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為什麼不吃淡水魚?

李秋橙


美國人確實不怎麼吃淡水魚,這跟美國人的飲食習慣有關

作為歐洲移民國家,美國人飲食習慣是繼承於歐洲。大多數西歐國家都直面大西洋,自古航海業就發達,遠洋捕撈業也很發達,所以歐洲人更加喜歡吃海魚,例如英國的國菜就是炸魚薯條,英國人吃的炸魚主要是大西洋鱈魚,而瑞典則愛吃鯡魚罐頭。

(炸魚土豆)

鯡魚罐頭這個梗在國內很出名,當你打開罐頭的那一刻,你的世界觀就崩潰,那味道真的可以讓你懷疑人生,直接吃很難下口。但是鯡魚罐頭本來就不能直接吃,鯡魚罐頭在吃之前要拿清水沖洗乾淨,再配上沙拉或果醬,夾在麵包中吃,這才是瑞典人吃鯡魚罐頭的正確方式。

相比河魚,海魚刺少,吃起來方便,並且不腥氣(歐美傳統料理沒有什麼處理魚腥的手段),寄生蟲也少,這些都是海魚的優勢。愛吃海魚的歐洲移民將這個習慣帶到美國,今天的美國人也是主要吃海魚,特別是冷水魚更是美國人的最愛。

順便說一句,吃生魚片是中國人發明的,古人稱之為“魚膾”。但是因為地理環境的原因,中國古人主要吃河魚,而河魚寄生蟲很多,生吃很容易長病,所以慢慢地就放棄這個吃法了。

而生魚片傳到日本之後,由於日本四面環海,日本人常吃寄生蟲較少的海魚,於是吃生魚片的習俗在日本流傳了下來。

(美國人吃的海魚都是沒有刺刀,也沒有什麼魚鱗,烹飪的時候非常容易處理,美國人吃魚主要的方式就是煎和炸,或者是烤)

當然,美國人也不是絕對不吃河魚,美國的大江大河是很多的,美國人也是偶爾吃一些河魚,特別是一些垂釣愛好者。但總體來說,美國人是基本不吃河魚的,美國也不存在大規模養殖河魚的情況。

由於沒人捕撈,美國河魚的生存狀態還是非常好的。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從中國引進了一批淡水河魚,用來吃水草,改善河道中的富營養化情況。但這些亞洲鯉魚的繁殖能力非常強,並且在美國也沒有什麼天敵,人也不吃它,導致這些亞洲鯉魚的數量飆升,以至於達到了嚴重危害當地的生態環境的地步。

這些鯉魚不僅與當地本土魚類搶奪氧氣和食物,本土河魚的魚卵也是亞洲鯉魚的最愛,這直接威脅到了當地的生態平衡。

(亞洲鯉魚的泛濫地區)

為了消滅亞洲鯉魚,從2009年起美國政府開始大規模捕殺亞洲鯉魚,但效果甚微,根本殺不過來。到2014年1月,忍無可忍的奧巴馬政府宣佈將斥資180億美元,預計耗時25年,在五大湖周圍水域建堤壩,防止五大湖遭到亞洲鯉魚入侵。

這個工程跟當年澳大利亞政府建鐵柵欄,試圖防止澳洲野兔擴張的行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真是絕世天才才能想出來的工程。

美國的鯉魚氾濫也曾引起我國的重視,中國農業部曾派遣專家前往美國考察,學習下美國的鯉魚怎麼能長這麼大。

(美國鯉魚的個頭都快趕上一頭小豬了)

除此以外美國人還有許多東西都是不吃的,例如動物的內臟和四肢,像是豬肝、豬蹄、豬尾巴、豬心、豬血,這些東西老美都是不吃的。

甚至美國人都不怎麼愛吃羊肉,相比於牛肉、豬肉、雞肉,羊肉在美國的消費量是很低的,如果你在美國想吃羊肉,或者是想刷火鍋,最好去華人開的亞洲超市看看,那裡不僅有羊肉,還有羊肉卷。


千佛山車神


亞洲鯉魚是美國人對青魚、草魚、鱅魚、鯉魚、鰱魚等8種魚的統稱,在中國的淡水養殖品種結構中,以青魚、草魚、鰱魚、鱅魚為首四大家魚,是中國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食材,特別逢年過節,魚更是不可或缺,寓意著年年有餘。

中國人常吃的,鯉魚,草魚,青魚,在我國是美味,到了美國因為沒有了天敵,因此氾濫成災,而美國人把它當作垃圾處理掉。那為什麼美國人不吃淡水魚呢?

