力,做了短暫的“擁清反新”的掙扎後,徹底倒向了袁世凱。

大清末期的政府,在沒有自己軍事武裝的情況下,哪裡有膽量回東北大地?

大清抱有僥倖心理,等待著變天



大清裕隆太后等人,在袁世凱的強勢協調下,住進了深宮,讓出了政治舞臺,並獲得“每年400萬兩白銀補貼”的承諾。

那時那刻,裕隆太后等人是有僥倖心理的,畢竟,“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情況有大概率出現的可能,到時,如果袁世凱等人控制不住全國,有保皇派的能人志士大旗一揮,殺入京城,那大清就可以再次屹立在紫禁之巔。

裕隆太后等人沒判斷錯,大清的遺臣確實行動了,那個人就是張勳,那事發生在1917年7月,張勳帶領5000辮子軍趁“段祺瑞下野”殺入京城,然後請出了皇帝,組織了舊臣,那一刻,張勳、康有為等人意氣風發,他們以為會創造一個新的時代,只是,事情純粹成了一個鬧劇,因為沒幾天,段祺瑞等人殺向京城,張勳等人被殺得屁滾尿流,四散逃命,短短十二天,年輕的溥儀屁股還沒坐熱,就被再次趕下了皇位。

張勳復辟之後,大清的遺留政府再無機會,不僅無機會,1924年馮玉祥來了後,直接把溥儀等人徹底趕出了皇宮,於是,就連那一絲的“僥倖”也不存在了。

有人說了,溥儀後來不是回東北做了皇帝嗎?確實如此,做了所謂的“滿洲國皇帝”,但那是“皇帝”嗎?那是日本人放了一具傀儡在那裡,溥儀所有的行為都受日本人控制,除了溥儀名義上是皇帝,實際上和“犯人”有何區別?



綜合來說,大清沒有在1912年後回東北重建政權,原因有三個:一是地盤不是滿族人的了;二是靠譜的軍隊沒有了;三是抱有僥倖心理,期待京城重新變天。


藍風破曉


清朝皇帝之所以選擇退位,而不是退回他們的龍興之地——東北,主要有主客觀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客觀原因:

1、清軍入關後,嚴禁漢民到東北地區進行開發,據說是怕破壞了滿清的龍脈。因此,到了清末,東北的開發程度仍然比較低,也就是所謂的“北大荒”!物質生活條件上,根本無法跟關內相比,所以滿清貴族不會再想回去。


2、東北已經被沙俄和日本覬覦和蠶食,即便是滿清貴族現在回去,東北也不是他們入關之前的樣子了。

3、滿清皇帝退位,是有條件的。皇帝可以繼續在紫禁城內生活,享受與原來並無二致的物質生活,因此,即便沒有了權力,他們的生活依然是很優越的。有了民國政府的保障,滿清貴族也沒別要回去。

二、主觀原因: 1、滿清入關以後,積極實行了漢化政策,他們已經與中原王朝的皇帝,沒有什麼區別。這跟曾經入主中原,又狼狽逃走的蒙元皇帝大相徑庭。蒙元是始終沒有融入漢文 明,而滿清則是完全融入,並有了繼承和發展。



2、滿清重用漢臣,晚清四大名臣,都是漢臣,而像袁世凱、段祺瑞等手握重權之人,也算曾蒙受清廷厚恩。所以,也不至於有太多的民族仇恨。這樣促使雙方可以在和平的條件下,談有條件的退位的事情。

3、滿清經過近300年的發展,已經是病入膏肓,隆裕也好,溥儀也好,都已回天乏術,即便到東北另起爐灶,也是無濟於事,這一點他們也心知肚明。


深夜聊齋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就在八國聯軍組團進攻天津的同時,沙俄帝國還派遣了17萬大軍席捲東三省,團滅了清政府留守在東北的9萬駐軍。這導致清朝在東北經營了近三百年的基業,瞬間崩塌了。

並且最糟糕的是,俄軍佔了東三省,任憑清政府如何抗議,始終都沒有撤走的意思。

腦門上頂了一把劍,清政府非常頭疼。為了收回東三省主權,清政府只得尋求外國的幫助。

不過英美日的抗議也沒有逼走俄軍,於是收回東北這件事就只能暫時擱置,清政府只能先解決內部問題。

當時內部有什麼問題呢?問題多了,其中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軍隊問題。由於八國聯軍的打擊,原本直屬中央的武衛五軍,除了袁世凱和宋慶的部隊以外,全都被打得土崩瓦解。因而慈禧迴鑾後,她第一個要考慮的問題就是重建武裝,保護京城。

1901年11月7日。大清裱糊匠李鴻章走到了他生命的盡頭。而同日,袁世凱被任命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接過了李鴻章的政治遺產,成為了未來十幾年裡,攪動中國風雲的那個人。

袁世凱是個聰明人,他上任之後馬上就意識到一個關鍵點,那就是如何不讓慈禧把他的部隊調出京津地區。

因為之前的武衛軍就是例子,一旦慈禧意識到京津防務有問題,就會從其他地區調集人馬先來充實京津地區的防衛力量。如果是這樣,袁世凱很可能會被調走。而那樣他就沒辦法掌控京津地區了。也就是不能掐住滿清朝廷的脖子了。

於是袁世凱就雙管齊下,他一方面大肆宣揚舊軍的不堪一擊,沒戰鬥力,懇請朝廷准許他訓練新軍;另一方面他又極力向朝廷推薦自己的部下,比如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等人,讓他們控制住新訓練出來的部隊。

由於舊軍確實沒戰鬥力,袁世凱推薦的心腹也確實有練兵之才,並且當時沙俄在東北賴著不走,威脅北京安全。因而慈禧也就批准了袁世凱的奏請,讓他全權負責練兵之事。

就這樣,清政府1902~1905年期間訓練出的五個鎮,加上袁世凱之前在小站練出的八千新建陸軍,總計七萬人,就都姓了袁。而朝廷對此無能為力。沒辦法,誰讓八旗子弟都是廢柴呢。

