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關後33年,清朝迎來最大一場叛亂,此亂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藩之亂”。所謂的“三藩”就是
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其中吳三桂是領頭羊,但尚可喜未參與叛亂,其子尚之信響應吳三桂參與叛亂,耿精忠也起兵反了清朝。除三藩之外,其實還有三叛同時發生: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吳三桂殺雲南巡撫朱國治叛於昆明,率軍往北進發。貴州巡撫曹貞吉、提督李本深投降,雲貴總督甘文焜殉節。叛軍抵達時四川巡撫羅森率眾而降。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二月十八日,廣西定南王女婿孫延齡據廣西叛應吳三桂,派兵進攻廣東、江西;緊接著三月十五日,靖南王耿精忠反,派藩下將領耿繼善、曾養性、白顯忠率軍進江西、浙江,帝國南方全面危急。然而北方也不平靜,蒙古察哈爾部布爾尼乘京城空虛發動叛亂,東南有臺灣的鄭經,派軍隊騷擾東南沿海廈門、漳州、潮州,並伺機進攻閩浙。南方大部為敵所踞,北方被王輔臣等人所擾,還有不斷的地方起義,康熙帝面臨著清朝建立以來最大的危機。
康熙十三年(1679年)正月,吳三桂軍抵湖廣地區,分派將領向常德、醴陵進發。在吳三桂舉起叛旗短短兩個月內,西南諸地官員望風而降的官員為數不少。後其勢力在貴州、四川、湖廣迅速擴張。
康熙皇帝為了穩定局勢,除了停止撤藩這一行動外,還不斷派出軍隊到前線參與平叛戰爭。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由前鋒統領碩岱帶領的第一隊平叛官兵從京師出發。康熙十三年(1674年),孫延齡、耿精忠先後響應吳三桂叛亂,四出進攻,南方局勢進一步惡化。僅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一年,康熙皇帝就派出了五路軍隊分別前往荊州、嶽州、江西、浙江、陝西。京城的八旗軍迅速被抽調一空,遠至盛京、烏拉、寧古塔的滿洲軍隊也紛紛開赴前線。
康熙帝拒絕向吳三桂示弱,派兩路兵進軍湖南直面吳三桂主力。在浙江的康親王傑書、固山貝子傅喇塔在兩年在內收復浙江進軍,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耿精忠降於福州。廣東的平南王尚之信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舉起叛旗接受吳三桂的封號。
僅僅過了一年多,尚之信就致書簡親王喇布請求投降朝廷,裡應外合,保固廣東。康熙皇帝寬恕了他的罪過,仍將其封為平南王,率領藩下軍隊和平南將軍賴塔一起收復廣東。在尚之信投誠後,朝廷下詔讓其率軍進軍湖南協助簡親王喇布,尚之信遲遲未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朝廷派三路軍由廣西進定雲南,尚之信拖言有疾,仍未遵令。
在陝西和湖廣的清軍卻面臨著異常艱難的戰鬥。陝西的定西大將軍董額在進軍四川時遭遇提督王輔臣擁兵叛亂,保寧前線轉餉不繼退回漢中。朝廷在平王輔臣之亂造成的亂局就耗時兩年多。而入川之路被吳三桂部下老將王屏藩所佔,清軍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才進軍四川。王輔臣的叛變帶動了三邊局勢的不穩,清朝又花費兩年的時間才平定了陝西的叛亂。
嶽州是吳三桂湖南防線的重要一環,他在嶽州鎮以重兵,吳應麒佔據嶽州,擁水陸兩軍、堅船利炮佔據嶽州。清軍用了五年時間才收復嶽州。康熙十八年清軍迅速平定了湖南,分兩路進軍雲南,北路軍由定遠平寇大將軍貝子彰泰率領經由貴州進軍;南路有平南大將軍賴塔率領從廣西進定雲南。康熙二十年(1681年),趙良棟、彰泰、賴塔三路軍會師雲南,攻克雲南省城,吳世墦自縊。彰泰又遣兵收復雲南各地。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雲南平定,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結束。康親王傑書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就平定了耿精忠的叛亂,他在康熙十九年才班師回朝。耿精忠之亂平定後,臺灣的鄭經多次派將領劉國軒等人入侵閩粵沿海,三次攻陷漳州、海澄,廈門、泉州等地一度被鄭經所佔據。朝廷派駐閩粵的兩位異姓公爵海澄公和續順公都在與鄭經軍隊的交戰中表現出頑強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
鄭經派兵與耿精忠鄭經派軍隊進攻福建海澄,海澄公20歲的黃芳度率2000多藩下標兵堅守海澄縣,與敵軍巷戰三天,守軍幾盡覆沒,海澄公黃芳度戰至最後自盡而亡,第一代海澄公黃梧屍體被戮,家族死難者三十餘人。康熙十六年(1677年),黃芳世上書朝廷將其家族忠烈事蹟如實敘述。康熙皇帝追封黃芳度王爵,諡號“忠勇”,黃芳世繼任海澄公,就地募兵2000人,率領所部防守漳州。
黃芳世不久後病卒,以其弟黃芳泰為海澄公,仍領舊部在漳、泉一代駐防。潮州總兵劉進忠勾搭鄭經進攻廣東之時,續順公沈瑞年僅10歲,仍然率領標下為數不多的親兵與叛將劉進忠戰鬥企圖保全潮州,沈瑞被俘,輾轉落入鄭經手中,押解到臺灣,留在潮州的績順公家口全被逆賊殺戳,標下官兵全部殉國。沈瑞假意接受鄭經的示好,在臺灣仍聯合鄭經的部下企圖策反幫朝廷拿下臺灣,被鄭經發覺,家口全部遇難。
清軍與鄭經的戰鬥一直到持續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師提督施琅率軍平定臺灣。至此,歷時10年的“六藩之亂”才算徹底結束。
閱讀更多 歷史乾貨鋪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