一、美國徹底水體汙染嚴重,引進亞洲鯉魚是為了改善水質,在美國人的心裡,決得亞洲鯉魚很髒。

美國政府曾為清潔水質而大量引亞洲鯉魚(多種亞洲魚種總稱),後因缺乏天敵、洪水頻發等原因,大量繁殖氾濫成災,五大湖區甚至有可能被亞洲鯉魚佔領,美國魚類研究團隊已經前往中國尋找緩解鯉魚災禍的良方,重點考察的是紅燒和清蒸。



1970 年左右,美國政府為改善水質從東南亞引進了大量亞洲鯉魚,包括青魚、草魚、鱅魚、鯉魚、鰱魚等 8 種魚類,後因洪水氾濫導致亞洲鯉魚進入五大湖區,因是外來物種又無天敵的存在,繁殖速度極快,導致美國一些河流中,九成都是亞洲鯉魚。

2009 年,美國政府開始大規模捕殺亞洲鯉魚,以保護生態平衡,甚至在五大湖區的河道上設置電網,這些措施都沒有能夠阻止亞洲鯉魚沿河北上。





2014 年 1 月,歐巴馬政府提議斥資 180 億美元修建大壩,阻止亞洲鯉魚進入密西西比河。

2014 年 6 月,美國政府頒佈水源改革和發展法案,密西西比河的聖安東尼瀑布上游水閘關閉一年,防止亞洲鯉魚蔓延,一旦亞洲鯉魚進入美國密西西比河,將會有 31 個州受影響,亞洲魚類已經列為禁運品,市民不得攜帶鯉魚前往其他城市。

二、淡水魚刺多,而且美國人不喜歡紅燒,清蒸的烹調方式。



由於美國人認為鯉魚腥味重刺多,無法像亞洲地區以食用來控制鯉魚的大量繁殖,事實上鯉魚、草魚、青魚等魚類是中國淡水養殖的主要品種。美國鯉魚研究團隊前往中國考察,認為紅燒和清蒸等辦法,對於不喜歡吃魚的美國人來說用處不大。

魚類也不便長途運輸,美國進口的亞洲鯉魚價格高又不新鮮,很難在亞洲找到市場。 不少網友建議美國政府開放吃魚簽證,既能緩解魚災又能拉動當地經濟成長。


子非魚


其實不僅僅是美國人,世界上除了我國以外大多數地方,包括歐洲美洲與非洲,大多都以食用海魚為主,經常吃淡水魚的地區相當少。近年來,經常聽說美國、澳洲等地的亞洲鯉魚氾濫成災,國內的吃貨們看在眼裡急在心中,覺得美國人實在不懂得吃。當然,不太會吃的確是美國人不怎麼吃淡水魚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他們的主流飲食文化中,不太擅長料理、進食淡水魚,尤其是來自於亞洲的這些淡水魚之外,美國人大多不吃淡水魚,還是因為吃淡水魚相對於海水魚來說,不僅存在更高的風險性,而且營養價值也差很多。更何況,由於上世紀的大規模水汙染,美國人也就養成了不吃淡水魚的習慣。


不少人認為歐美人就是不吃淡水魚,他們根本就不會有處理淡水魚,其實這並不對。歐美人實際上也是吃淡水魚的,只不過歐美人餐桌上的淡水魚種類跟咱們不同。在歐美,鱒魚、鱘魚、鯰魚、狗魚和鱸魚都是非常普遍食用的淡水魚類,在歐洲不少地方尤其是中東歐,鯉魚是很常見的菜餚。歐美人吃淡水魚的主流方式,主要就是炸跟烤,食用方式比較單一

