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常規賽可以多人打球,季後賽裡卻只用八人、九人輪轉?

眼神霸道


常規賽和季後賽比賽強度是不一樣的。常規賽有82場,容錯率比較高,而季後賽的容錯率很低。兩支球隊要打七場比賽,一點點陣容上的缺陷就會被無限放大。



為了讓自己的陣容缺點更少,更加合理。所以一般只會用八到九個人的輪換,有的隊伍甚至會用七個人到六個人的輪換。


首先,季後賽的身體對抗強度比常規賽又上了一個臺階。有些球員的身體對抗達不到這個級別,自然是不能夠進入輪換的。

然後,季後賽的防守強度會上一個臺階,球員得分會變得更加困難。一些不穩定的球員,教練是不會冒險讓他上場的。


而防守不好的球員,教練就更加不會讓他上場。往往球隊的一個弱點會在七場比賽中被無限放大,會被對方設置戰術來針對。所以說防守不好的球員也很難進入輪換。

綜合上面的起點來說就清楚了,為什麼季後賽的輪換比常規賽要少,甚至是少的多。


Dove球癮


經常看到季後賽有些球隊只用七人輪換,八人輪換,明明有很多在常規賽還不錯的球員為什麼到季後賽用不了?常規賽和季後賽差別這麼大嗎?平時看球沒有這麼強烈的感覺啊?今天我們就來解釋一下,為什麼一到季後賽,球隊的輪換就會變少。



第一,有些球員適應不了季後賽的比賽強度,季後賽一刻都不容有失

雖然能夠進入NBA的球員都很厲害,但是畢竟水平有高有低,風格差異很大,有些球員,就是適應不了季後賽的強度,這裡插一句,季後賽和常規賽真的不是一個級別的比賽,雖然我們一般球迷觀感上沒有太大差異,但是如果是資深球迷或者現場看的話,你就會感覺他們的對抗,身體接觸,球員心理變化會有很大的不同。就拿勇士火箭的系列賽來看,勇士隊為什麼八人輪換?庫克,傑雷布科這樣的球員其實並不能適應季後賽的強度,他們進攻在常規賽還可以,但是到了季後賽一般就會由於對抗強度加強,心理過度緊張,投籃命中率比較低,同時,防守是他們的軟肋,對手會針對地去找他們,系列賽會讓隊手充分研究,有一個弱點就會被無限放大。



第二,系列賽與對陣對手的博弈

一個系列賽是七場四勝制,所以要和一個對手打至少四場,這樣雙方會變得非常熟悉。季後賽講究對位,通常有些球員是和對手相剋的,有些球員是被對手克的,所謂一物降一物,還拿勇士和火箭的系列賽,博古特防不了擋拆,哈登保羅擋拆最厲害,所以博古特用不了,但是博古特不像傑雷布科庫克那樣,這輪系列賽用不了不代表在對陣其他隊的時候用不了,而傑雷布科等人就是季後賽打誰也不好用。這樣時間一長,永遠待在板凳上的球員就喪失了比賽感覺,在後面的比賽,就很難再用了。



第三,贏球的一方不做出改變

這是NBA季後賽的一個定律,如果你上一場贏球了,哪怕你做的不對,輪換不對,但是教練和球隊也相信我們是沒有問題的,下一場並不會做出改變,他們仍然不會讓上一場沒有出場的球員上場,就像猛龍,他們贏了76人,沒有用林書豪,所以接下來他們仍然不會讓林書豪上場,除非球隊有傷病,或者後來他們遇到困境,他們輸了,而林書豪明顯能幫助球隊的時候,否則不會上場。



季後賽不容有失,因為除了晉級就是回家,所以季後賽非常謹慎,教練需要把他最信賴的球員,球隊最好的球員儘可能多的放在場上,只有這樣,即便輸了,也對的起球迷,對得起球隊,對得起自己。否則,如果你讓球隊板凳邊緣的人上場,輸球了,即便是不因為他,那你也會遭受到質疑。



青草體育


不請自來

NBA是每一個籃球運動員所夢想的打球聖地,同時這裡也雲集了來自世界各地優秀的籃球運動員,在這裡球員們也可以得到許許多多的“拋頭露面”的機會,得到媒體和球迷的關注當然和球隊簽約之後的薪金更是令人可觀,同樣由此對球員的選拔更是萬里挑一,而當NBA球隊進入季後賽則更是需要技術精益求精的球員去掌控比賽。