1904年,日俄矛盾激化。日本人在英美的支持下,高喊著“皇國興廢只此一戰”,賭贏了國運,打敗了沙俄。


沙俄被擠出東北後,東三省除了關東州和中東鐵路之外的所有地盤,在英美主持下,日本都還給了清政府。東北的主權又回到了清政府手上。

不過東三省主權雖然歸還了,但滿人在東北的基業並沒有恢復。此時的東北,已經是漢人的天下了,滿人在東北,無一兵一卒。

1906年,為了儘快恢復東北秩序,慈禧委任貝子載振、尚書徐世昌前往東北視察。第二年,慈禧在看完報告徐世昌的報告後,下旨將東三省改制。之前三省是將軍轄地,現在改成行省,設總督和巡撫。

前面說了,八旗子弟都是廢柴,滿洲八旗在東北也已經沒有武裝力量了。因而改制後的東三省督撫,就都交給了袁世凱的北洋系的人來充任。其中袁世凱的大軍師徐世昌出任東三省總督,袁世凱的一手提拔的三個小弟唐紹儀、朱家寶、段芝貴分別擔任奉天、吉林和黑龍江巡撫

於是就這樣,東三省也姓了袁。

這裡順帶一說,徐世昌在東北當總督時,帶去了三個協(相當於旅),並以這三個協為擴軍基礎,組建了東北新軍。並且徐世昌還重用了很多土匪,在這些土匪中,就有張作霖、馮德麟等日後叱吒風雲的軍閥。這些人對清政府談不上忠誠,但對袁世凱,那是非常敬仰。袁大總統吼一嗓子,這些人都會嚇得汗流浹背。


袁世凱大權獨攬後,滿洲貴胄和一部分漢人官僚極為不滿。他們對袁世凱的攻擊是一波接著一波,有說袁世凱是年羹堯的,有說袁世凱是吳三桂的,反正大家罵袁世凱的調調都差不多,都罵他日後必然會圖謀不軌。

袁世凱受到這些攻擊,汗流浹背,他當時又不敢造反。最後為了保命,便不得不頻頻向朝廷表忠心,辭掉所有兼職(袁世凱除了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外,還兼任吏戶兵工四部尚書)和所有的兵權。並在慈禧太后的刻意安排下,明升暗降,由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升為軍機大臣——由權臣變成了光桿司令。

然而這都還不算完,更倒黴的事情還在後面。1908年11月15日,慈禧死了。順便也帶走了光緒。

這一下袁世凱徹底倒了黴:攝攝政載灃憤恨袁世凱曾出賣光緒,把他趕出了朝廷。並且袁世凱的一干心腹也都撤換,比如東三省總督換成了蒙古鑲藍旗的錫良,北洋新軍的指揮權交給了載濤和載洵。

按滿洲貴胄當時的想法,把袁世凱擠走,然後把權力再奪回來。

然而,這些人想法太天真了。他們在奪權的時候忘了一件事——袁世凱能上位,是因為他有本事。這些八旗子弟想奪權,卻沒有能力把袁世凱走後造成的權力真空填補起來。這就很尷尬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當時已經奪權成功的八旗子弟完全沒有鎮壓起義的能力。於是賦閒在家三年的袁世凱,就又被攝政王載灃請了回來。

袁世凱回朝後,很清楚當時的時局——以北洋新軍的實力剿滅革命黨是小事一樁,但清政府沒有信用,他必須要利用革命黨威脅清政府向他出讓更多的權力。他必須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

當然,在奪權之前,袁世凱還要先幹一件事,那就是要先把載灃趕下臺。



1911年11月1日,載灃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將軍政大權全部拱讓給了被他罷斥回籍的袁世凱。然後,他就辭職回家了。

搞定載灃之後,袁世凱就開始哭窮。他威脅隆裕太后,不給錢就不開拔,逼得八旗子弟砸鍋賣鐵的給他湊軍費。這個時候,這幫八旗子弟還沒有明白袁世凱的真實想法。他們天真的認為,只要餵飽了袁世凱,讓北洋軍南下,天下就還是自己的。

可是他們哪裡能想到,這個時候袁世凱的心態已經變了。

1911年11月27日,漢口、漢陽失守,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一戰揚威。

不過袁世凱並不著急繼續推進,他敏銳的發現了當下的問題所在:獨立省份很多,但並沒有統一的指揮;東南財源被斷、關稅也被切,朝廷沒錢,而他自己剛剛從朝廷手裡勒索到了一大筆軍費跟軍權,這意味著他就是當時能左右整個中國未來走向的人,而且是左右能力最大的一個

宣統皇帝只是個小屁孩,隆裕太后只是個女流之輩,革命黨大多是文人,此時沒有誰比他更適合統治這個國家。

所以對當時的袁世凱來說,大清朝他是鐵定不會保了。他要考慮的是如何體面的結束滿清統治,如何優雅的上位。

直接扯旗造反,然後調頭殺向北京,把大清上上下下各路王公貝勒全都砍頭,當然是可以的,但這麼幹太丟臉面。

而滅了革命黨,然後謀取實權,搞君主立憲制,這當然也可以,不過這麼搞,他就得罪人了,以後肯定會不得好死。

所以對於袁世凱來說,最好的辦法呢,就是讓大家心甘情願的推他上位。而要讓大家心甘情願的推舉他,最好的動力就是恐懼和貪婪。於是袁世凱在打下漢陽後,他就回到了北京,一面宣揚革命黨的恐怖,一面賄賂慶王奕劻,操縱時局。

