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一首七絕,飄逸自然,被後世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安史之亂開始不久,當時的皇帝唐玄宗攜大臣逃往漢中,並在期間詔令諸子分領天下節度使,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璘領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並任領江陵大都督,鎮守江陵,一時風光無限,前途無量。

李白的一首七絕,飄逸自然,被後世贊曰

權力是最能迷惑一個人心智的東西,永王李璘自然也是這凡塵俗世中最普通的一個人,在他鎮守江陵期間,招兵買馬、設置官署,最終於至德元年,陰謀叛亂、割據江東,而此時的詩仙李白正好在永王軍營,並作了一組詩歌,即《永王東巡歌》抒發了自己建功立業、保家衛國的高尚情懷。但永王擅自引兵東巡、兵敗被剿,李白也在潯陽被捕入獄,雖然最後在親朋好友的奔走相救之中獲釋出獄,但畢竟曾參加過永王東巡,遂被判處流放之罪,流放夜郎。

李白的一首七絕,飄逸自然,被後世贊曰

乾元二年,朝廷因關中大旱,宣佈大赦,死者從流,流放以下皆赦免,快60歲的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之後終於重獲自由,當時的李白已在前一年冬天入三峽,所以被赦免之後的他,順著長江疾駛而下,心情不可謂不愉悅,並在此期間寫了那首著名的《早發白帝城》,這首詩也最能反映李白當時的心情。

李白的一首七絕,飄逸自然,被後世贊曰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晨從彩雲之間的白帝城出發,一日之間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長江兩岸的猿一直啼叫個不停,不知不覺間,小船已穿越過萬重青山。從白帝城到江陵,期間約一千二百里,其間更是包括了七百里三峽,酈道元的《三峽》之中曾寫道:"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又有"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時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而這裡常有高猿長嘯,故漁夫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李白的一首七絕,飄逸自然,被後世贊曰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和酈道元的《三峽》,其相似之處,恰是三峽風光最真實的描寫,青山相連,順流而下,一千二百多里的距離只需一日便可抵達,青山裡的猿猴眾多,時常啼叫,往往在啼叫聲中輕舟已飄向千里之外。一日行千里,江陵雖不是李白的故鄉,但一個"還"字,足以見到詩人的喜悅之情和對江陵的親切感了,大概每個遇上大赦的人都會有這樣的心情吧,只有經歷過流放的壓抑痛苦,才更能感受到自由的來之不易。

李白的一首七絕,飄逸自然,被後世贊曰

其實,李白被流放夜郎,逆流而上長江三峽時,也曾寫過一首詩,名字就叫做《上三峽》,但其中的感情自然是與赦免之後的心情完全不一樣的。上三峽時是被流放,又是逆流而上,其痛苦的心情和這行路的艱難恰好相互映襯,"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三天三夜都出不了黃牛峽,自是讓人焦急而憂愁,再對比《早發白帝城》的"一日還",就更能感受到上三峽時的惆悵與無奈了。

李白的一首七絕,飄逸自然,被後世贊曰

再與《上三峽》進行對比,就會發現,《早發白帝城》是多麼輕快的一首詩,順流而下的流暢仿若詩人輕快的心情,沒有了困於一方不得前進的苦惱,只有日行千里的喜悅與激動。在這首詩中,李白將自己的心情與周圍的綠水青山融為一體,在他特有的奇思妙想之中,此詩仿若渾然天成,隨心所欲而又飄逸自然,不愧為李白流傳最廣的七絕之一。

李白的一首七絕,飄逸自然,被後世贊曰

人的心情總是會和所處的境遇相關,當開心的時候,眼前看到的一切都會變得輕快,且這種欣喜會隨著環境的優美而放大一倍;反之,遭遇磨難的人本身就自帶悲傷色彩,若環境更加艱難,負能量也會變得愈加明顯。李白作為浪漫主義詩人的典型代表,他本身已經足夠豁達了,哪怕在"上三峽"那麼困難的境遇裡,他在《上三峽》裡所呈現的依舊是開闊的意境以及屬於李白特有的豪邁氣概,所以當重獲自由時,李白的高興較之常人也更多了份浪漫。

李白的一首七絕,飄逸自然,被後世贊曰

明人楊慎曾誇這首詩是"驚風雨而泣鬼神矣!"可見評價之高,我們品味此詩,似乎也看見了在綠水青山之間疾駛而下的輕舟,在"啼不住"的猿聲之中,我們也體會到屬於詩人愉悅而輕快的心情。自由是多麼的難能可貴,而當歷經過風雨,經歷過人生的磨難之後,那些自由就更加令人欣喜而愉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