所以說,美國人不吃淡水魚,其實更準確來說他們不吃亞洲鯉魚這種外來種類的淡水魚。亞洲鯉魚是個統稱,包括了花鰱、鯉魚、草魚等八九個品種。雖然這些魚類在它們的老家都是相當受歡迎的食材,然而在美國,那就是讓美國人頭疼的物種。這些亞洲鯉魚雖然繁殖迅速數量眾多,然而讓歐美人頭疼的是,這些淡水魚有非常重的土腥味。歐美的料理魚類的方式原本就沒有豐富,這些淡水魚的土腥味對他們而言是非常難以去除的


土腥味很難去掉,淡水魚身上大量的魚刺也是歐美人很難下嘴的重要原因。亞洲鯉魚等不少淡水魚類魚刺很多,而且細小的魚刺更多,就算吃慣了淡水魚的我們也無法完全避免被魚刺卡到。相對於東亞人可以輕巧方便地用筷子剔除魚刺,歐美人所使用的刀叉,就很難對付淡水魚身上諸多細小的魚刺了。在美國,如果餐廳裡的客人被魚刺卡到,那餐廳就會有大麻煩了,所以大多數人就乾脆不吃多刺的淡水魚了。

美國面積巨大,境內有大量的河流湖泊,然而近代尤其是上世紀前期,美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形成了嚴重的工業汙染,尤其是美國人口稠密的五大湖流域。美國大量的水域都受到了工業汙染,其水體之中至今留存不少汙染沉積,而且水中富營養化,被汙染的水草瘋長,亞洲鯉魚就是上世紀為了治理汙染被引入的。然而包括外來的亞洲鯉魚在內,美國不少地方水域中的淡水魚都受了汙染,為了安全美國人也不願意去吃這些淡水魚


美國瀕臨三大洋,海洋麵積遼闊,擁有非常豐富的海洋資源,其東海岸、西海岸與阿拉斯加等地都有相當發達的海洋漁業,美國也是世界主要的漁業大國。相對於多刺、腥味兒重的淡水魚,海水魚幾乎都是大刺容易剔除,而且腥味比較淡。更重要的是,海水魚原本在營養方面也要比淡水魚更勝一籌,自然更受歡迎,有條件吃海水魚的地方,自然不會多吃淡水魚

當然事無絕對,比如在美國的加州、阿拉斯加州、蒙大拿州等美國西北地域,這些地方的河流湖泊受工業汙染很少,當地人的餐桌上也經常出現鱒、鱘之類的土著淡水魚。美國人最喜歡的淡水魚要屬刺少的羅非魚,甚至大量進口,在美國羅非魚的消費量僅次於對蝦、三文魚和鱈魚,是美國人第四大水產類消費品。對美國人來說,淡水魚多刺腥重,海水魚既更加安全而且供應也充足,所以他們並沒必要去吃氾濫成災的淡水魚


澹奕


曾經有一個誤區,看到在國外氾濫的亞洲鯉魚,很多人表示:外國人不吃淡水魚肉!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理解,主要不吃淡水魚的是美國人,而美國人不吃淡水魚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早期的工業發展汙染了河流,導致現在河底的淤泥裡依然存在汙染物,他們更喜歡吃海魚肉了。美國人吃的炸魚排 而再看我們是怎麼吃魚的,家常紅燒鯉魚、紅燒魚、燉魚、清蒸魚、水煮魚片、酸菜魚、五香魚、松鼠桂魚等等,都能將這些魚肉做的非常美味,而且還不會浪費魚肉。有網友說道:“說實在的,還是咱們或者亞洲人做的魚好吃,怎麼做都美味無比比西餐魚味道好,西餐魚實在是太不敢恭維了。” 可能外國人真缺一位中國廚師。


美女耶耶耶


很多人說美國人不吃淡水魚,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應該分層次表達:

1. 大部分美國人不吃生鮮的淡水魚,而有小部分人吃生鮮的淡水魚;

2.大部分美國人吃加工的淡水魚片!