當時朝廷的八旗子弟哪知道時局,袁世凱說什麼,他們就信什麼。以至於朝廷把寶全押在了袁世凱身上,就連禁衛軍跟京師防務也交給了他,期待他能讓自己翻盤。

到最後,袁世凱手裡的權力越來越大,受到的制約也越來越小,徹底捏住了滿清王朝的命根子。八旗子弟全部當了甕中之鱉,被北洋軍控制在了京城。


1911年12月17日,在袁世凱的建議下,南北議和開始。所謂的南,是十七個已經宣佈獨立的省份所組成的臨時政府。而北,自然就是清政府了。

其實當時革命黨人也並非是鐵板一塊,其中一部分立憲派的牆頭草,早就表示要擁護袁大人了。所以繼續打,清政府有利。但是清政府高層並不知道這些事,一直到最後袁世凱偷摸著跟孫中山簽了協議,都不知道自己被賣了。

當然,後來一些八旗子弟明白了,知道自己被賣了,這些人還是爆發了一些戰鬥力。比如鐵良、載濤、載洵等貴胄就搞了一個宗社黨,要暗殺袁世凱。

不過當時整個京城的防務都被袁世凱捏在了手裡,就連北京的警察機構也是徐世昌一手建立起來的。八旗子弟手裡根本沒牌可打。

所以當袁世凱授意汪精衛,讓他聯絡革命黨炸死保皇黨的幾個頭目後,八旗子弟終於發現自己就是砧板上的肉。如果聽話,說不定還能活命,不聽話,立馬就得死。

到了這個時候,抵抗已經沒有意義了,回東北也不可能了。先不說東北還有沒有大清復國的根基。就算有,八旗子弟此時此刻也沒有跑路的可能性了。

所以在1912年1月,當袁世凱則帶起了最後一波節奏:國內外的各路電報如雪片般飛入北京城內,大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示之以威,誘之以利後,八旗子弟終於明白自己是沒有翻身的可能性了。

想活命,唯一的辦法就是施行共和。

終於。1912年2月12日。大清亡了。


Mer86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因為滿清根本沒有控制關外!

第一,關外都是漢人。

滿清建國以後,將東北封禁,不允許漢人進入,扶持旗人進去墾荒。

可惜,八旗子弟爛泥扶不上牆,沒有人願意去東北吃苦。

所以明明滿清政府白送土地、農具,還給補貼,八旗子弟也拒絕去東北,去了的人最多呆上一二年就跳回關內。

所以,關外的旗人是很少的。

而從乾隆末期開始,由於黃河水災造成的大饑荒,大量饑民得不到朝廷救災,被迫闖關東。

當時朝廷雖不願意,卻不敢攔截。因為你攔截就等於讓饑民去餓死,歷代的農民起義就是這麼來的。

所以,大量漢人持續湧入關外,最終形成人口絕對優勢。

這些漢人怎麼可能真心支持滿清朝廷,寧可支持漢人的大帥。

第二,地方民眾對滿清朝廷很蔑視。

滿清時代,東北是全中國被列強入侵最激烈的地方。

遠的不說,之前日俄戰爭期間,戰爭非常激烈,整個東北都被波及。

日本兵俄國兵在中國東北打仗,滿清卻宣稱中立。這兩國士兵都是心狠手辣的禽獸兵,戰爭期間屠殺、搶劫、強姦的暴行做了無數。

東北老百姓被列強士兵糟蹋的夠嗆,朝廷卻不管,人民怎麼可能支持這個朝廷?

再說之前,沙俄趁著庚子事變,出兵佔領了東北全境,把整個滿清東北政府都搞垮了。

其實,到了滿清末年,滿清政府對於東北的控制已經很弱了,日俄都在東北有很大特權,老百姓對滿清政府又氣又瞧不起,不會支持他。

第三,東北其實是群雄割據。

以張作霖為例,他被東三省總督趙爾巽重用,任奉天國民保安會軍事部副部長,打擊革命黨人。

然而,實際上張作霖是擁兵自重的軍閥,並不受滿清控制。

稍後滿清垮臺,張作霖就按兵不動,隨後接受了袁世凱任命的師長職務。

中國軍閥割據還好說,關鍵東北還有日本和沙俄割據,到處都是俄國兵和日本兵。

滿清朝廷到了東北,還是兒皇帝,被兩個列強當猴子耍。

第四,革命黨在東北也頗有實力。

由於滿清朝廷在東北的勢力太弱,革命黨也滲透進入東北。

遼寧

1911年11月17日,以鑲黃旗人張榕為首的革命派在瀋陽成立了“聯合急進會”,作為進行革命活動的領導機關,明確提出“響應南方,使清帝不敢東歸……以建設滿漢聯合共和政體為目的”的革命口號。

吉林

11月下旬,奉天聯合急進會首領、同盟會會員張榕、張根仁派趙元壽來吉林組建吉林聯合急進會分會。1912年3月15日,趙爾巽和陳昭常宣佈承認“共和”,改東三省總督為東三省都督,改吉林巡撫為吉林都督。

黑龍江

武昌起義爆發後,黑龍江各學校推舉代表組織學生聯合會,進行黑龍江省獨立運動。學生聯合會在黑龍江全省中學堂召集全校師生開會,中國同盟會黑龍江支部負責人鄧覺民發表演講。會後,學生們上街散發傳單。

12月11日,革命黨人組織省城學生到省屬衙門前遊行,高呼“黑龍江獨立萬歲”。


薩沙


(隆裕太后)


客觀來說,清皇室在1911年完全有能力、有實力、有可能退往關外的。


1911年支持清皇帝的大臣、軍隊並不缺;其他人不說,如果不是東三省總督趙爾巽攔著張作霖,張作霖已經帶著軍隊“入關勤王”了。雖然張作霖沒能“勤王”,但是他確實做到了把東三省傾向共和的人一掃而空,史料記載張作霖大約殺了400人左右。

另外說到支持清皇室的軍隊,馮國璋對清皇室是絕對有感情的,而且他對段祺瑞領銜逼迫清帝退位是十分不滿的,如果不是幕僚阻攔,馮國璋可能會通電聲明自己支持君主立憲。另外,北洋第三鎮曹錕在張勳復辟時態度曖昧,還公開表態說“沒有皇帝就是不行”。