同樣道理NBA常規賽是一個賽程密集又漫長的過程,球隊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的穩打穩紮去贏得比賽,那麼不僅球隊主力要上場,同時一些板凳球員也需要站出來為球隊分擔重任,因為NBA球員在一個如此漫長的賽季不可能指望只有8、9人來打比賽這樣也不現實。

1、賽程的密集如果不輪換球員那麼長期積累下來球隊主力身體心理都會相當疲乏,勢必需要更多其他隊友來上場打比賽保持球隊輪換,否則球隊很難取得好的成績。

2、NBA的對抗程度相當激烈所以這也很大程度引發球員出現傷病情況,而球員出現傷病則需要其他隊友來替補上陣分擔壓力,所以還是需要更多的輪換球員。

3、而到了季後賽則是需要球隊全力以赴打好每一場比賽,因為在季後賽同其他隊伍比賽裡只要輸了4場那麼就要回家釣魚,所以贏得每一場比賽都是至關重要的球隊之間也是不容有所閃失。那麼球隊勢必會派最好的球員披掛上陣3、40分鐘甚至需要打滿全場,因為雙方每一個回合都很重要,一不小心很容易拉開比分而輸掉比賽,如果是替補球員上場那麼球隊實力變差同樣容易輸掉比賽這是球迷和主教練所不希望看到的。常規賽輸掉一場兩場倒無所謂,可是到了季後賽那麼雙方必須是每場必爭殺的“你死我活”的局面,季後賽需要球隊打得更好球員也更加苛刻這樣替補球員就難以上場,所以主教練也只安排8、9人衝鋒陷陣足夠。



大約在春季呀


所有NBA球隊的目標首先是季後賽,然後再通過季後賽去獲得最後的總冠軍,季後賽出局就代表整個賽季的結束,而常規賽允許球隊犯一些錯誤,只要在不影響大局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多種方式的嘗試。

NBA一個賽季有82場常規賽比賽,賽季漫長且場次多,每個球隊常規賽有15名球員組成,每場比賽報名12個,在這些球員名單中,每個隊伍基本都會有新秀或者新援的加入,球隊為了成績會進行各種各樣的交易和培養,既然有新人有新秀,那麼球隊必須去發掘每個球員的優缺點,進行最合理的人員分配,而且一支球隊看重未來的話,一定會給年輕人上場鍛鍊的時間,所以常規賽當中會有那麼多的人上場打球。

在常規賽進行當中,球隊的主教練和管理層需要通過比賽找到最適合的戰術,同時找到球隊的最優配置,通過常規賽的觀察,發掘好的球員,放棄或者交易掉不適合球隊或者球隊戰術的球員,一切都是為了季後賽做準備,而且常規賽82場比賽,不可能每場比賽都讓這幾個人上場,職業球員難免會遇到傷病等等特殊情況,所以適當多人輪換,對於球員的體力和健康等方面也是必須要考慮的。

在季後賽當中,經過常規賽的磨合,球隊一定找到了最適合的戰術和打法,畢竟季後賽出局就是賽季的結束,所以大多數球隊為了避免破壞掉現有的球隊化學反應,都會選擇固定的球員進行輪換,一個賽季都熬過來了,主要的輪換球員也一定會堅持下去,所以常常在季後賽當中會出現主力球員接近打滿全場的情況,一切都是為了最終的總冠軍去拼。

NBA的總冠軍如果是一道美味佳餚的話,那麼常規賽就是為這道菜最準備,從菜的選擇,配料等等著手,季後賽就是關鍵的烹飪,食材有了,如果認真對這道美味進行烹飪,那麼最後出鍋的就是自己想要的。

歡迎有不同觀點和建議的朋友留言交流,有不足和錯誤的地方請多指正,謝謝大家。


侃侃話體育


常規賽與季後賽完全是不同級別的比賽,常規賽能上場的球員季後賽可不一定有能力上場!



