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菜、收垃圾、陪聊天,上海社區幹部伴隔離居民度過難關

記者:楊舒鴻吉

一天內至少測試兩次體溫,每次使用兩根溫度計同時測量,並不是一根體溫計測量的數據不準,而是想要“雙保險”下的心理安慰。

面對隔離觀察期居民的“另類”體溫測量方法,上海市普陀區某社區黨委書記朱嶺(化名)對於他們此刻內心的壓力,感同身受。

他所在的社區外來人口眾多,從大年初一開始,就按照上海市政府規定,部署社區的疫情防控工作。其中,核心一環是加強對有武漢旅行史或密切接觸史的人群進行醫學隔離觀察,從而避免疫情在社區內擴散。

同時用兩根體溫計測體溫的“留觀”人員小方是朱嶺所在社區內的一名租戶,就職於附近的一家公司。今年1月24日,小方曾乘火車抵達武漢,並在武漢停留一晚後,換乘車次回到了陝西老家。過完年後,小方返回了上海。正是這一晚的武漢旅行史,讓其成為被隔離觀察的對象之一。

“我們根據前期摸排的情況,很快聯繫上了小方,面對社區對其‘留觀’的要求,小方表示完全接受。”朱嶺透露,“我們還告訴她,在這期間,請她配合工作。生活上會有社區幹部以及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提供保障,社區會對她本人的身份信息嚴格保密,並希望她能每天兩次上報身體健康情況。如果有困難也可以提出來。但在‘留觀’期間,她不能出門與其他人接觸。”

隔離觀察的工作有序展開,但不久後微信群裡密切的詢問聲,讓朱嶺覺察到了隔離觀察期居民的內心波動。

“我嗓子疼,但體溫是正常的,也沒有咳嗽,這算不算早期症狀?”隔離期剛過幾天,小方發來的私信讓朱嶺提高了警惕。他趕緊聯繫社區衛生中心的醫生進行會診。最終,醫生根據小方此前的生活習慣以及就醫史判斷,她可能是由於壓力過大導致了咽喉炎舊疾復發。

但這一解釋並未打消小方的疑慮。這位今年剛滿30歲的白領在與朱嶺的私信中,一度流露出非常悲觀的情緒。看到小方的留言後,朱嶺戴好口罩,敲開了小方的門。在門口,兩人在安全距離內,進行了一次“長談”。“因為在線上的話,她會認為我們對她有所隱瞞,面對面去溝通,雙方會有信任感,儘管這種交流有被傳染的風險。”

這次“面對面”交流中,朱嶺還給小方帶去了藥品。隔日,小方向朱嶺表示,咽喉痛的症狀消失了,內心的焦慮也有所緩解。

送菜、收垃圾、陪聊天,上海社区干部伴隔离居民度过难关

對隔離人員的生活保障工作覆蓋到方方面面,其中還包括生活垃圾的處理。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但在疫情面前,每名隔離觀察人員的生活垃圾都可能是潛在的傳播源。加之在隔離期間,留觀人員不能出門,他們產生的生活垃圾如何處理,成為了社區的新難題。

為此,朱嶺和同事決定“特事特辦”。隔離人員將生活垃圾密封打包放置在門口,朱嶺和同事則定時定點上門收取,統一安全處理,暫不實施分類。

考慮到隔離觀察期間,被隔離人員會承受較大壓力。朱嶺也想辦法讓他們轉移注意力,讓隔離生活忙碌起來。在獲悉小方平時靠“外賣”解決吃飯問題後,朱嶺建議她嘗試在家做飯。很快,此前幾乎不生火做飯的小方對做飯產生了興趣,並給朱嶺發來了一長串的菜單,涵蓋了三天的菜量。

“還有5天,小方就可以解除隔離觀察,正式開始新一年在上海的工作。目前我們社區裡其他隔離觀察人員也都沒有出現身體異常,都很健康。”朱嶺透露。

“接下來我們還會統一部署,聯合社區志願者、樓組長加強返鄉人員的疫情管控工作,力求平穩度過這一時期。“朱嶺透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