所以應該是大部分美國人不吃生鮮的淡水魚,也就是說美國幾乎沒有地方能買到活淡水魚吃,除了美國的亞洲超市,因為亞洲人吃。


美國熱愛釣魚的人非常多,並且大多會吃自己釣上來的魚。

我在美國經常到湖泊和河裡釣魚,也認識過不少美國本地釣友,他們釣魚的十個有九個都會吃釣上來的淡水魚。不過他們也說,在美國大部分是不吃釣上來的新鮮淡水魚,因為害怕重金屬超標、魚刺、寄生蟲。不過他們出來釣魚會查釣魚指南,只去食用安全的水域釣魚。像這種有明確警告不能吃魚的地方一般不會去!

(圖:美國某河岸邊警告,魚受汞汙染)

美國馬薩諸塞州在2014年售出18萬張內陸湖釣魚證,這代表著馬薩諸塞州有18活躍的釣魚者,但是據我瞭解,美國釣魚的人裡面至少有三成不買釣魚證,因為一張有效期一年的釣魚者需要五六十美元,不願意花這錢的人大有人在。

再說到野外釣魚很少會碰到人檢查你釣魚證,所以不買證也正常。就我個人經驗來說,我的釣魚證只用過一次,唯一的一次是在我們鎮的某條有管理的湖釣魚,需要登記釣魚證,但是管理人員也說了,雖然釣魚證會過期,但是在管理處登記的信息永久有效,意味著我釣魚證過期了也可以過來釣魚。我出去野釣遇到的釣友也許多不用釣魚證,因為沒有人查證,有查證的地方不去就是了!

所以美國釣淡水魚的人特別多,我相信大部分釣魚是為了吃魚,所以美國吃淡水魚的大有人在。所以為了這些人安全,美國有機構專門調查所有水域的水質和魚類的毒害物質含量,從而出臺淡水魚食用指南:

1、在地圖上查詢到任何水域淡水魚是否可以安全食用或者是否可是適量食品,當然也有說完全不能食用。

2、列舉適量食用的量:比如該水域的魚每月只能食用兩條或者三條!(如下圖:)

因此釣魚的人知道自己的魚是安全的所以吃,但是普羅大眾只知道美國的河流在工業時代受過汙染,現在的淡水魚不能吃,不釣魚也不知道魚是否來自安全水域,因此乾脆不吃為好!


美國人吃加工的淡水魚片

活魚說不清來源,很有可能會有汞和其它金屬超標,甚至有寄生蟲,所以大部分美國人不吃生鮮的淡水魚,但是不代表他們不喜歡吃魚,所以大部分美國人吃加工好切片的冷凍羅非魚和鮭魚,這些在美國的消費量還是十分巨大的,並且是淡水魚,如下圖:

(圖:鮭魚片)

(圖:羅非魚片)

之所以只吃加工好的魚片,一方面是因為加工切好的魚片沒有刺,剛好適合煎炸著來吃,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相信食品加工廠不會用重金屬超標和有寄生蟲的魚,相信是安全的。


美國吃海鮮並不貴,因此並不是一定要吃淡水魚

人類喜歡吃魚這是毋庸置疑的,當懷疑淡水魚有毒,而海鮮恰好又不貴,那麼許多人都會拋棄淡水魚去吃海鮮了!

不過大部分美國人只能在沃爾瑪這樣的大超市買冷凍的海鮮,也有新鮮的三文魚片,也有部分美國人會去海鮮商店買魚,那裡的魚不是冷凍的,算是蠻新鮮的,我買過幾次,價格一般都在5-10美元每磅,都不會很貴。我住的地方到海邊開車要4.5小時。


其他因素:

也有美國人的確害怕淡水魚魚刺,餐廳肯定不會賣這種有風險的魚,否則顧客被魚刺卡到那就麻煩了。

另外在美國能看到許多野生動物,比如兔子和鹿,我們小區每年都會有成群結隊的大雁在此停留,但是從來沒有人去殺他們來吃,倒是經常能看到被車撞死的鹿被放在路邊,被壓死的松鼠和兔子被禿鷲和烏鴉拉扯到路邊大快朵頤,兔子更是當地人菜地裡的惡魔,只能用鐵網攔住菜園。

美國人可能是保護動物,但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美國人覺得野生動物“髒”,首先他們不會處理和烹飪,然後害怕野生動物身上有病菌和寄生蟲,這是最關鍵的,看到這些東西躲都來不及,還敢吃?