另外,升允在西北,帶著西北地方部隊一直圍攻西安到清帝發表退位詔書一個月以後。

另外,更為重要的是東三省的日本政府與日本關東軍對於“清皇室是否退往關外”態度曖昧。

以張作霖為例,他在1912年1月去到奉天日本領事館,見日本領事時表示如果袁世凱撤換清帝國東三省總督趙爾巽他將擁戴前清肅親王一塊“歸依日本”。

張作霖的表態是不是真心可以暫且不論,僅僅張作霖這個表態就足以說明日本對待對待前清態度的曖昧,這就像某一個伊拉克軍閥肯定不會對美國大使說,我將擁戴薩達姆的兒子,和他一塊接受美國的領導。

因為這個軍閥肯定知道美國對於薩達姆的態度,換言之,張作霖之所以敢這麼對日本領事表態,說明他知道日本方面對清皇室是否退往關外“自立“,態度是曖昧的,甚至期望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客觀上清皇室是有資本撤往關外的。


(李雪健飾演的張作霖)

但是為什麼清皇室選擇不撤往關外呢?

主要原因是清帝國的愛新覺羅皇室自己沒有“退往關外”的決心。

根據曹汝霖的回憶,當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京師時,在京的親貴們紛紛帶著家人逃亡天津,京師到天津的火車擁擠到了無法站人的地步。親故們一時之間沒辦法把財富統統帶走,就把金銀珠寶存到英美銀行裡。

歸根結底,清皇室、宗室和勳貴們早就忘記自己來自白山黑水,而把關外視作“邊疆“。


(1913年的瀋陽)

這一點早在嘉慶帝時期就表露無遺,有宗室被遷居到瀋陽後甚至不惜自殺,搞得嘉慶帝大為不滿,發上諭說,古人云富貴不歸鄉如錦衣夜行,我今天讓你們這些人以貝勒、貝子、國公的身份會瀋陽居住,不就是讓你們顯耀鄉里嗎?怎麼你們搞得好像是我在發配你們一樣?

從嘉慶帝的牢騷可以看出,早在辛亥革命前100年左右,清朝皇室子弟已經把關外視作是“窮鄉僻壤”,把遷居瀋陽視作發配。

在這種情況下,又怎麼能指望隆裕太后帶著小皇帝退往關外呢?


蘭臺


根本原因就是,清朝之亡完全不是一個軍事問題,不存在退不退到東北的事情。

清政府的滅亡,不是滅在軍事上,而是滅在政治上。

讓清政府滅亡的,自然是辛亥革命。可是直接推動這場大戲的,卻是袁世凱!

辛亥革命爆發後,滿清的統治者們發現,他們完全對付不了革命黨。北洋軍聽調不聽宣,想打仗?就一個條件——把袁世凱調回來。

雖然攝政王載灃深恨袁世凱,但他此時沒有辦法。袁世凱不出,滿清的江山就沒了!(事後證明,他出來以後才是真的沒了)

袁世凱出山以後,也是很乾脆的提了倆條件——要我去打仗?第一,罷免載灃,第二,拿錢來。

載灃算是滿清貴族裡最後的能掌控局面的人了,他一走,八旗子弟裡真的就沒人能制住袁世凱了。

載灃本就無意政壇,加上隆裕太后讓袁世凱出兵心切,所以很乾脆的辭了職。載灃都解決了,錢自然不是問題。隆裕和宣統娘倆湊了一大筆錢,給北洋軍做開拔軍費。

袁世凱拿了錢,跟革命黨打了幾仗,拿下了武昌附近的幾座城池,然後就再也不前進了。

幹什麼呢?

逼宮。

在清朝的最後一段時間裡,袁世凱極盡攬權之能事,能拿的權力全都要拿到。除了前線兵權以外,京師的警衛權也歸了他。外交、財稅的權力也統統歸了袁世凱。隆裕是個女人家,對政治一竅不通,她唯一的盼望就是:袁世凱要啥我給啥,能保住大清江山就行。

然後,袁世凱就反了。

本來是去打革命黨的袁世凱,悄悄的把大清給賣了。直接給滿清的太后、皇上、貴族們開了個條件:退位,大家都能活下去。不退位,可別怪我不客氣,我記得當年法國的路易十六因為不退位,被人推到斷頭臺上……

一番威逼利誘之下,隆裕害怕了,開出了條件:退位沒問題,保證我們娘倆的安全和富貴就可以。袁世凱也滿口答應,事後也的確做到了,保證了溥儀母子的安全。

有人問,滿清當時沒想反抗嗎?

滿清貴族當然想反抗,只不過反抗沒用而已。

滿洲貴族當時手裡已經沒有兵權了,連北京的警察都掌握在袁世凱手裡,不要說駐軍了。清朝唯一能打仗的部隊就是北洋軍,而北洋軍已經變態了,段祺瑞等人上書:如果北京的王爺們不答應退位的話,我們兄弟們就進京跟他們好好講講理(痛與諸王陳利害)。

在這麼赤裸裸的威脅下,一無兵二無權的滿洲貴族們有什麼抵抗能力呢?

所以說,清朝滅亡跟明朝滅亡不一樣,明朝的李自成打來之前,崇禎還可以逃到南京去。可是清朝的袁世凱就在眼前,袁世凱會允許太后和皇帝走嗎?

