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當日本鬼子的“順民”,就能活下去嗎?

1942年10月20日,萬餘日偽軍襲佔沁源縣城。由薄一波、陳賡、牛佩琮、安子文、王新亭等人組成的太嶽區黨委領導班子趕在日軍之前,深入群眾展開動員,將沁源縣城及臨屯公路、二沁大道兩側5公里範圍內32個村鎮、2300餘戶人家,共約16000餘名群眾悉數轉移到深山裡,將主要交通線附近1600平方公里的地區變成了“無人區“。

在轉移前,群眾們在黨組織的領導下,進行了徹底的堅壁清野,帶不走的東西或毀掉,或藏起來,連各村的水井也都悉數填平或倒入糞便,井上的轆轤和碾盤上的轉軸都被拆除,真正做到了“不給鬼子留下一粒糧、一根草、一滴水”。不過嚴格說起來,留給鬼子的“禮物”還是有的,而且數量還不少——不少地方在村裡鎮外、房前屋後,埋下了各種土地雷。如此組織力、動員力,是國民黨所望塵莫及的。

鐵了心要將沁源變成“剿共模範區”的日軍為與我爭奪群眾,破天荒地換上副偽善面孔,大搞所謂“懷柔政策”。

抗戰時,當日本鬼子的“順民”,就能活下去嗎?

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是打人民戰爭的不二法門。

客觀地說,“懷柔政策”著實毒辣,一時間很容易迷惑部分覺悟不高的群眾。尤其是這次撤離倉卒,百姓們帶出來的衣物、被褥、糧食並不多。加之沁源縣境內95%的房屋都在那幾年的日軍反覆“掃蕩”中遭到不同程度的損毀。因此從交通沿線轉移出來的16000餘名群眾,剛開始只能被安置到別的村裡擠一擠。幾間不大的房裡住進百餘人是常態。甚至有不少人不得不在氣溫只有零下十幾度的夜間,露宿在山頭。時間一長,群眾面臨的生活困難可想而知。因此有些難以禦寒過冬的群眾,一度產生了回去過冬的念頭。

及時察覺到部分群眾思想波動的太嶽軍區黨委和沁源縣委,在積極向群眾講時事,宣傳長期圍困敵人的鬥爭方針的同時,還於1942年12月初在山圪樑上展開了一場空前的“萬人大討論”,主題只有一個:是回自家熱炕頭上給敵人“維持”,還是在飢餓與寒冷中圍困敵人?

抗戰時,當日本鬼子的“順民”,就能活下去嗎?

在敵後抗日根據地裡,連兒童都組織起來了。

經過熱烈討論,群眾最後達成共識:“不回去!在這裡啃石頭,喝泉水,也不回去'‘‘維持’敵人!”因為他們太清楚面對的是怎樣的敵人了。

1938年春,日軍九路圍攻晉東南地區,敵軍第一次“掃蕩”沁源,佔駐城關7晝夜,將城關附近村鎮財物洗劫一空,殺死群眾112人,俘走47人;1939年6月,敵人第2次圍攻沁源,殺死群眾1547人,俘去545人;1940年10月,日偽軍“掃蕩”沁源15天,燒燬全縣99%的房屋,殘殺男女老幼4981人;1941年8月,日軍對沁源進行第5次“掃蕩”,在炭窯內用瓦斯燻死逃難群眾186人……

當日本鬼子的“順民”就能活下去嗎?1939年時,某村曾有地主受鬼子欺騙,帶著受矇蔽的老百姓焚香跪迎日軍,卻被當場殺得全村雞犬不留。朱鶴溝村一家大地主,曾在鬼子“掃蕩”前拒絕跑反,認為“誰來了都照樣納糧”。結果他的順從,換來的卻是大兒媳婦被日軍強姦,家裡好幾口人被殺的結果。再溫情脈脈的謊言,也敵不過血淋淋的事實。經過大討論,就連群眾中的地主、二流子、鴉片煙鬼,這些傳統觀念裡的“落後群眾”,也都統一了認識。

思想工作做通了固然好,但還要切實解決群眾生存難題,這場空前規模的大圍困才能繼續下去。沁源縣委發動群眾打窯洞,部隊指戰員也來幫忙。終於趕在年底前,在全縣範圍內打了5000多孔窯洞,讓撤離群眾搬進了新家。群眾在房前屋後豎起了“正氣村”、“堅定溝”的牌子。這些新地名,被太嶽軍區一一標註在了作戰地圖上。縣委書記劉開基在檢查安置工作時,在山溝裡遇到幾個鼻頭凍得發紫的孩子,便問他們“想不想回家”。一個孩子堅定地回答:“這裡就是家!”

鑑於圍困開始20余天後,群眾帶出來的糧食差不多吃盡了。太嶽軍區黨委發出號召,鄰縣人民在自己也遭受日軍“掃蕩”和天災的情況下,想方設法均出口糧,接濟處境更困難的沁源群眾。太嶽軍區機關、部隊也節衣縮食,與群眾共渡時艱。開春後,太嶽根據地政府向轉移出來的群眾發放貸款,組織大家開荒。平均每個勞力獲得了2畝以上土地。春耕開始後,太嶽軍區黨委提出了“勞武結合,遊擊生產”的號召。白天,部隊和群眾扛槍下地,在離敵人據點較遠的地方耕種;晚上,摸到敵人據點附近搶耕搶種。據點裡的敵人發現了,部隊就和敵人對射,掩護老百姓耕種。

抗戰時,當日本鬼子的“順民”,就能活下去嗎?

武器再簡陋,也要和鬼子死磕到底。

為滿足群眾生活所需,沁源縣委還在15個避難群眾相對集中的地方,組織山頭集市。舉辦集市的地點選擇在有森林的山頭,便於放哨民兵監視敵人,一有敵情可以很快分散轉移。集市貿易的時間選下午日頭偏西至日落之前,由各個居民點上的幹部負責組織。為了搞好山頭集市,縣委派人秘密到平遙、霍縣、安澤等地買回鹽、布匹、藥品、肥皂、農具和糧食,原價或降價賣給群眾,用這種特殊的貿易緩解山裡群眾的生活困難。

抗戰時,當日本鬼子的“順民”,就能活下去嗎?

鬼子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只能龜縮在據點裡和交通線上。

持續時間長達883天、全縣軍民均參與其中的沁源圍困戰,之所以能取得最終勝利,日軍殘暴激起民憤僅僅是一方面。群眾的抗日熱情再高漲,也只有在能解決基本生存問題後才有可能堅持下來。中共空前的組織力、動員力,以及能切實解決群眾生活困難,各級幹部、黨員均能起模範帶頭作用,這才能真正凝聚起人力,這才是戰勝強敵的根本所在。

抗戰時,當日本鬼子的“順民”,就能活下去嗎?

沁源圍困戰,以我抗日軍民的勝利而告終。

而這些,恰恰是日軍和國民黨方面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不去發動民眾,只會橫徵暴斂抓壯丁,而壯丁們要經歷九死一生才有可能見到日軍,死在國民政府手裡的壯丁居然數倍於犧牲在抗日正面戰場上的,這個德性的國民政府日後短短三年就被人民掃蕩到東南沿海那個小島上苟延殘喘,那是必然的。

本文作者:忘情,“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友情提示:本號已加入版權保護,任何敢於抄襲洗稿者,都將受到“視覺中國”式維權打擊,代價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謂言之不預也。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