穿美國望世界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美國人為什麼不吃淡水魚?根本原因來說是美國比較富足,從來沒有遭受過什麼饑荒。

中國人為什麼什麼都能吃,什麼都會拿來嘗試,是因為飢餓基因已經深深刻入基因中了。自有歷史記載以來,中國人的大饑荒災難就沒有斷過,中國又是純粹的農業國,抗風險能力很低,一旦出現災荒,無論乾旱還是蝗災,幾乎都是毀滅性的,每次災荒伴隨戰亂,恐怖的時候人口都是幾千萬銳減。

其實可以看看每次朝代更換的時候,大部分時候都是因為災荒,人們吃不上飯,只好造反。即便是近代,仍然發生過數次大災荒年代。在災年,為了生存,是沒有什麼尊嚴可言的,什麼能吃就吃什麼。牛羊肉?那是奢侈品。連草根,觀音土都不放過的年代,各種各樣的蟲子都是營養品。所以,對於中國人來說,能吃上魚,幾乎都算是高級補品了。

而美國,人口少,自然條件優越,人均耕地廣闊,農業發達,海洋漁業資源非常豐富,物質生活非常豐裕。即便美國是移民國家,但是美國的移民組成,無論是英國,法國,德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等,個頂個都是歐洲強國,民眾幾乎都沒有飢餓的記憶。所以美國人對飲食非常挑剔。

美國是海洋大國,漁業資源豐富,人們習慣吃海魚。相對海魚來說,淡水魚刺多,不容易清理,腥味重,河水更容易汙染。

而且,美國人雖然吃海魚,但美國人是很少吃魚頭的。同樣,美國人吃豬牛羊肉,但美國人是很少吃動物內臟的,這些東西,在他們眼裡不潔淨。

但這些對中國人來說,都沒有問題,只要能吃就行。

有人說,為什麼很多非洲人也不吃魚,非洲那麼窮?非洲是窮,但非洲人並不缺啊。非洲那地兒,除了沙漠,熱帶雨林氣候,是隨便插根木棍就能長樹的地方,果實太多了,根本不擔心吃,所以,對於河魚這種處理起來極麻煩的食材,也就懶得動了。


山東味兒


在他們的飲食餐具上也沒有吃河魚的利器,如他們進餐用的刀叉,吃淡水魚挑魚刺就很麻煩。在一些外國人的意識裡河魚肉還屬於寄生有毒物質載體,遠沒有海洋裡生活的海魚乾淨。這也是有依據的,在早前美國工業興起,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造成河水土壤的汙染,還曾出現吃淡水魚中毒的例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美國人就從此開始不吃河魚了,直到今天他們在河邊抓起大魚,只會覺得只是一個樂趣和成就感之後就放生了。

淡水魚含有寄生蟲。這個說法的條件是西歐人的飲食民俗,比較我國傳統飲食,此中一大缺陷就是他們喜愛吃半生不熟的東西。中餐生食的東西寥寥無幾,許多東西要烹調到基礎看不出材料的是什麼的地步,但在淡水魚烹調這項中就沒有這個憂慮。實際上,淡水魚中的確含有比海魚中更多的寄生蟲,中餐處理賞罰的方法是高出100攝氏度烹調,而且暖鍋、清蒸等做法時刻常常高出十分鐘,顛末多麼處理賞罰的寄生蟲基礎毫無生存下來的可能。

淡水魚的土腥味重。持有這種見地的許多,因為美國人不像我國人喜愛把種種東西弄來當香料,比如蔥薑蒜、八角、香菜、草果等,儘管,這些東西如果一起上,弄出來的肯定是一鍋美味無比的燉魚頭湯,但要害是美國人不會吃這些東西,以是他們不喜愛吃淡水魚。