另一方面,當時的東北早就不是滿族人的天下了。





在清朝歷史上,朝廷曾經對東北實行過嚴格的人口封鎖制度,禁止漢人進入東北,就是為了哪天朝廷在中原混不下去了還可以回到東北老家。

可是在19世紀末期,隨著清朝的基層管控力變低,加上中原的天災不斷,大量的人口向東北移民,前後達三千萬人之多,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闖關東”。

在辛亥革命爆發以後,東北也爆發了革命。吉林、遼寧的新軍都有人出來造反,像藍天蔚這樣的革命者,在東北打出了很好的局面。對於清政府來說,東北的情況實際和南方的革命省份是一樣的。

另一方面,帝國主義也不會允許清政府撤向東北。

早在1900年,沙俄就在八國聯軍侵華之機趁機佔領了東北,東北九萬清軍全軍覆沒。整整四五年時間裡,東北都是控制在沙俄手裡的。

1905年,日本為了爭奪東北,和沙俄打了一仗。這次戰爭日本雖然贏了,但由於實力不足,各國干涉的情況下,日本沒有獨佔東北,而是把東北吐出來還給了中國。但是日本保留了駐兵權和鐵路控制權。雖然中國名義上收回了東北,但實際上命脈依然掌握在日本手裡。

而收回東北以後,朝廷派過去的東北總督是袁世凱的把兄弟徐世昌。徐世昌在東北招兵買馬,建立了自己的班底(其中包括張作霖)。在辛亥革命爆發時,東北全是漢人武裝,完全沒有滿族的存在感,當年清朝的龍興之地,反而成了清政府統治最薄弱的地區。

這樣的一個地方,清朝想往那裡跑,自然是不可能的了。


小約翰


歷史上,很多朝代亡國之後,都要玩一招死而不僵/另起爐灶的把戲。

北宋滅了之後,南逃整出個南宋;元朝大都淪陷後,元順帝跑回大漠,有了北元;明朝崇禎死後,國都淪陷,照樣沒死透,整出個小南明。為何清朝不退出關外,建一個北清延續一下呢?

其實咱們想到的事,滿清入關時都想了好幾遍了,多爾袞揹著小順治,坐進紫禁城的時候,他們也不知道這皇位穩不穩,只是走一步看一步。

原本留了後路

等到佔領了中原,逐漸把全國大部分收入囊中的時候。滿清八旗貴族還是擔心,江山是撿漏撿來的,總覺著不踏實,得留一條後路,這條後路就是關外龍興之地。

滿清統治者對這個大後方根據地很看重,康熙時期加強過禁令,乾隆時期再次加重處罰力度,在喜峰口等多處設關卡,杜絕邊民過關。

可是天算不如人算,清朝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清朝封禁了內地人去關外的路,人們想關外討生活,還得九死一生闖關東。

龍興之地算是毀了

但清朝打不過日本,也打不過沙俄。甲午戰爭以後,八國聯軍侵華以後,清朝的龍興之地,成了日俄跑馬圈地的樂園。兩家外來強盜為了分贓不均,甚至在主人家的地盤上打了一架。1905年,日俄戰爭在清朝給自個兒準備的自留地上,打響了。作為主人的清朝,連拉架的勇氣也沒有,只能在旁邊吃瓜做觀眾。

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滿清皇族傻眼了。十七省先後通電宣佈獨立,響應革命。滿清的地盤,只剩下河南、河北、山東三省。東北的軍閥則是牆頭草,搖擺不定。唐玄宗逃四川,南明逃南京都不通,都被革命黨佔領了。往北面或者東北倒是,貌似可以試一試。不過,不管內蒙還是東北,再北邊都已經淪為沙俄勢力範圍,去了也就前途未卜。

讓袁世凱給拿捏了

於是,滿清貴族打算啟用袁世凱,看看能不能起死回生。沒想到啊,沒想到,啟用袁世凱就是引狼入室。一下子成了袁世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情形,滿清原本的一些本錢(軍隊),都讓袁世凱誆走了。

得嘞,至此,滿清皇族已經成了袁世凱的籠中鳥,想走也走不了了。其實吧,非要冒死賭一把也有點機會,可惜八旗漢子們都已經得了軟骨病。良弼這個主心骨被炸彈刺殺後,八旗貴族,只要有點地位的,統統捲了錢財躲到外國租界,做了寓公。

一個個做縮頭烏龜,能成什麼事?隆裕太后後來召開皇族會議,都沒人敢來了。


爾朱少帥


如果覆盤清末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情況,那就是清朝對局勢判斷失誤。其實清末別看有什麼革命,還有各省響應,而實際上各省都是一堆地方軍頭乘勢而上,奪取本省控制權,實際上這個革命是一盤散沙。
只要清政府撲滅了湖北的革命黨,再對其他各省進行必要的政治妥協,這個革命就可以用基本平定來形容。

而且,在清室退位之前,清朝手裡還是有相當的本錢的。當時清朝手裡還有一支有三萬多八旗子弟組成的新式陸軍,還有差不多三萬人加入了裝備略遜於新式陸軍的巡防營,這些八旗子弟是效忠清政府最主要的力量。其次清政府手裡還有二十萬人左右的巡防營,雖然武器裝備略遜於新軍,但是他們對清政府的效忠是不可低估,這是出於對新軍的厭惡。典型的代表是張勳。

再者,各省的新軍大多數也可以用花架子來形容。由於各省財政不如中央充裕,再者其對兵員素質上並不上心,所以其部隊戰鬥力很難能和北洋新軍對比,甚至未必能和巡防營相比。以江蘇新軍第九鎮為例,主要兵員蘇南人向來體質較弱,而且還好吸食鴉片,也不服從新式操典,所以江蘇第九鎮戰鬥力最弱。其他各省的新軍也並沒有比江蘇第九鎮好哪去。

如果不考慮五個鎮的北洋新軍,清政府只要把八旗子弟組成的新軍以及巡防營,叛亂仍然能得到有效壓制。即便是袁世凱,到了這幅局面的時候也要考慮考慮如何應對,逼宮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更何況,袁世凱訓練新軍的時候講究的更多是忠君愛國這套傳統理論,而非向袁世凱個人效忠。