經常看NBA得球迷朋友發現了,很多NBA的球隊常規賽可以做到九人、十人甚至十一人、十二人的多人輪換,但是到了季後賽卻只有八人、九人輪換!而且主力的上場時間急劇增加,這是為什麼呢?小編總結了以下兩點原因:

1.季後賽的意義和常規賽完全不同,球隊的重視程度不同



我們都知道NBA常規賽有82場,這是一個很大的數字,意味著整個賽季很長,比賽的規劃性和可扭轉性很大(比如前面輸了很多排名掉到分區倒數,後面來幾波連勝就把戰績打回來了參考本賽季的火箭),這就給了球隊更大的操作空間,為了球隊的長遠考慮,經常會輪休一些主力球員或者年老的球員,這個時候平時沒有上場機會的年輕人和板凳末端的球員就得到了上場時間,球隊的輪換人員就會多起來!而到了季後賽,比賽的重要性就有很大的不同了!很多排名靠後球隊,可能會面臨輸球就回家的情況,或者進行到一定的程度比如半決賽、決賽甚至總決賽這場非常緊要的關頭,球隊會拼盡全力拿下每一場比賽的勝利,這個時候教練就會更多的採取減少輪換人數,增加主力球員的上場時間來保持球隊的高水平戰鬥力!這樣一來,輪換人數就比常規賽要少一些了!



2.常規賽與季後賽的對抗強度、技戰術安排完全不同,常規賽可以上場的球員,季後賽未必有能力上場!



我們都知道季後賽的對抗強隊是遠超常規賽的,球員需要進行非常激烈的身體對抗,而且因為更加重視對手,所以技戰術安排也會更有針對性,這個時候就非常的考驗球員的個人能力了!常規賽能進入輪換的球員很大可能已經達不到季後賽的能力要求了(參考勇士打火箭,博古特、庫克等常規賽能上場的球員都被棄用了),因為他們極易被對手針對,這就會對球隊產生負作用,這個時候教練就會果斷棄用一些“能力不夠”的球員!這就直接導致季後賽的時候輪換人員數量減少!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總結的季後賽輪換人數相比常規賽減少的兩大原因,可能還有遺漏,歡迎大家補充!


成哥聊體育


這個問題要區別看待。

首先,一個球隊的陣容輪換和球隊球員的能力有很大關係。一個球隊在比賽過程當中,會根據場上的形勢來派遣球員,開場的先發五虎,然後半節的時候,一般會有一到兩個的輪換,兩節或者三節比賽能夠上場的球員一般都會得到機會出場。如果局面比較緊張,輪換的人員機會相對少,一般8—9個,如果球隊大比分領先或者落後,一般都會撤下主力隊員,讓替補球員上場感受一下比賽氣氛,這個時候就有可能12人輪換。最特別的是2005年的一場常規賽,陝西金牛用5個球員打滿全場48分鐘,零輪換。

其次,基於球員傷病或者比賽重要程度,比如季後賽,總決賽,比賽強度,技術要求,心理素質等要求都比較高的比賽場次,教練組就會派上比較有經驗,實力比較強的球員,因為試錯機會比較少,這個時候輪換球員就會比較少。所以有經驗的球隊,會在常規賽的時候有意識保護主力隊員,讓他們避免傷病和保存體力,同時也讓替補球員和年輕球員有成長的空間。今年的廣東宏遠在這方面的成功是可以拿到總冠軍的主要保證。

第三,要看球隊的梯隊建設,這也是制約一個球隊可以有多少輪換人員的一個很主要因素。球員的高峰期只有幾年時間,如果球員的銜接斷層,就很容易導致球隊無人可換的境地,今年的遼寧就是例子。

綜上所述,體育競技是一個全方位的比拼,球員的戰力能否幫到球隊,首先是俱樂部有積累,有計劃,其次才是球員的能力。


英州菸酒茶


這就是季前賽,常規賽,季後賽,總決賽等等不同層次的魅力。雖然是同一個運動項目,但是對於比賽的容錯率,越來越低。一個球權,一次犯規,一個籃板,等等細節,同時對於這些的敏感程度,決定了球員的層次,更不要說個人能力,心理抗壓能力。層層淘沙。


洋蔥頭Kg


常規賽的防守強度和季後賽是不一樣的。季後賽要對同一支球隊連續打好幾場,比的就是韌性輪換陣容自然就縮減,增加主力球員的上場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