只怪自己腿短


美國人不吃淡水魚的原因如下: 1. 淡水魚受汙染比較嚴重,而海魚汙染少,營養豐富,並且淡水魚體內滲透壓環境比較類似人體, 所以很多寄生蟲可以共存, 海水魚滲透壓環境不同寄生蟲對人無作用。還有就是淡水魚魚刺... 2. 美國人特別怕魚刺卡到喉嚨,一旦美國飯店做出了淡水魚,有顧客卡到喉嚨,那麼這家飯店就要賠償... 3. 美國之所以喜歡吃海水魚,而從不吃淡水魚,是因為海水魚魚刺比較大,比較好處理;價格也比較... 4. 美國工業帶來的汙染前所未有,不僅空氣中瀰漫著刺鼻的汽油味,而且河流


木石前盟蘇錫雙城記


在美國生活過的人都知道,美國人不是不吃淡水魚的事,是不吃魚頭魚尾和魚刺,不管是超市賣的魚還是餐廳裡吃的魚,都是去頭、尾、皮、刺的純魚肉,如果顧客吃到刺,嗓子被卡住,是要把商家告上法庭要鉅額賠償的。老外的舌頭不太靈活,不會吐刺,一吃魚就會被卡住,淡水魚相對刺多,不容易剔出整片的大片魚肉出來,海魚就容易的多。不過中國人、韓國人和越南人開的一些大超市有淡水活魚賣,也可以現場幫忙宰殺,中餐館也可以吃到淡水魚。所以很多國內朋友聽說密西西比河大鯉魚氾濫成災,政府每年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想各種辦法消滅這些魚,卻收效甚微的消息。幾年前倒是有中國企業沿河蓋了很多工廠捕撈鯉魚銷往中國,但是人工和運輸成本算起來不比國產的便宜,所以銷量並不好,或許這種銷售途徑方式不久也會淘汰。


AisinGioro1


美國人的組成,雖然從血統膚色上來自世界各地,但主流飲食習慣沿襲還是北歐地區的飲食習慣的。

而白人裡的主要人種(據說佔6成的德裔、愛爾蘭裔)的餐飲風格,在進入美洲之前就完全沒有食用淡水魚的習慣。

北歐地區海洋資源豐富,海魚種類多產量高,一根脊椎主刺的特點已經讓北歐人養成吃肉/魚不要骨頭/刺的特點,即使豬牛羊這樣的肉類他們也不吃處理起來很麻煩的頭、蹄、尾、內臟。

~~~~~~~~~~~~~~~~~~~~~~~~~~~~~~~~~

最早的白人進入美洲時,雖然也有飢餓時期,但有印第安人的接濟也很快度過難關堅持活了下來,吃肉質粗糙的火雞就是那時流傳下來的習慣(類似我們平時不吃只在端午吃的粽子或中秋的月餅)。

同樣因大饑荒而大規模逃難到每週的愛爾蘭人,原先的主食就是土豆,進入美洲後也沒有帶來更多的豐富烹飪創新。

~~~~~~~~~~~~~~~~~~~~~~~~~~~~~~~~~~~~·

究其原因的話,個人認為,飲食文化是需要有相當長時間的安定生活週期(至少百年以上、若干代人的積累)才能形成的,比如中華餐飲著名的八大菜系,都是在當地經過至少百年以上的穩定富足生活後才逐漸形成的。

如果沒有長期穩定富足的生活就無法形成豐富的餐飲需求和創新成果——比如同樣富足的關中地區、東北地區,近代史期間穩定的時期不夠,就無法形成足夠豐富的菜系。

~~~~~~~~~~~~~~~~~~~~~~~~~~~~~~~~~~~~~~

歐洲人喜好遷徙,稍微有些饑荒或動盪拔腿就走(有點類似我們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口隨意流動),這樣即使地域物產豐富,但以家庭為主的生活也狠難長期穩定下來、長期到足以充分理解和運用當地食材創新出新的美味。

~~~~~~~~~~~~~~~~~~~~~~~~~~~~~~~~~~~~~~

所以,沿襲了北歐人原有的飲食習慣,再沿襲北歐人不善創新吃法的社會行為,後來有足夠富足的美國人,當然就是拿來主義,誰家的美味好吃就吃誰家的,自己不習慣就放棄。

所以,中餐館在美洲很多,會拿筷子吃飯的美國人也很多,但不吃帶刺的魚、不吃沾滿身味道的火鍋等等,還是美國人的飲食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