但是由於叛亂的快速性和連續性,使得清政府對此產生了誤判,認為這是一場有預謀有組織的全國性叛亂,不再是亂黨小打小鬧,搞什麼恐怖襲擊。

同樣的道理,如果清政府想要退回關外也不是不可以,畢竟還可以利用八旗子弟以及東北地方勢力對於清政府的效忠,繼續在關外玩忠君愛國這一套思路。這也是革命黨想要的,革命黨說白了就是一百多年前民族分裂分子,和大佛爺、熱大姐以及姓蔡的那個女省長沒什麼兩樣,所以漢人在十八省滿人在關外各過各的也是這群“革命志士”想要的。但是由於清政府誤判局勢,以及清政府對於中國和大一統的重新定義,再加上維護中國國家利益以及皇室的利益,清政府和袁世凱達成了過渡協議,將內地十八省以及邊疆區全部交給了袁世凱。

再者,對於愛新覺羅家族來說,如果推到關外早晚淪為日俄兩國的傀儡,很可能就會和印度的莫臥兒王朝一個結局。所以,在清政府誤判局勢的情況下,和袁世凱達成過渡協議是最可行的方案,不僅維護了愛新覺羅家族的利益,同時也維護了國家利益。

總結,還好清帝雖然誤判了局勢卻沒有被一家一姓的利益矇蔽,向袁世凱的民國政府完全移交了中國的主權和法統。這是一個多麼珍貴的遺產,當然蛋白質不長腦子是理解不了的。
最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題主說的關外,顯然指的就是東北地區。

在解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看清末的東北地區到底能不能讓清朝順利的建立“北清”。

清朝對於東北地區的封禁政策,經歷了封禁、弛禁、解禁三個時期。順治時期,因明清戰爭,致使東北地區人煙荒蕪,因此當時為了恢復關外的經濟,順治曾頒佈“遼東招民開墾授官例”,招募關內百姓(主要是漢人)前往關外墾荒,這項政策對當時東北地區經濟的改善起到了較大的作用。



但是自康熙年間始,隨著康熙頒佈“招民授官,永行停止”的命令,順治頒佈的招募漢人前往遼東的命令被廢除,當然此時還是允許漢人進入東北地區的,其實需要“事先起票,過關記檔”。

而到了乾隆二十七年,隨著乾隆頒佈《寧古塔等處禁止流民條例》,東北地區被徹底封禁,自此漢人不能再進入東北生產。此後到乾隆四十一年,乾隆再次重申“盛京地方與山東、直隸接壤,流民漸集。若一旦驅逐,以至各失生計,是以設立州縣管理。至吉林原不與漢地相連,不便令流民居住。今聞流竄漸多。著傳諭付森,查明辦理,並永行禁止流民,毋許入境”,就是吉林、黑龍江等地區成為封禁重點,一旦發現流民即可驅逐,不得停留半刻。



而之所以清朝統治者一定要封禁東北,其原因主要有四點:

其一是為了保護滿族人的龍興之地的風水,避免被漢人破壞,從而動搖清朝的統治根基。如乾隆41年,乾隆就明確的說道“盛京、吉林為本朝龍興之地,若聽流民雜處,殊與滿洲風俗攸關”,因此一定要“永行禁止”流民入境,而流民多數指的就是漢人。



其二為旗人考慮,清朝統治者有意將東北地區的土地來作為滿人的後備資源來使用,因此不許外人,尤其是漢人前來耕種。嘉慶八年,嘉慶在上諭中就明確指出“東三省為滿洲之根基,若許移民雜居,私墾土地,勢必危機旗人生計”。畢竟滿人的生產方式主要就是依靠遊牧、漁獵,相比漢人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如果讓漢人進入關外,東北的土地勢必大部都會被漢人所得,如此必定就會導致部分滿人的生計出現問題。因此,為了保護滿人,清朝統治者就把“內地民人有來黑龍江貿易者”、“攜眷居住,種地謀生”的民人以及“屯丁之放出為民者”統統驅逐出東北。

其三是為了給清朝的後世之君留下一條退路,這個原因個人認為是清朝統治者會封禁東北最重要的原因。清朝統治者就是想效仿元朝(朱元璋攻佔上都後,元順帝就帶著文武百官退回蒙古,然後在蒙古繼續維持元朝的統治,史稱北元)的做法,畢竟滿人的人數實在比不過漢人,一旦漢人全族反抗,滿人絕對是不可能抵擋的住的,因此他們必須得給自己留條後路,而東北就是他們最後的退路。



其四為了壟斷人參、貂皮、珠寶和黃金等東北資源。《黑龍江志稿》就曾載:“(黑龍江)出產參珠,是以封禁為採參捕珠之地,歲遣官兵巡查,以防人民侵盜”,這些特產大多數都是東北特有的,具有非常大的經濟價值,將它們壟斷就可為清皇室提供源源不斷的財富。

因此,正是基於以上四點原因,清朝自康熙開始,就對東北地區實施嚴格的管控,為了防止漢人進入關外,清廷在東北地區是

“修浚邊壕,沿壕植柳”,以此來杜絕除滿人外的其餘人進入東北。

但自鴉片戰爭後,隨著清朝的大門被列強無情的轟開後,清朝逐漸就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後清朝沿海地區逐漸被英法等國掌控,而東北地區亦有大片疆土被沙俄所侵佔。因此,此時東三省一些忠君愛國的地方官紛紛向清帝建議改變東北的封禁政策,招募百姓前往東北地區對閒置土地進行開墾,從而既能發展東北的經濟,又能充實東北的人口,也能加強東北邊防實力。



咸豐十一年,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就向咸豐上奏:“與其拘泥照前封禁致用之地,拋棄乃遺,而仍不免偷種,莫如具實陳明,招民試種,得一分租賦,即可裕一分度支,且曠地既有居民,預防俄夷窺伺,並可藉資抵禦,以免臨時周章”(《中國人口通史》),就是特普欽認為重開東北,讓百姓可以自由進入東北開墾土地,這樣既可以充實國庫,又可預防沙俄對於東北的覬覦之心。此後咸豐帝同意特普欽的主張,自此清朝開始放棄對東北的全面封禁政策,改而實行“弛禁政策”,即在東三省指定的區域內實施開禁放墾措施。

此後,清廷開始鼓勵關內百姓前往指定的區域開墾土地,以此加強邊防力量。同時為了讓百姓心甘情願的前往東北地區,清廷也給予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如光緒六年,清廷就推出“凡可耕種之地,每百畝定價四串賣與人民,但每人以購買千畝為限,其無資購買而願領地耕種者,每百畝納地租600文;官有荒地付民間開墾,初免稅五年,俟墾地基礎鞏固時,每百畝納租660文。經若干年納租之後,即歸己有;毗連南烏蘇裡地方,天寒地薄,往墾者少,故凡願移居該處者,免納租稅,每戶且可領得補助費銀32兩”

的優待政策。


就是隻要有百姓願意前往關外開墾的,可耕種的土地可以以每百畝四串錢的價格購買不超過千畝的土地。當然如果沒錢的話則可以以每百畝600文的價格來租地。同時對於荒地,只要百姓願意去開墾,不但不用付錢,還能免稅五年,之後每百畝每年只需繳納600文的賦稅即可,繳納數年即可擁有這塊土地。此外,毗連南烏蘇裡地方,只要百姓願意去,不但不用繳納租稅,每戶還可能領得補助費銀32兩。

因此,就在清政府這般推動下,大量在關內無田無地的漢人開始紛紛湧入東三省,如此,東三省的漢人數量開始慢慢越居滿人之上。

當然,此時清政府對於東北的封禁政策只是稍微放寬,他們只是開放了東三省一部分地區,且多為苦寒之地。而對於那些富庶的地區,清廷始終還是緊握不放。清廷完全放開對東北地區的封禁是在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



甲午戰爭之後,清朝的國力衰落到極點,因此,此時沙俄趁清朝國勢日衰,加快了對東北地區的侵佔步伐,同時有別於咸豐年間沙俄獨霸東北地區,此時對於東北的覬覦又多了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就是日本。如此,這兩國為了爭奪對東北的控制權,他們遂在東三省地區開啟了長達一年的日俄戰爭,而作為東三省實際的主人,清朝對此卻是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他們爭奪本不屬於他們的土地。

後日俄戰爭以日本的勝利而告終,因此日本勢力得以順利的進入東北地區,從而形成了日俄分據南、北滿的格局。如此此時的東北地區分別被日、俄、清三國所控,三國的勢力在此是縱橫交錯,讓人是“眼花繚亂”。不久,隨著日俄兩國不斷的加快對於東北地區的瓜分,清政府終於不得不完全的放棄對於東北的長期封禁,開始大量招募百姓前往東北開墾土地。



此後,隨著清廷對於東北地區的全面放開,漢人的大量湧入已是不可避免,超過滿人更已成為了既定的事實,隨後原本荒無人煙的東北地區,漸漸的變成了良田遍野的穀倉,更是人滿為患。與此同時,隨著漢人的大量湧入,原本只服務於滿人的三將軍制顯然已不能滿足於現在所需,於是在1907年,清廷決定“盛京將軍著改東三省總督兼理三省將軍事務,隨時分駐三省行臺,奏天、吉林、黑龍江各設巡撫一缺,以資治理”,即在東北地區設立奉天、吉林以及黑龍江三個省。

此後,在設立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後,清廷遂任命徐世昌為東三省的總督,唐紹儀、朱家寶和殷芝貴分別為三省巡撫。此時東三省總督的權力是非常大,所謂“予以全權,舉三省全部應辦之事悉以委之,除外交事件關係重要者,仍令與外務部諮商辦理外,其財政兵政及一切內治之事,均令通籌總攬,無所牽制”,也就是說,東三省總督執掌東三省的軍政財等一切事務。而我們要知道,此時任命的徐世昌、唐紹儀、朱家寶、殷芝貴皆為漢人,如此東三省基本上就都為漢人所控。



此後,也正是因為如此,東三省地方的兵、政、財等權力也多悉數被漢人所控,此時如張作霖、孫烈臣、馮德麟等漢人都是在此時崛起,並掌握了東三省的大部分兵力。

綜上所述,其實我們大概就可以知道,為何清朝在1912年要選擇退位,而不是選擇退出關外重建清朝。

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自光緒年間,清朝徹底放開對於東三省的封禁政策後,東三省就已經不被滿人所控,先是百姓的數量漢人早已超過滿人,再是東三省的軍政大權也早已不是滿人所左右,而是多由漢人做主,此時的東北早已不是滿人的東北,而是漢人的東北。因此清朝早已失去了在東三省再次立國的基礎。

第二、東三省勢力盤根錯節,既有漢人的勢力,也有日、俄兩國的勢力,清朝要想在這裡重建清朝談何容易,就算漢人同意,試問日俄會同意嗎?他們顯然不會同意的,畢竟他們可是想著徹底佔據這塊地盤的,如果讓清朝回到這裡建國,他們還有什麼理由能佔據東三省呢?所以清朝根本就沒機會。清廷肯定也知道,作為一個算是亡國的政權,他跑到東北來重新建國,這個危險程度絕對要比在北京退位高的多。



第三、沒有經濟來源的清朝,去哪裡都建不了國。眾所周知1912年時,南方大多宣佈獨立,而南方從來都是清朝的賦稅重地,失去了這裡,清朝也就意味著失去了經濟來源。同時,東三省的經濟命脈又一大部分是握在日俄的手中。試想,即使清朝能在這裡重新建國,沒有了經濟來源,它怎能建國呢?建了國又怎能維持呢?畢竟即使退居到關外建國,你認為在關內的民國政府不會進宮嗎?所以這點我想清廷不可能不知道。

第四、清朝皇室內部的分裂。正如《惲毓鼎澄齋日記》中所說:“皇家自願亡國,真中國三千年歷史未有之奇。列祖列宗乃生此等子孫,豈非氣數”,清朝皇室之所以心甘情願的選擇退位,而不是退居關外,雖然有種種原因,但有部分原因是因為清朝皇室的分裂,是他們的默許,是他們的無作為,及對待國家事務的漠視和對國家利益的無視,才最終讓清朝皇室走向了自願選擇退位的結局。在當時載灃、奕劻等清朝皇室重臣皆選擇支持共和,而不是想著去對抗袁世凱,試想連他們都支持,試問還有誰想著退居關外,再去對抗民國呢?



第四、其實清朝不去關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時清廷根本出不了北京,因為這時北京城的軍政大權幾乎都為袁世凱所控,自1911年11月1日清廷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開始時,清朝的內外大權就全由袁世凱所控,當時組建的內閣,其成員全為袁世凱的親信。你說就是在這樣的局面下,你說清廷怎麼去關外呢?袁世凱壓根就不可能讓他們出北京城。

第五、袁世凱給出的條件真得不差。其實當時清廷絕對是知道的,這個時候的天下早已不是他們所能控制的,即使是他們能退回關外,關外也早已不是他們的天下,他們去那裡,你別說建國,生死都未可知啊!而此時袁世凱給他們的條件不可謂不優厚,允許溥儀繼續稱皇帝,每年給皇室四百萬銀元,屬於皇室的財富也一概仍歸其所有等等條件,這足以打動一個面臨亡國的皇室。因此在這樣優厚的條件,他們完全沒理由再去關外冒險。



如此綜上所述,這大概就是為何清朝寧願選擇簽訂退位詔書,而不前往關外建立北清的原因吧!不過好在清朝最終是選擇了和平的交割權力,如若不然最後受苦的還是百姓啊!


澳古說歷史


在江山崩塌的時候,清朝皇室之所以沒退到他們的老家東北,是因為他們根本就無處可退,就算退了也沒有多大的翻盤機會,因此,在經過多方權衡之後,他們才選擇了主動退位。

清朝滅亡時,東北已不是他們的自留地

我們都知道清朝皇帝們對東北極其看重,為了保持東北的原始、為了防止東北成為漢人的農耕土地,他們是一直嚴令禁止普通漢人百姓們進入東北的。

不過在清朝入關早期,他們並沒有封鎖東北的意思,那時候順治皇帝甚至還下令讓不少的漢人遷到了東北。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了後來康熙執政,在康熙執政期間,隨著康熙危機意識的加重,他就開始全盤推翻了自己父親的決定,禁止了漢人百姓們進入東北。


之所以這樣做,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東北是他們發源的祖地、是他們最重要的根基,要是什麼時候他們那幾十萬旗人被那幾千萬、上億漢人推翻的話,他們唯一能逃回的,就只有他們發展起來的東北了。

這點,在歷史中是有案例存在的,元朝在被明朝推翻之後,就有不少蒙古人逃回了他們的蒙古草原、建立了北元,他們是一直到了明朝即將滅亡之前,才被皇太極派人給消滅的。

正因為有著這方面的考慮,清朝就從康熙時期開始推行起了封鎖東北的行動。

一直到清朝末期為止,東北與漢人聚居地之間都始終樹立著用柳條編織而成的柳條關,雖然這些柳條關很多時候只能防君子,但是如果再匹配上他們制定下來的嚴格懲罰設施,那麼這些柳條關就會變成真正能防止漢人百姓們進入的“鐵牆”。


他們的想象是很美好的,但是現實並不能如同他們所想象中的那樣發展。

到了清朝末年的時候,隨著朝廷對東北管控力度的減弱以及關內各地出現了嚴重的“地荒”,所以就有不少關內的百姓們冒著禁令闖入了東北。

而隨著越來越多的百姓闖入東北之後,最終慈禧也只能選擇了妥協,下令撤開了柳條關、把那些對土地擁有著強烈渴望的關內百姓給放進了這片廣袤、荒蕪的東北大地。

在慈禧沒放開關禁之前,內地百姓們前往東北一直都是有著偷渡性質的,雖然有不少百姓為生計闖到了東北,但是一直沒達到多麼龐大的規模。

直到了慈禧撤開柳條關,內地正因為沒土地種田而愁得睡不著覺的農民們才如同洪水一般闖到了東北,漸漸的,把東北填滿了起來。

正是由於以上這些原因的發生,導致了東北漢人百姓激增、逐漸成為了漢人們的天下。

在這種情況下,就算1912年清朝皇室帶著正年幼的溥儀逃到了東北,大家覺得他們還有地方可逃嗎?



首先在這種狀況下,他們就無法在東北重新創造北元的奇蹟。

其他的幾個重要原因

還有最為重要的是東北的局勢非常不穩定。

在甲午戰爭爆發的時候,日本人就早已對東北產生了念頭,要不是俄國人也把東北當成了他們盤中的肥肉、不允許日本跟他們爭奪利益的話,日本在甲午戰爭之後可能就把東北給奪走了。

在八國聯軍戰爭之後,俄國派軍在東北進行了大肆的燒殺搶掠,並在此過程中加強了對東北的掌控,後來要不是日本也眼紅於東北的利益,和他們爆發了日俄戰爭,可能東北就已經落到了俄國的手中。

在這種周圍環伺著兩大強敵的情況下,清朝皇室也首先打消了逃回東北的念頭。

還有就是時代的變化,到了清朝結束的時候,火器早已經取代冷兵器成為了力量的象徵,這時候,他們已經失去了他們馬上民族的優勢,在槍林彈火之下,就算他們逃回了東北,能抗衡得了民國軍隊嗎?

最重要的是,他們並沒有遭遇到生死危機。

在他們宣佈退位之前,袁世凱就已經對他們作出了承諾,聲稱不會讓他們受到任何的傷害,甚至還允許溥儀繼續住在紫禁城中、每年給溥儀以及一些重要成員們調撥幾百萬兩錢財供他們使用,在這種豐厚的待遇下,他們是沒有理由會拒絕的。

所以說退無可退、外敵環繞、武器差距、豐厚待遇等方面的情況都是他們沒有選擇逃回東北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